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奇琦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公民社会
  • 政党
  • 比较政治
  • 欧美政治
  • 东亚政治
  • 政治关系
  • 社会组织
  • 政治参与
  • 国际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0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8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党与公民社会是贯穿于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大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各自的理论研究都相对成熟,但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理论研究以及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在理论层面,详细研讨了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结构主义路径和历史主义路径;在实践层面,主要分析了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地区模式和问题领域.进而指出构建中国执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双向赋权模式是未来中国调整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关键。

作者简介

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上海市晨光学者,华东政法大学韬奋学者。在《政治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博士后二等资助项目、华东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等。兼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政党政治、比较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关联研究等。

目录

引 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书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政党、利益集团与公民社团的概念分界
二、欧洲政治中政党与公民社会的相互转化趋势
三、政党社会的分析范式:一种理论尝试
四、西方政党社会变迁: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二元分析

第二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结构主义路径
一、国家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二、多元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三、法团主义视阈下的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

第三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历史主义路径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回顾与争论
二、基于精英型政党和群众型政党模式的考察
三、基于全方位政党和卡特尔政党模式的考察
四、基于新政治政党和商业公司型政党模式的考察

第四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地区模式
一、西欧的紧密共生模式: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例
二、北美的有限合作模式:以美国为例
三、东亚的政党主导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例
四、东亚的双重虚弱模式:以韩国和泰国为例

第五章 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问题领域
一、中左翼政党与工会团体的互动研究
二、国外生态型政党与环保社团的互动研究

第六章 西方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一、新中国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变迁
二、政党、公民社会与中国的协商民主
结 论 构建中国执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双向赋权模式
一、政党与公民社会的联结趋势
二、双向赋权:双方紧密关系的延展
三、双向赋权与合法性:在经验与规范之间
四、构建双向赋权模式的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unll
政治的动态脉络:政党、公民社会及其跨文化互动 本书深入探究全球政治舞台上两个至关重要的行动者——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并特别聚焦于欧美与东亚两大区域的独特实践与演变。在一个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化需求并存的时代,理解政党如何在民主转型与巩固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及公民社会如何在塑造公共政策、监督权力运作、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焦点。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理论阐述,通过细致的个案分析与跨区域比较,勾勒出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既合作又博弈的动态图景。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欧美经验 第一章:政党的演变与功能重塑 本章将追溯政党历史的演进,从早期精英政党向大众政党、再到当今普遍面临挑战的“危机政党”的转变。我们将深入分析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包括:政治动员、利益整合、政策形成、权力分配、人才选拔以及政治合法性提供。特别地,我们将探讨在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碎片化的今天,政党如何应对其传统功能的衰退,例如,政治动员的渠道多样化、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增加、政策形成的非线性过程等。此外,本章还将审视政党体制的类型及其对政治稳定性和民主质量的影响,例如,两党制、多党制、以及非对称多党制等。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政党体制在回应社会需求、促进政治参与方面的优劣势。 第二章:公民社会的崛起与多样化 本章将聚焦公民社会的定义、边界与功能。我们将梳理公民社会从柏拉图时代的“城邦公民”到现代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的理论演变。重点在于阐述公民社会在当代政治中的多重角色,包括:作为社会资本的载体、作为公民参与的平台、作为政策倡导的推动者、作为权力监督的制衡者、以及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本章将特别强调公民社会内部的多样性,从根植于社区的草根组织,到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NGOs),从强调特定议题的专业团体,到关注广泛社会公平的社会运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动员、资源整合、信息传播等方面的策略与能力差异。 第三章: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欧美视域 本章将深入剖析在成熟的民主国家,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主要的互动模式。我们将考察“精英对话”模式,即政党领导人与主要公民社会领袖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与合作;“政策协商”模式,即公民社会组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专业意见与社会反馈;“社会动员竞赛”模式,即政党与公民社会在特定议题上展开竞争性的社会动员,争夺公众支持;以及“权力制衡与监督”模式,即公民社会组织扮演“看门狗”的角色,对政党执政进行监督与问责。本书将以英、法、德、美等国为例,具体分析不同国家在政党与公民社会互动上的历史路径、制度安排与文化特质所形成的差异。例如,美国强大的利益集团游说文化,德国注重社会伙伴关系的协调模式,英国议会中心制的独特影响,以及法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辩论的传统等。我们将揭示这些互动模式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民主的质量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四章:公民社会对政党转型的影响:挑战与机遇 本章将重点研究公民社会的活动如何促使政党进行转型与改革。我们将探讨公民社会在推动政党政纲更新、促进内部民主化、提升透明度、以及改善政党形象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例如,一些环保组织如何迫使传统政党采纳绿色议程,劳工组织如何影响工会的政党立场,以及新兴的数字公民社会如何挑战传统政党的传播方式与组织结构。本章还将分析公民社会力量的壮大可能对政党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在政策选择上的侧重,以及在动员策略上的调整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公民社会的议题设置能力,如何引导公众关注,进而迫使政党回应,从而推动政治议程的变迁。 第二部分:东亚经验与跨文化比较 第五章:东亚政党体系的特点与变迁 本章将聚焦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的政党体系,分析其独特性与演变轨迹。我们将考察威权主义政党、发展型政党、以及转型中的民主政党等不同类型的政党。重点将放在分析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下,东亚政党在权力结构、组织形态、意识形态、以及与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我们将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组织特性,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下的派阀政治,韩国政党轮替的激烈性及其特点,以及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政党竞争的演变。本章还将关注东亚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经济发展、社会分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第六章:东亚公民社会的多元形态与发展 本章将深入研究东亚地区公民社会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脉络。我们将区分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机构、以及自发性的草根社群等不同类型的公民社会主体。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公民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法律框架、以及文化制约。例如,我们将探讨在中国大陆,公民社会在特定领域(如环保、扶贫)的有限发展及其与官方的关系;在日本,拥有悠久历史的社区组织与专业NGOs的协同作用;在韩国,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工会与学生运动的传统;以及在台湾,多元活跃的公民社会在民主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本章还将探讨东亚公民社会在回应社会不公、推动公共服务、以及促进公民参与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第七章:东亚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权力、合法性与韧性 本章将重点剖析东亚地区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独特的互动模式。我们将考察“国家引导型”模式,即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协商与博弈”模式,即公民社会与政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话与讨价还价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以及“对抗与挑战”模式,即公民社会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政党权力的直接挑战者。本书将以具体案例,如在中国大陆,公民社会在某些议题上的“被纳入”与“被限制”;在日本,政党与财界、工会等传统利益集团的复杂联系;在韩国,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化和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台湾,公民社会对政治议题的驱动与政党的回应,来阐释这些互动模式。我们将分析这些互动模式如何影响东亚地区政治的稳定、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八章:跨文化比较:欧美与东亚的政党-公民社会关系的异同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进行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欧美与东亚在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上的异同。我们将从制度、文化、历史路径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例如,我们将考察在民主制度成熟度、公民参与的深度、以及政党与国家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将分析欧美国家公民社会在影响政策制定与监督政府权力方面所拥有的更广泛空间与更强话语权,而东亚地区,尽管公民社会力量日益壮大,但其与强大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仍然复杂而微妙。本章还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与东亚的政党-公民社会互动模式是否呈现出趋同或相互借鉴的趋势。我们将总结不同模式下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未来政党与公民社会关系可能的发展方向,为理解全球政治的动态演进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本书希望通过对政党与公民社会这两个核心政治行为体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欧美与东亚两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经验,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政治运作的全新视角。我们相信,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政党体系与一个积极、多元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与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政党与公民社会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政治力量,究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还是存在着更复杂和动态的互动关系。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和东亚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比较研究平台。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界定“政党”和“公民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尤其是在跨文化比较的语境下,是否存在普遍适用的定义。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公民社会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例如,在执政初期,政党是否会更倾向于拉拢或控制公民社会以巩固权力?而在面临社会挑战或改革压力时,政党又是否会主动与公民社会对话,甚至吸纳其意见?反过来,公民社会的力量和诉求,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党的政策制定和行为模式?在欧美的经验中,公民社会如何扮演“监督者”和“倡导者”的角色?而在东亚,这种力量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深入的案例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

