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濛古史三大要籍之首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經典名著
揭開神秘典籍的八百年麵紗
《濛古秘史》是元代皇傢秘典,藏於“金匱石室”之聖書,自明代入《永樂大典》後得以珍藏,是濛古“三大聖典”之首。由於語言的關係,導緻這一民族原始的史料被誤讀,甚至被埋沒。本書除做現代漢語轉譯之外,還做瞭人文解讀,解釋瞭很多細節和其他民族不知道的地方,力求還原濛古崛起的真相。
還原濛古民族原始精神脈動
《濛古秘史》曾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經典著作,被專傢學者評定為“濛古民族的創世紀”。但是本書在大眾中的影響力有限,近年來隨著對濛古民族精神的揭示,有必要全民普及一部通俗易懂又有一定學術含量的著作
世界大帝國建立的力量之源
全麵揭示成吉思汗如何將一個小部落逐漸壯大為一個部族進而成為徵服歐亞大陸的強大力量。
內容簡介
成吉思汗徵霸天下——中文白話版《濛古秘史》,是一部記述濛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曆程的曆史典籍,是濛古民族現存早的曆史文學長捲,由正集十捲、續集二捲組成。
它以人物傳奇和民族崛起,包容著大量社會變遷史、文化風俗史、宗教信仰史和審美精神史的資料,保存瞭濛古族及中亞諸民族神話、傳說、宗教信念和儀式、故事、寓言、詩歌、格言、諺語的資料。從而以幾乎是百科全書的方式,成為非常值得重視的世界人類狩獵遊牧文化的一座高峰。
它從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蘭勒寫起,直到斡歌颱罕十二年(1240)為止,共記載瞭濛古民族約五百年的盛衰成敗的曆史。以成吉思汗軍團艱難地崛起並統一濛古高原的驚心動魄的曆史悲壯劇為主乾。
《成吉思汗徵霸天下》既有濛古高原父係氏族製時代狩獵生活,以及與它相關的圖騰崇拜現象的記載;也有從氏族發展成部落,又從部落發展成部落聯盟,從而又發展成為一個民族的曆史脈絡的講述;還有從狩獵文化嬗變到遊牧文化的如實記錄;更有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為代錶的風雲一代,拋頭顱,灑熱血,從夾縫中崛起,成就霸業的全程寫照。這便是該書之所以成為解讀濛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的原因。
作者簡介
瑪西亞·芭楚莎,有著新聞學和物理學的雙重背景,已經在物理和天文領域工作瞭二十多年。她是獲得頗負聲望的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奬”的第一位女性。 芭楚莎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奈特新聞學人,她還在波士頓大學教授過科學通訊。多年來她一直任《發現》雜誌的主編,現為《天文學》雜誌的一名編委。先前她還寫過另外兩部書:《星期四的宇宙》和《穿過黑暗的宇宙》。 瑪西亞·芭楚莎現居住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郊外的薩德伯裏。
精彩書評
“獨特的藝術、美學和文學傳統及天纔的語言,使它不僅成為濛古文學中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當然地進入世界經典文學的寶庫。”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紀念《濛古秘史》成書750周年決議
目錄
緻謝
前言
第1章 降G調空間
第2章 大師登場
第3章 恒星的華爾茲
第4章 雙人舞
第5章 共振棒探測器及探測
第6章 不和諧的音符
第7章 一小節輕音樂
第8章 主鏇律的變奏
第9章 宇宙的樂章
第10章 最終章
第11章 尾聲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降G調空間
我們在討論“空間”時,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齣:“這幢樓再沒有一間辦公室的‘地兒’瞭。”“同誌,讓點‘空兒兒’。”雖然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但從深層次的考慮來說,“空間”的概念還是很難以捉摸的。英國哲學傢伊恩·辛剋法斯曾經質疑過:“通常人們把萬物分為物質、空間和時間。物質存在於空間,延續於時間。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是空間,關鍵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是什麼,是什麼引起瞭我們的感覺。”我們能意識到空間的存在,但並不能看到它,聽到它,真切地感覺到它。那麼,到底什麼是空間呢?
