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超值贈送500元中青旅颱灣自由行暢遊券!全書全彩印刷,含多幅精美手繪及明信片。     
 九天八夜,單車青年全程環騎颱灣島之旅,     
 與風同騎,與心靈共行,     
 一個關於大海、騎行與夢想的壯遊故事。     
 一顆年輕而躍動的心,來到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和夥伴們一起,在島嶼上縱意飛馳。     
 在急遽加壓的騎行之旅中,不斷淬煉自己的肉體和靈魂,     
 一路追逐風,追逐夢想,     
 他用車輪去感受這座島嶼的靈魂,用心靈去體會颱灣的人情之美,     
 夢幻純澈的環島經曆,見證瞭一個青春心靈的成長,以及一群夢旅者的理想實現……           
內容簡介
        “環島過程也許會痛,你可能會疼痛一分鍾,一個小時,甚至一天,但如果你放棄瞭,疼痛會一直在心裏。”     
 颱灣真情,環島筆記。 《颱灣單車環島筆記》作者以單車為筆,汗水為墨,徜徉於城市的街巷肌理,飽嘗當地夜市的美味小吃,經過夢幻金色的鄉野縱榖,翻過巍峨壯闊的中央山脈,穿越黝黑狹窄的危險隧道,行過鑲嵌在海邊懸崖間的死亡公路,親見碧海藍天的壯麗之景,並在環島沿途領受到數不盡的善意幫助,感動於這片土地最真誠濃鬱的人情味。           
作者簡介
        葛磊,齣生於中原農村,求學於北航,拿著土木工程專業學位,靠創意、錶達和溝通維生。十餘年間,以單車、徒步、背包的方式環遊中國,踏足世界五洲,後將興趣發展成工作,現任中青旅控股市場部總監、社會責任部總監。旅行的同時,堅持著麵嚮兒童、大學生和老人的誌願服務,並在探索旅行和公益的嫁接,發起瞭中國第一個盲人旅行團“聽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2012倫敦奧運會17名中國火炬手之一。           
      目錄
        序一 路一鳴│人為什麼要旅遊 ?     
序二 黃進寶│用單車踐行夢想      
序三 戴勝益│壯遊人生      
自序 島嶼,單車和風      
引子      
環島篇      
夢醒時分       
DAY 1      
有一位弱視患者,隧道的微光對於他就是完全的黑暗……而且,這樣的隧道有十幾個。但是,憑著聽寶哥的哨子,憑著內心的光亮,憑著不迴頭的固執,他就那麼一腳一腳踩過瞭黝黑恐怖的隧道,又一腳一腳踩迴瞭颱北。      
DAY 2      
“那種氛圍,那種儀式感,那種攝人心魄的敬畏”……早已離我們遠去,如塵封在博物館的曆史標本,如無人觸碰的故紙碑刻,都失去瞭根脈,當偶然發現竟然它竟還生機勃勃地存在於某地的日常生活中,那一種驚訝和喜悅,繼而湧起的無邊傷感,是難以言盡的。      
DAY 3      
在颱北的“故宮博物院”,活躍著800 多位義工……他們講解時敘述之翔實,語匯之專業,態度之認真,仿佛是專業學者在講授曆史課;在醫院,陪著患病的孩子們玩耍的未必是他們的父母兄弟,而可能是義工;在旅遊景點,一個來自颱北的齣租車司機會拿著工具箱到處巡邏,此時他是“搶修”交通工具的義工。這樣的故事是講不完的,因為在颱灣島上,每天都有數以十萬計的善意在傳導的過程中。      
DAY 4      
第一次,在颱灣島上看海,安安靜靜的海水,和其他的海並沒有什麼兩樣,泛著星星點點的漣漪,無窮無盡地流淌著,但如果我的目光更深遠一些,如果天空更晴朗一些,也許我可以看得到天水相接處,有隱隱約約的海岸,有漁船的帆,有和我一樣, 嚮這一端眺望的人……      
DAY 5      
這一路上,風馳電掣,縱意自如,中央山脈的美景逐漸從模糊轉為清澈,大片雲層投射在山脈的陰影緩緩漂移,連綿不絕的森林如滔天的綠浪,遠處隱隱透來海洋的氣息,公路盤鏇而下,陽光迎麵而來,風聲在耳邊流動。我的感官,重新迴到對大自然無限驚艷之中。      
DAY 6      
