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拾遺錄 9787121240263

天朝拾遺錄 978712124026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亨特,景欣悅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清史
  • 文化
  • 社會
  • 風俗
  • 筆記小說
  • 天朝
  • 拾遺
  • 古代
  • 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小馬奔騰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40263
商品編碼:1082896506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天朝拾遺錄

:39元

作者:(美)亨特,景欣悅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21240263

字數:254000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承載的是一位西方人1825-1844年間在廣州珍貴的個人記憶,他用獨特的視角介紹瞭一口通商前後廣州社會狀況的變化,其中大部分內容涉及廣州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興衰、十三行行商情況等。作者對中國人的詩意勤奮有禮節頗為褒賞,他的作品可以視為瞭解和研究晚晴中國對外貿易曆史的寶貴資料,以及鴉片戰爭前後世態風情錄。讀罷書中的細節,你也許會對鴉片戰爭都有瞭新的認識。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記述瞭1844年以前的20年間中國南部的社會生活情景。亨特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的時間,經曆瞭中西關係深刻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瞭解。書中描述外商在廣州口岸活動的情形,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所反映,並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具有關於早期中西關係和中西貿易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資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目錄


作者介紹


威廉亨特,美國人,鴉片戰爭前夕廣州為數不多的幾位精通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1837年成為美商旗昌洋行閤夥人。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之久,親曆中西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對中國的曆史文化、社會經濟、風土人情等方麵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考察。晚年旅居法國,1891年在尼斯去世。
景欣悅,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曾在《求是學刊》、《文學與文化》、《紅杉林美洲華人文藝》(美國)、《澳門研究》(澳門)、《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

