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

少年维特之烦恼(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徳] 约翰·沃尔夫冈·歌徳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文学
  • 经典名著
  • 德语文学
  • 歌德
  • 青春文学
  • 爱情
  • 悲剧
  • 小说
  • 文学名著
  • 插图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50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693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9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对自由意志的抒发,对真爱的向往,这是他对情感与心灵的结合做了真善美的呈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目录

名家导读
上卷
1771年5月4日-30日的信:
到达并入住乡下
春天
荷马
老百姓
画画
田园风光
可爱的青年农民
6月16日和19日的信:
乡村舞会
绿蒂
6月21日-7月26日的信:
渴望
同绿蒂一起拜访牧师
多次同绿蒂在一起
日益增长的情欲
7月30日-8月12日的信:
阿尔贝特到达
內心动摇
同阿尔贝特谈自杀
一个姑娘自杀的故事
8月15日-9月10日的信:
渴望永恒和死亡
日益绝望
决心离开
夜间与绿蒂、阿尔贝特谈死亡
下卷
1771年10月20日-1772年5月5日的信:
在公使馆
对繁文缛节和贵族傲慢不满
绿蒂和阿尔贝特结婚
对绿蒂的激情不减
贵族社会里的病态
递交辞呈
离开
1772年5月9日-6月18日的信:
重游故乡
在侯爵处;令人不满的现状
决定向感情让步,去见绿蒂
1772年7月29日-9月15日的信:
再次拜访绿蒂和阿尔贝特
爱给与人权力吗?
不幸的青年农民
砍掉胡桃树
10月10日-12月6日的信:
莪相
只还有感受和激情
持续的自杀念头
冬天找花甚荒唐
死亡和宗教的存在
编者致读者(12月12日-20日的结果)
转向悲惨结局的报告:
维特内心孤独
长工是杀人犯
“我们都没救了!”
“我的神志紊乱如麻”
决心自杀
准备过圣诞
绿蒂请求他在圣诞节前不要再来
但是维特仍然去找她,晚上同绿蒂单独在一起
念莪相诗
关于维特生命的顶点和结束:
维特拥抱绿蒂
分别
维特请求借手枪
阿尔贝特与绿蒂不和
绿蒂根据阿尔贝特的指示给手枪
维特给绿蒂的诀别信
维特之死和安葬

