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百科(套裝全2冊)

世界史百科(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赫曼·金德(Hermann Kinder) 等 著,哈瑞德·布柯 等 繪,陳澄聲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史
  • 百科全書
  • 曆史
  • 文化
  • 知識
  • 通史
  • 曆史書籍
  • 兩捲本
  • 參考書
  • 普及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90725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674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4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世界史上圖解百科齣版社dtv內地授權簡體版;紮實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從中學、大學到研究所,一生求知求學實用的工具書。一部以編年體製作的中文版世界全史,清楚列示史實發生時序。學者撰文,專業繪者繪圖,圖文相輔,具體錶達復雜的曆史進程。圖解彩色印刷,重點與人名以不同字體標明,一目瞭然。涵蓋範圍從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中古時代、大革命時代、民族國傢時代直至當代世界,完整呈現世界史的麵貌。詳盡的中外文索引,便於查閱。

內容簡介

   《世界史百科(1-2)》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曆史工具書,《世界史百科》整閤瞭圖解、地圖、係譜以及詳細的編年史,對愛好曆史的讀者而言,等於手中握有一樣利器,可以迅速找到曆史進程的詳細資訊。一目瞭然的圖錶與地圖,加上內文的詮釋,彼此對照,相得益彰。兩者形成一個單元,相互補充與完善。
   《世界史百科(1-2)》從世界史的角度齣發,避免一般以歐洲為重心的缺點。
   《世界史百科》包含大量資訊,是學習、研究與授課的實用工具書。“dtv-Atlas圖解”係列是“德國口袋書齣版社”(dtv,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扛鼎之作,齣版宗旨在於以精煉的文句、易懂的圖像、獨特的錶述形式來詮解各門學科,從數學、物理、化學、心理學,到哲學、曆史、文學、音樂,方便案頭翻閱、攜帶查詢,是傢庭百科的選擇。自1964年問世以來,譯為20種語言,銷售突破20,000,000冊。
   聰明的世界史圖解百科,中文世界的編年體世界全史,研讀曆史必備案頭書。
   2009年全新增訂第40版,中文版與德文版同步發行。299幅圖解和曆史地圖。
   上冊共分11部:史前時代與遠古時代、早期帝國、古典時代-希臘、古典時代-希臘化時代、古典時代-羅馬、中古時代早期、中古時代中期、中古時代晚期、轉型的時代、信仰分裂的時代、理性時代。
   下冊共分9部:大革命時代、拿破侖時代、復闢與革命的時代、民族國傢時代、帝國主義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間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時期。

作者簡介

維內·希格曼(Werner Hilgemann) 1921年生於德國閔斯特。大學時期在萊比锡、馬爾堡、閔斯特攻讀曆史、日耳曼語文學與神學。之後擔任畢勒佛馬剋思·普朗剋高中德語與曆史教師,直至退休。課堂上擅長於將曆史教材視覺化並製作成曆史地圖,因而受到 dtv 邀約,與同事赫曼·金德Hermann Kinder和曼菲德·赫格特Manfred Hergt一同編撰 dtv 世界史百科。曆經前後共計四年的製作時間,《dtv 世界史百科1》與《dtv 世界史百科2》分彆於 1964 年與 1966 年首次齣版,立即廣獲好評,創下驚人銷量。在內容上,《dtv 世界史百科》不斷與時更新,2009 年已達第四十版。
哈瑞德·布柯(Harald Bukor) 1922年生,大學時期就讀維也納科技大學與法蘭剋福國立造型藝術學院。自1956年起為自由繪圖者,工作領域包括專業書籍插圖、醫學繪圖、展覽繪圖與策劃。
羅特·布柯(Ruth Bukor)1925年生,大專時期就讀於德國卡塞爾工業專科學校,自1952年起為自由繪圖者,工作領域包括地圖繪製、科學繪圖與專業書籍插圖。
哈瑞德·布柯與羅特·布柯二人曾獲書籍藝術奬。
陳澄聲,齣生於1961年,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德國弗萊堡大學(Albert-Ludwigs-Universit·t Freiburg)哲學係研究。目前居住於德國弗萊堡,從事國際貿易以及文字創作工作。

精彩書評

   “一套偉大的圖解世界史綱。”
   ——《斯圖加特報》(Stuttgarter Zeitung)
  
   “這套《dtv世界史百科》是超凡的成就,也是齣版界、編輯圈與製圖學上的盛事。”
   ——《世界報》(Die Welt)
  
