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学术书坊:脉论

大象学术书坊:脉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明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9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68532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象学术书坊-脉论》通过对脉动、脉位、脉体、脉形、脉势和脉意的综合性论述,将脉象的各种动感形态之间的质感变化呈献出来,并将常用方剂汇编其问,使学习者能较容易地做到“以方测证,以证合脉”,“心明意会,下指如神”,“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从而成为“善为脉者”。

内容简介

  中医脉学的产生与中医学一样久远,历代名医大家无不精通脉理、脉象。但要学会、学好、学精脉学却十分困难,近代甚至有学者用心电图、脉象仪和图示的方法,企图清晰、明了、准确地讲解和辨析各种脉象的确切性状,尽管如此,许多初学者仍然”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作者刘志明大夫家传的脉学,历来称雄中原,在全国中医界也享有盛名。

作者简介

  刘志明,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顾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脉成论
持脉论
诊脉论
用脉论
脉象论
甲、浮脉类:浮、大、洪、盛、实
乙、沉脉类:沉、牢、伏、硬
丙、数脉类:数、疾、促、动
丁、迟脉类:迟、缓、滑、濡
戊、虚脉类:虚、弱、微、细、短、小
己、弦脉类:弦、紧、长、革
庚、芤脉类:芤、涩、滞、散
辛、间歇脉类:促、结、代
壬、十怪脉综述
癸、妇人脉象论
附录一:炙甘草汤主治证之商榷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持脉论

  一、姿势

  持脉的姿势和动作对否,对脉搏观察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关系。古人对此十分重视,《医存》中曾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驰;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所以,持脉的姿势以及受诊者的姿势动作配合得好不好,可直接影响到脉

  象和对脉象的观察。为了使脉象准确地表现出来,正确地体会脉意,必须有正确的持脉姿势。

  就临床上常用的寸口脉而论,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最为理想的姿势是:让患者仰卧在床上,上肢自然平放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上。医者端坐在患者一侧,若在左侧,则用右手持患者左侧桡动脉,然后再坐在另一侧,用左手持患者的右侧桡动脉,依次交换,相互参伍,这样医者的食指始终把在患者的寸位脉上。或者让患者端坐在桌案前,下肢与躯体不得扭曲歪斜,自然地将上肢向前平伸在桌案上,腕下垫好脉枕,掌心向上,稍斜向内侧。这样可使患者舒适,身体自然放松,脉搏的反映就减少了许多干扰。医者端坐在患者对面或一侧,以右手持患者左手脉,以左手持患者右手脉,可交换进行,也可同时双手持双脉。除姿势动作的配合外,双方还要精神专注,神态安详,若一方神情躁动则不成。可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待其心平气和后再行切诊。只有这样,才能摸清脉搏的真相。

  二、位置

  中医将桡动脉在腕后浅显处,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名曰寸口脉。每一部脉又分浮、中、沉三候,以察脉位,三三见九,故称九候。《难经·;十八难》中说:“三部有寸、关、尺也。九候有浮、中、沉也。”然而,三部脉相距不过寸余,稍有不慎,将寸移关位,或关、尺不分,势必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用药的选择。

  寸、关、尺三部的划分在《四言举要》中讲得最明白:“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寸),关后为阴(尺)。”用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来说,是在掌后桡骨侧(即拇指侧)的桡动脉处,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一般将中指按在桡骨茎突的高峰处,即是关脉;食指和无名指并排在中指两侧,按压在桡动脉的脉脊上,食指按的部位就是寸脉,无名指按的部位就是尺脉。若患者比诊者高大,诊者应疏其三指;若患者比诊者矮小,则诊者应密其三指。

  桡动脉沿桡骨通过桡骨茎突的“高骨”之后,分为两支,一支进入掌心,一支斜向手背。有人出现“反关脉”、“斜飞脉”,就是因为桡动脉在通过桡骨茎突之前就出现了分支,其大支从桡骨茎突外侧斜向手背处。这并不是病理反应,而是生理异常,不算病态,但已不关

  脉候。

  由于“反关脉”、“斜飞脉”的存在,所以在“姿势”一节中十分强调一定要医者的左手去诊患者的右手,以医者的右手去诊患者的左手,医者的四指就会始终从患者的桡侧(即拇指侧)进行诊脉。如果在正常脉位处诊不到满意的脉搏形象,只需将手指一推,使患者的手腕向内反转,就可进行是否为“反关脉”、“斜飞脉”的诊察了。我们知道了诊脉的位置和寸、关、尺三部脉的分布,了解到掌后“高骨”这一生理特点,就能准确地进行布指了。

