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商周服製與早期國傢管理模式
定價:78元
作者:張利軍
齣版社:上海古籍
齣版日期:2016-3-1
ISBN:97875325796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9787532579617
編輯推薦
商周服製這種國傢結構與國傢管理模式既不見於後世古代王朝也與世界其他地區古代國傢結構與管理模式相異,可謂具有中國特色的早期國傢結構與國傢管理模式。故探討商周服製問題可以認清早期國傢建構和管理模式,可以說是研究早期國傢建構和管理模式的*為基礎性工作,對於探討中國國傢起源與國傢構成、國傢管理功能具有重大學術意義。本書的齣版勢必會推動早期中國之相關研究。
內容提要
暫無
目錄
總序
序晁福林
凡例
服製:有中國特色的早期國傢結構與管理模式(代前言)
第一章商周時期的服製形態
第一節補釋甲骨金文“”字義——兼論商代的內外服製
一、 製服: 的造字之意
二、 上古時代處置俘虜的方式: 祭牲與服役
三、 服政事之義與服製
四、 甲骨文所見商代內外服係統
第二節西周金文所見周代服製係統
一、 西周金文“服”字形義分析
二、 周代文獻所載服製
三、 周代的服製係統
本章小結
第二章商代內外服製的建立及其發展演變
第一節“殷革夏命”與商代內外服製度的建立
一、 “殷革夏命”的曆史記載
二、 夏商變革的原因: 夏的內亂與方國聯盟的解體
三、 商湯重建社會秩序與內外服製度的建立
第二節商代前期內外服製的發展
一、 太甲時期的內外服製的鞏固
二、 沃丁、大庚時期的內外服概況
三、 小甲、大戊、雍己時期的內外服
第三節商代中期內外服的中衰
一、 中丁、外壬、河亶甲王位之爭與內外服勢力的損耗
二、 祖乙、祖辛、沃甲時期的內外服
三、 祖丁、南庚、陽甲時期的內外服
第四節商代後期內外服的演變
一、 盤庚、小辛、小乙時期的內外服
二、 武丁時期的內外服
三、 祖庚、祖甲時期的內外服
四、 廩辛、康丁時期的內外服
五、 武乙、文丁時期的內外服
六、 帝乙、帝辛時期的內外服
本章小結
第三章殷禮所見商王與外服關係
第一節朝聘禮所見外服對商王朝的臣屬關係
一、 商代朝覲禮中的商王與外服
二、 商王與外服間的聘禮往來
第二節饗禮所見商王與外服間的尊卑秩序
一、 商代饗禮考
二、 商代饗禮所見外服對商王朝的臣服
第三節射禮所見商王與外服的關係
一、 補論商代射禮
二、 射禮的政治功用
第四節婚媾親附外服
一、 商代貴族的政治婚姻
二、 商代婚姻凝聚外服的作用
第五節軍禮所見外服與商王朝的臣屬關係
一、 商王田獵與大蒐之禮
二、 省、循與巡守之禮
三、 商王朝與外服的軍事關係
本章小結
第四章商代內服臣正考
第一節商代內服的來源
一、 商湯建國與內服製的建構
二、 外服入商為官構成內服的考察
第二節商代內服族屬的居處與內部構成
一、 內服的主要居處——大邑商
二、 內服的族氏結構
第三節商王與內服的政治關係
一、 商湯時期內服賢臣
二、 甲骨文中其他著名內服舊臣
三、 商代後期內服製的改革與王權的強化
第四節《尚書·盤庚》、殷墟蔔辭所見商王與內服宗教祭祀關係
一、 商王祭祖、內服祖先配享
二、 商王祭祖攘災祈福
三、 商王祭祀內服祖先
四、 內服祭祀商先王及祖先
第五節商王與內服的軍事關係
一、 自衛與保衛: 內服宗族武裝的性質
二、 內服族眾武裝是商王朝軍隊的重要兵源
本章小結
第五章商末周初服製的變革
第一節晚商內外服製的演變
一、 商代後期王權的強化與內服製的瓦解
二、 從商周關係的漸變看商代外服製的破壞
三、 周文王治理西土構建新的外服方國聯盟
四、 周武王剋商由伯而王
第二節周初周王朝對殷商內外服的統治政策
一、 周對商內服的措置方式與周初服製
二、 周對商外服的政策與周初服製
第三節周初周王朝對社會治理方式的艱辛探索
一、 監國之製是對外服製的補充
二、 宗法分封製對殷商服製的改造
第四節周初金文所見周王朝對內外服的管理方法
一、 保卣中及字之義與王命之事
二、 殷見之禮——王團結諸侯的策略
三、 衊曆賜物——勸勉內服以盡臣禮
本章小結
第六章周代服製的建立、發展、演變及其曆史影響
第一節西周早期服製的建立與完善
一、 周成王時期分封諸侯建立外服製係統
二、 周成王冊命王臣建立內服製
三、 周成王時期徵服四夷製定朝貢服製
四、 周康王強化對內外服的管理
五、 周康王徙封外服與加強對東南、西北邊疆的經營
六、 周昭王南徵與鞏固朝貢服製
第二節西周中期禮製的完備與服製
一、 周穆王時期的內外服
二、 周穆王西巡狩與改革荒服
三、 周穆王伐反夷維護要服
四、 周共王時期的服製變化
五、 周懿王時期王室衰微與加強對內外服的管理
六、 周孝王時期強化服製的舉措
七、 周夷王時期服製的衰落
第三節西周後期的社會變革與服製的衰落
一、 周厲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服製演變
二、 “共和行政”與社會觀念變革
三、 周宣王整頓內服重構王權
四、 周宣王徵伐獫狁、淮夷鞏固朝貢服製
五、 周幽王亂政與“二王並立”
第四節東周時期的服製
一、 周平王東遷與東周社會秩序重構
二、 春鞦時期周王朝內外服演變
三、 戰國學者對天下秩序的重構及其影響
本章小結
顯示全部信息
作者介紹
張利軍,男,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從事先秦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史學史研究》、《考古與文物》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編著《甲骨文史話》。現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夏商周服製的國傢認同內涵與社會治理功能”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齣土文獻與商周服製研究”等課題。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暫無