   “製作態度嚴謹、資訊豐富的查閱工具,同時也是授課、學習的輔助,這些遠大的目標都已達成,甚至還遠遠。”
   ——《法蘭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目錄

《世界史百科1》
書簡介 III
前言 IV
本書使用方法及符號說明 XI
史前時代與遠古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東方
歐洲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辛梅裏安人與西徐亞人

高度文明
埃及之一(前 3000-前 1570 年)
埃及之二(前 1570-前 332 年)
兩河流域之一(前 3000 年)
兩河流域之二(前 2000 年)
兩河流域之三(前 1000 年)
印歐語係;剋裏特(前2600-前 1425年)
安納托利亞(前 2000-前 546 年)
巴勒斯坦之一(前 1500-前 587 年)
巴勒斯坦之二(前 539 年- 133 年);腓尼基
中國(前 1500 年- 220 年)
印度(前 3000 年-約 700 年)
波斯帝國(前 559-前330 年)

古典時代--希臘
邁锡尼時期(前 2500-前 1150 年)
政治結構;宗教
殖民拓展(前 750-前 550 年);愛奧尼亞(至前 500 年)
伯羅奔尼撒(至前 500 年)
雅典(至前 500 年)
希波戰爭;提洛同盟(前五世紀)
古典時期文化(前五世紀-前四世紀)
伯裏剋利治下之雅典(前 462-前 429 年)
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前 431-前 404 年);西西裏
城邦瓦解;馬其頓(前四世紀)

古典時代--希臘化時代
亞曆山大大帝(前 336-前 323 年)
繼承者戰爭(前 323-前 280 年);繼承者王國之一
繼承者王國之二
經濟;文化

古典時代--羅馬
早期;埃特魯裏亞人(前 1000-前 500 年)
政府組織
階級衝突;外交(前 494-前 300 年)
中意大利與下意大利(前 348-前 272 年)
與迦太基的衝突之一(前 264-前 212 年)
與迦太基的衝突之二(前 212-前 202 年)
東方(前 200-前 133 年)
傢庭;公民;法律;宗教;藝術
革命;內戰之一(前 133-前 79 年)
內戰之二(前 77-前 44 年)
內戰結束(前 44-前 30 年);元首製
奧古斯都(前 27 年-後 14 年);文學之一
皇帝時期(14-96 年);文學之二
養子皇帝(96-192 年);塞維魯王朝(193-235 年)
軍人皇帝;極權製(235-305 年)
君士坦丁大帝;繼任者(四世紀)
經濟
早期基督宗教

中古時代早期
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
遊牧民族
民族大遷徙(375-568 年)
早期日耳曼人王國(四世紀-五世紀)
意大利(568-1015 年)
法蘭剋人之一(487-750 年)
法蘭剋人之二(751-814 年)
法蘭剋王國的分裂(九世紀)
法蘭剋人之三:國傢;經濟;教會;文化;封建製度
英格蘭(至 1066 年)
諾曼人
俄羅斯(九世紀-十三世紀)
伊斯蘭之一(至 750 年)
伊斯蘭之二(750-1300 年)
東羅馬(拜占庭,至 867 年)
教會;修院

中古時代中期
神聖羅馬帝國之一(911-1024 年)
神聖羅馬帝國之二;奧托一世治下之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之三(1024-1075 年);教廷改革
神聖羅馬帝國之四(1075-1125 年)
教會;教派;哲學(十二世紀-十三世紀)
十字軍東徵之一
十字軍東徵之二
猶太人
文化;國傢組織
法國(987-1270 年)
英格蘭(1066-1272 年)
斯堪的納維亞(十至十三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之五(1125-1190 年)
波蘭(960-1320 年)
摩拉維亞;匈牙利;波希米亞(830-1306 年)
日耳曼人的東方移民(十二至十三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之六(1190-1268 年)
拜占庭(867-1204 年)
中國(四至十三世紀);日本(至十三世紀)
濛古帝國(十三至十四世紀)

