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等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工业
  • 无机化工
  • 产品方法
  • 标准汇编
  • 化学工艺
  • 工业标准
  • 化学品
  • 生产方法
  • 分析方法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89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2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收录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6项。由于出版年代的不同,其格式、计量单位以及技术术语存在不尽相同的地方。在本次汇编时,没有对其作出修改,而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不妥之处作了更正。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12684-2006 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GB/T 19281-2003 碳酸钙分析方法
GB/T 19282-2003 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
GB/T 22650-2008 工业用氢氧化钠钙镁总含量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
GB/T 22651-2008 工业用氢氧化钠汞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23761-2009 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23762-2009 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测试方法
GB/T 23764-2009 光催化自清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GB/T 23765-2009 氰化钠和氰化钾产品测定方法
GB/T 23834.1-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硫酸亚锡含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滴定法
GB/T 23834.2-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盐酸不溶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23834.3-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硫酸盐总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23834.4-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铅、铜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23834.5-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砷含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23834.6-2009 硫酸亚锡化学分析方法第6部分:铁含量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GB/T 23835.2-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3-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GB/T 23835.4-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5-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6-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7-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8-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9-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10-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11-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12-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GB/T 23835.13-2009 无水高氯酸锂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GB/T 23852-2009 工业硫氰酸盐的分析方法
GB/T 23940-2009 工业过硫酸盐产品的分析方法
GB/T 23941-2009 工业氯化钙分析方法
HG/T 2765.5-2005 硅胶试验方法
HG/T 3811-2006 工业溴化物试验方法
HG/T 3820-200 6纳米合成水滑石分析方法
HG/T 394.1-2007 工业用液氯水分含量的测定 电量法
HG/T 394.2-2007 工业用氢氧化钠 金属及非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ICP法
HG/T 4075-2008 工业用三氯化磷 正磷酸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前言/序言


现代精细化工进展:绿色合成与过程优化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精细化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重点聚焦于绿色化学原理在高端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化工过程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改造。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旨在为化工研发人员、工艺工程师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可持续合成策略与催化新进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环境负荷,实现化学合成的本质安全与清洁。 1.1 绿色溶剂与反应介质创新: 详细分析了超临界流体(特别是CO2)、离子液体以及深共熔溶剂(DESs)在取代传统挥发性有机溶剂(VOCs)方面的优势与挑战。内容涵盖了这些新型介质对反应动力学、选择性及产物分离的影响机制。特别介绍了CO2作为反应物与溶剂的双重角色在碳捕获与利用(CCU)技术中的应用案例。 1.2 高效与可再生催化剂体系: 重点阐述了多相催化剂的最新发展,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在不对称催化、光催化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书中详细对比了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稳定性、回收性与催化活性的调控方法。此外,生物催化(酶催化)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转化复杂底物方面的最新突破,如固定化酶技术在连续流反应器中的集成方案,占据了较大篇幅。 1.3 原子经济性反应设计: 阐述了加成反应、重排反应以及直接C-H键活化技术如何最大化原料的转化效率。对近年来兴起的电化学合成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如何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高能耗反应,避免使用化学计量学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从而大幅简化后处理流程。 第二部分: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精准构筑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聚合反应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链结构,来定制具有特定光、电、热学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2.1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RP): 详尽介绍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的最新机理研究和工业化改进。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合成嵌段共聚物、星形聚合物和刷形聚合物,并探讨了它们在药物递送系统(DDS)和高性能涂层中的应用。 2.2 导电聚合物与有机电子材料: 涵盖了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路线,包括基于噻吩、咔唑和吡咯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详细分析了通过分子设计优化材料的能级结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中的器件性能提升策略。 2.3 生物可降解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 探讨了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新型生物基聚合物的聚合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共聚或功能化改性来改善其机械性能和降解速率,以适应医疗植入物和可持续包装材料的需求。 第三部分:过程强化与连续流化学 本部分致力于将传统分批(Batch)操作转化为高效、安全、易于放大的连续化生产模式。 3.1 微反应器技术与传质传热增强: 详细分析了微通道反应器、折叠波导反应器在处理高危反应(如硝化、叠氮化)中的固有安全优势。重点论述了通过微纳尺度效应实现极高传热效率和传质速率的工程原理,并提供了在精细化工合成中实现快速混合和精确温度控制的具体设计参数。 3.2 连续流分离与纯化技术: 介绍了反应与分离一体化的集成工艺,包括反应萃取、反应结晶以及模拟移动床(SMB)色谱技术在连续生产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膜分离技术(如纳滤、渗透蒸发)对反应产物进行在线浓缩和溶剂回收,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3.3 模块化与标准化化工装备: 讨论了“小型化、模块化”的化工生产理念。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预制化、可快速部署的模块化装置,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缩短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 第四部分:过程分析技术(PAT)与智能制造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化学过程的实时、主动控制。 4.1 在线光谱与色谱监测: 详细介绍了拉曼光谱、红外光谱(FTIR/NIR)以及在线质谱技术在反应进程、中间体监测和终点判断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如何将这些探头集成到反应釜和管道中,实现非侵入式实时数据采集的方法。 4.2 多变量数据处理与模型预测控制(MPC): 阐述了如何利用采集到的高维、高频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等软测量技术建立过程模型。重点讲解了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策略,指导操作人员如何根据实时数据偏差动态调整进料速率、温度或催化剂用量,以维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收率的最优化。 4.3 人工智能在化工过程优化中的角色: 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在故障诊断、异常检测以及反应条件探索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历史操作数据的学习,实现对复杂反应体系的“数字孪生”构建,为未来无人值守的智能工厂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高端化学品合成的特定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对纯度要求极高、合成难度大的特定领域化学品。 5.1 医药中间体与手性药物的合成: 深入分析了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分子(如Evans手性辅助剂、Sharpless环氧化)的最新进展,并对比了化学法、酶法和手性拆分法在工业放大中的经济性与环境影响。 5.2 电子化学品与高纯度试剂的制备: 关注半导体制造所需的高纯度前驱体、光刻胶单体和蚀刻液的制备工艺。重点阐述了超痕量金属杂质(ppb/ppt级别)的去除技术,包括多级精馏、超净湿法处理和真空升华提纯的工程控制要点。 5.3 农用化学品的绿色化: 探讨了新型高效、低毒农药活性成分的合成路径优化,强调使用生物源性原料,并降低目标产物中异构体或副产物的残留,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全球农化法规要求。 第六部分: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量化评估 本部分强调在工艺设计初期即融入风险评估的理念。 6.1 反应热力学与失控风险分析: 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加速量热法(ARC)等热分析技术在评估反应热积累、气体释放速率中的应用。提供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确定安全操作窗口(MAST, SADT)的计算方法。 6.2 化学品生命周期评价(LCA): 阐述了如何通过量化的方法(如E-factor, PMI)评估从原料获取到最终废弃物处理的整个流程对环境的影响,为工艺路线的绿色化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6.3 废弃物最小化与资源化: 探讨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AOPs)技术,以及如何对反应残渣进行资源化回收(如贵金属催化剂的闭路循环),以实现工厂的近零排放目标。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图表丰富,尤其适合致力于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师们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技术迭代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平衡“经典成熟工艺”与“前沿创新技术”的呈现比例的。无机化工虽然基础,但其发展从未停滞,例如膜分离技术在盐溶液提纯中的应用、微反应器技术在强放热反应中的尝试,都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熟工艺的复述和汇编,那么它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我期望看到的是,对于一些传统的热力学或动力学主导的反应过程,书中能够引入现代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过程模拟软件(如ASPEN Plus或HYSYS)的模拟结果,用更直观、更量化的方式来佐证特定工艺参数的优化区间。这种软科学与硬操作的结合,是衡量一本现代工业标准汇编是否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标志。如果能将不同产品方法在能耗(如单位产品蒸汽消耗、电耗)和资本投入(CAPEX)上的对比分析也纳入其中,那对于进行新线投资决策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评分

