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济编著的《形意拳技击术》内容包括: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五行拳与《河图》、《洛书》、十二形拳、八字功、形意拳的劲道、八门打法、站功集气法、形意拳拳经选注、形意拳内功四经释解。分别讲述站桩、鹰捉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等。
尚济,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力学系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幼承家学,知识渊博,对文理各科,皆有所研究。 先生自幼酷爱武术,13岁开始学拳,从师多人,通晓多种拳法及长短兵器,尤喜形意拳,为河北形意名家郭云深先生的第四代传人。先生刻苦练习数十年如一日。内、外功俱臻佳境。其拳法系以形意拳为纲,并采纳诸家拳法的优点,熔于一炉,有独特的风格,在武学方面独树一帜。 先生数十年来,将全部业余时间都进行了武术研究,极少参加社会活动。1984年,在武术界朋友的邀请和敦促下,才出任了“西安形意、八卦、散手研究会”会长,接受了国内外武术团体和武术爱好者的多次访问、交流,并多次组队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各种武术比赛;1987年受聘为“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先后参加过多次全国性武术研讨会,发表了许多篇有关形意拳的论文。 先生从未设场授徒,然而国内外闻名来访及登门拜师求教者,络绎不*。目前,先生的形意拳已传到了英、美、德、意、日以及加拿大、西班牙、刚果等许多**。 先生今已年过八旬,犹能耳聪目明,精神健旺,与朋友谈文论武,终日不倦;天天到体育馆练拳,风雨无阻。人或问曰:“先生以耄耋之年,理应闭门而坐,安享清福,何苦如此奔波挣扎,所为何来?”先生只淡然一笑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章 形意拳基本功
**节 站桩
第二节 鹰捉
第二章 五行拳
**节 劈拳
第二节 钻拳
第三节 崩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三章 五行拳与《河图》、《洛书》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河图》、《洛书》简介
第三节 《河图》、《洛书》与五行拳
第四章 十二形拳
**节 龙形
第二节 虎形
第三节 熊形
第四节 鹰形
第五节 蛇形
第六节 骀形
第七节 燕形
第八节 鸡形
第九节 鹞形
第十节 马形
第十一节 猴形
第十二节 鼍形
第五章 八字功
**节 展字功
第二节 截字功
第三节 裹字功
第四节 跨字功
第五节 挑字功
第六节 顶字功
第七节 云、拎合演
第六章 形意拳的劲道
**节 力和“劲儿”
第二节 形意拳的内劲
第三节 劲之运用——四两拨千斤
第七章 八门打法
**节 手(拳)打
第二节 脚打
第三节 头打
第四节 肩打
第五节 肘打
第六节 胯打
第七节 膝打
第八节 臀尾打
第八章 盘根功
**节 静功(立桩)
第二节 动功(行桩)
第三节 盘根功祛病养生原理
第九章 站功集气法
**节 海底捞月
第二节 神龙回首
第三节 怪蟒翻身
第四节 力劈华山
第五节 二龙戏珠
第六节 气贯四梢
第七节 炼精化气
第八节 丹田运转
第十章 形意拳拳经选注
**节 论气
第二节 五行与六合
第三节 练功八字诀
第四节 总要十六诀
第五节 手、脚、步、身法
第六节 论交手
第十一章 形意拳内功四经释解
**节 内功经
第二节 纳卦经
第三节 神运经
第四节 地龙经
附录
散手十三剑
李剑秋先生谈交手
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带着一种朴素的年代感,但这恰恰是它最具魅力的部分。我这个人,向来不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彩色印刷和过于现代化的设计,总觉得那会冲淡武术的“真味”。这本《国术丛书》给我的感觉是,所有的成本都用在了文字的打磨和内容的准确性上。书中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废话,信息量巨大。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意念”在技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往往是现代武术书籍中最容易被简化或忽略的部分。作者将“意”与“气”的结合描述得极为细致,比如在描述“劈拳”时,强调的不是手臂如何“劈下去”,而是心神如何“沉下去”并“炸开”。这种由内而外的贯穿性思维,让原本静态的文字描述,仿佛流动了起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自己练习的一些基本功法,重新审视了这些描述,发现自己过去对“意”的理解真的太肤浅了。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去揣摩的经典,它考验的不是你的肌肉力量,而是你的理解力和悟性。