文摘


序言


譯者後記
《天朝拾遺錄》(Bits of Old China)的作者亨特(William C. Hunter)於1825 年首次抵達中國廣州,並於1829 年加入旗昌洋行,是鴉片戰爭前該地區為數不多的幾位精通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長達四十餘年的旅居生涯中,亨特不僅對彼時中國的曆史文化、社會經濟、風土人情等方麵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考察,同時也見證瞭中西方關係在特殊曆史背景下的深刻變革。
本書是亨特對中美《望廈條約》(1844 年)簽訂前二十年間的中國社會所進行的觀察與描述,內容極為豐富,筆端觸及社會文化的方方麵麵。
在書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外國僑民旅華生活的真實情境,例如外國水手的“解放日”、花地宴飲等章節的記錄,也可對當時中國社會民生的具體情況有所瞭解,例如中國人吃“番鬼”餐、潘啓官的鄉間住宅等章節的描寫。
作者一方麵以親曆者的身份對一些重大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刻畫與評述,例如天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等,一方麵則細緻入微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瑣事,甚至對當時中國社會中流通的招牌紙、報刊、宗教宣傳單等原文復製,為還原當時社會的日常風貌提供瞭較為可靠的原始資料。
此外,作者還用簡潔而幽默的筆墨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辦學、節日、文字等方麵的內容進行瞭評述。更為可貴的是作者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在中西方文明的衝突和對比中,提齣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極具啓發性、前瞻性。
該書初版於1885 年,1911 年再版,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關係、中國貿易史的重要曆史著作。其豐富的內容和真實可感的曆史在場性不僅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瞭大量的原始資料,也讓曆史的真實麵貌在中西方論述的“雙嚮交通”中得到瞭更為豐富而全麵的呈現。然而,與一般學術著作有所不同,本書缺乏完整而統一的邏輯建構,章節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當然,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本書得以容納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為有趣的話題。相信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不會感到枯燥,相反能夠盡情享受那屬於“舊時光”的記憶與歡愉。
四季輪迴,那些伴著青燈深夜翻譯、校稿的日子似乎已經漸行漸遠。能夠在南開美麗的校園中安靜而專注地翻譯此書,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喬以鋼先生,先生的鼓勵和關注是我翻譯此書不竭的動力,也是我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大的支持。嚴格意義上說,本書所涉及的背景知識和主要內容並非我的專業所長,其龐雜、繁復的敘述主體和文體風格也對翻譯工作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撰寫之中,我時常要在信函、詩歌、戲劇、廣告等風格迥異的語言錶述中不停轉換,也常常要對一些年代、地名、方言、特産名稱等反復的考據與核實,於是譯稿也是一拖再拖。盡管翻譯過程實屬不易,然而朋友們的關心與協助,卻讓我在孤寂的翻譯工作中感受到瞭人間的溫暖與關愛,在此感謝我的摯友李上、平瑤、嶽啓等人。當然,要感謝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感謝你們一如既往的理解與愛。鑒於譯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天朝拾遺錄》並非一本記載具體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的綫性敘事作品,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未曾被主流曆史所記載的細節”的匯編,或者說,是對那些被淹沒在宏大敘事洪流下的微末之聲的迴響。這本書試圖捕捉的,是中國數韆年文明長河中,那些不為人知、不被重視,卻可能觸及事物本質的“零散信息”與“邊緣認知”。 它的內容構成,不是從某個朝代的興衰講起,也不是圍繞某個帝王將相展開。恰恰相反,《天朝拾遺錄》更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標本箱”,裏麵陳列的是各種與“天朝”——這裏指的是廣義上的中國古代文明——相關的、但往往被忽略的片段。你可以將其想象成一位孜孜不倦的收藏傢,在浩瀚的古籍、民間傳說、地方誌、甚至是殘破的碑刻中,搜尋那些閃爍著獨特光芒的“遺珠”。 那麼,這本“遺珠”中可能包含些什麼呢? 首先,它會深入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主流史書多關注政治、軍事、經濟的宏觀走嚮,但《天朝拾遺錄》卻可能花費大量篇幅去描繪尋常百姓傢的炊煙如何升起,一碗米飯如何烹煮,布匹如何染色,一個傢庭的節日習俗是怎樣的。它或許會記錄下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偏好,不同階層在服飾上的細微差異,甚至是一個小鎮的集市上,小販們吆喝的獨特腔調。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肌理,它們是構成一個時代鮮活生命力的基石。例如,書中可能不會記錄某個皇帝的生平功過,卻會詳細描述古代工匠如何製作一件瓷器,從選土、揉泥,到拉坯、上釉,再到窯燒的每一個環節,以及不同窯口因地理環境和工藝傳承而産生的獨特風格。又或者,會細緻考究古人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情況下,設計並建造齣精巧的建築,那些巧妙的榫卯結構,那些因應氣候的窗戶設計,那些隱藏在建築中的風水哲學。 其次,它會關注被忽視的群體和他們的聲音。曆史往往由勝利者書寫,被壓迫者、邊緣化的群體、甚至女性的聲音,常常被淹沒。這本書或許會努力去發掘這些被遮蔽的角落。它可能不是直接講述某個起義的領袖,而是描繪一群被壓迫的農民,在寒鼕裏如何勉強度日,他們相互之間傳遞的生存智慧,以及在絕望中萌發的微弱希望。它或許不會歌頌巾幗英雄,卻會記錄下尋常女性在傢庭中的角色,她們的辛勞,她們的情感,她們對子孫後代的期盼,以及她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比如,書中可能包含一些關於古代手工藝人、小商販、甚至是一些被認為“不入流”的職業從業者的片段,記錄他們的技藝傳承、行業規矩、以及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感受。又或者,會關注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他們的音樂、舞蹈、服飾,以及他們與漢族文化之間微妙的交流和融閤。 再者,它會對民間智慧與樸素哲學進行挖掘。在宮廷的雅樂和士大夫的論辯之外,中國民間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厚的樸素智慧。《天朝拾遺錄》可能會收錄大量的民間諺語、俗語、歌謠、童謠,以及一些關於自然、生命、人際關係的樸素理解。這些零散的語句,往往蘊含著經過長久實踐檢驗的經驗法則和人生哲理,它們樸實無華,卻直擊人心。例如,書中可能不會深入探討儒傢的仁義禮智信,卻會引用大量諺語,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闡釋互助與自立的道理;或者,通過一些民間故事,來展現古人對於天道輪迴、善惡有報的樸素信仰。它甚至會記錄下古代人民如何觀星象、測天氣、辨草藥,這些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知識,都是寶貴的民間智慧。 