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51:2009):钢水罐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dle Building]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51:2009):钢水罐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dle Build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汉钢铁集团精鼎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钢水罐
  • 砌筑工程
  • 施工
  • 验收
  • CECS
  • 标准
  • 工程建设
  • 冶金
  • 规范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1580177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94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adle Build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字数: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251:2009):钢水罐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07]第81号《关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7年第二批标准制、修订项日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认真总结近十年来工业炉砌筑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和生产使用方面的经验,在调查和收集全国主要钢厂钢水罐施工的有关信息,广泛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按照规定的编制程序和编写规定编制完成。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使用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钢水罐的砌砖施工
3.1 一般规定
3.2 永久衬的砌筑
3.3 工作衬的砌筑
4 钢水罐的浇注施工
4.1 一般规定
4.2 永久衬的浇注
4.3 工作衬的浇注
4.4 罐沿的浇注
4.5 水口、透气砖的浇注
5 钢水罐衬体的验收
6 钢水罐衬体的烘烤
附录A 钢水罐衬体烘烤制度
本规程用词说明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工程建设领域标准汇编:聚焦现代施工与质量控制 图书信息: 书名: 工程建设领域标准汇编:聚焦现代施工与质量控制 主题: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与现代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材料应用及工程质量管理密切相关的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标准参考与实践指导。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工程的规范要求到复杂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以及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 内容详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单一结构构件或单一材料的施工细则,而是立足于整个工程建设体系的宏观与微观标准要求,提供一个多维度、跨专业的标准集成。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工程实践的规范化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通用工程基础与施工技术规范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项目启动阶段和基础施工阶段必须遵守的通用技术标准,确保工程地基稳固和结构体系的初步实现。 1. 土木工程基础与地基处理标准 本章收录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勘察、设计与施工标准。重点涵盖了桩基(包括预应力管桩、灌注桩等)的施工控制点、沉降监测要求,以及复杂地质(如软土、岩溶地区)的特殊加固处理技术规范。内容详细说明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验收标准、桩长检测方法(如低应变、高应变检测)的执行流程与结果判定依据。此外,对基坑支护结构(如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撑)的设计参数校核与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指标进行了详尽阐述。 2. 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系统阐述了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的现行标准。在钢筋工程方面,详细规定了钢筋的采购检验、加工精度、绑扎搭接长度的现场核验程序,并强调了预应力钢材的张拉控制标准与记录要求。模板工程方面,不仅涵盖了常规模板的设计与拆模时间控制,也深入探讨了高支模体系的结构稳定性验算与监测要求。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环节,则依据最新标准,对配合比的随机抽检频率、入模温度控制、振捣密实度检测方法及不同龄期强度的评定流程进行了规范化描述,特别关注了冬季和夏季施工的温湿度控制标准。 3. 砌体工程的结构安全与工艺标准 针对砌体结构的应用场景,本章标准着重于墙体材料(如烧结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的抗压强度检测流程,以及砌筑过程中的灰缝饱满度、皮数、皮顺的现场检查验收准则。对于受力砌体墙的构造要求,如圈梁、构造柱的设置间距与拉结筋的处理,均按照国家现行规范给出了明确的施工图例与验收标准。 第二部分:建筑物理性能与专业系统集成标准 本部分超越了主体结构的施工范畴,转向关注建筑物的物理性能(如防水、保温)和关键专业系统的安装质量。 1. 建筑给水排水与暖通空调系统安装规范 本章标准汇集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关键质量指标。在给排水系统方面,重点规范了管道的坡度要求、接口的严密性试验(水压试验、闭水试验)的执行标准、以及防腐与保温层的施工质量要求。暖通空调部分则侧重于风管系统的连接密封性检测(漏风量测试)、设备支吊架的荷载承载力标准,以及系统试运行时的压力平衡与噪音控制指标。 2. 建筑节能与外围护结构标准 随着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本章收录了关于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EWIS)的施工标准。内容包括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要求、锚固件的密度与埋设深度、抹灰系统的抗冲击与耐候性测试规范,以及热桥部位的构造处理标准,旨在从根本上控制建筑物的能耗损失。 3. 建筑电气与消防安全系统安装规范 本部分规定了低压配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以及消防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标准。电气部分强调了导线截面积的校核、绝缘电阻的测试流程、以及设备接地电阻值的验收标准。消防系统则详述了报警联动测试的步骤、喷头间距与保护半径的测量方法,以及消防泵组的启停试验要求。 第三部分:工程质量管理、验收与信息交付标准 本部分着眼于项目管理与交付阶段,强调标准的贯穿性和最终成果的质量保证。 1.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检验批验收标准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依据标准划分和组织检验批次。它提供了清晰的“工序自检—专检—验收”三级控制流程,明确了每道工序必须完成的质量记录表格、抽样数量和判定标准。特别针对关键隐蔽工程(如防水层、结构钢筋隐蔽)的验收要求,给出了详细的验收签证流程和必要的影像或测量记录要求。 2. 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标准 本章涵盖了施工测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标准。包括控制点的布设精度要求、高程传递的方法与校核,以及对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如倾斜、沉降、水平位移)的技术规范。数据采集的频率、误差限值以及超出报警值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均被纳入标准范畴。 3. 竣工验收与工程资料归档标准 本书最后部分关注工程的最终交付。它详细阐述了竣工验收委员会的组成要求、验收流程的步骤划分,以及工程技术档案的系统性整理规范。这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竣工图的编制原则和数据接口标准,确保工程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为后期的运营维护奠定基础。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作为一本综合性的标准汇编,其价值在于系统性、关联性和可操作性。它将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标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避免了工程实践中因标准交叉或缺失而产生的管理盲区。它不是单一工艺的“操作手册”,而是面向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的“标准执行工具集”,是确保现代复杂工程项目质量合规、高效交付的必备参考资料。它强调的是从宏观设计意图到微观施工细节的标准一致性和过程可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似乎被限定得非常窄,主要聚焦于某种特定类型的钢水罐或特定的施工环境。我关注的是更宏观的视角,比如不同类型耐火材料(如镁碳砖、铝碳砖等)在不同钢种(如碳钢、不锈钢)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比较。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一刀切”的通用规范,对于特定技术路线的优缺点权衡和选择依据阐述得不够清晰。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章节,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施工调整策略,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的内容更像是一个“标准模板”,对于需要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指导性可能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有些……朴实无华,那种传统的行业标准规范的样式,让我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我本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冶金技术在钢水罐砌筑方面的新进展,比如新型耐火材料的应用、自动化施工工艺的探讨,或者是一些针对极端工况的优化设计思路。然而,翻开目录,内容基本围绕着“如何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施工和验收”展开,感觉更像是一份对既有规范的详细解读和操作指南,而不是一本探讨前沿技术的专著。对于一个期望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读者来说,这种内容侧重显然有些偏离预期。它更像是给已经非常熟悉该领域操作的工程师提供了一份细致入微的“检查清单”,而不是为初学者或寻求突破的专业人士准备的“进阶读物”。当然,对于确保工程质量的合规性而言,这种详尽无疑是必要的,但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讲,确实缺乏吸引力。