前言/序言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场关于青春、情感与生存困境的深刻探讨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这部以书信体形式呈现的史诗般的杰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惊人的情感冲击力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并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一部描写青年人爱情悲剧的小说,更是一幅深刻描绘了18世纪末德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自由与束缚之间挣扎的时代画卷。这部作品以其前所未有的主观视角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触及了人类最普世的情感体验,如爱恋的狂喜、失落的痛苦、对社会规范的抗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使其成为一部超越时空的经典。 故事围绕着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维特展开。他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切赞赏,来到一个风景如画的乡村小镇,渴望在这里寻找到创作的灵感,逃离束缚他的城市生活。然而,他的到来,很快就被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法抑制的情感所吞噬——他深深地爱上了当地一位名叫绿蒂的美丽姑娘。绿蒂聪明、善良,拥有一种自然流露的魅力,深深吸引着维特。然而,绿蒂早已心有所属,她已经和一位名叫阿尔贝特的人订有婚约。 这份无法实现的爱恋,如同最毒的藤蔓,迅速缠绕住维特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他沉浸在对绿蒂的无尽思念和幻想之中,绿蒂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所有的情绪。他对绿蒂的爱,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种对理想女性、对完美灵魂的投射。他将绿蒂视为他内心深处所有美好事物的化身,因此,当这份爱注定无法得到回应时,他感受到的痛苦也愈发剧烈。 维特的内心世界,是这部小说最核心的展现。他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充满了激情、敏感和对个性的张扬。他厌恶社会上的虚伪、矫饰和等级制度,向往着纯粹、真实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他崇拜自然,在田野、森林和河流中寻求慰藉,认为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然而,他过于强烈的感受性,也使他极度脆弱,无法承受现实的打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特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在绿蒂的身边找到平衡。每一次见到绿蒂,都像是在伤口上撒盐。阿尔贝特的存在,以及他与绿蒂之间那种平静而稳定的关系,更是加剧了维特的痛苦和绝望。阿尔贝特代表着理性和责任,是社会规则的遵循者,与维特狂放不羁、追求情感至上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维特既憎恨又敬佩阿尔贝特,他能看到阿尔贝特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但这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煎熬,反而让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处境。 为了逃避这份痛苦,维特曾试图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他进入了外交界工作,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社会上立足。然而,他在官场上遭遇的冷漠、官僚主义和人情世故,让他感到窒息,也让他对社会的幻灭感日益加深。他无法适应那些虚伪的应酬和等级森严的规矩,他的正直和纯真在那个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他被排挤和羞辱,再次逃离。 回到乡村后,维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他对绿蒂的爱恋已经深入骨髓,无法自拔。他眼看着绿蒂和阿尔贝特的关系日益巩固,而自己却只能在痛苦和绝望中煎熬。他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但创作的灵感也逐渐枯竭,被无尽的悲伤所取代。他对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 在内心的绝望和无助达到顶点时,维特开始将目光投向死亡。他将死亡视为一种解脱,一种逃离这令人痛苦的现实世界的唯一途径。他开始阅读那些关于死亡的书籍,并对自杀产生了某种近乎痴迷的思考。他最终选择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这是他唯一能够掌控的、对抗这个无法改变的世界的方式。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18世纪末德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困境,以及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内心冲突时的挣扎。歌德通过维特这个角色,集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理想主义、情感的敏感以及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疏离感。维特的痛苦,是那个时代许多敏感心灵的缩影,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情感,却又被现实的种种束缚所压迫。 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赋予了作品一种极强的亲近感和真实感。读者仿佛是通过维特自己的眼睛和心声,直接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热情奔放,他的痛苦绝望。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维特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产生强烈的共情。维特的语言充满激情和诗意,他用最真挚、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他对爱、对美、对自然的感受,也用最尖锐、最深刻的词语批判他对社会虚伪的憎恶。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维特热”,模仿维特穿着和行为的青年风靡一时。然而,这部作品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引发了人们对青年人情感困境、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深刻反思,也对文学表现手法进行了革新。歌德通过维特的悲剧,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是对人类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时,所能承受的极限的深刻拷问。 这部小说至今读来,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维特对爱情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都在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情感的力量与危险,以及个体在广阔而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生存的方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原始、最炽热、也最容易受伤的情感,让我们更加理解人性,也更加珍视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心声: 翻开这本厚厚的精装书,第一眼就被它典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沉静中蕴含着激情的色彩搭配,仿佛已经预示了书中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内心世界。我一直对十八世纪欧洲的文学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一种致敬。纸张的质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内页的字迹清晰易读,虽然篇幅不短,但良好的印刷质量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特别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每一个段落都有了呼吸的空间,使得那些充满哲思和情感的文字得以充分舒展,真正体会到“慢读”的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阅读体验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在午后阳光下细细摩挲,都让人心生欢喜。它让我对阅读本身这件事,重新燃起了久违的热忱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控制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一味地追求高潮迭起,而是采用了更接近内心独白和书信往来的叙事结构,这本身就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沉潜的能力。然而,这种慢节奏恰恰是理解书中人物心理轨迹的关键所在。读者需要跟随主人公的思绪,从最初的对自然的热爱,到对社会规则的不满,再到最终面对无法逾越的情感鸿沟时的那种无助与绝望,一步步地“走”进去。那些冗长却又字字珠玑的内心剖析,描绘了人类情感光谱中那些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它迫使我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爱、死亡、存在意义的追问,从而引发了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这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漫步,而不是一场短跑。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作为一本“典藏”级的读物,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普及本的预期。尤其是那些被精心挑选并置入的插图,它们并非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极强的引导性和氛围烘托作用。这些图像的风格与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心境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想象一下,当主人公处于极度的苦闷或狂喜之中时,旁边那幅恰如其分的配图,就像是导演打出的一束精准的追光,瞬间加强了场景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它们仿佛是某种视觉上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行为举止背后的文化密码和审美倾向。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输入,而变成了一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评分

购买此书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经典”二字的信任,但真正读完后,我体会到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经典”二字所能概括。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在与一个来自两百多年前的灵魂进行着私密的、毫无保留的对话。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那些个体在巨大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在今天看来依旧振聋发聩。它让我意识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从未改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而演化。这本精心制作的版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当代读者能够以一种最优质的物质载体,去拥抱和传承人类文学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文化投资。

评分

初读时,我有些担心这译本的流畅性,毕竟经典名著的翻译工作犹如探险,稍有不慎便会失了原著的精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译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捕捉原作中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波动和语气的微妙变化。那些本应显得晦涩拗口的德语思维方式,在译者的笔下被巧妙地“软化”了,变得既保有原著的力度和深度,又完全符合现代读者的语感习惯。我尤其欣赏那些处理情感爆发点的语句,它们没有过度煽情,但那份压抑后的喷薄而出,读起来让人瞬间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青春境地。这种高水准的文学转译,让那些尘封已久的情感主题,得以用当代人能够理解和共鸣的方式,再次触动人心。这证明了优秀的作品,其生命力是超越语言和时代的界限的。

评分

价格合适,送货上门,不错的选择

评分

好慢的一次购物!不过还是相当满意的!

评分

很经典的书,囤着慢慢看!

评分

价格合适,送货上门,不错的选择

评分

全球读书日买的书,很赞

评分

孩子很喜欢阅读,在京东购买放心,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物美价廉,物美价廉。

评分

书已收到,感觉不错,孩子应该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