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研究生用书)》对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保证全书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内容的针对性,全书分上、下两篇予以叙述。上篇介绍的是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通论,共分6章,主要对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基本概念及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园艺作物的起源与分布、演化及传播,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保存,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研究和利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进展和发展动态进行了简要而系统的论述。下篇则以起源、分类、收集保存、性状研究、主要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研发利用为“共性”内容,共分4章,有针对性地对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茶树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叙述,其中按植物学、园艺学的方法及常用习惯,又将果树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干果类及常绿果树等5大类,将蔬菜分为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茄果类、瓜类、豆类、根菜类、葱蒜类及多年生与水生蔬菜等9大类,将观赏植物分为花木类、一二年生花卉、宿根类、球根类、兰科花卉、水生花卉及仙人掌类和多浆植物等7大类,从而既可对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茶树种质资源学有一个概况性的全面了解,又能具体阅知某种或某类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具体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通论
第一章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概论
第一节 园艺作物范畴及其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种质资源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内容
第二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系统与记载方法
第三章 园艺作物的起源与分布、演化及传播
第一节 园艺作物的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 园艺作物的演化
第三节 园艺作物的传播
第四章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保存
第一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考察
第二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
第三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
第五章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和利用
第一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研究
第二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六章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进展和动态
第一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进展和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下篇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各论
第七章 果树种质资源学
第一节 果树的分类
第二节 仁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学
第三节 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学
第四节 浆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学
第五节 干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学
第六节 常绿果树种质资源学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一节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第二节 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三节 芥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四节 甘蓝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五节 茄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六节 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七节 豆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八节 根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九节 葱蒜类蔬菜种质资源学
第十节 多年生与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学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一节 花木类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二节 一二年生花卉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三节 宿根类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四节 球根类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五节 兰科花卉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六节 水生花卉植物种质资源学
第七节 仙人掌类及多浆植物种质资源学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茶树种质资源学
第一节 茶树起源研究
第二节 茶树分类研究
第三节 中国野生大茶树研究
第四节 茶树遗传育种学研究
第五节 茶树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鉴定
第六节 茶树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园艺作物的范畴园艺作物泛指进行集约栽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蔬菜、各种观赏植物、茶、香料及药用植物等,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习惯及学科分类中主要指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茶等4大类作物。
园艺作物种类丰富,它不仅是果园、菜园、花园、公园、茶园、庭院等场所的物种基础,更是园艺作物生产、新品种选育、园艺产品采后贮运加工和营销,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植物有效成分利用的对象。着眼于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二、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种质是决定遗传性状、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植物种质可以是一个群落、一株植株、一个器官(如根、茎、叶、花药、花粉、种子);微观而言,植物种质包括细胞、染色体及核酸片段。通常携带植物种质的主要材料是种子或各种无性繁殖用的器官,如球根、插条、接穗、茎尖等。
种质资源是指所有用于品种改良或具有某种有遗传价值特性的任何原始材料。植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资源考察与收集、种质保存、评价与鉴定以及利用的科学。因此,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就是研究园艺作物分类、起源与演化、园艺作物资源考察与收集、保存、评价与鉴定以及利用的科学。
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有关植物栽培驯化最早的记载是在殷墟中发掘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我国古代文献中还有不少园艺植物专著,如晋代的《竹谱》、唐代的《茶经》、宋代的《荔枝谱》、南宋的《橘颂》、清代的《镌李谱》和《花镜》等。
……
前言/序言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全球性的战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无论政府还是科技工作者,已越来越重视种质资源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保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丰富的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园艺事业的贡献,使得我国被尊称为“园林之母”。在政府支持、资助下,我国园艺科技工作者在收集、保存、鉴定、研究及利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斐然,这从园艺产品的日益丰富、不断推陈出新及众多的文献资料和有关书籍等即可表观体现。
但无可置疑,种质资源领域的工作“成就显著,问题仍多”,特别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及大众更加普遍地重视种质资源更为重要和迫切。目前,各农业高校已陆续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将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课程予以教授。因此,编著出版《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教材,顺应需求,适逢其时。