感覺到空間的極限和範圍,很可能是早期智人的成就之一。在意識到隻有通過一定的努力,纔能走到附近的一條小河邊、一塊石頭旁,或一棵樹下時,最早的空間概念就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産生瞭。空間感的産生很可能早於時間感,因為我們是用描述空間距離的詞“長”或“短”來形容時間的。而隨著農業時代的到來,對空間的精確測量就成瞭一種生産需要。比如,耕種一塊土地或挖掘一道溝渠,都需要這種測量。正是從這些生活瑣事中産生瞭深奧的空間概念。古希臘的哲學傢們提齣瞭一種有關虛空的概念:元氣(pneurna apei—ron),即一種允許物質在其中分離的東西。原子論之父德謨剋利特就需要這樣一種“虛空”,一種不存在任何東西的“虛空”,來使其理論得以成行。“空間”就是這樣一種能使他的物質顆粒、原子,在其中運動的空的範圍。這樣的討論很快就擴展到瞭對抽象的空問概念的思考。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傢阿基塔斯問瞭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走到世界的盡頭並伸齣你的手去,將會發生些什麼呢?你的手會不會被空間的邊界給擋住呢?德謨剋利特的學生盧剋萊修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並給瞭一個有趣的證明來說明空間無限:設想一個人跑到世界的邊緣並扔瞭一支標槍齣去,因為沒有東西阻擋標槍前進,所以他認為宇宙應該不斷嚮外延伸,以至無窮。而亞裏士多德卻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他曾說:“很明顯,天堂之外沒有空間、虛空和時間”,並認為如果一塊石頭落嚮地球是在尋找它在宇宙中心的自然位置的話,那麼上升的火焰也總歸將會碰到一個邊界的。在亞裏士多德的物理世界裏,“上升”運動和“下降”運動勢必保持平衡。另外,如果宇宙無窮大,那麼在其最遠的邊緣被迫繞靜止地球鏇轉的物體,將會“以無窮大的速度停止運動”。這種情形在他看來,顯然是很荒謬的。
……
前言/序言
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 作者: [此處應填寫作者姓名,如果已知] 譯者: [此處應填寫譯者姓名,如果已知] 引言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宏大史詩。從仰望星空,到窺探原子內部的微觀世界,我們的好奇心從未停歇。在這漫長的求索之路上,一位巨人般的身影,以其超凡的智慧和獨闢蹊徑的視角,深刻地重塑瞭我們對時空、引力以及宇宙本質的認知。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而“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正是邀您一同走進這位劃時代科學巨匠的思維殿堂,感受他那顆永不停歇的探索之心,以及他留給後世未竟的科學壯歌。 本書並非是對愛因斯坦生平事跡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狹義或廣義相對論公式的枯燥講解。它是一次深入的、富有啓發性的思想旅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觸摸宇宙最深邃的奧秘,並以此為起點,眺望科學前沿那些令人激動不已的可能性。本書的精髓在於,它試圖捕捉愛因斯坦思想的“交響樂”——那些優雅、深刻、充滿和諧又時常帶有驚人張力的概念,以及他試圖將這些樂章編織成一首完整宇宙樂章的偉大努力。雖然他本人在有生之年未能完全譜寫完這首“交響樂”,但他的鏇律卻早已激勵瞭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傢,繼續在這條探索之路上前行。 第一樂章:光,時空的信使 我們對宇宙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光。光速,這個恒定不變的宇宙速度極限,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追溯愛因斯坦是如何從對洛倫茲變換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光速不變原理的堅定信念齣發,大膽顛覆瞭牛頓時代以來根深蒂固的絕對時空觀。我們將一同領略“光年”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理解時間不再是普遍流逝的“滴答聲”,而是與觀察者的運動狀態緊密相關的相對織物。 “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的序麯,便是他關於光的那一係列革命性見解。光不再僅僅是粒子或波,它是一種能量的量子,一種傳遞信息的媒介,更是編織時空這塊宏大畫布的細絲。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僅僅是遙遠的恒星,更是它們在過去某個時刻發齣的光,這些光穿越瞭億萬年的時空,纔抵達我們的視網膜。本書將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闡釋光速不變原理如何導緻瞭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等看似反直覺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恰恰是理解宇宙運行規律的基石。 我們將探討,愛因斯坦是如何通過思想實驗,比如著名的“雙生子佯謬”,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現實感。這些實驗並非實際的物理操作,而是思維的飛躍,它揭示瞭時間在高速運動中的奇妙變形。從相對論的光速概念齣發,本書將引齣對能量與質量關係的深刻洞察——那個舉世聞名的方程 E=mc²。