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清科 等 著
图书标签:
  • 陕北黄土高原
  • 植被恢复
  • 近自然造林
  • 生态修复
  • 水土保持
  • 林业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黄土高原
  • 植被演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1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12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4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在回顾和总结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基础理论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陕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吴起县为主要研究基地,分析研究半湿润和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立地条件特征,造林困难立地条件类型的分布特征,以及其植被恢复重建的难易程度,通过对比试验和退耕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提出陕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途径是人工造林与封禁相结合;通过创新性的试验提出基于坡面微地形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的近自然造林理论与技术。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可供从事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工程、森林经理、自然地理、土地管理和农业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基础理论与关键问题
1.1.1 生态恢复理论
1.1.2 植被群落演替
1.1.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
1.1.4 植被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1.1.5 生态恢复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1.2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问题
1.2.1 地质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迁
1.2.2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历程
1.2.3 气候因素对黄土高原植被演变的影响
1.2.4 植被区划演变
1.2.5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
1.2.6 水分和养分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
1.2.7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黄土高原概况
2.1.1 黄土高原自然概况
2.1.2 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概况
2.2 陕北吴起县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2 社会经济条件
第3章 黄土高原立地类型及微地形
3.1 黄土高原分区及立地类型研究进展
3.1.1 黄土高原分区
3.1.2 森林立地类型研究历史
3.2 黄土高原坡面微地形
3.2.1 造林立地类型及微地形研究进展
3.2.2 黄土高原坡面微地形定义及类型划分

上篇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立地条件
第4章 黄土高原立地类型结构区域分异特征
4.1 黄土高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4.1.1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4.1.2 立地类型划分因子的选择
4.2 典型类型区选择与数据处理
4.2.1 典型类型区概况及立地类型划分
4.2.2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4.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不同类型区立地类型结构对比
4.3.1 坡度结构对比
4.3.2 不同立地类型面积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阳坡分布规律
5.1 阳坡立地类型划分
5.2 数据处理
5.2.1 不同坡度、坡向坡面投影面积的提取
5.2.2 沟缘线和坡脚线提取
5.2.3 不同类型区各立地类型土地面积比例提取
5.3 不同类型区阳坡面积比例
5.4 不同类型区阳坡随坡度变化的变化
5.4.1 不同类型区阳坡随坡度变化的变化规律
5.4.2 高原沟壑区与丘陵沟壑区阳坡对比分析
5.4.3 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和第五副区阳坡对比分析
5.5 不同类型区阳坡立地类型组成对比
5.6 不同类型区阳坡立地类型面积对比
5.7 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沟谷网络分维特征
6.1 黄土高原沟谷网络分维研究概述
6.1.1 基于DEM的分维研究概述
6.1.2 黄土高原沟谷网络分维特征
6.2 黄土高原沟谷网络计盒维数计算原理及方法
6.2.1 基于DEM提取沟谷网络的基本原理
……
中篇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途径
下篇 陕北黄土高原微地形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近自然造林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植物名录

精彩书摘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阳坡更是因为光照强烈、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成为这一地区植被恢复的困难立地。在黄土高原阳坡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小老树”、土壤干层等问题,土壤水分正是这一地区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胡伟等,2006)。然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复杂,水力侵蚀作用不仅形成黄土高原的各种侵蚀沟,而且把坡面分割成不同碎块,形成变化多端的微地形地貌,如浅沟、切沟、洼地、陡坎等(路保昌等,2009),这些微地形通过对降水的再分配、调节降水人渗和土壤蒸发等作用,使微地形处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状况不同,形成不同的微生境。因此研究该地区微地形的土壤水分特征对科学合理的微地形植被配置、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以及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目前对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已经有一些研究:刘宏伟等(2009)在湿润地区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模式研究中发现,坡面上土壤含水率受地形和局部微地形影响显著;李艳梅等(2008)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微地形的研究中发现,微地形能把绝大多数的地表径流拦截下来,入渗到土壤中,在时空上重新进行分配,其中水平沟的这一特点尤为明显;段争虎等(2006)在对兰州市郊土壤水分的研究中得到,台面比阳坡其他地形的含水量更高;郑粉莉(1999)对浅沟微地形坡面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的研究也表明,在不同侵蚀条件下,浅沟沟槽处水分状况均明显优于沟坡处。对于黄土高原微地形的土壤水分特征,只有少量研究(路保昌等,2009),而且并不系统、全面。为此,以陕北吴起县合沟流域阳坡不同类型微地形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量测和对比分析阳坡内0~60cm各种微地形及其相应原状坡的土壤含水量,以期揭示黄土高原坡面内微地形尺度的土壤根层水分空间分异特征;同时采用定点监测方法,明确微地形土壤水分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坡面的差异,从而深入认识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特征,提高黄土区阳坡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更好地为黄土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前言/序言


