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关系思想家肯尼思·沃尔兹的文集。他的著作《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均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们开创了以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著称的理论流派,当代现实主义学者和思想家中的许多人都出自这一流派。在本书中,沃尔兹对他撰写每篇文章的背景做出说明,以此为线索把他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写下的充满创造力的文章编排组织起来,并从这些理论的广义目标出发去解释当前国际体系中扑朔迷离的均势格局。
作者简介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1924——),2004年5月,肯尼思·沃尔兹教授应张睿壮教授邀请,出席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仪式,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并举办为期两周的学术讲座和研讨。此照片为两位译者当时与沃尔兹教授的合影。肯尼思·沃尔兹,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退休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沃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1979)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其他著作还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精彩书评
肯尼思·沃尔兹是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这本汇聚其精华文章的论文集肯定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被置于世界各地的书架上。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美国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政治学杰出贡献教授
这本宝贵的论文集向我们证明肯尼思·沃尔兹何以成为二战后最卓著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从政治哲学到外交政策实务,全部向我们展示了沃尔兹清晰的视野、有力的分析和漂亮的文笔。全书贯穿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勇气及其特有的睿智。这些作品不仅内容翔实、富有教益,而且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Walt),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所有国际政治学者都熟知肯尼思·沃尔兹的几本名著。但是许多人都遗漏了他之前散落四处的论文。它们并不是对其专著的复述,如今得以结集成册,对我们大有裨益。沃尔兹以其特有的透彻清晰和洞察力,极富智慧地论述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系列议题,丰富了我们对国际政治及其思想的理解。
——罗伯特·杰维新(Robert Jervis),哥伦比亚大学阿德莱·史蒂文森国际政治教授
肯尼思·沃尔兹的论文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冲击。他以其优雅和精确的论述促使我们重新考虑传统观点,激起沉思、反驳、争辩和重构。只要读一下这本书,人们就能发现沃尔兹何以成为他那代人中最优秀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国际事务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
1 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
一
二
三
四
五
2 世界政治中的冲突
什么是冲突?
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
国家间的松散联系:回归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决意对抗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融合
国家问没有联系:撤退
形势与战略
解决冲突
3 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反思——回应我的批评者们
结构与单元
预测、权力及理论检验
“解决问题”的理论
结论
4 新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战争根源
让战争保持冷态:结构层次
让战争保持冷态:单元层次
战争:热战与冷战
5 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
经济学理论如何成为可能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外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内
理论与现实
6 理论评估
7 关于检验理论的一些想法
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8 两极世界的稳定性
两极体系内部的稳定性
两极时代的终结?
两极世界的持久性
一些异议
与政策有关的结论
9 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管理
一、现代国家与核武器
二、国际均衡
三、国际社会与国际管理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军事
第四部分 政策
授权与致谢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瓦斯克斯和施罗德注意到权力是经常失衡的。那么,结构理论是否就因为国家有时未能将它们的体系带入均势而失效了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想想经济学中的类似问题会有所帮助。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竞争型经济倾向于达成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均衡。可是事实上很少有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此外,理论还引导人们相信,竞争会导致产品和价格的趋同。描绘其结果,哈罗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指出汽车、家具、苹果酒、教堂和政党都变得相像起来(Hotelling1929)。然而这种产品同化的趋势在某一给定时刻可能并不明显,因为某一竞争者可能提供了一款打破既有模式的设计而成功战胜对手。失去均衡的经济和产品设计的变异是否对竞争理论所推出的假设构成了质疑呢?很难这么说。经济学理论对强烈而持久的倾向而不是对具体的国家和局势做出预测。同样地,说国际政治体系具有强烈的均势倾向与它事实上很少处于均势状态之间并无矛盾。
瓦斯克斯将拉卡托斯关于研究纲领的观点应用于均势理论的企图与他试图列举证伪该理论的例证一样不成功。拉卡托斯认为,“如果每一新理论相对于其前身具有某些额外的经验内容,就是说,如果它能预测某些创新的、迄今尚未预料到的事实”,那么这一系列理论就是进步的(Lakatos1970,116)。牛顿物理学是进步理论系列的绝好例子,这些理论具有关于宇宙的共同基本假设,而又渐次地覆盖更多的现象。既能解释国家经济运作又能解释国际经济运作的古典经济学是又一个例子。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哪里能发现类似这样应用基本概念发展出一系列理论去解释越来越多现象的例子?瓦斯克斯声称他发现了好几个,但是他这么说的理由是因为他把属于不同研究纲领的著述归于单一的现实主义纲领,而有时又将理论的应用当成了新理论的创建。
我们不能用研究纲领以外的工作来评估研究纲领的生命力。瓦斯克斯把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Schweller)1994年关于追随战略的论文当成是出自现实主义范式的著作,并争辩说它提供了一个范式退化的例证。可是施韦勒从一开始就阐明新现实主义的核心理论是错误的。他拒斥新现实主义关于权力是手段而生存是国家目标的设定,赞同摩根索关于国家追求多多益善的权力的设定。他声称他能显示追随是比制衡更为常见的策略,而且相信只要确实如此,新现实主义理论就完蛋了。施韦勒和我分属不同的研究纲领。这样一来,问题就从研究纲领的性质转换到他关于追随的主张是否能够否定结构理论。
……
前言/序言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一种审慎的视角 导言:为何我们关注“现实主义”?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史长河中,政治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国际政治,作为政治演变的宏大舞台,其背后驱动的力量、运作的逻辑,以及未来的走向,更是无数智者哲人孜孜以求的课题。在众多的理论框架与分析视角中,“现实主义”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理解国际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并非要详尽梳理现实主义思想的所有流派与细枝末节,也不是对某种单一现实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式阐释。相反,它旨在提供一种审慎的视角,聚焦于现实主义的核心关切,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现实主义在解释和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局限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瞬息万变,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跨国互动日益频繁。然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国家之间的根本性互动模式——权力、安全、利益的追逐与博弈——却似乎从未改变。现实主义,正是从这种恒久不变的视角出发,引导我们超越理想化的憧憬,直面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洞察。