來到稻米之鄉池上,單車開始駛過大片大片的水田,稻穗迎風搖擺,糧食的香氣氤氳在濕潤的空氣裏。南方長大的孩子,一般會有這種經驗:大地有時候比天空還明亮清澈,此時的池上, 就把自己裝飾成天空的鏡子--天空明亮,它就加倍明亮,天空晦暗,它就加倍晦暗。      
DAY 7      
我也是不經意間就騎到清水斷崖的跟前。從海岸群山的褶皺中轉過一個彎,乳酸與肌肉正相互撕咬掙紮,而風景,就在身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抬頭,不可思議的景觀撞入眼眶:黝黑的山體淌進潮水裏,攪動著海浪泛起大片的深淺不一的乳藍色--淺藍、淡藍、蔚藍、碧藍、灰藍……層層暈染,混閤進深沉冷峻的太平洋。      
DAY 8      
環島八天來,大傢的體力和精神幾乎快到瞭臨界點,如果沒有信念的支撐和夥伴們彼此的鼓勵,誰也沒有把握能夠完成人生中這樣一個艱難的挑戰,甚至於走到這裏,已覺得是個奇跡……那不單是肉體的勉力支撐,更是在精神上與自我交戰的過程。      
DAY 9      
單車環島,最值得敬佩的,恰恰是騎在最後的那位隊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她(他)感到陌生,因為一路上幾乎看不見她(他)的影子,可是,她(他)就那麼一步一步地騎著,在無窮的絕望和微弱的希望中選擇堅持到底,對於很多人來說,環島就是環島,但對於騎在最後的那些人,環島就是人生!     
颱北篇      
“故宮”      
很多人為北京故宮感慨,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敦煌文捲的流散,造就瞭國際顯學--敦煌學,反而發揚瞭中華文化,而北京故宮中這些無價的中華瑰寶經過十餘年戰亂的顛沛流離,停泊在瞭颱北,這之後得到瞭很好的保護和重視,使得颱北這個曆史並不悠久的城市赫然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重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故宮文物並沒有流失,她們就在那裏, 韆鞦萬載,一如既往,不是嗎?     
颱北      
登上101,俯瞰整個颱北,夜色漸沉,燈火點燃瞭城市。這盆地裏的平坦窪地,從這樣一個高度掃射,會産生某種奇異的幻覺--就好像岩漿在噴薄地殼之前,從裂縫中湧動的滾燙光影,且逐漸彌漫瞭整個大地。光影中最耀眼的一處,一定是西門町。     
誠品書店      
為何颱灣盛産瞭那麼多作傢和詩人?我想,土地就那麼多, 耕耘起來很難有更多的收獲,但人心和文化的耕耘,讓颱灣的生存空間陡然拓展,舊學統得以傳承,新文明得以開發,心靈和GDP 同步成長,使得颱灣從情感和文化上,變成瞭“最中國”的地方。     
走在中國的地圖上      
無論源流何在,幸好,颱北是現在這樣的格局,讓我們初來乍到的大陸人,不至於産生地理上的生疏。這樣的格局,也藏著颱北的身世,藏著腳下這片土地與大陸的血緣關係。     
鹵肉飯、薑母鴨和海蠣煎      
無論是蚵仔煎、薑母鴨,還是鹵肉飯,都連接著颱灣人的生活經驗。食物,也是一種鄉愁,無論走到哪裏,總有一種口感, 時時觸動味蕾,提醒你已離傢太久,漂流太遠。     
機車總動員      
機車上,承載著颱北人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一群同學一起,好幾十部機車浩浩蕩蕩夜遊阿裏山,到瞭山上剛好看日齣;讓女朋友環著自己腰坐在後座上,飛馳到陽明山上觀賞浪漫夜景;或是兄弟們在淩晨的城市裏競速奔馳,危險,但也刺激--那轟鳴聲,是內心的呐喊……     
舊城      
颱北101 大廈旁邊,有一塊菜地,沒錯,就是種點黃瓜西紅柿大白菜之類的私人菜地,那可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幾乎所有大陸來的遊客的反應都一樣-- 怎麼不開發成大樓呢?颱北人說:“那塊地是私人的,人傢不願意齣賣,就是想隨便種點兒菜,根據法律,市政府無權乾涉,無權強行轟走他。”看到這個故事,颱北的“舊”,竟顯得有些光彩熠熠瞭。      
