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屹民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
  • 坂本一成
  • 建筑理论
  • 建筑哲学
  • 设计
  • 日本建筑
  • 现代建筑
  • 空间
  • 美学
  • 对话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29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2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3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获取“灵感”的书。如果怀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你应该尽快将此书放回原处。
这也不是一份用来打发时间的快餐。它不在意征用你的眼睛,却要调动知觉来使它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的内容包括郭屹民:序:“温馨”的发现——阅读建筑的诗学、坂本一成:住宅——日常的诗学、对话中国:架构·材料/形式·现实、散田的家,1969、水无濑的町家,1970、水无濑的别栋,2008、刘东洋:一墙三折:品坂本一成点化水无濑的町家旧界的妙笔、坂田山附的家,1978……

目录

郭屹民:序:“温馨”的发现——阅读建筑的诗学
坂本一成:住宅——日常的诗学
对话中国:架构·材料/形式·现实
散田的家,1969
水无濑的町家,1970
水无濑的别栋,2008
刘东洋:一墙三折:品坂本一成点化水无濑的町家旧界的妙笔
坂田山附的家,1978
对话伊东丰雄:制度/消费/符号
今宿的家,1978
HoLJSeSA,1999
仓方俊辅:并非突然呈现的现代主义诗学
HutT,2001
对话妹岛和世:尺度/比例/身体
方案A,1974
熊本市营托麻团地,1992—1994
幕张港湾城4号街,1995
妹岛和世:后记-寄语《对话-建筑的思考》
代田的町家,1976
对话内藤广:架构/场所/领域
散田的共同住宅,1980
ProiectKO,1984
ProjectS,1986
HouseF,1988
对话青木淳:经验/记忆/修辞
南湖的家,1978
方案N,1974
东京工业大学藏前会馆,20(
长岛明夫:给予建筑的选项
登户的家,1971
对话坂牛卓:材料·建筑设计
祖师谷的家,1981
QLJico神宫前,2005
对话弟子:共同性·文化性/自主性·象征性
Cornmoncity星田,1991—1992
云野流山的家,1973
坂本一成:从封闭迈向开放、解放——空间配列的建筑论
江古田的集合住宅,2004
坂本一成: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空间
慕尼黑工作联盟住宅,2006
慕尼黑2018冬奥会运动员村,2010
五十岚太郎:坂本一成——自由的建筑、多层系统的构成
熊本宇土市立网津小学,2008—2011
郭屹民:后记:作为思考的建筑
鸣谢
作品信息
作品年表与索引
坂本一成简介
著者介绍
资料来源与翻译