评分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这本书,作为一名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政党与公民社会在中国视角下的互动逻辑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燃了我内心的求知欲,它直指当代政治运作的核心议题,并且巧妙地选择了欧美和东亚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我的期待是,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理论框架,用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案例研究,来阐释政党在塑造公民社会、回应公民诉求,乃至与公民社会形成博弈关系中的多重角色。 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政党体制下(例如,多党制、一党制、两党制等)公民社会的生存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对政党的影响力差异。例如,在欧美成熟的民主国家,公民社会是否真的能有效制衡政党权力,或者说,政党又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甚至收编)来影响和利用公民社会?而在东亚,尤其是在一些转型国家或存在显著政治集权的国家,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它们又是如何在这个复杂而敏感的政治环境中争取自身权益,甚至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希望能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来支撑这些论述。

评分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我对政党政治的研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政党与公民社会这种“同床异梦”的关系,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本书选取了欧美和东亚这两个区域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纳和描述,而是希望能够看到作者能够提出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政党与公民社会是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 尤其让我好奇的是,在书中能否找到关于政党如何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公共资源分配等方式来影响公民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公民社会如何通过舆论监督、社会动员、选举参与等方式来制约或引导政党行为的生动案例。例如,在欧美,公民社会是否真的能够有效阻止政党的某些越界行为?而在东亚,一些新兴的公民组织,是如何在有限的政治空间里,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努力的?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实证研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来回答这些充满现实意义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无疑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读者,我深切地感受到,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态,政党和公民社会是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节点。政党作为政治动员和权力运作的核心载体,其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政策取向,无不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走向;而公民社会,作为连接个体与国家、传递社会声音的重要桥梁,其活力、独立性和多元性,则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健康与否。 我特别期待的是,本书能否在欧美和东亚这两个地域的选择上,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框架。例如,欧美国家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是否存在普适性的规律?又或者,不同文化背景、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会催生出怎样独特的关系模式?而在东亚,我们能否看到一些与欧美截然不同的互动逻辑?例如,在一些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和国家权威的社会中,公民社会是否会天然地受到更多的限制?又或者,是否存在一种“东方式”的公民社会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显著的区别?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实证材料,来解答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学研究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研究兴趣点。政党作为现代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其运作方式、权力格局以及与社会各层面的互动,是理解国家发展轨迹的关键。而公民社会,作为社会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其活力、组织形式以及与政党之间的张力,更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本书将欧美和东亚这两个具有鲜明对比性的区域纳入研究视野,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不同政党类型(例如,意识形态政党、利益代表政党、选举导向政党等)在与公民社会互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在欧美,那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政党,是如何与工会、环保组织、人权团体等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力量进行博弈和合作的?而在东亚,我们能否看到一种更为集权化的政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民社会的形态和发展空间?我希望本书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政治决策、社会稳定和民主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