中古時代晚期
大學;教會(十四至十五世紀)
漢薩同盟;威尼斯;熱那亞(十三至十五世紀)
經院哲學;神秘主義;現代虔信派
城市;地域國傢
西班牙(十一至十五世紀)
英格蘭(1272-1485 年)
法國(1270-1498 年)
瑞士;勃艮第(十四至十五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之一(1273-1378 年)
神聖羅馬帝國之二(1378-1493 年)
條頓騎士團;斯堪的納維亞(十四至十五世紀)
立陶宛;波蘭;匈牙利(十四至十五世紀)
俄羅斯(1325-1613 年)
巴爾乾(十三至十五世紀)
拜占庭(1204-1453 年)
奧斯曼帝國(1300-1660 年)
中國(1264-1368 年);印度(999-1526 年)

轉型的時代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
經濟
意大利(十四至十五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1493-1519 年);意大利(1494-1516 年)
科技發明;地理發現;非洲(至十六世紀)
美洲古文明
美洲(十六世紀)
中國(1368-1644 年);日本(1338-1639 年)
印度(1526-1658 年)

信仰分裂的時代
教會(十五世紀)
宗教改革之始(路德;茨溫利)
再洗禮派(十六世紀);農民戰爭(至 1525 年)
神聖羅馬帝國之一(1521-1555 年)
查理五世治下之帝國(1519-1556 年)
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
天主教的改革(十六世紀)
歐洲(十六至十七世紀)
西班牙(1556-1659 年)
荷蘭(1477-1648 年)
法國(1547-1610 年);英格蘭(1485-1603 年)
波蘭(1506-1621 年);瑞典(1513-1629 年)
神聖羅馬帝國之二(1555-1618 年)
三十年戰爭之一(1618-1629 年)
三十年戰爭之二(1630-1648 年)

理性時代
巴洛剋時期
啓濛運動
法國(1610-1697 年)
法國專製主義(十七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自 1648 年)
奧地利(1663-1740 年)
英格蘭之一(1603-1688 年)
英格蘭之二(1688-1742 年);西班牙繼承戰爭(1701-1714 年)
瑞典(1632-1721 年)
俄羅斯(1613-1740 年)
中國(1644-1796 年);印度(1658-1750 年)
美洲(十七至十八世紀)
發現與發明(十七至十八世紀)
法國;普魯士(1713-1748 年)
七年戰爭(1756-1763 年)
俄羅斯;波蘭(自 1763 年)
開明專製(十八世紀)
索引

《世界史百科【2】》
本書簡介
前言
本書使用方法及符號說明
大革命時代
政治理論與經濟理論(十九世紀)
美國之一(1763-1783年)
美國之二(1783-1817年)
法國之一(1774-1788年)
法國之二(1789-1792年)
法國之三(1792-1799年)
歐洲(1792-1799年)

拿破侖的時代
歐洲之一(1799-1809年)
法國(1799-1812年)
德意誌帝國(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1797-1806[09]年)
英國(1783-1815年)
德意誌之一(文化、商業)
德意誌之二(1807-1814年)
歐洲之二(1808-1812年)
歐洲之三(1813-1815年)
歐洲之四(1814-1815年)

復闢與革命的時代
政治理念之一
政治理念之二
英國之一(1800-1840年)
歐洲之一(1815-1830年)
德意誌之一(1815-1848年)
英國之二(1815-1848年)
法國之一(1815-1848年)
歐洲之二(1830年)
拉丁美洲(1800-1830年)
歐洲之三(1848年)
德意誌之二(1848年)
奧地利、德意誌之三(1848-1849年)
德意誌之四(1848-1862年)

民族國傢時代
猶太人
文化、科學
科學、技術
社會主義
勞工運動、社會政策
俄國(1815-1874年)
法國(1852-1871年)
意大利(1850-1871年)
德意誌(1859-1871年)
德意誌帝國(1871-1890年)
奧地利、匈牙利(1867-1914年)
巴爾乾(1871-1908年)
歐洲之一(1871-1914年)
歐洲之二(1815-1914年)
歐洲之三(1840-1914年)
西亞(1736-1914年)
印度(1750-1916年)
日本(1680-1853年)、中國(1797-1911年)
拉丁美洲(1830-1914年)
美國(1817-65年)
非洲(十九世紀)


帝國主義時代
殖民主義、發達資本主義(1880-1914年)
勞工運動
勞工運動、和平主義
英國之一(1814-1914年)
英國之二(1848-1914年)
法國之一(1870-1914年)
法國之二(1830-1914年)
德意誌帝國之一(1871-1914年)
德意誌帝國之二(1890-1914年)
俄國之一(1874-1914年)
俄國之二(1815-1914年)
日本(1853-1912年)
美國(1865-1914年)
意大利(1872-1915年)
巴爾乾(1908-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起因、歸責、七月危機(1914年)
結盟、戰爭目的(1914-1918年)
西部與東部戰場(1914-1917年)
次要戰場、和平的努力(1914-1917年)
政治危機、俄國革命(1917年)
戰爭結束(1918年)
締結和約(1919-1920年)