《黄土地上的绿色诗篇:陕北植被恢复与近自然造林实践》 一、 引言:黄土高原的时代回响 黄土高原,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土地,曾因其严峻的生态环境而饱受风霜。千百年来,水土流失的侵蚀,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一度呈现出“千沟万壑,满目疮痍”的景象。然而,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正在黄土高原上悄然展开。本书《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正是聚焦于这片土地上,关于生命力顽强、关于智慧的实践、关于希望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造林的科学论述,更是一曲献给黄土高原的绿色赞歌,记录着这片土地如何挣脱贫瘠的枷锁,重焕生机,展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二、 历史的印记:黄土高原的生态困境 陕北,作为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的演变历程,是黄土高原生态困境的缩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摇篮,但脆弱的地质构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长期的粗放式经营,使得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严峻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疏松,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加之植被覆盖度低,极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每一次暴雨的洗礼,都带走大量的宝贵土壤,加剧了土地的退化。这种“黄河之患”的根源,深植于生态失衡的土壤之中。 植被的匮乏与退化: 过去,为了满足生计,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薪柴消耗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原始森林被砍伐,草原面积逐年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裸露的土地成为风沙肆虐的温床,加剧了荒漠化和沙化进程。 气候的挑战: 陕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干旱缺水是制约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的根本性难题。有限的水资源,使得任何一项植被恢复的努力,都必须将水的利用和节约放在首位。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一直是摆在当地人民和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 绿色曙光:植被恢复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一代又一代的黄土高原儿女,从未放弃对绿色的追寻。从零星的点滴努力,到系统的规划与实施,陕北的植被恢复之路,充满了艰辛,也孕育着希望。 政策引领下的宏观战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一系列国家层面的生态建设战略,如“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为陕北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这些战略的实施,标志着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建设。 科学技术的支撑: 植被恢复并非简单的“种树”和“种草”。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这包括: 适应性造林树种的选择: 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生态功能需求,科学选择适宜乡土的、抗旱、抗瘠薄的树种和草种。例如,选用油松、侧柏、柠条、沙棘等优良乡土物种,以及引进适宜的优良品种。 造林模式的创新: 结合地形地貌,采用多样化的造林模式。例如,在山地丘陵区,推广沟头沟尾封育、陡坡封山育林、梯田造林等;在平缓地带,则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建设。 水土保持措施的配套: “种树”与“保水”并行。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平沟、鱼鳞坑、集雨槽,以及生物措施如草方格、植被覆盖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降雨,减少水土流失,为幼苗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封山育林与自然恢复: 在适宜区域,采取严格的封禁措施,保护现有的植被,让自然力量参与到生态修复过程中,促进植被的自我更新和演替。 近自然造林理念的引入: 近年来,“近自然造林”理念在陕北的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达到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造林方式。 尊重生态演替规律: 借鉴当地森林演替的自然过程,构建多层次、多树种的森林结构,而非单一纯林。 强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 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森林抵抗病虫害、干旱等胁迫的能力,使其更具生命力。 考虑生态过程的模拟: 关注林下植被、枯枝落叶的分解,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努力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近自然造林不仅能实现生态目标,还可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林果等,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 实践的深度:典型案例与技术细节 本书将深入剖析陕北地区在植被恢复与近自然造林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对其技术细节进行详尽的阐述。 区域性示范项目解析: 例如,将重点介绍延安、榆林等地在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些案例将从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关键技术环节的实操指导: 苗木繁育与管护: 如何选择优质的种源,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保证苗木的质量。在造林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定植密度、栽植深度,以及后期抚育、病虫害防治等。 水肥管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科学地进行灌溉(如滴灌、集雨灌溉),以及如何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构建: 如何在造林过程中,有意引入或保护本土的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吸引有益的动物,构建一个功能完整、相互依存的生态网络。 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植被恢复的进程进行监测、评估和预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社会参与与长效机制: 植被恢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维护。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激励、社区参与、村民自治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植被恢复的长效机制,让生态建设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五、 展望未来:黄土高原的绿色愿景 陕北的植被恢复与近自然造林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播者,它将: 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缩影,展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启迪更多生态治理的实践者: 为林业工作者、环保科研人员、地方管理者以及关注生态环境的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激发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让更多人了解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黄土高原的天空将更加蔚蓝,河流将更加清澈,野生动物将重回故乡,这不仅是生态的胜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预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及近自然造林》是一部集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实践案例、鲜活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黄土高原的绿色变革,感受生命的力量,共绘一幅气势磅礴的绿色诗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粗犷的黄土地色彩与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北方特有的苍凉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装帧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黄土高原几十年来的风霜雨雪。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幅手绘的植被群落示意图,线条虽然简洁,却精准地勾勒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形态,那种对自然的敬畏感扑面而来。翻开内页,排版布局清晰,图文并茂,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叙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泥土散发的芬芳,听到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阅读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游。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生态学研究者,但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地方特色的描述,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深层故事的好奇心。整本书的装帧与设计语言,成功地将枯燥的科学研究包裹在了一层富有文化底蕴和地域情感的外衣之下,是匠心独运的体现。