後記 夢在延續      
跋 旅行的意義         
前言
        自序:島嶼,單車和風     
 (葛磊)     
 2010 年1月末的一天,我步行到鐵馬傢庭,寶哥(黃進寶)正在修理單車(颱灣人習慣將自行車叫作單車),所謂“鐵馬傢庭”,看起來更像是個簡陋的自行車修理鋪。我試著問寶哥:“你看,我可以麼?”他笑著反問:“為什麼不可以?”他黑黑瘦瘦的,但笑起來,有種穿透人心的魔力。那一刻,我纔真正下定決心,跟著寶哥騎單車環遊颱灣。寶哥說:“你一定會記住這趟旅行,你一定看得到颱灣最真實最可愛的一麵……”     
 環島九天,轉瞬即逝。生活繼續前行,而這次颱灣之旅,卻在心中埋下瞭一粒種子,那縱意自如的騎行,那壯闊震撼的太平洋光影,那世道人心的種種驚奇,無一不在記憶的潮水中來來往往,常常讓我在碌碌的現實生活中,一瞬間變得恍惚。     
 2010年6月8日,這一天,寶哥帶領20 多位颱灣騎士抵達瞭北京。他們從颱北齣發,曆時近一個月,行程2400 公裏,沿著中國南北的大動脈,一路騎行北上。我在鳥巢迎接他們,纔發現這些勇猛的“騎士”,大都白發蒼蒼,年齡最大的楊老先生竟已79歲!     
 我陪這些颱灣朋友到故宮遊玩,一位大哥附耳過來:“你看,那位老先生,就是黑黑的、瘦瘦的那個,得瞭癌癥,一路忍住病痛,堅持騎到北京,很瞭不起!”結果我冒冒失失地跑去問人傢:“您得瞭癌癥嗎?”這位長得很鄉土的老先生迴頭:“是。”接著問:“為什麼,你看上去很開心?”老先生哈哈一笑:“為什麼不開心呢?我的生命隻剩下這麼幾年,太短暫,隻好都用來開心。”     
 這是我永生不能忘的一句話:生命太短暫,隻好都用來開心。開心,就是把每一天都活得精彩,就是給生命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哪怕在麵對死亡的時候,依然不害怕,不後悔,不遺憾。     
 很多人問我,颱灣環島一圈騎下來,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說應該是“心”吧,接受彆人的關心,坦露自己的真心,在這場旅行中我纔發覺,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竟是不可思議的簡單。還有呢?是“風”吧。在騎行中,當身體纍極瞭的時候,反而能清楚地感受到風在吹拂臉頰,溫柔、自由、甜美,進入一種恍惚而平靜的狀態,後來聽鬍德夫唱《太平洋的風》:     
 最早的一件衣裳,     
 最早的一片呼喚,     
 最早的一個故鄉,     
 最早的一件往事,     
 是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     
 吹過所有的全部……     
 纔恍然發覺,正是那樣一種平靜感,就像在母親的繈褓裏,風就是母親的手,她帶來所有的愛、祝福和希望。     
 而今,單車揚起的塵土,越飛越遠。有時候旅行讓你覺得是往事,漸隱身後,有時候旅行反而讓你覺得是希望,在身前——我的眼前,永遠徘徊著這樣的場景:颱灣的東海岸,天空明亮,海水碧藍,公路不可思議地鑲嵌在懸崖之上;我們這群人,有白發的老人,有黃毛的小子,有喜歡看偶像劇的丫頭,而此時,每個人都專心埋頭地踩著單車;從更高的天空看下去,我們有多麼微小,可誰又在乎自己是微小還是偉岸,因為那一刻,我們隻關心每一腳的力量,沉浸在自己的節奏裏。風聲入耳,雲天過眼,每一腳踩下去,都帶來小小的幸福感,那時的我們,多麼快樂、簡單。     
 在這裏,謝謝寶哥寶媽,沒有你們,我對未來不會有這麼多的勇氣;謝謝40 梯次的兄弟姐妹們,這本書已經讓你們久等瞭,這是我對你們的“愛”的迴應;謝謝誌朋兄、詹哥還有諸多朋友,在成書過程給予我的幫助。     
 願有緣讀到本書的朋友,有如一陣風吹過眼邊,讓你們也能在一刹那,像騎在單車上那樣去感受風,感受這個世界。那陣風,從太平洋而來,也從心頭而來。         
精彩書摘
        壽卡!壽卡!     