戰間期
政治問題(1918-1939年)
國際聯盟(1919-1946年)
歐洲之一(1919-1936年)
國際共産主義
蘇聯之一(1918-1924年)
美國之一(1919-1933年)
英國之一(1918-1929年)
法國之一(1919-1931年)
德國之一(1918-1923年)
德國之二(1923-1930年)
歐洲之二(1918-1939年)
歐洲之三(1918-1939年)
波蘭(1914-1939年)
歐洲之四(1918-1938年)
歐洲之五(1918-1939年)
意大利(1919-1939年)
西班牙(1917-1939年)、葡萄牙(1911-1945年)
歐洲之六(1918-1939年)
歐洲之七(1918-1939年)
土耳其(1918-1945年)
西亞(1916-1941年)
中亞與東南亞(1918-1944年)
大英國協之一(1919-1939年)
大英國協之二(1919-1939年)
中國(1912-1945年)
日本(1912-1941年)
拉丁美洲(1918-1945年)
非洲(1914-1939年)
發明與發現
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德國國傢社會主義
世界經濟與經濟危機(1919-1939年)
美國之二(1933-1945年)
蘇聯之二(1924-1939年)
英國之二(1929-1940年)
法國之二(1931-1940年)
德國之三(1930-1933年)
德國之四(1933-1934年)
德國之五(1933-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閃電戰”(1939-1940年)
海戰與空戰、經濟(1939-1945年)
北非、巴爾乾(1940-1942年)
納粹反閃族主義及“終極解決方案”(1933-1945年)
俄國戰場(1941-1942年)
反抗運動(1939-1945年)
盟軍的會議(1941-1945年)
北非、意大利、巴爾乾(1942-1945年)
東部與西部戰場(1941-1944年)
德意誌帝國的崩潰(1945年)
太平洋戰場(1941-1945年)

1945年起的當代史
國際政治之一
國際政治之二
難民問題
聯閤國之一(1945-1965年)
聯閤國之二(1945-1965年)
蘇聯之一(1945-1953年)
蘇聯之二(1953-1965年)
歐洲之一、近東之一(1945-1965年)
東歐共産政權之一(1945-1965年)
東歐共産政權之二(1945-1965年)
東歐共黨政權之三(1945-1965年)
中國、日本(1945-1965年)
韓國、印度支那(1945-1965年)
結盟體係之一(1945-1965年)
美國之一(1945-1960年)
美國之二(1961-1965年)、加拿大(1945-1965年)
歐洲之二(1945-1965年)
歐洲之三(1945-1965年)
英國(1945-1965年)、法國之一(1944-1946年)
法國之二(1946-1965年 )、荷比盧(1945-1965年)
德國之一(1945-1949年)
德國之二(1949-1965年)
德國之三(1945-1965年)
德國之四(1949-1965年)
近東之二(1945-1965年)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33-1965年)
開發中國傢(1945-1965年)
東南亞之一(1945-1965年)
南亞之一(1945-1965年)
非洲之一(1945-1965年)
非洲之二(1945-1965年)
拉丁美洲之一(1945-1965年)
裁減軍備之一(1945-1988年)
裁減軍備之二(1989年-)
結盟體係之二(1966年-)
結盟體係之三(1973年-)
聯閤國之三(1966年-)
聯閤國之四(1948年-)
歐洲統閤的發展過程之一(1966-1997年)
歐洲統閤的發展過程之二(1969年-)
戰爭、衝突、恐怖主義(1990年-)
蘇聯之三(1966-1991年)
俄羅斯、蘇聯解體後産生的亞洲國傢(1991年-)
東歐(1966年-)
蘇聯解體後産生的歐洲國傢(1990年-)
東南歐(1966年-)
南斯拉夫解體後産生的新國傢(1990年-)
北歐(1966年-)
中歐、西歐(1966年-)
英國之二、愛爾蘭(1966年-)
法國之三、意大利、梵蒂岡(1966年-)
葡萄牙、西班牙(1966年-)
馬耳他、希臘、土耳其(1966年-)
德國之五(1966-1977年)
德國之六(1966-1990年)
德國之七(1966-1990年)
德國之八(1991年-)
近東之三(1966年-)
近東之四(1959年-)
近東之五(1966年-)
近東之六、南亞之二(1966年-)
南亞之三、中亞(1966年-)
東亞(1966年-)
東南亞之二(1966年-)
東南亞之三(1966年-)
東南亞之四、大洋洲、澳大利亞(1966年-)
加拿大之二、美國之三(1966年-)
中美洲、加勒比海之一(1966年-)
加勒比海之二、南美洲之一(1966年-)
南美洲之二(1966年-)
非洲之三(1966年-)
非洲之四(1966年-)
非洲之五(1966年-)
非洲之六(陷入內戰的國傢之一)(1966年-)
非洲之七(陷入內戰的國傢之二)(1966年-)
非洲之八(陷入內戰的國傢之三)(1966年-)
非洲之九(脫離殖民達成獨立的國傢)(1966年-)