這本《二十世紀齣土簡帛綜述》,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熱,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我拿到書後,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是那些沉睡韆年的文字如何藉由現代考古學的雙手重見天日。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考古報告匯編,充斥著晦澀的年代考證和地層學細節。然而,它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書中對不同遺址齣土簡帛的整理和描述,不僅考證嚴密,更充滿瞭對古代社會生活、思想流變乃至日常瑣事的細膩描摹。比如,那些關於戶籍、稅收、甚至鄰裏糾紛的簡牘,活生生地再現瞭秦漢社會的基本運作邏輯,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來得生動和立體。尤其是對於那些內容零散、一度被認為價值不高的殘片,作者們也投入瞭極大的熱情去鈎沉索隱,試圖還原其原貌,這種對“失語者”的尊重,令人動容。閱讀過程就像是在整理一堆碎片,最終拼湊齣一個宏大而又真實的古代世界,那種成就感和震撼是難以言喻的。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進行瞭一場持續的“知識重構”。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拋齣瞭無數個極具啓發性的“為什麼”。例如,當談到某些特定地點的簡帛文字的書寫風格時,書中細緻地分析瞭這種風格背後可能隱藏的隸變過程,以及它與當時官府文書規範化的關係。這種對細節的癡迷,使得原本冰冷的考古發現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古代的行政效率”那一章的論述,它通過對不同時期傳遞效率的簡牘和郵程記錄的對比,竟然推演齣瞭一套古代官僚係統的“時間成本模型”。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將文獻學與管理學、社會學巧妙地結閤起來,讓人拍案叫絕。它巧妙地避開瞭那種高高在上的宏觀敘事,而是從最底層的行政文書入手,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國傢機器日常運轉的真實肌理,那種細緻入微的關照,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帝王將相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基層吏員的筆端和汗水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係統堪稱典範,這對於任何一本涉及大量異體字、模糊文本和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嚮來對注釋過於簡潔的古籍整理本感到不耐煩,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二十世紀齣土簡帛綜述》在這方麵做得極為慷慨和嚴謹。每當涉及重要的、爭議性的材料時,作者都會輔以詳盡的校勘說明,引證瞭多個學者的不同觀點,並對自己的取捨給齣瞭明確的理由,這種開放而又審慎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更讓人驚喜的是,書中許多對材料的“解讀”並非一錘定音,而是保留瞭曆史研究的動態性——即承認當前解讀的局限性,並展望未來可能的突破方嚮。這本綜述仿佛在對讀者說:“我們已經整理瞭過去一個世紀的成果,但請注意,真正的探索纔剛剛開始。”它激發瞭我強烈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去查找書中提到的那些具體簡帛的圖版和拓片,去親眼驗證那些令人心馳神往的文字片段,這本書絕對是引發深入研究欲望的催化劑。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綜述性”的著作抱有警惕,總覺得像是把彆人已經做好的研究成果簡單地串聯起來,缺乏原創性的洞見。但翻開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二十世紀齣土簡帛綜述》的價值絕非簡單的材料堆砌,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方法論的梳理”。作者們在迴顧二十世紀的重大發掘時,不僅僅是羅列瞭齣土瞭什麼竹簡、木牘,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入探討瞭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研究者是如何“對待”這些新材料的。比如,早年間對某些文書的定性判斷,在新的齣土文本比對下是如何被修正的,乃至某些一度被置於邊緣的材料,如何通過新的解讀方法,最終成為瞭改變我們對某一曆史階段認識的關鍵證據。這種“研究史的迴顧”與“材料本身的研究”的結閤,使得全書的層次感極強。它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在麵對新證據時的自我革新與艱難前行。對於誌在從事相關研究的後學者而言,這簡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避坑指南”與“思想啓濛錄”。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類書籍,它們不直接闡述宏大理論,而是通過梳理、匯編特定曆史時期和特定載體(比如簡牘、碑刻)的最新發現,來構建我們對過去認知的基石。這本《二十世紀齣土簡帛綜述》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不像有些學術專著那樣佶屈聱牙,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編年史的方式,將新材料的發現與其在學術界引起的震動串聯起來。我特彆欣賞它在梳理不同時期簡帛材料時的那種“縱橫交錯”的手法。比如,它沒有簡單地按照地域劃分,而是將涉及同一類主題(如法律條文、醫藥方劑或私人信函)的材料,即便齣土於不同省份和年代,也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這種跨區域、跨時間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特定文化現象連續性與差異性的理解。書中對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的選取標準也十分獨到,顯然是經過瞭精心的斟酌,確保瞭所選材料的代錶性和對既有學術觀點的挑戰性。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齣土文獻”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新史料的補充,更是對傳統文獻學基礎的一次次結構性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