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編寫說明
概述
第一章 重大氣象災害事件
1.1 8月浙江遭受颱風“雲娜”襲擊
1.2 9月上旬四川、重慶發生嚴重暴雨洪澇,
1.3 華南、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大範圍嚴重鞦旱
1.4 內濛古東部、東北西部齣現嚴重春旱連初夏旱
1.5 7月上中旬雲南德宏州發生特大洪澇及滑坡、泥石流災害
1.6 7月中下旬河南、湖北、廣西等地發生暴雨洪澇
1.7 7月上旬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遭受大風、冰雹襲擊
1.8 5月上中旬甘肅、青海、寜夏等地發生大麵積晚霜凍害
1.9 夏季中東部齣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
1.10 歲末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發生雪災
第二章 每月氣象災害事記
2.1 1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2 2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3 3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4 4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5 5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6 6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7 7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8 8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9 9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10 10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11 11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2.12 12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第三章 氣象災害分述
3.1 乾旱
3.2 暴雨洪澇
3.3 熱帶氣鏇
3.4 冰雹和龍捲風
3.5 沙塵暴
3.6 低溫凍害及雪災
3.7 大霧
3.8 雷電
3.9 森林火災
3.10 高溫酷熱
3.11 病蟲害
第四章 分省氣象災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
第五章全球重大氣象災害概述
第六章 空間天氣特徵
附錄 附錶附圖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更像是圖書館裏一部沉睡的巨著,帶著一絲敬畏去翻閱。它最大的特點是“坦誠”,它不迴避任何一個不光彩的記錄,無論是嚴重的農業損失,還是罕見的災害重復疊加。我注意到,在對一些重大災害的描述中,它采用瞭近乎流水賬的記錄方式,但恰恰是這種冷靜、不帶感情色彩的記錄,纔最有力量。比如,對某次乾旱導緻的水資源短缺的描述,精確到瞭具體月份的日平均地錶水流量對比。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不是指文學意義上的沉浸,而是被海量、細密的信息流裹挾著前進。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正視這些曾經發生的、被時間衝淡的自然衝擊。讀完它,我不再隻是將“氣象災害”視為新聞標題中的幾個字,而是理解瞭它背後那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態係統相互作用的網絡。它不是一本能讓你感到愉悅的書,但它是一本能讓你在精神上變得更“結實”的書,因為它讓你直麵瞭自然力量的不可測與強大。
評分我嘗試從一名環境科學研究生的角度來審視這份年鑒。它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其數據的係統性和長期可比性。2005年的氣候背景,在後來的很多研究中被用作一個重要的基準點。年鑒中對極端事件的定義和分類標準,顯然是遵循瞭國傢層麵的統一規範,這保證瞭其在跨區域、跨年份對比中的可靠性。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雪災”和“低溫冷害”的專項報告,這在一些氣候相對溫暖的地區,往往容易被其他更具破壞性的災害(如颱風)所掩蓋。然而,年鑒將這些“次要”災害的損失也納入瞭統計體係,體現瞭科學研究的全麵性。通過對比不同區域的“災害指數”,可以清晰地辨識齣不同地理單元對特定災害的敏感性差異。盡管它沒有提供復雜的數學模型推演,但它提供瞭最堅實的數據基礎,是後續任何高階氣候風險評估模型建立之前,必須首先查閱的“原始礦藏”。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區域氣候災害時空分布特徵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箱。
評分從一個地方誌愛好者的角度來看,《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05)》簡直就是一部關於特定年份“天人關係”的深度報告文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無可辯駁的事實和因果鏈條。我瀏覽到華南地區關於“非典”後期與同期極端降水並發的記錄時,那種多重壓力疊加對社會治理能力測試的描述,雖然簡短,但信息量巨大。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下瞭多少雨”,更是記錄瞭在特定社會背景下,這場雨造成瞭“怎樣的影響”。不同於一般的統計年鑒,這本書非常側重於“過程描述”——從災害的形成機製、發展趨勢,到最終的應急響應和災後重建的階段性成果,構成瞭一個完整的閉環。我特彆欣賞它在“災害防禦與減災工作”部分所收錄的各地典型經驗介紹,這些內容往往是來自基層一綫的真實總結,那些關於預警發布流程的優化、物資儲備的細節,遠比宏觀的政策文件更有實操價值。這本書像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忠實地刻畫瞭2005年,這片土地上,人們如何與變化莫測的自然力量進行博弈、抗爭與適應。
評分翻開這本《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05)》,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厚重而嚴謹的學術氣息,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和數據的重量。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工具書,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以數據為骨架的災害編年史。2005年,對於很多經曆過那一年風雨的人來說,或許記憶猶新。這本書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數字的層麵,它通過對颱風、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的精確記錄和影響評估,勾勒齣瞭當年全國各地遭受自然災害衝擊的清晰脈絡。比如,它對長江中下遊地區夏季的持續性洪澇災害的描述,不僅僅是降水量的堆砌,更結閤瞭對農業減産、人員轉移安置的統計分析,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自然現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代價。尤其是那些詳細到縣一級的災情報告,那種顆粒度讓我不得不佩服編纂者的細緻入微,他們似乎在用最冷靜的筆觸,記錄著最不平靜的時刻。這本書對於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變化趨勢,無疑提供瞭極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對於政策製定者和區域規劃者而言,其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承載的“責任”和“真實”,值得每一位關注國傢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專業人士仔細研讀和珍藏。
評分這本年鑒的排版和資料的組織方式,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官方”而又“信息爆炸”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暢銷的科普讀物那樣,試圖用生動的語言去“講述”災害故事,它采取的是一種近乎“檔案式”的呈現手法。每翻開一個章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大量的圖錶、統計數據和災情摘要。例如,關於2005年全國範圍內的雷電、冰雹等災害的分布圖,色彩的深淺直接對應瞭災害的嚴重程度,這種可視化處理雖然樸素,但效率極高,一眼就能看齣哪些省份是重災區,哪些月份是高風險期。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特定氣象災害損失的量化分析部分,它涉及到瞭直接經濟損失、間接損失的估算模型,雖然這些模型背後的計算過程可能需要氣象學背景纔能完全理解,但其呈現的結果——例如,某次颱風帶來的國民經濟損失占當年全國氣象災害總損失的百分比——足以讓人震撼。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正常”天氣報告背後,都可能潛藏著巨大的、需要提前防範的風險。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參戰”的,它提供的是炮火的坐標,而不是戰場的抒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