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書的目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交換局址選址”、“環路電阻計算”這類極具年代感的工程術語的詳盡闡述。作為一名主要關注電力係統運行安全和實時數據采集的工程師,我迫切想瞭解的是,在當前分布式能源接入和大規模儲能係統並網的背景下,傳統的交換層級結構如何應對海量、高頻次、異構數據的傳輸挑戰。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邏輯似乎完全圍繞著“語音通信優先”的原則構建,每一個章節的側重點都是確保“通話質量”(QoS),而對於電力業務特有的“控製信號的絕對可靠性”和“地理信息係統數據同步”的重要性則顯得輕描淡寫。例如,書中對於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抵抗電磁脈衝(EMP)或嚴重故障情況下依然能維持關鍵控製迴路通路的冗餘機製,描述得過於籠統,更多地停留在傳統的物理綫路保護上。現代電力通信係統需要的是跨域的、協議無關的、基於內容尋址的網絡架構探索,這本書卻將大量的篇幅用於探討傳統的信令協議棧的兼容性問題,這對於希望瞭解如何將SCADA、FA/SA等關鍵係統與現代通信融閤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信息上的偏航。它成功地描繪瞭一個“會打電話的電力係統”,卻未能觸及一個“能思考、能自愈的智能電力網絡”所需的通信基石。
評分這部厚重的技術手冊初看之下,確實讓人對電力係統與傳統電信網絡的交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然而,作為一名對電力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抱有期待的讀者,我發現此書在描述“自動交換”這一核心概念時,似乎過於沉溺於老舊的電話交換技術框架,而對現代基於IP的統一通信和數據網絡在電力調度和運營中的應用著墨甚少。書中詳細羅列瞭大量的繼電器邏輯、時分/頻分復用(TDM/FDM)的參數配置,以及老式程控交換機(PBX)的維護手冊式描述。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電力局機房裏看到的那些嗡嗡作響的設備,它們是上個世紀的技術傑作,但在如今物聯網(IoT)和高帶寬實時控製成為主流的今天,這些規範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光縴骨乾網、軟件定義網絡(SDN)乃至5G切片技術來構建更具韌性、更低時延的電力專業通信網絡,而非僅僅是“如何維護現有的傳統電話交換係統”。這種對未來技術演進的描繪的缺失,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更多地停留在“曆史資料”層麵,而非“前沿指南”。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古董設備保養指南,而不是引領行業邁嚮“智能電網通信2.0”的藍圖。我希望找到的,是關於如何確保關鍵告警信息在毫秒級延遲內可靠傳輸的先進加密和路由策略,而不是對撥號流程中計時器的精確度進行長篇大論。
評分總而言之,這部關於“電力係統自動交換電話網技術規範”的書籍,無疑是特定曆史時期電力通信工程實踐的寶貴記錄。它詳細記錄瞭在語音通信仍是調度核心的時代,如何通過精密的程控交換技術來搭建起一套可靠的通信骨乾。對於研究電力通信發展史,或者需要對現有老舊PBX係統進行深度故障排查的工程師而言,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對於期望通過閱讀此書來瞭解如何利用現代寬帶、IP化、雲原生技術來構建下一代安全、高效、智能的電力通信係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顯然已經過時。它似乎完全錯過瞭電力行業嚮數字化、實時化、扁平化轉型的關鍵十年。書中所描述的“自動交換”,指的是基於時分控製的電路交換概念,而非現代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環境下的軟件驅動的包交換和虛擬化技術。因此,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用最精湛的傳統工藝修理一颱老式留聲機”的指南,而不是關於“如何設計下一代高保真流媒體係統”的參考資料。它在技術前瞻性和對未來挑戰的應對上,留下瞭巨大的空白。
評分我特意查找瞭書中關於網絡安全的部分,期望能找到針對電力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CII)的特定安全防護措施。遺憾的是,這部分內容顯得相當單薄且陳舊。它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物理接入控製、有限的信令加密技術,以及針對老式交換機軟件漏洞的補丁管理流程。在當前APT(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日益猖獗、網絡空間對抗成為常態的背景下,電力通信網絡的安全性已不再是簡單的“防範未經授權的訪問”。我們現在需要深入探討的是,如何構建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來保護從傳感器到控製中心的每一個數據包;如何利用基於硬件安全模塊(HSM)的身份驗證來確保指令的來源無可篡改;以及如何設計一套具備快速取證和自我修復能力的通信網絡韌性機製。這本書對這些現代網絡攻防前沿技術幾乎沒有涉及,仿佛電力係統的通信網絡是存在於一個與外部世界相對隔離的“氣隙”環境中的。這種對網絡安全新挑戰的滯後性,讓這本書在指導當前及未來電力係統抵禦網絡威脅方麵顯得力不從心,其安全規範的適用性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嚴謹到有些僵化”。大量的技術術語和規範引用,雖然保證瞭其作為技術規範的權威性,但在可讀性和知識遷移性上卻設置瞭很高的門檻。它似乎是為已經非常熟悉電力行業老舊通信協議棧的資深維護人員量身定做的教科書,對於初入電力通信領域的年輕技術人員,或者希望從IT/CT(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背景跨界而來的專業人士而言,理解起來會感到非常吃力。書中對於“協議層級”的劃分,明顯偏嚮於傳統電信行業的OSI模型應用,對於現代麵嚮服務的架構(SOA)或者微服務在電力通信控製平麵中的應用隻字未提。更令人睏惑的是,書中對不同電力子係統(如調度通信、繼電保護通信、營業通信)之間的網絡隔離和優先級劃分,其描述似乎是基於物理隔離的時代思維,而非現代虛擬化和邏輯隔離的先進理念。如果這本書的意圖是指導行業升級換代,它應該提供一條從現有係統平滑遷移到IP化、軟件化通信的路綫圖,但它給讀者的感覺,更像是對現有復雜且過時的基礎設施進行“精細化維護指南”,而非“現代化改造藍圖”。這種對技術革新的迴避,使得整本書的價值感在快速迭代的技術世界中迅速摺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