 在雙流部落,寶哥的通關密語是“成功在睏難的後麵”。之後的道路,隻有區區七公裏,但卻有300多米的直綫上升,最高點,是一個叫壽卡的埡口。在西海岸平坦公路的盡頭,455米海拔的壽卡,成為考驗環島騎士們意誌與決心的一道分水嶺。     
 我從來沒有騎過這麼長距離的一段上坡,絕大多數的夥伴,都沒有過這個經驗,看大傢此刻的嚴肅神情就知道瞭——這不是和任何人的競賽,這是和自己的競賽。     
 風景這麼美好,微風晃動樹梢,抖落下碎碎的陽光,公路蜿蜒在山岩和叢林之間,濃蔭匝道,隻看得見幾百米甚至幾十米的路麵,後邊呢?是平路還是陡坡?不能預見,但一定不是下坡,壽卡路段最讓人心悸的是“連續上坡”,在體力嚴重消耗的情況下,難度其實在一點一點加強,很容易就到達瞭極限——所以很多夥伴,包括我自己,必須突破極限,來完成這樣一個“晉級”的儀式。     
 剛開始,體力尚充沛,雖然感受到明顯的阻力,但還能從容地蹬踏,隻不過要保持節製,衝得太猛,更容易早早“泄氣”。很快,蹬踏變得越來越吃力,二十七檔的變速器,幾乎在十分鍾之內就打到瞭盡頭,用盡氣力,保持住保持6公裏的勻速。想象下:我們的眼神無比淩厲,肌肉綳緊,內心陷入天人掙紮,每一步踩踏都令自己感動——可實際上,我們的速度和平地上走路是一樣的,那麼緩慢……     
 不得不承認,自己200斤的體重此刻成瞭最大的麻煩(保守瞭10多年的秘密啊),我簡直是背瞭另外一個人一起騎單車。想多瞭真是沒用,弓起身子,埋頭嚮下,看著路麵一點一點移動,有人說,挑戰乳酸的感覺,有如吸毒一樣,讓你欲罷不能。真心話,我每時每刻都想要停下來,停下來,躺倒在草地上,一言不發,大口喘氣,但我每時每刻都在心裏衝自己大吼:你停下來試試看!!你個膽小鬼!!     
 絕美的風景,薄霧飄動的道路,清晨柔和疏朗的光影,似乎都已經在記憶中模糊瞭,而留下的是每一腳踩下去時接近極限的感覺,還有擂鼓般的心跳聲,此刻,我的感官對外界的刺激都已經不那麼敏銳,而相反,身體內的一切動靜卻更容易被覺察。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哼唱一個鏇律,比如“妹妹你坐船頭”之類,強行振奮著自己的精神和意誌。     
 時間過得好慢,好像都沒有盡頭,隻有自己粗重的喘息提醒著騎行的延續。不知道過瞭多久,終於,拐瞭一個彎,模模糊糊間,看見瞭“壽卡驛站”,還有,先一步抵達的夥伴和寶媽正在搖臂大喊:“葛磊,加油!葛磊,加油!葛磊,葛磊,葛磊,加油,加油,加油!!!”感動地想哭,猛然一股力量充滿全身,一氣衝頂!     
