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民
  • 农村问题
  • 社会调查
  • 生存状况
  • 农民工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贫困
  • 农村发展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ISBN:9787539942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05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一部描述中国西部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当今中国西部农村的缩影,中国时代变迁的阵痛和农村裂变的伤痕,文字和摄影的俱佳读本,用四季还原真实的乡土生活。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对我国西部十余个贫困家庭长达十余年的跟踪采访,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形成《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向我们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这些贫困家庭和西部贫困人口不屈服于自己的贫困命运,以及为了摆脱自己的贫困命运而作出的种种长期不懈努力和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作者通过这些家庭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在这十年里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所有贫困家庭的变化,看到了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正在摆脱贫困、以及他们走向富裕的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陈庆港,国际新闻荷赛奖获得者、《真相》一书作者陈庆港潜心10年,深入中国西部农村,用摄影人的敏锐和洞察力,潜心记录最真实的农民生活,还原中国西部农村的时代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带来最强烈的心灵震撼!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其详实饱满的资料无疑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珍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夏,2000
第二章 秋,2004
第三章 冬,2007
第四章 春,2010

精彩书摘

  4 车换生和车应堂今天一起去县城拉车。车换生家就住在车应堂家的西边,离得不远。车换生和车应堂同岁。车换生和车应堂除了常常一起拉车外,也一起出门讨过饭。每年打七月份开始,小麦收完,地里没庄稼了,村里许多人便开始出门讨饭。他们往往要到过年回来,或者直到二月份回家种小麦。车换生和车应堂最近一次出门讨饭是在去年冬天,出门27天,讨回一百斤粮食(主要是面粉),乞讨地点在皋兰、建台、和平、武威等地。武威比较富,他们跑得多。车应堂说:“向人乞讨的时候,有的给,有的不给,也有人用调羹给。人家也难,讨的人多啊。一斤面要跑十几二十家,100斤面要敲几千户人家的门,每户给一撮。”他说“给一撮”时,将右手做成虚拳状。
  车应堂的车把上系着个蓝布袋,里面装着他今天的干粮。昨天晚上临睡前,包彩春给车应堂烙了块馍。往蓝布袋里放馍时,儿子车爱忠抓住馍不放,被包彩春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车应堂家的粮柜里大概还有30斤面,这面包彩春只留着为车应堂烙馍吃,包彩春知道拉架子车实实在在是份苦累活。
  车应堂和包彩春是在12年前结的婚,包彩春是白土坡村四社人,他们是经媒人介绍定的亲。1997年秋天,也就是车应堂和包彩春结婚前一年的秋天,车应堂出门去了武威,一边讨饭一边卖苦力。车应堂在外两个多月,他用卖苦力挣的400元钱给包彩春家送了彩礼,还为包彩春买了衣服。结婚的那天是三月初二,田里的洋芋刚刚栽下,车应堂用架子车将包彩春拉回了家。那天,包彩春穿着车应堂给她买的红褂子、绿裤子、黑鞋子,来到了车家。当时,家里分给车应堂两间小屋,一床旧被子,另外还有一口锅,两只碗,一张饭桌。
  车应堂家有两亩多地(今年种两亩小麦,半亩洋芋,收了600斤小麦,八背篓洋芋),全家一年要吃掉2500斤粮食,地里收下的不够吃。
  和车换生的沉默不同,每次去县城拉车的路上,车应堂都要哼那首《毕玉莲游花园》的曲子。事实上车应堂不仅会哼《毕玉莲游花园》,而且还能用二胡拉出来。车应堂家有一把二胡。车应堂的父亲会拉二胡,在他常拉的曲子里就有这首《毕玉莲游花园》。小时候,车应堂并不喜欢父亲拉二胡,也不喜欢听到这些曲子,因为他父亲几乎都是在讨饭的时候才拉二胡,只要这曲子一响起来,往往就是他手里拿着碗扯着父亲的衣角走村串户乞讨的时候。车应堂的父亲是在七年前去世的,在外讨饭时得了病,等他一路乞讨着回到家时就已经不行了。父亲知道车应堂不喜欢他手里的这把二胡,所以在临死前他就托人把这东西卖了。
  现在车应堂家的这把二胡,是父亲去世几年后车应堂在岷县重新买的,用八块钱从一个河南人手里买的。车应堂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买这把二胡。
  虽然从来没拉过,但车应堂并没有花多少功夫,就学会了拉二胡。并且父亲会拉的那些曲子,《兰桥卖水》、《毕玉莲游花园》,还有《秦巧》,他很快就都会拉了。这些曲子早就印在车应堂心里了。纸坊村离县城只有几里路,《毕玉莲游花园》车应堂哼不了几遍便到了。
  拉架子车一年只三四个月有钱挣,每年收入300元左右。光靠拉架子车糊不了一家人的口。
  5 窗上糊着的纸坏了许多个洞,透过那些洞可以看到挡在院门口的木栅栏,以及整个院子里的动静。
  小黑猪哼哼唧唧着在院子里跑,一会到院门口拱拱木栅栏,一会又贴着院墙溜进灶屋,虽然它刚刚从里边失望地跑出来,但它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进去看。灶屋里只有一座土灶,灶边的案上放着一把刀。小黑猪在灶屋里四处搜寻,将已经散落一地的木柴拱得更加七零八落,然后就又朝着院子里跑去。
  ……

