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製定385GB22035-22078)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製定385GB22035-2207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8年
  • GB22035-22078
  • 工業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
  • 中國標準
  • 質量
  • 工程
  • 建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2988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266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9-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3
字數:1143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2.《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收入我國每年正式發布的全部國傢標準,分為“製定”捲和“修訂”捲兩種編輯版本。
“製定”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分成若乾分冊,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製定”字樣及分冊號,分冊號一直連續。各分冊中的標準是按照標準編號順序連續排列的,如有標準順序號缺號的,除特殊情況注明外,暫為空號。
“修訂”捲收入上一年度我國發布的、被修訂的國傢標準,視篇幅分設若乾分冊,但與“製定”捲分冊號無關聯,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修訂-1,-2,-3,……”字樣。“修訂”捲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標準編號順序排列(但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個彆非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沒有收入在“製定”捲中,而是收入在“修訂”捲中。
讀者配套購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製定”捲和“修訂”捲則可收齊上一年度我國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3.由於讀者需求的變化,自1996年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僅齣版精裝本。
4.2008年我國製修訂國傢標準共5946項。本分冊為“2008年製定”捲第385分冊,收入國傢標準GB 22035~22078的最新版本。

目錄

GB/T 22035—2008 乳及乳製品中植物油的檢驗氣相色譜法
GB/T 22036 2008 輪胎慣性滑行通過噪聲測試方法
GB/T 22037—2008 航空有內胎輪胎胎圈密閤壓力試驗方法電測法
GB/T 22038 2008 汽車輪胎靜態接地壓力分布試驗方法
GB/T 22039 2008 航空輪胎激光數字無損檢測方法
GB/T 22040—2008 公路沿綫設施塑料製品耐候性要求及測試方法
GB/T 22041—2008 地理標誌産品 國窖1573白酒
68/T 22042 2008 服裝 防靜電性能錶麵電阻率試驗方法
GB/T 22043—2008 服裝 防靜電性能通過材料的電阻(垂直電阻)試驗方法
GB/T 22044—2008 嬰幼兒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
GB/T 22045—2008 地理標誌産品 濾洲老窖特麯酒
68/T 22046—2008 地理標誌産品洋河大麯酒
GB/T 22047—2008 土壤中塑料材料最終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測定采用測定密閉呼吸計中氧量或測定釋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GB/T 22048—2008 玩具及兒童用品 聚氯乙烯塑料中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的測定
GB/T 22049—2008 鞋類 鞋類和鞋類部件環境調節及試驗用標準環境
GB/T 22050—2008 鞋類樣品和試樣的取樣位置、準備及環境調節時間
GB/T 22051—2008 交聯聚乙烯(PE—X)管用滑緊卡套冷擴式管件
GB/T 22052 2008 用液體蒸氣壓力計測定液體的蒸氣壓力和溫度關係及初始分解溫度的方法
GB/T 22053—2008 戊烷發泡劑
GB/T 22054—2008 有機液體(除石油産品)蒸餾特性測定通用方法
GB/T 22055.1—2008 顯微鏡 物鏡螺紋 第1部分:RMS型物鏡螺紋(4/5 in×1/36 in)
GB/T 22055.2—2008 顯微鏡物鏡螺紋第2部分:M25×0.75 mm型物鏡螺紋
GB/T 22056—2008 顯微鏡物鏡和目鏡的標誌
GB/T 22057.1—2008 顯微鏡相對機械參考平麵的成像距離 第1部分:筒長160 mm
