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7年修訂-2)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7年修訂-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7年修訂
  • 中國標準
  • 工業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標準
  • 質量標準
  • 標準參考書
  • 工程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49704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20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5
字數:11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匯編》在一定程序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由於標準的動態性,每年有相當數量的國傢標準被修訂,這些國傢標準的修訂信息無法在已齣版的《匯編》中得到反映。國此,自1995年起,新增齣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訂的國傢標準的匯編本。
修訂的國傢標準匯編本的正書名、版本形式、裝幀形式與《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相同,視篇幅分設若乾冊,但不占總的分冊號,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07年修訂-1,-2,-3,……”等字樣,作為對《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的補充。讀者配套購買則可收齊前一年新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修訂的國傢標準匯編的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順序號由小到大排列(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
2007年製修訂國傢標準1410項,全部收入在《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第352~367分冊和2007年修訂~-1~修訂-23分冊中。本分冊為“2007年修訂-2”,收入新製修訂的國傢標準50項。

目錄

GB/T 878—2007 開槽無頭螺釘
GB/T 968—2007 絲錐螺紋公差
GB/T 969—2007 絲錐技術條件
GB 1094.11—2007 電力變壓器 第11部分:乾式變壓器
GB 1103—2007 棉花 細絨棉
GB/T 1124.1—2007 凸凹半圓銑刀 第1部分:型式和尺寸
GB/T 1124.2—2007 凸凹半圓銑刀 第2部分:試驗方法
GB/T 1127—2007 半圓鍵槽銑刀
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內燃機 第1部分:通用技術條件
GB/T 1147.2—2007 中小功率內燃機 第2部分:試驗方法
GB/T 1186—2007 壓縮空氣用織物增強橡膠軟管
GB/T 1220—2007 不銹鋼棒
GB/T 1221—2007 耐熱鋼棒
GB/T 1222—2007 彈簧鋼
GB 1253—2007 工作基準試劑 氯化鈉
GB 1254—2007 工作基準試劑 草酸鈉
GB 1255—2007 工作基準試劑 無水碳酸鈉
GB 1257—2007 工作基準試劑 鄰苯二甲酸氫鉀
GB 1259—2007 工作基準試劑 重鉻酸鉀
GB/T 1272—2007 化學試劑 碘化鉀
GB 1312—2007 管形熒光燈燈座和啓動器座
GB/T 1341—2007 煤的格金低溫乾餾試驗方法
GB/T 1408.3—2007 絕緣材料電氣強度試驗方法 第3部分:1.2/50us脈衝試驗補充要求
GB 1499.2—2007 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
GB/T 1539—2007 紙闆 耐破度的測定
GB/T 1541—2007 紙和紙闆 塵埃度的測定
GB/T 1574—2007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GB/T 1648—2007 1-萘胺-8-羥基-3,6-二磺酸單鈉鹽(H-酸單鈉鹽)
GB/T 1693—2007 硫化橡膠 介電常數和介質損耗角正切值的測定方法
GB/T 1725—2007 色漆、清漆和塑料 不揮發物含量的測定
GB/T 1730—2007 色漆和清漆 擺杆陰尼試驗
GB/T 1740—2007 漆膜耐掃熱測定法
GB/T 1741—2007 漆膜耐黴菌性測定法
GB/T 1771—2007 色漆和清漆 耐中性鹽霧性能的測定
GB 1887—2007 食物添加劑 碳酸氫鈉
GB 1891—2007 食物添加劑 硝酸鈉
GB 1892—2007 食物添加劑 硫酸鈣
GB 1898—2007 食物添加劑 碳酸鈣
GB/T 1912—2007 字典紙
GB/T 1914—2007 化學分析濾紙
GB/T 1981.1—2007 電氣絕緣用漆 第1部分:定義和一般要求
GB 1986—2007 食品添加劑 單、雙硬脂酸甘油酯
GB 1987—2007 食品添加劑 檸檬酸
GB/T 2072—2007 鎳及鎳閤金帶材
GB/T 2075—2007 切削加工用硬切削材料的分類和用途大組和用途小組的分類代號
GB/T 2076—2007 切削刀具用可轉位刀片型號錶示規則
GB/T 2078—2007 帶圓角圓孔固定的硬質閤金可轉位刀片尺寸
GB/T 2080—2007 帶圓角沉孔固定的硬質閤金可轉位刀片尺寸
GB/T 2085.1—2007 鋁粉 第1部分:空氣霧化鋁粉
GB/T 2085.2—2007 鋁粉 第2部分:球磨鋁粉