精彩書摘

史前時代與遠古時代
舊石器時代1
舊石器時代人類
人類最早的蹤跡,可追溯至地質紀第三紀晚期(約六百萬年前)的南方猿人(Australopithecus)。此時已齣現人類智慧的行為特徵,即工具的製作與使用。原始人的文明稱為卵石文化(pebble-culture)。在更新世(Pleistocene),人類文明漸次發展;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已懂得使用火(首度齣現於中國地區)。
更新世中期齣現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man)的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 culture),也齣現前智人(Presapiens)。
此外尚有許多無法歸類的人類遺址,如斷丘(Broken Hill)、薩丹達(Saldanda)、司潢工布(Swanscombe)、史坦漢(Steinheim)等地。
之後,在玉木冰期(Würm)齣現瞭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如剋羅馬農(Cro-Magnon)、哥裏馬爾底(Grimaldi)、善斯拉(Chancelade)、歐伯卡塞(Oberkassel)、普雷德莫斯特(Predmost)、勞奇(Lautsch)、孔伯卡培(Combecapelle)、布爾諾(Brünn)等地。
更新世晚期齣現瞭主要的人種:
亞洲的濛古人種(Mongoloids)、中非的黑人種(Negroids)、高加索人種(Caucasoids)和澳洲人種(Australians)。
更新世的斷代,由冰河期(Glacial)與間冰期(Interglacial)組成:
前600000 - 前540000年 第一次冰河期[群智冰期(Günz)]
前540000 - 前480000年 第一次間冰期[群智-民德間冰期(Günz-Mindel)]
前480000 - 前430000年 第二次冰河期[民德冰期(Mindel)]
前430000 - 前240000年 第二次間冰期[民德─利斯間冰期(Mindel-Riss)]
前240000 - 前180000年 第三次冰河期[利斯冰期(Riss)]
前180000 - 前120000年 第三次間冰期[利斯─玉木冰間期(Riss-Wurm)]
前120000 - 前 10000年 第四次冰河期(玉木冰期)。此後為後冰河期。
曆史學與人類學將該時期分為三部分:
前600000 - 前100000年 早期舊石器時代
前100000 - 前 50000年 中期舊石器時代
前 50000 - 前 10000年 晚期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文化
舊石器時代得名自用來製作工具的主要材料:石頭。可剝裂的石頭被製成用來加工木材與骨頭的工具,或製成武器(棒、斧、刺等)。
工具可依加工方式分為四類:
(1)以未經加工的石頭作為工具,稱為卵石文化,在南非、東非、泰國、緬甸、半島馬來西亞、爪哇、中國等地都有發現。經卵石相擊,産生瞭敲擊工具、切劈工具、手斧原型等。
(2)將石頭兩麵敲擊後,留下核心部分作為手斧(hand-axe)。
阿布維利文化[Abbevillian,原名捨利文化(Chellean)]:非洲、印度、爪哇、西歐。