GB/T 22057.2—2008 顯微鏡 相對機械參考平麵的成像距離 第2部分:無限遠校正光學係統
68/T 22058 2008 顯微鏡體視顯微鏡的標誌
GB/T 22059—2008 顯微鏡放大率
GB/T 22060—2008 顯微鏡鏡筒滑塊和鏡筒槽的連接尺寸
68/T 22061—2008 顯微鏡偏光顯微術的參考係統
GB/T 22062—2008 顯微鏡目鏡分劃闆
GB/T 22063—2008 顯微鏡C型接口
GB/T 22064—2008 顯微鏡35 mm單反照相機鏡頭的接口
GB/T 22065—2008 壓力式六氟化硫氣體密度控製器
GB/T 22066 2008 靜力單軸試驗機用計算機數據采集係統的評定
GB/T 22067 2008 實驗室玻璃儀器廣口燒瓶
GB/T 22068—2008 汽車空調用電動壓縮機總成
GB/T 22069—2008 燃氣發動機驅動空調(熱泵)機組
GB/T 22070—2008 氨水吸收式製冷機組
GB/T 22071.1—2008 互感器試驗導則第1部分:電流互感器
GB/T 22071.2—2008 互感器試驗導則第2部分:電磁式電壓互感器
GB/T 22072—2008 乾式非晶閤金鐵心配電變壓器技術參數和要求
68/T 22073—2008 工業用途熱力渦輪機(汽輪機、氣體膨脹渦輪機) 一般要求
GB/Z 22074—2008 塑料外殼式斷路器可靠性試驗方法
GB/T 22075—2008 高壓直流換流站可聽噪聲
GB/T 22076—2008 氣動圓柱形快換接頭插頭連接尺寸、技術要求、應用指南和試驗
GB/T 22077—2008 架空導綫蠕變試驗方法
GB/T 22078.1—2008 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及其附件
第1部分: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及其附件——試驗方法和要求
GB/T 22078.2—2008 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及其附件
第2部分: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
GB/T 22078.3—2008 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及其附件
第3部分:額定電壓500 kV(Um:550 kV)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附件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探索與工程實踐精選集 本書籍旨在匯集2008年前後科技、工程、管理等多個領域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的文獻、研究報告及經典案例,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特定曆史時期技術發展脈絡與實踐成果的窗口。全書內容精煉,涵蓋麵廣,側重於理論與應用相結閤的深度剖析,力求展現當時最前沿的思考與最成熟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先進材料科學與結構工程 本部分聚焦於2008年左右在材料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技術及其在土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 1. 新型高分子復閤材料的性能優化與耐久性研究 本章節深入探討瞭當時碳縴維增強復閤材料(CFRP)在提高結構強度與抗疲勞性能方麵的最新進展。重點分析瞭樹脂基體的選擇對材料整體力學性能的影響,尤其關注瞭在極端環境(如高溫、高濕、腐蝕性介質)下材料的長期服役性能評估方法。文中詳細描述瞭幾種當時主流的無損檢測技術(如超聲波C掃描、熱紅外成像)在復閤材料內部缺陷檢測中的應用精度與局限性。此外,還包含瞭針對層間脫層和縴維斷裂等失效模式的細緻分析,並提齣瞭基於斷裂韌性理論的結構設計建議。 2. 鋼-混凝土組閤結構抗震性能的數值模擬與試驗驗證 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對高層建築安全性的日益關注,本章詳述瞭2008年前後在組閤結構抗震設計理論上的重要進展。內容包括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如ABAQUS、ANSYS)對鋼梁與混凝土闆連接節點進行精細化建模的步驟與參數設置。實驗部分則側重於滯迴麯綫的采集與分析,對比瞭不同約束條件下組閤梁柱節點的延性錶現。特彆之處在於,本章還引入瞭基於性能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材料配比與連接構造,實現結構在罕遇地震下的多級抗震目標。對剪力滯後效應(Shear Lag Effect)在寬幅闆件中的影響也進行瞭量化分析。 3. 納米尺度材料在催化與能源儲存中的前沿應用 本部分關注瞭納米技術的興起對化學工程和能源領域帶來的變革。內容涵蓋瞭貴金屬納米顆粒在高效催化反應中的負載技術,特彆是鈀基和鉑基催化劑在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MEA)中的製備工藝優化。在能源儲存方麵,詳細闡述瞭當時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晶體結構調控技術,如鎳鈷錳酸鋰(NCM)的錶麵包覆策略如何有效抑製循環過程中的容量衰減。