从1995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即开设了“果树种质资源学”课程,并以《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学》为参考教材。本教材正是以《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学》为基础,汇集整理有关研究成果和资料,结合15年来的教学体会,由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及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茶树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骨干合作编撰而成。本教材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既可作为农业高校“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是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者、育种工作者、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教材由韩振海教授主编,并参加了各章节的整理、统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梁月荣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牛立新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刘孟军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潘东明教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姜全研究员、张开春研究员、赵剑波、张晓明、闫国华、周宇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高俊平教授、沈火林教授及王忆、张常青、王倩博士等分别参加了有关章节的编写,已在相应章节后予以标注。在该教材耗时2年的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精诚合作,对此谨致衷心感谢。同时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将该教材列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并予以出版资助。
《农作物遗传改良学》 内容概要 《农作物遗传改良学》是一本面向研究生层面的学术专著,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农作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策略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框架,使之能够理解、掌握并创新性地运用遗传改良技术,以应对当前及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抗逆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 本书内容涵盖了农作物遗传改良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由浅入深,逻辑严谨。 第一部分:遗传改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详细介绍了农作物遗传改良所依赖的核心理论。 遗传学基础:首先回顾和深化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在复杂性状上的延伸,重点讲解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数量遗传学原理(如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效应等),以及多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规律。这部分内容为理解遗传变异的来源和遗传改良中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育种目标与材料:详细阐述了不同作物的育种目标,包括产量、品质、抗病虫害、抗逆性(如抗旱、耐盐碱、耐高温/低温)、生育期调控、繁殖特性等,并分析了各种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与矛盾性。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鉴定、保存与创新利用,强调了优良种质是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 传统育种技术:系统介绍了杂交育种(包括远缘杂交、异质多倍体等)、诱变育种(物理诱变、化学诱变)、体细胞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系统选育等经典育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本书都详细阐述了其原理、操作步骤、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并结合大量经典案例进行说明。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深入介绍了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SSR、SNP、AFLP等,并重点阐述了它们在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连锁图谱构建、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BC(Marker-Assisted Backcrossing)等方面的应用。本书强调了分子标记如何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并实现精准育种。 第二部分:现代遗传改良技术与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遗传改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系统性策略。 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详细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常用载体系统、基因递送方法(如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原生质体转化法等)、目标基因的筛选与克隆,以及转基因植株的再生与筛选。本书重点探讨了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改良品质等重要农用转基因性状的实现,并讨论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评估与伦理争议。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作为当前育种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本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详细介绍了CRISPR/Cas9系统的作用机制、靶点设计、递送方式,以及在基因敲除、基因插入、基因替换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关注基因组编辑在快速创制新种质、精准改良重要农艺性状方面的潜力,以及其相对于传统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 GS):阐述了全基因组选择的理论基础,包括基因组学数据与表型数据的结合、预测模型(如BLUP, BayesA, BayesB等)的构建与应用。重点分析了GS如何提高选择效率,尤其是在选择低遗传力性状或需要大量数据支持的性状时。本书还探讨了GS在实际育种程序中的整合与优化。 高通量表型分析(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 HTP):介绍了利用遥感、无人机、自动气象站、机器人等技术进行大规模、高频率、高精度的表型数据采集。重点阐述了HTP如何支持GS、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seq)、环境互作(GxE)研究以及育种决策。 合成生物学与设计育种:探讨了如何运用合成生物学原理,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遗传元件和代谢通路,以创制前所未有的农作物性状。本书介绍了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工具进行“设计驱动”的育种策略。 育种策略的优化与整合:本书强调了整合多种育种技术和策略的重要性。例如,如何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以最大化育种效率。同时,也讨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育种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部分:遗传改良的实践应用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主要作物遗传改良实例:选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结合具体实例,详细分析其遗传改良的历史、现状、关键技术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育种案例。 抗逆性改良:专门章节深入探讨了针对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高温、低温)和生物胁迫(如各类病虫害)的遗传改良策略,包括关键抗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耐逆性种质的鉴定与创制。 品质改良:聚焦于作物营养品质(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如淀粉、脂肪组成)以及风味品质的遗传改良。 全球变化下的作物育种:分析了气候变化、耕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性育种、资源高效利用育种等应对策略。 育种的伦理、法规与社会接受度:探讨了基因工程、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所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包括知识产权、生物安全、公众认知等,并分析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未来育种方向:对未来作物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智能化育种、精准育种、可持续育种、利用微生物共生关系进行改良等,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与技术集成的重要性。 特点与目标读者 《农作物遗传改良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力求达到研究生学习的专业要求。本书的语言严谨、逻辑清晰,理论阐述充分,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包括: 农业生物技术、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科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从事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科研人员。 希望深入了解现代作物育种技术的相关从业人员。 对作物遗传改良有浓厚兴趣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农作物遗传改良的知识体系,理解不同育种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应用,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育种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