精彩書摘

開槽無頭螺釘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瞭螺紋規格為M1~M10,性能等級為14H、22H、45H、A1-12H、CU2、CU3和AL4,産品等級為A級的開槽無頭螺釘。
如需其他技術要求,應從現行標準(如GB/T193、GB/T 3098.3、GB/T 3.98.10、GB/T 3098.16、GB/T 3103.1和GB/T 9145)中選擇。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

前言/序言


曆數春鞦風雲變幻,盡覽華夏風土人情——《中華人文史鑒》內容概要 《中華人文史鑒》 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鴻篇巨製。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緯,力求全景式、多維度地呈現中華民族從遠古起源到近現代轉型過程中所經曆的社會結構變遷、思想文化演進、藝術審美取嚮的流變,以及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的獨特人文景觀。全書共計八捲,近百萬字篇幅,匯集瞭多學科領域的權威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富有洞察力的人文曆史解讀框架。 --- 第一捲: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形態(約公元前21世紀以前) 本捲著重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之謎”與早期社會組織的雛形。 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學解讀: 細緻梳理瞭仰韶、河姆渡、紅山、良渚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聚落形態、農耕技術進步(粟、稻的馴化)、製陶工藝的地域特徵及其文化內涵的差異性。重點分析瞭玉器在早期社會權力結構與精神信仰中的作用。 二、神話傳說與早期世界觀的構建: 探討瞭“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核心神話的社會功能。通過對《山海經》等早期文獻的文本分析,還原瞭先民對自然、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樸素認知,以及早期巫術、圖騰崇拜嚮早期宗教形態過渡的軌跡。 三、氏族聯盟與早期國傢的萌芽: 分析瞭黃河、長江流域主要氏族群體的遷徙、互動與融閤過程。詳細闡述瞭“禪讓製”的理想化敘事與其背後潛在的權力更迭邏輯。對二裏頭遺址的性質爭議及其對“夏朝”的可能指代進行瞭深入辨析,確立瞭早期政治組織從部落到國傢的關鍵性過渡。 --- 第二捲:禮樂文明的奠基與青銅時代的精神內核(夏、商、周時期) 本捲聚焦於中國早期王朝的製度構建及其核心的禮樂文明體係的形成。 一、王權的確立與“天命觀”的形成: 考察瞭夏商兩代王權的神聖化過程。詳細解讀瞭殷墟甲骨文所揭示的商代祖先崇拜、貞蔔製度與軍事、農業的關係。重點分析瞭周公製禮作樂的曆史意義,闡釋瞭“天命靡常”、“德配天地”如何成為後世政治閤法性的基石。 二、宗法製度與封建倫理的構建: 剖析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製度(大宗、小宗、嫡長子繼承製)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形成瞭穩定的等級秩序。對“禮”與“樂”在維護社會穩定、規範人際關係中的功能進行瞭哲學層麵的探討。 三、青銅器銘文中的政治敘事: 通過對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的釋讀,重構瞭周初分封、徵伐、盟會的曆史圖景,揭示瞭青銅禮器在國傢政治儀式中的核心地位。 --- 第三捲:思想的勃發與多元文化的碰撞(春鞦戰國時期) 本捲描述瞭“禮崩樂壞”背景下,中國思想史上空前的“百傢爭鳴”盛況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一、諸子百傢的思想譜係: 集中介紹瞭儒傢(孔子、孟子、荀子)對“仁義禮智信”的闡釋;道傢(老子、莊子)對“自然無為”的追求;法傢(商鞅、韓非)對集權統治的理論設計;墨傢對“兼愛非攻”的實踐訴求。分析瞭各學派思想在不同諸侯國實踐中的適應性與局限性。 二、戰爭形態的變革與社會階層流動: 考察瞭鐵製農具和兵器的推廣對生産力與軍事效率的提升,以及“士”階層崛起對傳統貴族體係的衝擊。分析瞭閤縱連橫背後的外交策略與國傢利益權衡。 三、文化疆域的擴展: 探討瞭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在與中原文化交流、融閤過程中的特色保留與文化貢獻。 --- 第四捲:大一統帝國的塑造與製度的定型(秦漢時期) 本捲重點分析瞭秦漢如何實現對廣闊疆域的有效統治,以及奠定中國兩韆年基本政治版圖的製度創新。 一、秦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奠基: 詳細研究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的郡縣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係列鞏固帝國統一的措施。辨析瞭“焚書坑儒”的曆史動因及其對文化傳承的影響。 二、漢代儒學的官方化進程: 考察瞭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轉摺點。深入分析瞭董仲舒新儒學如何吸收陰陽五行學說,成為維護皇權專製的意識形態工具。 三、絲綢之路的開闢與跨文化交流: 梳理瞭張騫齣使西域的曆史事件,分析瞭絲路在商品貿易、技術傳播(如造紙術西傳)和宗教接觸(佛教初傳)中的關鍵作用。探討瞭漢代邊疆政策(如衛青、霍去病的反擊)對維護國傢安全的影響。 --- 第五捲:士族與佛教的時代(魏晉南北朝) 本捲關注帝國在分裂動蕩中展現齣的文化韌性,特彆是士族階層的興起和外來宗教的本土化。 一、玄學思潮與個體精神的覺醒: 探討瞭竹林七賢、王弼、何晏等人對儒傢正統觀念的反思,魏晉玄學中“名教與自然”的哲學辯證。分析瞭“名士風度”對當時審美趣味(如清談、服散)的影響。 二、石窟藝術與佛教的中國化: 全景式描繪瞭佛教藝術在石窟(雲岡、龍門)中的傳播與發展。分析瞭佛教教義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孝道觀念、祖先崇拜相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颱宗、禪宗的雛形)。 三、門閥製度與政治生態: 考察瞭九品中正製下士族門閥對政權的壟斷,以及士族對地方資源的控製力,剖析瞭這一製度對社會活力和人纔選拔的負麵影響。 --- 第六捲:盛世氣象與文化輸齣的頂峰(隋唐五代) 本捲展現瞭中華文明在唐代達到的開放、包容與繁榮的頂峰狀態。 一、隋唐製度的集大成: 詳細解析瞭三省六部製的完善、科舉製度的成熟及其對官僚體係的革命性意義。分析瞭《開皇律疏》和《唐律疏議》在中國法製史上的地位。 二、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 以長安、洛陽、揚州為例,描繪瞭國際大都會的商業繁榮、鬍風的盛行(如鬍鏇舞、鬍樂)、外來宗教(景教、祆教)的共存景象。 三、文學藝術的巔峰: 深入賞析瞭唐詩的輝煌成就(初唐的宮體到盛唐的雄渾,中晚唐的沉鬱),探討瞭“詩中有畫”的審美理想。分析瞭吳道子、閻立本等對繪畫風格的奠定。 --- 第七捲:理學興起與世俗文化的轉型(宋元時期) 本捲聚焦於宋代在內政上的精細化管理、理學的崛起以及市民階層的成長對社會結構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理學的建立與哲學體係的重構: 闡釋瞭周敦頤、二程、硃熹等人如何以“理”為核心範疇,將佛、道的思辨元素融入儒學,形成影響後世數百年的新儒學體係。分析瞭“存天理,滅人欲”的社會導嚮。 二、商業革命與城市生活: 考察瞭活字印刷術的成熟、指南針的航海應用、紙幣(交子)的齣現對經濟活動和知識傳播的影響。描繪瞭《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宋代城市商業的勃勃生機。 三、濛古帝國下的文化格局: 分析瞭元代對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與重組。元麯(雜劇)的興盛,標誌著通俗文學和大眾娛樂的成熟。 --- 第八捲:集權體製的鞏固與晚期的人文精神(明清時期) 本捲探討瞭明清時期君主專製達到極緻後,士大夫階層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錶現齣的復雜心態與反思。 一、內閣製度與宦官權力: 分析瞭明代初期中央集權的強化,以及內閣製度下皇權與行政權力的微妙平衡。 二、思想的異動與反思: 考察瞭李贄“童心說”對傳統儒傢等級秩序的挑戰,黃宗羲對君主專製弊端的批判,以及顧炎武對實學和經世緻用的強調。 三、小說與戲麯的世俗化: 深入剖析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四大名著,如何通過大眾化的敘事反映社會百態、批判現實,成為中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四、西學東漸的初次衝擊: 簡述瞭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天文、數學知識(如利瑪竇的影響),以及中國士人對此做齣的初步反應。 --- 結語: 《中華人文史鑒》力求在宏大敘事中捕捉細節,在製度分析中凸顯人的能動性。它不僅是一部曆史編年,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精神特質、審美情趣與價值體係如何代代相傳、不斷重塑的深度考察報告。全書論證嚴謹,引證紮實,旨在為當代讀者理解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提供一份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是一場對係統邏輯的深度探索。我嘗試著從頭到尾、按章節順序去“閱讀”它,結果發現,這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而更像是在查閱一張龐大而互聯的索引地圖。每一個標準編號背後都鏈接著一整套測試方法、性能要求乃至驗收流程。我特彆注意到瞭其中關於材料兼容性和環境適應性測試的部分,那些描述嚴苛到令人咋舌的溫度、濕度、壓力變化範圍,讓我深刻理解到,一個産品能安全、穩定地在市場上運行數年,背後是無數次理論推演和嚴酷實驗的結晶。這種對確定性的不懈追求,使得這本書在實用層麵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它強迫你放下主觀臆斷,轉而接受並遵循一套經過集體智慧反復打磨的客觀規則。對於需要進行跨部門溝通或供應商審核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幾何級的增長。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展示瞭國傢層麵的標準製定過程的復雜與嚴謹。它並非由某一個天纔憑空想象齣來的規則集,而是無數行業專傢在平衡技術可行性、經濟成本以及社會安全需求後,經過漫長博弈和論證的結果。閱讀這些內容,我仿佛能感受到背後龐大的技術社群在幕後默默的工作。這本匯編,對於那些希望進入特定製造業或參與招投標流程的人來說,是一張通往閤規世界的“門票”。它迫使你從一個宏觀、全局的角度去看待一個産品或一項服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個人的使用感受上。理解瞭這些標準的“為什麼”和“如何”,纔能真正理解整個産業鏈條的運行邏輯,這無疑是提升專業視野的絕佳途徑。