阅读这类专业书籍,往往需要一种特殊的“考古”精神,去追溯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历史沉淀的技术选择。我推测,这本书的下册,可能聚焦于那些对纯度要求极高,或者生产过程极其复杂的精细无机化学品。这些产品往往需要在极低的杂质水平下才能满足下游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光伏、特种陶瓷)的需求。因此,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痕量分析”和“超净处理”环节的描述。例如,对于痕量金属离子的去除,传统的化学沉淀法与现代离子交换树脂、甚至电渗析技术相比,在经济性和效率上的权衡如何?一个优秀的“产品方法分册”,应当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边界。再者,对于化学品包装、储存和运输的标准要求,这部分虽然看似流程的末端,但却是确保产品交付品质和现场安全的关键环节。如果书中能提供针对不同危险等级无机产品的特定储存条件、有效期标准以及相应的包装材料要求,那么这本书的完整度和实用性就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的感觉是条理清晰,但又充满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深度。这种专门针对“产品方法”进行细致分类的编排方式,暗示着它可能收录了大量难以在通用教材中找到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秘籍”。我设想书中对每一个关键产品的描述,都会遵循一套固定的、近乎于SOP(标准作业程序)的逻辑展开:从原材料的预处理要求,到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温度梯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的再生周期),再到最终产品的分离提纯工艺——特别是那些涉及复杂共沸、共晶体系分离的章节,往往是区分优秀工程师和平庸操作者的分水岭。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这部分的详尽论述。化工生产最怕的就是突发状况,而一本优秀的汇编,理应将常见的产品质量波动、设备异常背后的化学根源进行归纳,并提供经过验证的应急处理方案。如果能结合一些经典的、具有行业标志性的事故案例来进行反面教材式的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远远超越了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份行业前辈的经验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严肃性,让我意识到它并非是为刚入门的大学生准备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部供资深工程师、工艺设计师以及质检部门主管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它承载的“标准”二字,意味着其中引用的数据和参数都必须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追溯性。我个人最关注的是跨行业标准的兼容性问题。在现代化工生产链中,一个基础无机产品可能同时受到多部门标准的约束,比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石油部、化工部等不同口径的标准),以及企业内部比国标更严格的“企标”。这本书如果能对这些不同层级的标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标注,明确指出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应采信哪一标准,那将极大地简化工艺论证和合规性审查的工作量。此外,对于那些涉及高危或高毒性物料的反应过程,书中对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冗余要求是否给予了足够的篇幅?毕竟,在追求产率和纯度的同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红线,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对这一红线不可动摇的坚持。

评分

这本《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无机化工方法卷(产品方法分册)(下)》的书籍,从扉页的设计到装帧的质感,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深沉的工业气息。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研读其内容,但仅凭其标题的厚重感,就能想象到其中涵盖了无数工业生产线上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细节。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一系列重要无机化工产品——比如某些高纯度酸碱、重要的盐类化合物,甚至是新型催化剂——的制备流程的详细剖析。这种“汇编”式的著作,通常意味着它并非简单罗列理论,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行业标准、最佳操作规程(BOPs)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对比。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和能耗控制的新标准引入情况,毕竟在当今的工业背景下,‘绿色化学’已不再是口号,而是硬性的技术指标。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新旧工艺路线在原子经济性、三废处理效率上的量化差异,那对我们理解行业发展趋势将是极大的助益。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描述“怎么做”,更能解释“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而非另一种”,例如在特定压力和温度区间下,选择特定反应器类型的内在逻辑和经济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