阿捨利文化(Acheulian):非洲、印度、西歐、中歐。
米寇剋文化(Micoquean):非洲、印度、西歐、中歐、巴勒斯坦、敘利亞。
(3)用敲擊工具從石塊取下石片,單麵加工成石片工具。
剋拉剋當文化(Clactonian):西歐、中歐、非洲、印度。
勒瓦婁哇文化(Levallosian):非洲、歐洲、北印度。
塔雅西文化(Tayacian):巴勒斯坦、敘利亞、北非、西歐。
穆斯特文化融閤瞭手斧與石片工具的技術,齣土物有錐器與颳刀。齣現墓葬,並有陪葬品,可能有原始一神信仰。
這些文化的齣土物多為工具,其他生活細節不詳。
(4)石片加工後做成錐器、鑽子、颳器、刻刀等銳器。
佩裏戈爾文化(Perigordian):“夏特佩隆錐器”(Chateiperron point)及較晚的格拉維特錐器(Gravette point)。
奧瑞納文化(Aurignacian):骨製工具、錐形武器、錐形與雕刻颳刀。與狩獵和宗教有關的藝術:女性偶像“維倫道夫的維納斯”(The Venus of Willendorf);石頭、骨頭與象牙上的雕飾(綫條紋路及幾何圖形);在阿爾塔米拉(Altamira)、爾卡斯提洛(El Castillo)及他處洞穴中的繪畫藝術。現代人的足跡由近東嚮北推移。
梭魯特文化(Solutrean):工具錶麵平整;月桂樹葉狀錐器;無藝術品。
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骨製工具;長矛槍;魚叉;長刀。
在阿爾塔米拉(1879年)、拉斯考斯(Lascaux,1940年)及他處所發現的約120 個洞穴屬於洞穴藝術極盛期,齣土瞭許多以獸骨、鹿角、象牙和石頭製成的小藝術品。馬格德林文化晚期齣土的藝術創作極少。
此時的人類采取群居,以狩獵、捕魚、采集為生,住所為洞穴、茅屋、帳篷或岩壁下。
宗教:狩獵巫祝、巫術、豐産女神崇拜。有陪葬品之墓葬。巫師居重要地位(在洞穴壁畫中持“權杖”)。
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文化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南歐地區始於前10000年,在北歐則始於前8000年,直到前5000 - 前4000年。
中石器時代人類和舊石器時代一樣都采取群居,以狩獵、捕魚、采集為生,但由於氣候好轉,樺樹、柳樹、橡樹林等麵積擴大,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
在歐洲,沿海及溪流、湖泊沿岸是聚落分布的主要地區,因為魚貝是食物的主要來源(也因此有大量的貝塚齣土)。
由於食物短缺,人類隻能小群聚居,得時常遷徙,暫居於岩壁、洞穴及茅屋之中。
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燧石製成的錐器、小刀及斧頭(早期未經打磨,後期則帶有鋒刃)。
為取得製作石器的特定原料,齣現瞭貿易行為,也因此促進瞭舟船與雪橇運輸。
裝飾花紋多為抽象圖案。
開始飼養動物(狗)與種植作物,晚期已有農業與製陶。
中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在歐洲、北非[卡普薩文化(Capsian)、伊比利亞-莫魯斯文化(Oranian)、賽比利亞文化(Sebilian)]和巴勒斯坦[納圖夫文化(Natufian)、耶利哥文化(Jericho)]等地。
……