  三、布指

  布指就是运用手指去体察脉象。朱肱在《活人书》中,对布指有段精确细致的描述:“凡初下指,先以中指端按得关位(即掌后高骨之上),乃齐下前后二指(即食指和无名指)为三部脉(即寸、关、尺),前指(食指)寸口也;后指(无名指)尺部也。若人臂长(指患者),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在下指过程中,古人又对所下的三个指头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如卢子颐《学古诊则》中说:“人之三指,参差不齐,必使指头齐平,节节相对,方可按脉。但三个指头的皮肉不同,食指最灵,中指则厚,无名指更木厚,故必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指目,以按脉之脊。”只有这样,三个指头的力量才能相等,对脉搏的观

  察才能趋于一致。

  另外,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自己指端之动脉的跳动,误认为是患者的脉搏。王汉犀《医存》中说:“医者三指之端,亦有动脉,宜知所分别,不可误以自己之动脉,作为病者之脉。”

  2.不要用自己的意识去指挥患者的脉象。比如:在区分弦滑脉时,脉搏动有无左右弹动是很重要的,有则为弦滑脉,没有则只是滑脉。如果用自己的意识去指挥指下的脉搏动,认为它有左右弹动,则没有也会出现左右弹动的现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可用反意识法

  去加以鉴别,用意识指挥指下的脉搏,不让它有左右弹动的感觉。如果这时脉搏改为在一条直线上跳动了,则刚才出现的现象为假弦滑脉。如果它并不听你的意识指挥,仍有左右弹动,则是真弦滑脉。余此类推。

  四、时间

  《黄帝内经》上对何时诊脉为最好,作过明确的阐述,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是指早晨刚睡醒而未动之时。从目前我们的日常工作和临床特点来看,让我们对每一位患者都这样要求,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在日常工作中什么时候诊脉最好、最准呢?

  从生理机制和临床经验来说,上午10点钟左右和下午4点钟左右比较好。因为这时候腹中的食物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身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表现得也比较充分,容易在脉搏中显示清楚各脏腑功能的差异强弱来,不会受到消化食物等其他生理因素所造成的不利

  影响。但一般来说,对诊脉时间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我们在诊脉时尽量了解清楚患者当时的生理状况(睡眠、饮食)、精神状况(喜怒、郁闷)、体质状况(月经、疲劳、失血)、外界刺激(气候温差变化、恐惧)等的情况,不管什么时候诊脉都能掌握住人体的实质性变化。如:喜则脉散,过饱则脉虚滑或两关脉独大滑,月经期脉滑而短等。

  ……P9-12


前言/序言

  自序

  中医脉学的产生与中医学一样久远,历代名医大家无不精通脉理、脉象,人们对它的神奇无不叹服,它的神秘性至今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家父刘良泰先生曾经说过中医学的五种境界———“会、好、精、绝、化”。会不会看病,看得好不好,精不精,一直到能否出神入化,中医的脉象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虽然奠定了中医脉学的学术地位,但要学会、学好、学精却十分困难,近代甚至有学者用心电图、脉象仪和图示的方法,力求清晰、明了、准确地讲解和辨析各种脉象的确切性状。尽管如此,许多初学者仍然“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很难在学术上产生大的飞跃。

  我自幼跟父亲学习中医时,感觉最神奇、最难学的也就是脉学,手把寸口之间就要为患者报出病之所苦、疾之所疼来,实在是高深莫测,难于攀摸。然古人再三告诫:“医学之要,莫不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性命者。”于是倍加潜学,细心揣摩,又得家传《脉论》一书的指点,为其后的临证辨疑,选方用药,确实得益不浅。

  这几年,带了几批实习、进修的学生,他们在学院里虽然也已学就四至五年,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但查其脉理,多显不足,他们自己也实感欠缺。鉴于这种情况,又鉴于自清代以来脉学的发展不大,所出之书又多限于图解古籍之言,对于现在的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并不太妥帖实用,故这几年一直想根据自己学习脉学的体会,结合家传的《脉论》之言,汇编成册,形成一本既实用又便于现在初学者理解和掌握的小册子。

  家父刘良泰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脉不欺人,人自欺”,对何时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有过精湛的论述。刘氏家传的脉学,历来称雄中原,在全国中医界也享有盛名。今循刘氏一家之微言,布家传父教之真意,不欺世盗名,不攀附众说,谨遵“四十五岁之后再著书立说”之父训,撰此小书。书中试图通过对脉动、脉位、脉体、脉形、脉势和脉意的综合性论述,将脉象各种动感形态之间的质感变化呈献给大家,并将常用方剂汇编其间,使学习者能较容易地做到“以方测证,以证合脉”,“心明意会,下指如神”,“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从而成为“善为脉者”。在振兴中医事业,力求中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的路途中,我愿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作为铺路石,奉献给大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又得到河南省中医学院赵清理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用户评价

评分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评分

作寒论 卷第十

评分

评分

非常的实用

评分

作寒论 卷第九

评分

评分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评分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评分

桂枝甘草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