評分

從物理層麵上看,這本匯編的排版和索引設計,體現瞭極高的實用主義精神。紙張的質量似乎也是經過特彆挑選,足以承受頻繁的翻閱和標記。我注意到,很多條文的結構都采用瞭清晰的層級編號,這對於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條款的用戶至關重要。我曾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僅僅是為瞭比對兩個不同年份標準中關於某一特定測試方法的微小差異,這本匯編的對比優勢就體現齣來瞭——所有的曆史版本或相關引用都能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地方找到參考點,極大地節省瞭在不同資料間來迴奔波的時間。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熱淚盈眶的書,但卻是那種能讓你在關鍵時刻,迅速找到解決方案、避免重大失誤的“救命稻草”。它的價值,在於其信息的密度和檢索的效率。

評分

這部大部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初拿到時,我立刻被它那厚實的封麵和嚴謹的裝幀吸引住瞭。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讀起來枯燥乏味的參考書,畢竟是“國傢標準匯編”,聽起來就和日常閱讀相去甚遠。然而,我很快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結構精巧的工程學百科全書。雖然我不是專業搞標準的,但那些細緻入微的條款、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的技術指標,無不體現齣製定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翻開任意一章,都能看到大量的圖錶和流程說明,即便是對於外行來說,也能大緻勾勒齣特定行業或産品在“標準”框架下是如何運作的。這種體係化的知識構建,讓人不禁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當然的“穩定”和“可靠”背後的復雜標準體係肅然起敬。它不像小說那樣引人入勝,但它提供瞭一種可信賴的、堅實的知識基礎,讓人在麵對具體技術問題時,心中有尺,行事有據。

評分

說實話,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永遠不會主動去接觸這樣一本“硬核”的匯編。但一旦深入其中,我發現它像一座深埋的寶藏,偶爾能挖齣一些令人驚喜的“知識金塊”。比如,在某個關於包裝或標識的標準部分,我竟然找到瞭關於用戶體驗和信息清晰度的隱性要求,這遠超齣瞭我最初對“技術標準”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關於“能用”,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被使用和管理”。它更像是一種行業內的“語言”和“契約”,規範瞭所有參與者的溝通方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學習一種新的、精確的專業術語,雖然學習麯綫有點陡峭,但一旦掌握,就能顯著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對話的專業度和效率。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將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行業慣例,轉化成瞭清晰、可量化的條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