對新型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測試方法和界麵阻抗分析也進行瞭詳盡論述。 第二部分:信息技術與係統集成 本部分迴顧瞭2008年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時期,在嵌入式係統、網絡協議以及數據處理方麵的關鍵技術文檔。 1. 嵌入式係統實時操作係統(RTOS)的任務調度算法研究 本章聚焦於工業控製與航空航天領域對實時性要求的提升。內容重點對比瞭當時主流的實時操作係統內核(如VxWorks、μC/OS-III)的搶占式調度與時間片輪轉調度策略的性能差異。詳細分析瞭優先級反轉問題的檢測與消除機製,包括使用信號量和優先級繼承協議的實際代碼實現範例。此外,還探討瞭中斷延遲的量化模型,以及如何通過硬件加速和緩存一緻性維護來優化整體響應時間。 2. IPv6嚮IPv4過渡的網絡協議棧優化與部署策略 隨著互聯網規模的擴大,嚮IPv6過渡成為必然趨勢。本章節分析瞭當時主要的過渡技術,如雙棧(Dual Stack)、隧道技術(6to4, Teredo)和地址翻譯技術(NAT64/DNS64)的優缺點。特彆關注瞭在大型企業網絡環境中,如何平衡IPv4資源的利用率與IPv6的平滑接入。文中包含瞭針對路由設備上協議棧處理效率的基準測試數據,以及不同封裝策略對端到端延遲的影響評估。 3. 復雜係統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的基於模型的預測技術 本章介紹瞭2008年信息物理係統(CPS)概念初現端倪時,數據驅動的診斷方法。內容涉及基於卡爾曼濾波(Kalman Filtering)的狀態估計技術在傳感器數據去噪中的應用。詳細闡述瞭如何建立係統的精確數學模型,並通過殘差分析來識彆潛在的故障源。案例分析側重於大型鏇轉機械(如燃氣輪機)的振動信號處理,包括時頻分析(如小波包分解)在早期故障特徵提取上的優勢。 第三部分: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工程 此部分匯集瞭當時在環境治理、清潔能源利用方麵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工程技術規範與研究成果。 1. 城市汙水高級處理工藝的能耗分析與優化 針對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本章深入探討瞭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瓶頸與效率提升方案。內容包括活性汙泥顆粒化程度對膜汙染速率的影響機製研究,以及通過優化曝氣控製策略(如間歇曝氣)來降低能耗的實際工程數據。此外,還詳細對比瞭不同膜材料(如PVDF、PS)的親疏水性對通量保持率的長期影響。對汙泥處理環節的脫水效率提升技術也進行瞭專門的論述。 2. 低碳交通體係下的城市路網配時優化算法 本節關注交通工程如何服務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內容核心是基於實時交通流數據的自適應信號控製係統(Adaptive Signal Control System)。詳細闡述瞭當時引入的宏觀交通仿真軟件(如VISSIM)中,用於模擬不同配時方案下路口延誤時間與尾氣排放量(CO2, NOx)的耦閤模型。特彆強調瞭步行者與非機動車信號優先策略對整體路網服務水平的微妙影響。 3. 工業餘熱迴收利用的關鍵換熱器設計與熱力學評估 本部分聚焦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工程技術。內容涵蓋瞭梯級熱迴收係統的係統集成設計,特彆是針對高溫煙氣餘熱迴收中,腐蝕和結垢問題的解決方案。重點分析瞭闆式換熱器與管殼式換熱器在處理不同介質(酸性、高粘度流體)時的適用性。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評估餘熱迴收潛力和係統不可逆損失方麵的應用,提供瞭具體的計算實例與圖錶分析。 本書總結 本書籍通過對2008年相關技術文件的係統性整理與提煉,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深入理解特定曆史時期技術基綫的可靠資料,同時也為當前工程實踐者在麵對類似復雜問題時,提供瞭經過時間檢驗的理論基礎與工程思路。全書內容嚴謹,數據詳實,是理解特定曆史節點工程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價格和厚度來看,我原本以為這套書會像一個知識寶庫一樣,能解決我工作中遇到的絕大多數疑難雜癥。但實際使用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個“工具箱裏的扳手”,而非“維修手冊”。它的覆蓋麵雖然廣,但深入度卻是片麵的,它似乎隻關心某個特定環節的“閤規性”檢查,卻忽略瞭如何將這些獨立的閤規要求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高效、可操作的整體項目流程。例如,關於材料驗收的標準,和關於現場安裝的標準,雖然都包含在內,但它們之間如何銜接、如何進行交叉驗證的指導性內容幾乎是空白的。我需要的是一套能指導我“如何做”的係統性指南,而不是一本僅提供“必須遵守什麼”的清單。最終,我發現我還是得迴到互聯網上,搜索大量的工程案例和技術論壇的討論,纔能將這些冰冷的標準條文“激活”,賦予它們實際的意義和操作性,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昂貴的、需要被其他資源輔助纔能發揮作用的參考資料庫。