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公式,它揭示瞭物質與能量之間驚人的等價性,為我們理解恒星的能量來源、核反應的威力,乃至宇宙大爆炸的初期狀態提供瞭理論支撐。這第一個樂章,便是對光所蘊含的宇宙秘密的一次初步而深刻的探尋。 第二樂章:引力,時空的彎麯 如果說狹義相對論改變瞭我們對時空的綫性理解,那麼廣義相對論則將這一理念推嚮瞭更為宏大的宇宙圖景。愛因斯坦並未止步於對慣性係的考察,他開始思考,當存在引力場時,時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第一推動叢書·宇宙係列: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的第二樂章,便是對引力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力量的一次全新詮釋。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齣牛頓引力“超距作用”的經典框架,進入愛因斯坦所構建的“時空彎麯”的全新維度。愛因斯坦發現,引力並非一種神秘的力量,而是由質量和能量引起的時空幾何形狀的變形。想象一下,在一個綳緊的橡膠膜上放置一個重球,膜會嚮下凹陷;而如果一個小彈珠滾過,它會沿著凹陷的麯綫運動。這就是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形象化描述:行星圍繞恒星的運行,並非因為恒星在“拉”著它們,而是它們沿著被恒星質量彎麯的時空路徑在“滾”。 我們將深入剖析,愛因斯坦是如何通過場方程,將時空的幾何屬性與物質的分布聯係起來。這些方程,如同樂麯的復雜對位,精確地描述瞭質量如何扭麯時空,以及時空的彎麯又如何反過來指導物質的運動。本書將闡釋,廣義相對論如何成功解釋瞭水星近日點的進動,預言瞭光綫在引力場中的彎麯(並在日食觀測中得到證實),以及它在理解黑洞、引力波等宇宙奇觀中的核心作用。 這個樂章不僅描繪瞭宏觀宇宙的運行法則,更展現瞭愛因斯坦驚人的直覺和數學上的優雅。他將物理學從牛頓力學的“力”的時代,帶入瞭愛因斯坦幾何學的“時空”時代。對引力的這種深刻理解,為我們打開瞭探索宇宙結構、演化以及極端天體物理現象的大門。 第三樂章:統一之夢,未竟的追求 愛因斯坦並非一個滿足於停滯不前的人。即使在晚年,他依然懷揣著一個更為宏大的夢想:統一所有已知的基本力。他堅信,宇宙中所有的自然規律,無論是電磁力、引力,還是後來發現的強核力和弱核力,都應該能夠被一個單一、普適的理論所解釋。本書的第三樂章,便是對愛因斯坦晚年在這條“統一場論”探索之路上的不懈追求的展現。 盡管愛因斯坦在相對論方麵取得瞭輝煌成就,但他始終未能找到那個能夠將電磁力和引力完美融閤的數學框架。本書將探討,他為何執著於這一目標,以及他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巨大挑戰。我們將瞭解,他如何試圖將電磁場的數學語言應用於描述引力,以及他在這條道路上看到的希望與遇到的瓶頸。 這個樂章,展現瞭科學探索的另一麵:即使是偉大的思想傢,也可能在某些前沿領域麵臨無法逾越的睏難。它不是一個關於成功的敘事,而是一個關於勇氣、毅力和科學精神的贊歌。愛因斯坦晚年的工作,雖然未能在生前實現其統一的夢想,但他的探索過程本身,以及他所提齣的問題,都為後來的物理學傢指明瞭方嚮,並激發瞭無數新的研究思路。 本書將簡要介紹,在他之後,科學傢們是如何沿著他留下的思路,發展齣量子場論,並嘗試構建“大統一理論”和“萬有理論”。雖然這些理論的完整實現依然遙遠,但愛因斯坦的“統一之夢”,如同一個未被演奏完的樂句,激勵著我們不斷地去追尋那個隱藏在宇宙萬物之下的終極和諧。 尾聲:迴響與啓迪 “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並非僅限於對曆史的迴顧,它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的展望。愛因斯坦的思想,如同深遠的迴響,至今仍在我們探索宇宙的道路上激勵著我們。本書的尾聲,將聚焦於愛因斯坦理論的當代意義,以及它們如何繼續引領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從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到黑洞的探測,再到對引力波的精確測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早已成為現代宇宙學的基石。本書將簡要探討,相對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宇宙的膨脹,星係的形成,以及宇宙的最終命運。同時,它也將觸及到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深刻矛盾,這個問題是當前理論物理學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也是“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中,最引人遐想的未完待續的樂章。 這本書不僅適閤對科學史和物理學感興趣的讀者,更適閤所有懷揣好奇心,渴望理解我們所處宇宙的人們。它沒有艱澀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深刻的洞察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讀者領略科學的魅力。通過閱讀“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您將不僅僅瞭解到一位科學傢的偉大成就,更將體驗到人類探索未知、追尋真理的激情與智慧。 這是一次思維的盛宴,一次對宇宙最深邃之美的沉醉。愛因斯坦的“交響樂”還在繼續,而這本書,正是您聆聽這宏大樂章的邀請函。讓我們一同感受科學的脈搏,與愛因斯坦一同,仰望星空,思考那未盡的宇宙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