 壽卡驛站,成瞭單車騎士們的狂歡地,每一個騎到這裏的旅行者,都有那麼幾分鍾,處於極度亢奮的狀態,對自己無比驕傲,似乎第一次站到瞭人生的頂點上——雖然隻是一次幾百米的上坡,但我們都堅信如果沒有最強大的意誌力,誰也無法堅持到底,無論是大山小山,每一次我們翻越那個名為“極限”的埡口,都值得為自己感到驕傲。。     
 稍事休整,開始一段令人心情愉悅的騎行。從壽卡而下,是快意無比的12公裏下坡路,但寶哥還是要用通關密語給大傢潑盆冷水:“下坡速度快,斷手斷腳不奇怪!”     
 這一路上,風馳電掣,縱意自如,在極度勞頓之後,怎一個“爽”字瞭得!中央山脈的美景逐漸從模糊轉為清澈,大片雲層投射在山脈的陰影緩緩漂移,連綿不絕的森林如滔天的綠浪,遠處隱隱透來海洋的氣息,公路盤鏇而下,陽光迎麵而來,風聲在耳邊流動。我的感官,重新迴到對大自然無限驚艷之中。而你若不深入這土地之內,不登臨這絕頂之上,不經曆辛勞絕望,如何能看得到颱灣真正的景觀呢?明白人生真正的快意呢?     
 清水斷崖     
 喜歡蘇花的人,會一夕成癮,當你麵朝著大美無言的清水斷崖。     
 鐵馬傢庭環遊世界迴來,寶哥喟嘆一聲:世界最美的風景在颱灣,颱灣最美的風景在清水斷崖。     
 看見清水斷崖的人,都是一不經意就看見瞭。蘇花公路上的司機、騎行者、甚至磕長頭的朝聖客,都能在看到清水斷崖的一霎那,感受到突如其來的敬畏之心。     
 我也是不經意間就騎到它的跟前。從海岸群山的褶皺中轉一個彎,乳酸與肌肉相互撕咬掙紮,風景,就在身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抬頭,不可思議的景觀撞入眼眶:黝黑的山體淌進潮水裏,攪動著海浪泛起大片的深淺不一的乳藍色——淺藍、淡藍、蔚藍、深藍、灰藍,層層暈染,混閤進深沉冷峻的太平洋。     
 你也可能在世界的其它海島看到過這種藍,像是牛奶打翻在藍色琉璃上,這種藍常常偎依在金色的沙灘旁邊,讓人滿心愉快。而清水斷崖的藍,讓人多少覺得傷感。藍色潮水不斷拍打著寒冷的岩石,與常年深鎖雲霧中的海岸山脈相吻,這樣的藍,更像是舔著不愈的傷口,療治著不言的隱痛。     
 珍良大哥說,以前颱灣的日據時代,常常有日本人來清水斷崖聽海濤,一波又一波的濤聲,就好像遙遠故鄉的聲音,聽著聽著,就落淚瞭。這樣的濤聲在《海角七號》裏也響起過,在很多異鄉人的夢裏也響起過,與濤聲相伴的是黑白底色,那是思念和絕望的顔色。單調的鏇律、不斷重復的畫麵,倒映著深藏不忘的故鄉。     
 哪裏的鄉愁不是鄉愁?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來清水斷崖,聽濤聲,吹海風,看那奇詭的太平洋的藍。有人說,海濤聲,是海的哭聲。海怎麼會哭呢?或許在每個人的耳朵裏,海是在替自己哭——似乎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些不為人知的傷心。     
 騎在最後邊的人     
 這一路上,總有人騎在最後,而且總是那麼一兩個人。     
 好幾次,我因為停下來拍照,一直等到寶哥陪著最後一名夥伴追趕上來。寶哥舉著擴音喇叭,喊“加油”,那個夥伴隻是低著頭,一腳一腳踩著踏闆,她的吃力,讓看見的人覺得心疼。     
 我曾經也是一個“騎在最後邊的人”。中學的時候,體育期末考試的1000 米跑對我來說就是一場噩夢,每次跑完瞭,我都會去吐,大腦缺氧,幾乎暈倒。不隻是體力差,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擔     
 心,自己是不是被彆人拋開瞭太遠?是不是永遠都追不上?是不是就這麼小心翼翼而又膽怯地過一輩子?如果說每個人心裏都住著一個“自卑”,我那時的自卑,是刻在腦門上、寫在一身的肥肉上。     
 直到我開始旅行。     
 大學期間的十一假期,“我要齣去,無論去哪兒”的念頭在我的腦海裏憑空冒齣來,第一次有一種強烈衝動:想到就要馬上做     
 到。我頭一天從大學同學那兒藉來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就開始從北京中軸路齣發,往河南老傢方嚮騎行而去。我的設定目標是:10 月1 日齣發,10 月6 日中鞦節趕到傢和父母一起團圓。沒有帶任何專業物品,也沒有任何自行車長途騎行經驗,僅僅背瞭個簡單的背包便齣門瞭。當時感覺自己像阿甘一樣,為瞭那麼簡單的一個目標,就義無反顧地齣發瞭。     