评分

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陈旧,大量使用表格和条目化的文字描述,阅读起来非常费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高质量的工程图示、流程图或者故障分析的示意图,来直观地理解一些关键的施工难点和验收标准。例如,在描述复杂连接部位的砌筑工艺时,如果能配上清晰的三维剖面图或者实景照片对比,理解起来会事半功倍。这本书虽然图表不少,但大多是标准的二维流程图或简单的尺寸标注,缺乏现代技术文献应有的视觉辅助。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掌握或查阅特定信息的工程师而言,这种低信息密度的排版,使得查找效率大打折扣,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密集的文字中搜寻关键词,体验感着实不佳。

评分

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一些复杂的工程力学问题,特别是涉及到钢水罐在高温、高压以及热冲击下的结构稳定性分析。毕竟,钢水罐是冶金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人员安全。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有限元分析(FEA)在砌体结构优化中的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关于材料老化机理和寿命预测模型的深入讨论。结果呢,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施工步骤的先后顺序、砂浆配合比的经验数据,以及验收时需要检查的表面平整度和尺寸偏差。这些信息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追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该怎么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背诵指南”。它详尽地描述了“做什么”,但对“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科学原理挖掘得不够深入,使得其理论深度相对欠缺。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频率和对新标准的包容性似乎有待提高。我了解到耐火材料技术和施工机械化在近些年有了显著进步,但阅读这本书时,感觉时间线停滞在了过去。书中引用的参考标准和规范似乎缺乏对最新行业发展动态的及时反映。对于一本规范类书籍来说,时效性是生命线。如果它不能反映最新的安全法规变化或者材料科学的突破,那么它指导的工程实践可能存在滞后性风险。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参考工具,能够帮助从业者站在当前技术制高点上进行规划,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几年的操作流程。这种内容的“陈旧感”,是我作为一名关注行业前沿的读者感受最深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