前言/序言


《乡村挽歌:巨变洪流中的中国农民》(1980-1990) 时代的洪流,乡村的脉搏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的史诗,一曲在改革开放浪潮初起时,唱响在广袤田野上的挽歌。本书以1980年至1990年这十年为时间轴,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曾经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转型。它不是一部枯燥的数据堆砌,也不是宏大的政策解读,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细腻的场景描绘,带领读者亲身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中国农民的心跳与呼吸。 告别集体,走向家庭:个体命运的拨乱反正 1980年,中国农村的版图正在被一种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力量深刻地重塑。那些曾经紧密的集体,如同潮水般退去,将土地重新分到千家万户的手中。本书将详细记录这一巨变如何触动了最基层的神经。你会看到,那些被束缚了多年的双手,重新获得了耕作的自由。土地不再是遥远的集体财产,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的希望。农民们如何在集体经济瓦解的阵痛中,重新学习如何独立经营,如何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他们是惊喜、是迷茫,还是充满干劲?本书将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故事,展现农民个体在这一变革中的挣扎与觉醒。 作者深入到那些最平凡的村庄,倾听着炊烟袅袅中传出的议论。他们记录下第一次将收成据为己有的喜悦,第一次面对亏损的焦虑,第一次计算着比上一年多出来的几分钱的满足。从集体大锅饭到自负盈亏,这种模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更是农民思想观念的巨大飞跃。他们开始懂得“多劳多得”的朴素道理,开始学会精打细算,开始有了为自己的家庭和未来打拼的动力。这十年,是中国农民从“社员”到“个体经营者”身份转变的十年,是一场自发的、自下而上的革命。 乡镇企业兴起:农村工业化的黎明与阴影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复苏,一股新的力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农村大地涌现。它们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早期探索,也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本书将聚焦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分析其兴衰的逻辑。你会看到,那些曾经的泥腿子,摇身一变成为厂长、车间主任,用勤劳和智慧,在简陋的厂房里制造出林林总总的产品。从最简单的五金加工,到纺织、服装,再到后来的电子配件,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改变农村经济面貌的关键力量。 然而,乡镇企业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本书不会回避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环境污染的隐忧、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变化。读者将看到,一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而另一些企业,则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倒闭,留下一地鸡毛。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乡镇企业的细致考察,本书将勾勒出中国农村工业化初期的真实图景,以及它所带来的希望与挑战。 人口流动加速:离土的农民与故乡的牵挂 改革开放的大潮,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分布。19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务工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或“民工”。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历史性的人口迁徙。 你将跟随那些怀揣梦想的农民,踏上前往大城市的火车。他们或许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许是为了追寻更好的未来,但都承载着家乡的希望。本书将细致描绘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他们住过的简陋工棚,他们从事的繁重劳动,他们面对的歧视与辛酸,以及他们如何用汗水支撑起城市的建设。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他们与故乡的联系。那些留守的老人、孩子,他们如何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农民工的收入如何汇回家乡,改变着农村的面貌?这种“身在异乡,心系故土”的双重身份,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典型写照。 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城乡观念的碰撞。来自农村的朴实与城市的精明,来自土地的粗犷与来自工厂的细腻,这种交融与冲突,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景观。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口述史和实地调研,展现这一宏大叙事背后,每一个个体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乡土文化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在剧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198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流行音乐的传入,以及商品经济的渗透,乡村的文化生态开始发生改变。本书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 你将看到,曾经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的民间戏曲、说书、以及各种节庆习俗,如何在新兴的娱乐方式面前显得有些黯淡。然而,这并非文化的消亡,而是文化的转型。农民们如何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努力维系着自己的传统?例如,春节的年味是否依然浓厚?村里的祠堂、庙宇是否还香火不断?家族的观念是否依然牢固? 本书将通过对乡村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坚韧与变形。你会看到,一些传统的仪式被简化,一些习俗被遗忘,但也有些文化元素在新的语境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传统的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这十年,是中国乡土文化在现代性浪潮中,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调适的十年。 社会关系的重构:从集体走向个体,从邻里到陌生人 在集体经济时代,农村的社会关系是以生产队、村庄为单位的紧密联系。然而,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乡镇企业兴起,以及人口的流动,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松动和重构。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过程。 当土地承包到户后,过去那种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核算。这如何在邻里之间,在亲戚之间,制造出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乡镇企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新的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农民们如何在从雇佣者到被雇佣者的角色转变中,适应新的社会规范? 而人口的加速流动,则使得传统的熟人社会开始向陌生人社会过渡。在城市中,农民工如何建立新的社交网络?他们如何应对来自城市居民的隔阂与排斥?而留在农村的,尤其是那些老人和孩子,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书将通过对乡村社会结构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关系的考察,展现19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迁。 结语:巨变中的坚韧与希望 《乡村挽歌:巨变洪流中的中国农民》(1980-1990)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写实报告。它并非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他们面对巨变时的坚韧、智慧与无奈。通过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本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那些默默耕耘、默默奉献的土地上的儿女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篇章。这十年,是中国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他们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开始,也是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感受那份属于中国农民的独特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无数普通人的辛劳。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访。我猜想,作者在选择“十四家”这个概念时,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象征着一种普遍性,一种在中国广袤农村中可能存在的,带有某种共性却又各具特色的生存图景。2000到2010年,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同时也是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十年。在这个背景下,农民的生存状态无疑经历了巨大的挑战与转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聚焦于这些最基层的劳动者,捕捉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我很好奇,在那十年里,他们是如何应对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老龄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鲜活的一手资料,展现出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真实挣扎与努力?