前言/序言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序言 建筑,远不止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梁柱结构的回响,亦非仅是功能需求的简单满足。它是一种精神的栖居,一种对空间的诗意表达,一种与人类情感、文化记忆的深刻对话。在当代建筑领域,坂本一成先生以其独树一帜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建筑的诗学维度。本书《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正是基于对坂本一成先生建筑理念的深入剖析和访谈,试图勾勒出他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并实现建筑的诗意,以及这些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建筑、感知空间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场所精神的沉潜 每一个建筑的诞生,都必然与特定的“场所”产生连接。坂本先生的建筑,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根植于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化肌理融为一体。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场所精神”的沉潜与唤醒。他常常强调,建筑师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场所的声音,理解其独特性,而非强加某种预设的风格或概念。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坂本先生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感知,捕捉一个场所的内在特质。这包括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对自然光影变化的体察,对既有建筑文脉的考量,乃至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他并非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注重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如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雨滴落在屋檐的节奏,甚至是人们日常行走形成的痕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他的手中,却能转化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使建筑仿佛是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生命力。 我们还将分析坂本先生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材料、尺度、比例等建筑语言,来回应和强化场所精神。他偏爱那些能够承载时间印记、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如朴素的木材、粗糙的石头,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他设计的空间,常常具有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尺度感,既不过于压迫,也不显得空旷,而是恰到好处地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第二章:光影与时间的织锦 光,是建筑最古老、也最动人的装饰。坂本先生的建筑,对光影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不仅仅是引入自然光,更是将光影视为建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间流转的见证者。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这使得建筑本身就成为一部流动的诗篇。 本章将聚焦坂本先生如何巧妙地操控光线,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情感体验。他会通过精确计算窗户的位置、大小和开启方式,引导柔和的天光穿透空间,形成斑驳的陆离;他也会利用遮阳构件、穿孔板等手法,创造出变幻莫测的光影图案,赋予墙壁和地面以动态的生命。这些光影的设计,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导他们去感知空间的存在,去体会时间在空间中的痕迹。 我们还会讨论坂本先生对“时间”在建筑中的意义的理解。建筑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止体,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与居住者共同成长。他所设计的建筑,往往具有一种“养成”的特质,材料会随着使用而氧化、磨损,色彩会随着光照而褪变,这些变化非但不会损耗建筑的美感,反而会为其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和独特的情感价值。他希望建筑能够成为一种陪伴,与居住者共同经历人生的起伏,见证岁月的沧桑。 第三章:空间与身体的对话 建筑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人的体验,是建筑诗学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坂本先生的建筑,始终将人的身体感知置于设计的中心。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身体在空间中的移动、触碰、呼吸,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 在这一章,我们将探索坂本先生如何通过对空间组织、动线设计、比例尺度以及材料触感的把控,来创造一种与身体和谐共舞的空间体验。他会精心设计迂回的路径,引导人们在探索中发现惊喜;他会利用不同的高差和界面的变化,激活身体的感知;他会选择具有温润触感的材料,鼓励人们去触摸、去感受。这些设计,都旨在让居住者在空间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放松的、愉悦的连接。 我们还会讨论坂本先生对于“尺度”的独到理解。他认为,建筑的尺度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大小,更关乎人与空间之间的心理距离。他设计的空间,常常会通过精巧的比例和分隔,营造出既有私密性又不失亲切感的尺度,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安全、舒适和归属。 第四章:日常的诗意 诗意,并非总是出现在宏伟壮丽的景观之中,它更常常潜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坂本先生的建筑,最令人动容之处,便是他将平凡的生活赋予了诗意的光辉。他认为,真正的建筑,应该是能够提升日常体验,让普通的生活也充满仪式感和美感。 本章将深入剖析坂本先生如何通过对“日常”的提炼和升华,创造出充满诗意的空间。他会关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如用餐、阅读、休憩、交谈,并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这些场景变得更加美好。例如,他可能会设计一个朝向花园的用餐区,让每一餐都伴随着自然的绿意;他可能会在一个角落设置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种静谧的享受。 我们还会探讨坂本先生对于“不确定性”和“留白”的运用。他并非试图将空间完全填满,而是常常留下一些“留白”,留给居住者去想象、去创造,去赋予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留白,也恰恰是诗意的重要来源,它鼓励人们参与到空间的塑造中来,让建筑成为一种共同创作的载体。 第五章:建筑的思考与实践 坂本一成先生的建筑,是其深刻思考的具象化体现。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在探索中前进。本章将通过梳理坂本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来印证其设计理念的实践过程。 我们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坂本先生的住宅、公共建筑等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其设计思路的缘起,到具体的设计手法,再到项目落地后的反响,我们将力求展现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坂本先生的建筑哲学是如何在空间中得以实现的。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坂本先生在面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和挑战时,是如何保持其一贯的思考逻辑,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能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结语:通往诗意的建筑之路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建筑师思想的记录,更是对建筑本体意义的一次深刻追问。通过对坂本一成先生的对话和案例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启发读者,重新审视建筑与我们自身的关系,重新发现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建筑学子以及所有热爱建筑的人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和形式的产物,更是一种关乎情感、关乎精神、关乎生命的艺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打开通往诗意建筑之路的视野,去感受那些触动心灵的空间,去理解那些蕴含深意的建筑语言,最终,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建筑诗意。 坂本一成先生的思考,如同深邃的溪流,滋养着当代建筑的土壤,他的实践,如同盛开的花朵,展现着建筑诗学的无限可能。本书,便是这场关于诗意的对话的忠实呈现,愿它能成为您探索建筑之美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在构思上无疑是极具雄心的,它试图在看似冰冷坚硬的结构与流动的、充满情感的“诗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阅读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不仅仅是在陈述建筑的技术层面或美学原则,而是在试图挖掘一种更深层次的、与人类存在感紧密相连的语境。那些关于材料、光线和空间布局的描述,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哲学的重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直接提供答案,反而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创作者精心编织的思维迷宫,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在探讨“场所精神”时,那种对地域文脉和时间沉淀的敬畏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建造的,究竟只是遮风避雨的容器,还是承载着集体记忆和个体经验的载体?这种对建筑本质的追问,贯穿始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有力的,它避开了许多建筑评论中常见的浮夸和故作高深,转而采用一种近乎精准的、甚至带有一丝东方古典韵味的表达方式。我特别欣赏那些精准的动词和富有暗示性的名词组合,它们在极简的结构中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这种语言上的高度自律,反过来烘托了其所探讨主题的深刻性。它要求读者也保持同样的专注和敬意,才能完全捕捉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刍那些句子,因为每一个词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而非信手拈来。这种阅读上的“回味”,正是作者高超功力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精妙,它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而是像散落的宝石,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起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案例和理论观点时,切换得异常自然,仿佛是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瞬间聚焦到一根梁柱的纹理细节,再迅速跳跃到关于城市肌理的宏观思考。这种跳跃感,恰恰模拟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那种天马行空的灵感捕捉与严谨的逻辑推导的交织状态。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设定的“对话”频率,便会发现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极大地丰富了对建筑现象的理解。那种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又将具象的实体抽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