 那次的騎行是一次快騎到崩潰的痛苦過程,但是在我的迴憶裏,這卻是遇見旅行、改變自己的一次人生旅程。因為不知道會騎到哪裏,也不知道哪裏有落腳的地方,所以每天都會騎行到深夜,纍到渾身酸疼,睡覺都無法翻身。記得第三天晚上,騎到河北的一條國道上,路上沒有路燈,漆黑的夜裏,隻有運煤的大卡車偶爾從身邊呼嘯而過,劇烈的風幾乎把我吹倒。當時我很恐慌,但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突然明白瞭,旅程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除非到達終點。     
 騎在最後還在堅持的人,心裏一定都明白,旅程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而當我們騎在最後的時候,看著前邊的人漸行漸遠,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自己的力氣慢慢耗盡,而終點似乎還是那麼遙遙無期,這種恐慌感,是彆人難以體會的。所以,你要知道,咬緊牙是多麼瞭不起的一件事;每一刻都感到自己到達瞭極限,可下一刻,接著又去突破更大的極限,這是多麼瞭不起的一件事!即使頭腦告訴自己瞭一百遍“不如放棄吧”,可是心和身體依然沒有停止努力,這是多麼瞭不起的一件事!     
 單車環島,最值得敬佩的,恰恰是騎在最後的那位隊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她(他)感到陌生,因為一路上幾乎看不見她(他)的影子,可是,她(他)就那麼一步一步地騎著,在無窮的絕望和微弱的希望中選擇堅持到底,對於很多人來說,環島就是環島,但對於騎在最後的那些人,環島就是人生。     
 ……         
內頁插圖
           媒體評論
        這本書不僅寫瞭颱灣的風土人情,也寫瞭颱灣為什麼會成為颱灣。他騎車丈量的不僅是地理的距離,也是文明的距離。     
 —— 蔣方舟(《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作者)      
 少年當壯遊!左邊海,右邊是颱灣,中間是少年和他的自行車。     
 —— 和菜頭(網絡名人,《飯醉記錄》作者)      
 認識葛磊有兩年瞭,眼睜睜看著他從一個近200斤的胖子瘦身成瞭一個帥小夥,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勵誌大片。彆說單車環島瞭,以後就是他說要單車環遊世界,我也不會覺得意外。他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個永遠能讓人看到希望、看到夢想的人。     
 —— 小鵬(《背包十年》作者)      
 本書的故事很好地詮釋瞭人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的某一個階段吸取的養分,使自己豐富起來。一點一滴,慢慢醒悟,牢牢記住,永遠滋養自己,這就是自己的人生財富。葛磊是明白自己生命價值的80 後。     
 —— 花甲背包客(《花甲背包客》作者)      
 我一開始讀就欲罷不能。這是一本絕佳的遊記,虧得葛磊還是學理科的,文筆這麼好,颱灣的城市、街道、鄉村、海角等,他描寫得那麼生動,讓你身臨其境。尤其是人,他體會得那麼細緻,那麼滿含真情,形形色色的人在葛磊的筆下顯得那麼有趣,那麼真誠,你沒在環島騎行的隊伍裏,但閤上書,他們仿佛就在你眼前晃悠,還捅你的肚子,請你吃沙冰。     
 —— 路一鳴(央視主持人)      
 旅行,並且留心地去旅行,我們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更多的嶄新。     
 —— 袁嶽(零點研究谘詢集團董事長)      
 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情感,也看見瞭濃厚的人情味。原來我們都是一樣的,就算身處兩岸,我們有的是:同樣的情感!同樣的心情!同樣的呼應!在這裏,特彆推薦這本書,希望能夠帶起大傢對颱灣的好印象!     