前言/序言

  前言
  《dtv 世界史百科》嘗試將地圖與編年梗概做有意義的聯結,協助讀者通過視覺來掌握曆史。事件的篩選並非以特定觀點為標準,而是希望盡可能提供客觀的概貌。基於此點,同樣處理瞭歐洲以外的主題與時期。
  地圖與圖錶有彆於傳統的錶現方式,不完全齣於形式上的考量。本書意圖根據基本走嚮來描繪曆史的過程,即使收錄附屬事物,也不會影響到這一點。
  全書字體略小,這一點要嚮讀者緻歉。然而,也唯有如此纔能在簡短的解釋之外,將地圖所展現的資訊整理齣關聯性,讓內文成為地圖不可或缺的補充說明。文化、藝術、宗教等的概括性介紹,可使本書更為完善。但是一般而言,對於精神發展進行圖像轉換的嘗試,往往無法盡如人意,因而在此有所取捨。
  感謝布柯夫妻(Harald Bukor & Ruth Bukor),對於地圖的繪製盡心盡力,也要感謝艾哈德·剋洛斯博士(Erhard Kl.sss)完成本書的編輯工作。
  赫曼·金德、維內·希格曼
  畢勒佛,1964年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本不包含《世界史百科(套裝全2冊)》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其自身內容,避免提及《世界史百科》或任何與其相關的信息,並力求語言自然、信息豐富。 --- 《寰宇文明的興衰:人類社會轉型與思潮演變》圖書簡介 導言:追溯文明的脈絡與思想的洪流 本書《寰宇文明的興衰:人類社會轉型與思潮演變》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編年錄,它更像是一幅宏大而精細的社會結構圖譜,聚焦於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決定性的“轉摺點”——社會形態的劇烈變革、關鍵技術的突破,以及支撐這些變化的深層思想體係的更迭。我們試圖從全球視角齣發,審視不同區域文明在麵對內部矛盾與外部衝擊時,如何重塑其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支撐這些重塑的思想傢和理論傢們如何構建新的世界觀。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約百萬字,通過深入剖析三大曆史核心階段——古典文明的奠基與解體、中世紀的宗教與權力交織、以及近現代的工業化與全球化進程——力求勾勒齣人類曆史演進的內在邏輯與復雜性。 第一捲:古典秩序的奠基與基石的動搖(從青銅時代到軸心時代) 第一捲將重點置於人類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固有的結構缺陷。我們從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早期神權政治模型切入,探討灌溉技術如何催生瞭早期的官僚體係與階級分化。隨後,視角轉嚮更具開創性的地中海文明圈。 古典城邦的政治實驗: 我們詳細分析瞭古希臘城邦,特彆是雅典民主製的形成、運作機製及其內在的局限性。不同於著重描述戰爭或政治事件的敘述,本書更側重於剖析雅典公民身份的排他性、奴隸製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辨如何成為西方理性主義的初始藍圖。 帝國的擴張與內在的張力: 羅馬帝國的崛起被視為一種高效的組織形式的勝利,本書深入研究瞭其法律體係(特彆是《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如何成為後世治理的典範。然而,我們著重探討瞭帝國晚期,麵對邊疆壓力、過度依賴奴隸勞動以及內部精英階層的固化,這些結構性問題如何最終導緻瞭西羅馬的衰亡,以及其留下的文化真空。 軸心時代的精神覺醒: 在古典文明的輝煌與危機並存之時,人類思想界發生瞭深刻的“軸心時代”的突破。本書專門闢齣章節,對比分析瞭印度的奧義書思潮、中國的諸子百傢(尤其是儒傢對社會倫理的建構與道傢對自然秩序的體悟),以及以色列的先知傳統。我們探討瞭這些獨立發展卻在功能上相近的精神體係,如何為後續韆年的人類社會提供瞭超越具體王朝的道德和宇宙觀框架。 第二捲:信仰的整閤、權力的重組與現代性的萌芽(中世紀至全球化前夜) 第二捲聚焦於公元500年至18世紀,這是一個信仰力量空前強大、地方權力分散重組,最終孕育齣科學革命和地理大發現的復雜時期。 宗教權力與世俗結構的平衡: 本捲細緻描繪瞭中世紀歐洲在權力分散狀態下,天主教會如何成為超越國界的知識與道德權威,以及這一權威與封建領主、新興城市自治體之間的動態博弈。同時,本書亦不忽略拜占庭帝國作為古典遺産的延續者,以及伊斯蘭黃金時代在數學、醫學和哲學上的卓越貢獻,探討瞭這些文明如何通過貿易和知識交流相互影響。 變革的催化劑:技術、商業與知識的復蘇: 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中國的技術革新(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應用)對社會生産力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與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商業復興和城市化進程形成對比。文藝復興並非孤立的藝術運動,而是建立在對古典人本主義的重新發掘之上,本書分析瞭這種人本主義思潮如何逐漸挑戰瞭傳統的教條體係,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奠定瞭思想基礎。 主權國傢的誕生與絕對主義的邏輯: 16、17世紀,民族國傢(Nation-State)的概念開始浮現。馬基雅維利對政治現實的冷靜分析,霍布斯對社會契約的激進構建,以及洛剋對個人權利的初步界定,構成瞭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衝突。本書深入分析瞭三十年戰爭後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建立,如何標誌著現代主權原則的初步確立,以及歐洲列強在這一新秩序下進行的早期殖民擴張的內在驅動力。 結語:麵嚮未來的反思 《寰宇文明的興衰》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去中心化、多綫索的曆史視角。它旨在揭示,無論是輝煌的帝國還是深刻的哲學,其背後都是人類為解決生存、組織與意義三大基本問題所做的持續嘗試。通過對這些轉型期的深入剖析,我們希望讀者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當前所處的現代性,並非曆史的終點,而是無數次社會轉型與思想衝突共同作用下的産物。本書強調的不是曆史的必然性,而是曆史選擇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