评分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这个书名,带着一种直击现实的力量,让人无法忽视。2000到2010年,这十年间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十四家”这样的具体案例,去呈现那段时期农民的真实生存图景。我好奇,这“十四家”会来自何方?是东部的沿海,还是中部的腹地,抑或是西部的山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政策导向,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生存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农民在面对土地承包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加速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时的应对策略,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在那十年里,中国的农民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找出路,如何在艰难中维持生计,又如何在希望与现实之间不断权衡。

评分

这本书的光鲜封面和硬朗的书名,着实吸引了我,让我对“十四家”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群体充满了好奇。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勾勒出了许多画面:可能是关于土地的争夺,是关于城市与乡村的隔阂,是关于现代化浪潮下传统生活方式的挣扎,亦或是关于代际之间的观念冲突。我想象着,这“十四家”究竟是十四个不同地域的村落,还是十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抑或是十四种不同的生存困境?2000-2010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变迁最迅猛的时期之一,农村的变化尤为剧烈,户籍制度的松动、乡镇企业的兴衰、外出务工潮的兴起,都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在那段特殊时期,中国的农民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存故事。我好奇他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些淳朴的乡土情怀,又是否被现实的压力磨砺得更加坚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生态的窗口,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国家前进的脉络。

评分

这本《十四家》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回忆。2000-2010年,那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与阵痛的十年,尤其是对于那些深耕黄土地的农民来说,生活仿佛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前进,又不得不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我猜测,这本书的“十四家”可能代表了十四个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家庭构成,甚至是面对不同生存挑战的农村家庭。我期待看到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安身立命的?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守故乡?是靠传统的农业生产,还是尝试新的致富门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展现出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以及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如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奋斗,那将是对中国社会变迁最生动、最朴实的记录。

评分

仅仅是看到“十四家”这个词,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农村里那些寻常而又伟大的家庭。2000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对于中国的农民群体来说,无疑是充满着巨变的。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深入到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去描绘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所经历的潮起潮落?“十四家”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样本?是不同地域的缩影?是不同生活状态的写照?我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关于他们在面对土地、就业、养老等现实问题时的决策与挣扎。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微观的洞察,能够让我透过一个个家庭的窗口,窥见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韧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在那些光鲜的经济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普通家庭默默的付出和不懈的奋斗。

评分

还不错 还不错

评分

先是在色影无忌的网站上看到一些本书的照片,很震撼,就立马在京东下了订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农民的生活依旧很苦。

评分

新闻联播中伟大繁荣昌盛的国家,有这么一群人正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评分

书中记录了14户农民最近这10年的生活,痛苦、抗争、绝望、希望交错纠缠,让人看了很揪心。 总的来说,他们每一年,每一天都在由生存向生活而努力,算是一点点的安慰。

评分

新买的一批书 还没有看。

评分

京东送货包装都不错,直接送上门挺方便的,做活动价格也不错,会继续支持的

评分

“历史是被人民书写的”,而人民是有偏见的,所以历史中难免到处都是扭曲和粉饰、压抑和简化。对于读着这样的历史长大的我们,真的事实有时会生硬得难以下咽,直到粉饰得太过份的真实被看不过眼的人一把撕开时,我们被宠坏了的胃口仍会对真实觉得难以下咽。

评分

满意

评分

现在车应堂家的这把二胡,是父亲去世几年后车应堂在岷县重新买的,用八块钱从一个河南人手里买的。车应堂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买这把二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