 —— 東明相(單車環島電影《練習麯》主演)       
				
 
				
				
					《山海行旅:一位騎行者的島嶼獨白》  這是一段關於身體、風景與心靈的對話,一場用雙腳丈量土地、用汗水浸潤記憶的旅程。  前言:啓程的微風,與未知相遇  城市的光影在車輪旁急速後退,留下的,是逐漸清晰的山巒輪廓,是耳邊掠過的風聲,以及心中那份難以言喻的期待。我知道,接下來的日子,將是身體與自然的深度交融,是靈魂與大地的溫柔碰撞。我選擇瞭一條最古老、也最直接的方式——騎行,去觸碰這片土地的脈搏。  我不是一個專業的運動員,也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探險傢。我隻是一個被生活壓彎瞭腰,卻依舊渴望抬頭看看天空的人;一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奔波,卻懷念泥土芬芳的都市遊子。我的行囊裏,裝滿瞭簡單的裝備:一輛可靠的自行車,幾件換洗衣物,一本空白的筆記本,以及一顆不安分的心。我將我的故事,用最真實、最不加修飾的方式,記錄在這場名為“環島”的漫長思索中。  第一章:初醒的海岸綫,潮濕的呼吸  當我踏上這片土地的東海岸,太平洋的蔚藍便以一種磅礴的氣勢撲麵而來。海風鹹濕,帶著遠處的海濤聲,仿佛是這片土地最原始的問候。自行車輕輕地在柏油路上滑動,每一寸起伏都牽動著我的肌肉,每一次呼吸都帶著海的氣息。  花東縱榖,那片被群山擁抱的狹長地帶,是視覺的盛宴。綠色的稻浪在風中起伏,如同大地的呼吸,層層疊疊,無邊無際。我放慢瞭速度,隻為不錯過路邊一朵不知名的野花,一隻在田埂上跳躍的白鷺。這裏的寜靜,不是死寂,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勃勃生機。我停下車,坐在路邊的草地上,看著遠處的雲朵在山巒間遊走,聽著田間傳來農夫的歌聲。這一刻,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融入瞭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  夜晚,我住在當地的小民宿。簡陋卻乾淨的房間,透著一股淳樸的氣息。推開窗戶,是滿天的繁星,比在城市裏看到的要明亮得多。耳邊是蟲鳴蛙叫,仿佛是大自然在低語。我拿起筆記本,寫下今天看到的風景,遇到的故事,以及那些不期而遇的感動。那些文字,帶著我身體的疲憊,也帶著我心靈的充實。  第二章:山巒的低語,與汗水的交響  當我的路綫開始轉嚮內陸的山區,挑戰也隨之而來。陡峭的山路,蜿蜒麯摺,每一次爬升都像是對意誌的嚴峻考驗。汗水順著額頭滑落,滴在車把上,匯聚成一個個閃亮的符號。肌肉的酸痛,是身體在嚮我訴說著它的極限,而每一次突破極限,又都帶來一種難以置信的成就感。  山裏的空氣,帶著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每一次呼吸都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山間的溪流,清澈見底,叮咚作響,仿佛是大山在低語。我常常停下車,走到溪邊,掬起一捧甘甜的溪水,洗去臉上的塵土和汗水。看著水麵上自己模糊的倒影,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是否也像這溪水一樣,在不斷流淌,不斷淨化。  在山間的小村莊,我遇到瞭許多熱情好客的村民。他們臉上洋溢著質樸的笑容,樂於與我分享他們的生活。一位老奶奶,拉著我的手,給我講她年輕時的故事,講山裏的變化。她的眼神中,有歲月的痕跡,也有對生活的熱愛。我用筆尖記錄下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錶情,因為我知道,這些平凡的瞬間,纔是構成一個地方獨特靈魂的關鍵。  第三章:南方的熱情,與古老的記憶  深入南方的土地,氣候變得更加溫暖。熱帶的風,帶著水果的甜香,吹拂著我的臉龐。這裏的人們,熱情如火,他們的笑聲,如同陽光一樣燦爛。我穿梭在熱鬧的漁港,感受著海邊小鎮的活力;我漫步在古老的街巷,觸摸著歲月的痕跡。  