評分

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分量十足,實體感很強,這讓我一度以為裏麵收錄瞭極其詳盡、涵蓋麵廣闊的行業知識。然而,深入閱讀後,這種期待迅速轉變為一種被高度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的疲憊感。它更像是一個數字文件的印刷版閤集,缺乏結構上的美感和閱讀上的連貫性。每一篇標準之間似乎是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模塊,即便是相鄰的兩篇標準,其敘事風格、側重點甚至是邏輯推演的方式都存在顯著差異。這讓我懷疑,這是否是不同團隊在不同時間點獨立完成的標準匯編到一起的結果。我希望能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理解從基礎概念到具體實施的演進路徑,但這本書提供的更像是一張巨大的、沒有指引的地圖,上麵布滿瞭密密麻麻的符號和坐標,但缺乏將這些點串聯起來的地理特徵描述。對於需要進行跨標準整閤性研究的讀者來說,這種拼湊感會極大地增加理解成本和時間投入,讓人感覺每一步都需要重新校準自己的認知框架。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是無可挑剔的,紙張很厚實,字跡清晰,這體現瞭齣版方在物質載體上的專業性。然而,這種優秀的物理呈現並不能掩蓋內容組織上的“去人性化”。我翻閱瞭很多頁,發現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圖錶、流程圖或者輔助性的示意圖來解釋那些極其復雜的物理或邏輯關係。對於涉及到空間布局、連接方式、或者特定操作順序的條款,文字描述顯得格外冗長和抽象。舉個例子,描述一個結構連接點的要求時,我需要反復閱讀同一段話三四遍,然後在腦海中努力構建一個三維模型來驗證理解是否正確。如果能配上一張清晰的剖麵圖,或許隻需看一眼就能明白的設計,卻需要我花費大量時間在文字迷宮中摸索。這錶明,這套匯編更側重於法律文本的精確性要求,而非知識的有效傳遞效率,對於依賴視覺輔助來理解復雜工程概念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無疑是痛苦且低效的。

評分

說實話,我本想用這套2008年的標準匯編來迴溯一下技術規範的演變曆史,看看當時的技術起點和關鍵節點的設定邏輯。但這本書在時間維度上的曆史感非常薄弱。它呈現的是“就是這樣”的靜態信息,而不是“為什麼是這樣”的動態過程。標準製定背後的博弈、技術路綫的選擇、被淘汰的舊方案的痕跡,這些在曆史研究中至關重要的“留白”在這本書裏完全缺失瞭。它沒有提供任何關於這些標準是如何通過論證、試點、到最終發布的完整生命周期信息。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引言或修訂說明,哪怕是簡短地提及一下,哪些條款是為瞭替代舊規範而設立的,或者哪些是引入瞭國際先進經驗的成果。但它直接跳過瞭這一切,像一個完成瞭所有後颱工作的軟件,直接把用戶界麵展示給你。這種缺乏上下文的知識呈現,使得我們無法真正理解這些規範的“重量”和“意義”,隻能停留在錶麵的遵守層麵,無法深入到背後的設計哲學。

評分

這套厚厚的《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真是讓人頭疼,我本來是抱著學習和參考的心態買的,想著能係統瞭解一下2008年那會兒行業內的技術規範,結果拿到手纔發現,這根本不是我期待的那種“匯編”,更像是某個特定領域內部的、高度專業化的技術文檔的堆砌。對於一個初涉這個領域的人來說,裏麵的術語和引用簡直是天書,每一條標準背後似乎都隱藏著無數的行業內幕和復雜的工程背景,而這些背景知識我完全不具備。我試圖從中找到一些宏觀的、指導性的原則,希望能對整體的技術趨勢有個把握,但翻開目錄,映入眼簾的都是像“385GB22035”這類令人望而生畏的代碼,後麵跟著的描述也極其精簡和技術化。如果我是一個在設計院工作的資深工程師,或許能從中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細枝末節,但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且是那種你隻有在被問到某個特定問題時,纔會去翻閱的、晦澀難懂的專業字典。它沒有提供任何導讀、背景介紹或者應用案例分析,完全是赤裸裸的條文羅列,讓我在嘗試理解這些標準是如何在實際項目中落地應用時,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更像是給“行傢”備的工具箱,而不是給“學習者”準備的入門教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