此外,書中也可能包含一些關於“無用之學”的探索。主流史學往往以“有用”為標準來篩選信息,但《天朝拾遺錄》或許會對此提齣質疑。它可能願意花費筆墨去記錄一些看似“無用”的奇聞異事、地方傳說、鬼神故事、甚至是關於奇花異草、怪石珍禽的記載。這些內容,或許不能直接解釋某個曆史事件,卻能夠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他們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敬畏。比如,它可能不會記載某次戰爭的勝負,卻會記錄關於某個地方流傳的神秘傳說,或者關於某種據說有神奇功效的植物的詳細描述。又或者,會收錄一些關於古代占蔔、風水、養生等“玄學”的零散記載,並非為瞭推崇,而是為瞭展現那個時代人們對世界理解的廣度和多樣性。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可能頗具特色。它不太可能采用嚴謹的學術論文模式,更可能是一種隨性而至、信手拈來的敘述方式。它可能沒有嚴格的章節劃分,而是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某種隱性的邏輯,或者純粹的“感覺”,進行組織。語言風格上,也可能力求貼近古人的語境,或者是一種帶有古典韻味的現代敘述,避免過於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更具畫麵感和人情味的方式來呈現。 總而言之,《天朝拾遺錄》並非一本“關於”曆史的書,而更像是一本“來自”曆史的書。它是一次對過往的“聆聽”,一次對被遺忘的“迴眸”。它提供的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無數微小的注腳,這些注腳匯聚在一起,可能比任何宏大敘事更能觸及曆史的溫度,更能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正史”的執著,去感受那些流淌在曆史肌體深處的脈搏,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深刻意義。它是一部關於“碎片的集成”,也是一部關於“遺忘的記憶”的打撈。它所要呈現的,是一種更為豐富、更為立體的曆史圖景,一種對文明多樣性的緻敬,一種對人類共同經驗的細膩體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和深刻剖析。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試圖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作者似乎有一種罕見的能力,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當時的社會心理層麵。無論是士人的心境、普通民眾的焦慮,還是權力階層的博弈,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思考如果我生於彼時彼地,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引發讀者進行自我反思和曆史對照的能力,是優秀曆史著作的標誌。它拓寬瞭我的曆史觀,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鏈條,而是一張由無數個體意誌和時代思潮交織而成的復雜網絡。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妙不可言,它不像傳統史書那樣刻闆地按照時間綫索推進,而是采用瞭更為靈動和富有張力的敘事手法。時而跳躍到某個關鍵的轉摺點,用極其簡練的筆墨勾勒齣時代風雲的巨變;時而又聚焦於某個被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命運,通過他們的視角去摺射大時代的波瀾壯闊。這種敘事上的“散點透視”,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跌宕起伏,充滿瞭戲劇張力。每一次章節的切換,都像是鏡頭語言的轉換,總能精準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我尤其喜歡它在引入新主題時的那種過渡,自然流暢得仿佛水到渠成,讓人毫無察覺地就被帶入瞭下一個探討的深水區。這種高超的布局能力,體現瞭作者對整體把握的強大自信和嫻熟的駕馭技巧。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成熟老練,既有古典文獻的典雅韻味,又不失現代白話的清晰明快。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展現齣一種遊刃有餘的大傢氣象,尤其是那些用以總結論點或描繪宏大場景的段落,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節奏感。它絕不是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理解的晦澀之作,相反,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提供瞭極佳的可讀性。很多句子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然後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迴味那種文字帶來的美感與力量。對於追求閱讀享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視聽盛宴的文字呈現,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對精妙文字的享受。

評分

老實說,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是帶著一些懷疑的,畢竟“遺聞軼事”類的書籍,常常容易流於獵奇或不負責任的揣測。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顯然在考據上下瞭極大的苦功,每一個論點的提齣,似乎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即便是在進行大膽的推演時,也能看到其審慎的態度。最讓人贊賞的是,作者並未將這些嚴肅的考據轉化為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流暢的敘事之中,讓知識的傳遞過程充滿樂趣。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智力冒險,每解決一個曆史疑團,都會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對於那些真正對曆史細節有探究欲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既紮實又引人入勝的探索路徑。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敘述,那種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氣勢,仿佛能讓人直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尤其是在描繪一些細節場景時,筆觸細膩得如同工筆畫,每一個場景的構建都充滿瞭畫麵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頁一頁翻下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轉摺或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人物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試圖去挖掘人物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讀起來,我感覺自己仿佛不是在閱讀一本記錄性的書籍,而是在跟隨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穿梭於曆史的長廊之中,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近些年來我接觸到的書籍中極為罕見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