读完此书,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并非源于对某个具体建筑的描述,而是作者对于“感知”本身的处理方式。他似乎非常注重我们如何“经验”空间,而非仅仅“观看”空间。无论是对光影如何切割时间、还是对材料触感如何影响情绪的探讨,都指向了一种身体性的参与。这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纯粹的知性活动,而更接近于一种沉浸式的冥想。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在阅读某个章节时,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种被文字所引导的空间感受。这种对体验的强调,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可触摸,仿佛作者将建筑的“呼吸”倾听了出来,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份细腻令人赞叹。

评分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难得的跨界对话能力。它不把自己局限在建筑学的象牙塔内,而是自然而然地与文学、艺术史乃至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辨产生了共鸣。这种开放性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以大大拓宽。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专业的领域,转化为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塑造环境、环境又如何反塑人类的普遍议题。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时所流露出的平衡感——既不盲目崇拜过去,也不盲目追逐新潮,而是在永恒的结构性问题中寻找当代的解答。这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姿态,让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魅力。

评分

好书,不错,包装没包好,弄旧了

评分

欢迎您撰写这本书的原创书评

评分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的内容包括郭屹民:序:“温馨”的发现——阅读建筑的诗学、坂本一成:住宅——日常的诗学、对话中国:架构·材料/形式·现实、散田的家,1969、水无濑的町家,1970、水无濑的别栋,2008、刘东洋:一墙三折:品坂本一成点化水无濑的町家旧界的妙笔、坂田山附的家,1978。

评分

内容很好,很使用,弟弟很喜欢

评分

建筑是我们的居所,居住的是里面的是有思想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互动的,是人和人造物的相互依存。听听建筑设计家的看法吧。

评分

是正版的,不过还没怎么看

评分

评分

坂本的思想为我们中国建筑思潮提供一个新的思想点

评分

坂本的思想为我们中国建筑思潮提供一个新的思想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