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灾害年鉴
  • 中国气象
  • 气象数据
  • 自然灾害
  • 2006年
  • 气候变化
  • 灾害防治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2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990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6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是中国气象局主要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05年重大气象灾害事件以及主要异常气候成因分析;第二章详细分类概述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及雪灾、雷电、大雾、酸雨等气象灾害,并评估其影响;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各省(区、市)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减灾服务简介;第五章简要给出2005年全球气候特征及重大气象灾害,从全球视野的角度,为读者认识我国的气象灾害提供了背景材料;第六章简要介绍2005年空间天气事件及影响。另外,《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还利用大量附图和附表,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点。附件给出中国气象局2005年向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重要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专题分析报告。《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较好地总结并分析了2005年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会,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一章 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及气候异常成因分析
1.1 重大气象灾害事件
1.2 主要气候异常成因分析

第二章 气象灾害分述
2.1 干旱
2.2 暴雨洪涝
2.3 热带气旋
2.4 冰雹与龙卷风
2.5 沙尘暴
2.6 低温冷冻害及雪灾
2.7 大雾
2.8 雷电
2.9 森林草原火灾
2.10 高温热浪
2.1l 病虫害
2.12 酸雨


第三章 每月气象灾害事记
3.11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22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33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44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55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66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77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88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99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0.10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1.11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2.12月 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四章分省气象灾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5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6 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7 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8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9 上海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0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1 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
第五章 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概述
第六章 空间天气事件
附录 附表、附图和附件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之外的其他气象灾害相关图书的详细简介,确保内容翔实、专业,不包含《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的具体信息,并且文字风格自然流畅。 《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灾害影响评估与适应策略(2020年版)》 内容概述与定位 本书是国内近年来气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部综合性专著,聚焦于中国在21世纪初叶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影响评估与社会适应策略研究。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深入剖析了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区域性适应方案。 本书的撰写团队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及多所顶尖高校的气候学家、气象灾害模式专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组成,力求在科学前沿性、数据严谨性与政策参考价值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它不仅是气候科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政府决策者、行业规划者以及防灾减灾机构必备的实务手册。 --- 第一部分: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归因与时空演变 本部分着重于对近十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极端天气事件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深入的科学分析。 1. 监测技术与标准更新 详细介绍了当前中国在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水、台风登陆强度、高温热浪、寒潮爆发等)监测中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包括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卫星遥感数据融合以及多源观测数据的校正方法。重点阐述了国家气象部门在2015年后修订的极端事件强度分级标准,特别是针对“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事件的概率性分析模型。 2. 典型灾害的归因研究 本书对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极端事件进行了归因分析。例如,对2017年华北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分析,揭示了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与季风异常的耦合机制。在台风部分,本书通过对比历史同期数据,探讨了海温异常(特别是IOD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和登陆强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入了“气候变化贡献率”的概念来量化人类活动对特定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责任。 3. 区域气候背景下的空间异质性 分析了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如西南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东北冷涡多发区)极端天气事件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华南地区的极端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而北方地区的干旱化进程则表现出更强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波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气候带的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变化曲线。 ---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复合型气象灾害链分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之一,关注单一灾害向复合型、连锁性灾害演变的复杂过程,这对于现代城市韧性建设至关重要。 1. 干旱与高温的叠加效应 深入分析了区域性持续性高温与气象干旱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现象的案例研究,阐明了地表能量收支失衡如何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并快速转化为农业和水资源危机。同时,引入了“复合指数”,量化了旱热耦合对电力系统(如火电冷却和水电供应)的协同冲击。 2. 台风与风暴潮/洪涝的联防联动 详细剖析了强台风登陆时伴随的风暴潮、内陆强降雨和次生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触发机制。本书通过案例模拟,展示了山区河流在短时强降水下的非线性响应,以及城市低洼地区在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积水风险。强调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在应对极端降水时的不足。 3. 冰雪灾害与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针对中国南方及中西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冻融”循环加剧问题,分析了极端低温、雨凇和冰雪覆盖对交通网络(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系统性中断影响。