评分

坦白说,我对生态恢复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因为现实中的复杂性往往会稀释理论的完美性。然而,这本书最让我信服的一点在于它对“失败”的坦诚记录。在多个关键实验环节的讨论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案,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失败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干扰,这比一味地歌颂成功更有价值。这种透明度和批判性思维,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含金量的重要标准。它教会我们,在面对黄土高原这种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时,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步的推进都必须建立在对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之上。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万能钥匙”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谨慎地穿越一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复杂地形,这种诚恳和求真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抱着略带功利性的目的翻开这本大部头的,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旱作农业和水土保持的实用技术手册式的干货。然而,我很快发现,这本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没有那种生硬的、纯粹的数据堆砌感,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叙事框架。作者在探讨技术细节时,总是巧妙地将其嵌入到当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之中,使得那些关于植物配置、土壤改良的论述,都带上了一种“在特定时空下必然如此”的合理性与宿命感。读到关于“近自然”理念的章节时,我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它不仅仅是关于种什么树、种多少密度的问题,更是一种对传统工程学思维的反思与挑战,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类活动的最小干预与最大效益。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穿插在严谨的实验数据之间,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思想的广度,非常适合那些喜欢追根溯源、探究事物背后逻辑的思考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一种如同攀登高山般的递进感。开篇的几章,如同在山脚下仰望,奠定了宏观的地理气候背景,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陕北高原的生态困境与挑战,基调略显沉重,但充满了紧迫感。随着阅读深入,进入到具体的造林模式和技术验证部分,文字的密度明显增加,专业术语开始频繁出现,此时你必须放慢语速,像解密一样去品味每一个实验参数的含义。但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分析不同措施效果的章节,作者忽然将叙事拉回到具体的案例现场,通过鲜活的实例和对比图表,那些原本抽象的“成活率”、“生物量积累”等指标,立刻变得具象可感,仿佛作者正带着你在现场观察那些新生的林地。这种在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之间自如切换的节奏感,极大地缓解了纯技术文献可能带来的枯燥,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探索欲,阅读体验流畅而富有张力。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混合体: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报告所要求的精准和克制,但在描述环境灾难和生态恢复的转折点时,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近乎诗意的笔触。例如,描述一次成功的雨水收集工程如何改变了某一片沙化土地的命运时,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生命力”的赞叹,绝非冰冷的学术腔调所能表达。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技术专著,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纪实文学”的特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所体现出的谦逊和广博的视野,大量的引文和参考文献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让人明白这项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站在无数前辈肩膀上的成果。这种对知识传承的尊重,以及对当下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怀,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值得信赖的学理力量和人文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