评分读完这本《国术丛书》中的《形意拳技击术》,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炼”与“纯粹”。这本书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可以“偷懒”的空间,它要求学习者必须付出与之匹配的努力和专注力。我尤其喜欢它在论述“内功”与“外功”关系时的态度。作者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明确指出,外在的技法是内功的外化表现,是“形”,而内功则是技法的根基,是“神”。书中对“虎形”和“龙形”的解析,不仅仅是动作模仿,更是一种对自然界力量体现的深入体悟。例如,对于“龙形”中的缠丝劲,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如何将全身的筋膜、关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去应对冲击。这种对人体结构和运动学的洞察,即使放在今天的运动科学背景下看,也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深刻。这本书需要的是一个愿意沉下心来,真正想探究武术本质的读者,它像一位严厉的师父,逼迫你面对自己技术的不足,指引你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标榜“国术”的丛书总是抱持着一丝警惕,因为太多打着传统旗号的书籍,内容要么空泛无物,要么就是对现存套路机械的图解,缺乏真正的内涵和实战指导性。但翻开《形意拳技击术》的这部分内容后,我的看法彻底改观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硬核”,它几乎没有用任何修饰性的、煽情的语言来描述拳法的“美感”或“意境”,而是直奔主题,专注于“如何有效击败对手”。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如何应对不同距离的攻击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非常清晰,有点类似现代格斗理论中的“距离控制”概念,只是用的是非常古老的武术词汇来包装。特别是关于“鹞形步”与“进身靠打”的结合段落,作者详细拆解了如何利用步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对手重心的破坏和打击面的建立,这种对时空感的精确把握,绝对不是一般武术爱好者能够领悟的。读到后面关于“散手”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作者就是在描述现代散打或某些柔术中的特定控制技巧,只是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这本书的实战价值极高,简直就是一本被时间尘封的“格斗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形意拳技击术/国术丛书》的评价,我实在太有话要说了! 第一眼看到这套丛书的装帧,就觉得一股老派武术的沉稳气息扑面而来,那种带着墨香和历史感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民国时期那些老拳师们在灯下研习拳谱的场景。我本职是研究传统武术理论的,手上也收了不少珍本,但不得不说,这套《国术丛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套路分解,更像是一本武学思想的精粹提炼。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形意”二字背后哲学意蕴的探讨,作者似乎并没有将形意拳仅仅看作是一套搏击技巧,而是将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乃至儒释道思想之中。书中对“五行相生相克”在实战应用中的动态理解,远比我之前读过的许多教材要深入和精妙。比如关于“崩拳”的描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发力路径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力从何来,意到何处”的内在逻辑,那段关于“内劲”的阐述,简直让我醍醐灌顶,仿佛瞬间打通了几个一直困扰我的技术关节。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把书中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提升内家拳的境界将是何等巨大的助益。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术”的层面,更在于“道”的层面,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武学瑰宝。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武术经典,它必须具备跨越时代的普适性,而不是仅限于某一特定流派的内部教学材料。《形意拳技击术》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它聚焦于形意拳,但其中蕴含的许多力学原理和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从事近身搏击技艺的人来说都极具参考价值。比如书中对“触觉”和“听劲”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了现代搏击中对“信息获取”和“反制”的研究。作者提到,高手过招时,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通过对手的细微颤动,判断出其下一步的意图和力量走向,这种“预判能力”的培养方法,比起单纯的反应速度训练要高级得多。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对练”和“试力”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练习体系,确保学习者能够安全且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这套体系非常注重“顺应”与“变化”,而不是僵硬地执行固定招式,这体现了成熟武学体系的最高境界。对我这样一个常年与不同风格对手交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实战博弈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