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近日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收录了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共计1600余万字,分为正编和副编,再按不同专题具体分为10卷。其中正编有《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副编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各卷文章按历史发展过程为序排列,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的文章也按历史时间顺序编排,个别卷次还根据需要列出一些小专题,以形成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编辑体例。每卷书稿自成体系,既便于查阅研究,也可作为系统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实性图书阅读。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全面、真实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文献资料集。编者搜集、整理了自1936年8月毛泽东同志号召撰写和编集《长征记》直至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海内外公开出版和发表的相关史料,还收入一些未曾公开发表的口述资料,如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的采访记录,以及地方党史、文史部门和军队研究机构搜集的口述史料等。编者对上述文稿进行了认真考证和甄别,按照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的收录原则,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力求保持文章原貌,尽量不作改动,只对文中有误的地名、人名和错别字等进行改正;对史实错误问题,一般采取加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对于推动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历史记录,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文本。这套日记卷做到了极致。我不是军事专家,也不是历史学者,我只是一个渴望了解“为什么”的普通人。翻阅这三册,我仿佛化身为一个随军的记录者,亲眼目睹了那些难以想象的困境。日记中对物资配给的极端精算,对每一步行军的谨慎评估,无不体现出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对生命的敬畏。它展现的不是单线条的英勇,而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生存智慧。例如,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军记载,既有对当地风俗的尊重与学习,也有在文化差异中寻求理解的努力,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骤然增加,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记录,而是一部关于文化接触与适应的社会侧写。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坚持”二字的定义。
评分这三册日记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震撼、真实,且极具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代年轻人。在充斥着即时满足和高效获取信息的时代,去阅读这种需要投入巨大心力去解码和体会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对耐心和毅力的训练。日记中那些关于自我反思和对未来信念的表达,非常具有穿透力。尤其是一些描绘夜晚宿营时的文字,夜深人静时,点着微弱的油灯,记录下白天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盼,那种孤独与希望并存的状态,是极度打动人的。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答案,只是呈现了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和情感。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历史的一个侧面。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超电影或纪录片所能给予的深度,它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也正是在这个填补的过程中,读者与历史的连接才变得牢不可破,成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收藏了许多关于长征的口述史和回忆录,但坦白说,许多作品在后期整理时,难免带上后世解读的滤镜,使得初衷的纯粹性打了折扣。这套《日记卷》则展现出了惊人的原始力量。它的语言结构非常贴合当时的语境,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简洁和力度。我注意到,不同时间段的日记在情绪基调上有明显的递进和转变,这本身就是研究长征心理学的一个绝佳样本。比如,在初期,记录多是关于战略部署和对沿途情况的初步判断;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记录则变得更注重日常生存的微小细节,以及对战友的互相扶持。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关于牺牲的记录,它们没有煽情的铺陈,往往只是寥寥数语——“某某同志,于昨日失散/牺牲”,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情感冲击力,却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们看到,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是由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个体的消失与坚持所奠定的基石。
评分我近期沉迷于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深度挖掘,特别是那些被历史的洪流稍微冲刷边缘,但对理解全局至关重要的小切口。这套丛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叙事风格极其的碎片化,却又在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框架。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环境描写的细腻之处,那种“人在绝境,天意难测”的氛围营造得极为到位。比如,某一篇日记里描述跨越某条河流的场景,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水流湍急、船只简陋的冷静记录,以及每一个人如何协同合作,如何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保持求生的本能。这种纪实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完美”——它记录了疲惫、记录了抱怨,甚至记录了动摇,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杂糅在一起,才构筑了长征无可撼动的精神内核。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完美模板,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断面,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挣扎,让人在敬佩之余,更能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情,理解那一代人的重量与担当。
评分这部关于红军长征的丛书,光是看名字就让人心潮澎湃,虽然我手头上的这套是《日记卷》,但这三册的厚度与分量,足以窥见当年那段史诗般征途的艰辛与伟大。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亲历者最直接的记录。翻开第一册的扉页,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透过时间的气息,触摸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在雪山草地间,用血肉之躯书写历史的先辈们。文字的排列、那些朴素却有力的词句,无不透露出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微小瞬间的汇聚,是前线战士们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内心独白。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想象他们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是饥寒交迫中的一丝慰藉,还是面对牺牲时的坚韧与迷茫?这种代入感,远胜于任何官方的史料汇编,它让我们得以一窥英雄主义背后,那些作为“人”的复杂情感。那些关于行军路线的描摹,关于物资匮乏的细节,关于对故土家人的思念,都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让人对“胜利”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人类意志力的极致展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