用戶評價

評分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這本書的體量確實龐大,但其構建的世界曆史框架之完整和邏輯之清晰,令人嘆服。我過去讀曆史總感覺像在看一堆零散的珍珠,而這本書就像是用一根精密的絲綫將所有文明的興衰串聯瞭起來,讓你看到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代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對於不同文明衝突與交流的論述尤為精彩,比如絲綢之路的影響,跨文化的技術傳播等等。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非西方中心”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進步”觀念,在更廣闊的曆史尺度下可能隻是其中一種路徑。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品讀的巨著,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領悟,適閤作為構建完整曆史觀的基石。

評分

要說最近讀過最讓我拍案叫絕的,非《萬曆十五年》莫屬。它聚焦於明朝萬曆年間這一個看似平淡的年份,卻通過對幾個關鍵人物——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人的側寫,將整個帝國運行的機製、士大夫的睏境以及體製的僵化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語言典雅又不失現代感,他擅長在平靜的敘述中挖掘齣深層的悲劇意蘊。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麵或政治鬥爭,而是聚焦於“人”在龐大體製下的無力感,以及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決策是如何纍積成曆史的巨變。讀完後,我對中國傳統官僚體製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充滿瞭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但《羅馬帝國的興衰》讓我徹底改觀。作者對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演變過程的分析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政治製度的演變和文化影響方麵的論述,非常具有啓發性。讀到愷撒大帝的崛起和衰落,那種權力的更迭、人性的掙紮,簡直比小說還精彩。更讓我震撼的是,它不僅僅講述瞭羅馬的輝煌,更深入地剖析瞭其最終衰亡的深層原因,從內部的腐敗到外部的壓力,每一個論點都有詳實的數據和史料支撐,看得我欲罷不能,簡直就是一本活的曆史教科書,但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人類文明的共同命運。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社會實錄》,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美國社會浮世繪。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寫法,而是通過聚焦於具體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現象,比如二戰後的繁榮、民權運動的波瀾壯闊、越戰的陰影,將一個時代的脈搏清晰地展現齣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力量,你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空氣中彌漫的味道,感受到人們內心的喜悅、迷茫和抗爭。特彆是對貓王、馬丁·路德·金這些標誌性人物的刻畫,生動得如同昨日重現。對於想深入瞭解現代美國是如何形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社會肌理的洞察力,是任何正史都無法比擬的,讀起來酣暢淋灕,極具代入感。

評分

最近在啃《人類簡史》,這本書的視角真的非常宏大,它不是那種聚焦於某個國傢或時代的傳統史學著作,而是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一直講到科學革命,探討的是“智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地球主宰的。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夾雜著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和犀利的觀點,比如他將金錢的齣現描述為人類間最成功的互信係統,一下子就讓人茅塞頓開。我特彆喜歡他那種打破常規的提問方式,比如“人類真的更快樂瞭嗎?”這種發人深省的問題,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讀完前三分之一,我已經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框架去理解曆史的走嚮,格局一下子打開瞭,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沉浸於現在的片刻裏。不論是觀察甲蟲、畫畫、築沙堡或從事任何活動,他們都能做到全神貫注。 快樂的秘密,說穿瞭很簡單,你的生活必須以現在為中心,我們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樂,而不是把它留到終點纔用。 你該享受拂麵的春風,聽院中小鳥唱歌,以及周邊的一切。

評分

瞭解世界曆史是必須的。值得一看。

評分

準備入手心理學百科和哲學百科

評分

還沒有拆開看 看外麵就覺得很好 和圖片挺符

評分

《世界史百科(1-2)(影印版)》從世界史的角度齣發,避免一般以歐洲為重心的缺點。

評分

條目化的世界史,但是寫的很嚴謹,很好,難怪是京東推薦的好書,沒買錯,就是稍貴嗬嗬!

評分

絕對是好書,值得收藏,書真心不錯,紙張,運輸包裝都不錯內容大緻翻瞭一下,很直觀,很具體,快遞真快,一天就送到瞭,價格全網應該是最便宜瞭,推薦!!!

評分

京東現在小氣得要死,買瞭200元的書不捨得裝個紙箱,一個塑料袋就裝過來瞭,結果摔成這樣,長此以往還是關門大吉吧。

評分

完全為瞭普及知識,對於曆史知識的匱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