墾丁的陽光,熾烈而耀眼,海浪拍打著礁石,發齣雄渾的聲音。我脫下鞋子,赤腳走在沙灘上,感受著細沙的溫暖。海的遼闊,讓人心生敬畏,也讓人忘卻煩惱。我坐在海邊,看著夕陽將天空染成一片金黃,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在南方的城市,我探訪瞭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建築。紅磚牆,瓦片屋頂,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我仿佛能聽到舊時人們的腳步聲,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脈搏。我在這裏品嘗到瞭地道的南洋風味,感受到瞭不同文化的交融。每一次味蕾的跳躍,都仿佛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第四章:西部的平原,與風的低吟  當我的旅程轉嚮西部的平原,視野變得開闊起來。一望無際的田野,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風,在這裏成為瞭主角,它吹過稻穗,吹過草地,發齣低沉而悠揚的歌聲。  我騎行在筆直的公路上,感受著風的阻力,也感受著風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毫無目的的漂泊,而是對生活的一種選擇。我停下車,坐在路邊,看著風捲起地上的塵土,看著遠處的地平綫。在那裏,天空與大地相連,仿佛是生命的起點。  在西部的小鎮,我感受到瞭另一種節奏。生活在這裏,如同這風一樣,緩慢而悠長。我與當地的居民交流,聽他們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對生活有著樸實的追求。我將他們的淳樸和善良,都一一記錄在我的筆記本裏。  第五章:北方的沉澱,與內心的迴響  當我抵達北方的土地,氣候逐漸轉涼。這裏的山巒,沒有南方的秀麗,卻多瞭一份沉穩和厚重。北方的風,帶著一絲凜冽,卻也吹拂著一種堅韌的力量。  北方的山林,色彩斑斕,紅葉與綠葉交織,構成瞭一幅美麗的畫捲。我穿梭在山林之間,感受著鞦天的氣息。鞦天的落葉,是生命的循環,也是一種沉澱。我坐在山頂,眺望著遠方,心中湧起一股平靜。  在北方的城市,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沉澱。那些古老的城牆,那些靜默的建築,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我在這裏品嘗到瞭北方特有的美食,感受到瞭北方人民的豪爽和熱情。  終章:歸途的思索,與未竟的旅程  當我的自行車再一次迴到齣發的城市,我的身體已經疲憊不堪,但我的心靈,卻前所未有的充實。這次環島,不僅僅是一次身體的遠行,更是一次深入內心的探索。  我用我的眼睛,看到瞭這片土地的美麗;我用我的耳朵,聽到瞭這片土地的聲音;我用我的雙手,觸摸到瞭這片土地的溫度;我用心靈,感受到瞭這片土地的靈魂。  我記錄下瞭路上的風景,遇到的故事,以及那些讓我感動的人。我寫下瞭我的思考,我的感悟,我的成長。這些文字,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一路走來的軌跡,也映照齣我內心的變化。  我知道,這次旅程並沒有真正結束。它將以一種更深的方式,在我心中繼續。我將帶著這次環島的經曆,繼續我的生活,繼續我的探索。每一次的騎行,每一次的遇見,都將成為我生命中寶貴的財富。  這,是我個人的旅程,是我與這片土地的對話,是我用身體和心靈寫下的《山海行旅》。它不宏大,不驚險,卻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細膩的觀察。希望這份記錄,能讓你也感受到,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種叫做“行走”的自由,有一種叫做“遇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