研究特别关注了电力线路的覆冰风险模型,并探讨了快速融冰技术在应对超预期灾害时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气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与损失模型 本部分从应用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的角度,量化了气象灾害对不同行业造成的实际损失,并构建了更具操作性的评估框架。 1. 农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本书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评估了洪涝、干旱和低温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损失与品质下降的具体影响。针对经济作物,分析了灾害对供应链的扰动以及价格波动效应。提出了基于灾害风险的农业保险精算模型。 2.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脆弱性分析 针对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群,本书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供水、供电、交通和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的冲击韧性。通过构建“灾害-暴露度-易损性”的矩阵,量化了不同强度灾害下城市核心功能的停摆时间,并对城市防灾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3. 灾害损失核算的标准化与国际比较 在总结国内现有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本书引入了国际通用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如停工、声誉损失、生态修复成本)的核算体系。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气象灾害损失数据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在长期经济损失评估和非保险损失统计方面的短板,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损失数据收集规范。 ---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气候适应策略与韧性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政策建议和工程技术应对措施,旨在提升社会对未来气候风险的适应能力。 1. 区域适应性规划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强调了从传统的“工程硬防御”向“生态柔性适应”的转变。在沿海地区,推广红树林修复和湿地恢复作为抵御风暴潮的生态屏障。在内陆城市,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极端降水管理中的实践案例,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蓄滞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 2. 预警信息发布与公众响应的优化 分析了当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从“发布”到“响应”环节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多层级、靶向性预警信息发布方案,旨在提升不同社会群体(如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对灾害风险的认知度和及时响应率。 3. 气候风险资本化与金融工具创新 探讨了如何通过气候风险评估结果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中。详细介绍了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组织在气候投融资中的角色,并推荐了绿色债券、灾害风险转移债券(Cat Bonds)等金融创新工具在中国防灾减灾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未来十年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的最高情景进行了建模预测,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气候变化“新常态”的认识,将减灾从被动应对提升为主动规划的核心战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以为这本年鉴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晦涩专业术语的冷冰冰的数据汇编,但实际上,它在叙事手法上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关于那些重大灾害事件的个案分析部分,不仅仅罗列了损失数据,还穿插了许多受灾地区的简短侧写,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富画面感。比如,描述某次区域性暴雪时,它没有止步于毫米级的降雪量报告,而是描绘了交通中断、电力恢复的艰辛过程,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在严寒中的坚韧。这种将冰冷的数据与鲜活的人间百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统计资料变得生动起来,引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共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科学分析与社会影响之间的桥梁,展现了气象灾害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天气本身,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应对自然挑战的宏大命题。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它在对不同类型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上做得尤为出色。通常,许多报告会孤立地看待洪水、干旱或雷电,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构建一个灾害网络图。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当年春季的持续性低温如何影响了初期的农业墒情,进而为夏季的局部干旱埋下了伏笔,最后再配合几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种“由表及里,由因溯果”的分析逻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不再将气象灾害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自然系统中去理解。这种跨越时间轴和空间尺度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的复杂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和视角。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偶尔关注天气新闻的普通读者而言,面对其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统计图表,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解码。不过,也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专业态度,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没有为了迎合普通读者而牺牲信息的精确性,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气象科学记录者的立场上。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去接触它,每一次耐心的查阅和理解,都像是在完成一次小型的专业培训。这本书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它为专业领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准线,是后来所有气候研究、减灾规划、保险评估等工作无法绕开的参照系。它用近乎苛刻的严谨,构建起了一个特定年份气象灾害的“历史真相”。

评分

这本《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6)》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精细的烫金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富有韧性,想必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图文的穿插设计得非常合理。比如,那些关于台风路径的插图,不仅色彩鲜明,而且数据标注得一丝不苟,即便是对气象学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住灾害的宏观趋势。目录部分更是详尽到令人赞叹,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内容,方便查阅。翻阅起来,那种油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本身的特有气味,让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感受这份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总的来说,从物理形态上讲,它无疑是一本制作精良、赏心悦目的工具书典范,体现了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本年鉴的信息密度简直令人咋舌,它无疑是为研究人员和资深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宝库。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比了其中关于华北地区那次极端高温干燥天气的记录,发现其对不同监测站点的日最高温、相对湿度、蒸发量等多个维度的详尽数据采集,远超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公开报告。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对这些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采用了多套成熟的气象学标准进行交叉验证,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对于需要进行长期趋势分析或者特定区域气候变异性研究的学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层层递进的数据结构,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基础。翻阅这些表格和图表时,我深刻体会到,一部优秀的年鉴,其价值就在于能够将分散、海量的信息凝练成系统化、可追溯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年鉴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