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tiān gān dì zhī
评分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隋唐史、历史地理 。
评分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评分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评分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天干地支纪年法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评分天干地支
评分王双怀,陕西铜川人,1961年10月生。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陕西榆林中学任教。1985年至1988年为陕西师大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留校工作,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1994年8月考入陕西师大历史地理研究所,随史念海先生研读历史地理 。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赴香港浸会大学访学。现在陕西师大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评分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五行最初的概念来源于五方,最早出现在《国语》但是五行概念并不完备经后世不断改进而来。五行最初的含义指天之五行,五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十八宿即由绕日周期最久的土星的二十八年一周天所定义的,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评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又称“干枝”。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1]天干的数目有十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