本书并非旨在宣扬某种意识形态,更不是为任何特定的政治行为辩护,而是力求提供一种严谨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第一章:现实主义的哲学根基——人性观与国家观 理解现实主义,首先需要深入其哲学根基。现实主义者对人性的基本判断,是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在多数现实主义者看来,人并非天生理性且倾向于合作,而是具有自私、追求权力、并有潜在威胁他人能力的属性。这种对人性的悲观看法,直接渗透到其对国家行为的解释中。 国家,在现实主义理论中,被视为国际体系中最主要的行动者。但与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国家内部治理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不同,现实主义更关注国家的本质属性——即国家是一个主权实体,其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安全。这种生存的焦虑,源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并非意味着混乱无序,而是指国际体系缺乏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最高权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主权国家都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外部力量能够保证其安全。这种“自助”原则,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张力。 因此,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安全的需求所驱动。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国家不得不 acquisir (获取) 更多权力,因为权力被视为实现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这种对权力的追求,并非出于野心或扩张的欲望,而是源于生存的需要。 第二章:权力、安全与均势——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 权力,在现实主义的词典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军事力量,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影响或控制他国行为的能力。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途径,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 安全,与权力紧密相连,并成为国家行为的首要考量。然而,现实主义者对安全的定义,更多地指向“相对安全”,即国家并非仅仅追求绝对的安全,而是更担心自己相对于其他国家是否更不安全。这种“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国际政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往往会被其他国家视为威胁,从而促使其他国家也采取类似的措施,最终导致所有国家都感到更加不安全。 为了应对安全困境和维护体系的稳定,现实主义者提出了“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概念。均势是指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状态。当一个国家或联盟的力量过于强大,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时,其他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形成反制力量,以恢复力量的平衡。均势的运作,并非总是通过直接冲突,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联盟、军备竞赛、外交博弈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第三章:国家利益——现实主义的行动指南 与对人性的悲观判断和对权力、安全的强调相辅相成,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利益是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动机。然而,这里的“国家利益”并非如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能够涵盖经济繁荣、人权保障、民主推广等多元化目标。 在现实主义的视角下,国家利益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一切其他目标的追求,都必须服从于这一首要目标。例如,一个国家可能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进行贸易,但当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发生冲突时,国家往往会优先选择保障安全。 此外,现实主义者还强调“国家利益是国家理性行为的产物”。这意味着,国家并非会盲目行动,而是会根据其所处的国际环境、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意图的判断,来理性地计算和追求自身利益。然而,这种“理性”并非总是绝对的,它受到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国内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国际体系的逻辑——无政府状态与国家行为 正如前文所述,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在这种状态下,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主要的、也是相对独立的行动者。它们在没有更高权威约束的情况下,自主地追求自身利益。 无政府状态带来了几个重要的推论。首先,国家必须为自身的生存负责。其次,国家倾向于对其他国家的意图持怀疑态度。因为在没有可靠的约束机制下,其他国家的善意并非总是能够持久,潜在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会采取“预防性”的策略,即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而提前做准备。 这种对体系的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国际政治中,合作往往是困难且脆弱的。即使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但由于对其他国家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搭便车”现象的警惕,国家在参与合作时往往会更加谨慎。 第五章:现实主义的演进与分支——从古典到结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并非一个单一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和分化的。从早期强调人性的“古典现实主义”,到后来更侧重于国际体系结构的“结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展现了其内在的活力和适应性。 古典现实主义,以摩根索等思想家为代表,将国际政治的动因归结于人性的权力欲。他们认为,权力政治是人类本性在国际舞台上的直接体现。 结构现实主义,以沃尔兹为代表,则将解释的重点从国家内部的人性转移到国际体系的结构。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之间力量的分布(即“力量结构”)是决定国家行为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即使是拥有不同人性观的国家,在面对相同的无政府状态和力量结构时,也会做出相似的行为选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现实主义分支,例如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为了实现安全,需要不断扩张权力,以达到霸权地位。防御性现实主义则认为,国家主要的目标是维持自身安全,而非扩张权力,当权力扩张过多时,反而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导致不安全。 第六章:现实主义的洞察力——对当代国际政治的解释力 尽管现实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过于悲观或片面,但其在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现象时,却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 例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可以被视为经典的均势博弈。两国出于对对方的戒备,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形成战略平衡。即使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例如大国之间的竞争、地区冲突的发生,也都可以从权力、安全、国家利益等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中找到解释。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的影子。国家之间在贸易、技术、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竞争,背后往往是国家利益的驱动和对自身安全与地位的考量。国际组织和条约的效力,往往也受制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优先性。 第七章:现实主义的局限性与批判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现实主义也不例外。尽管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也从未停止。 一种主要的批判认为,现实主义过分强调国家行为的单一动因——权力与安全,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国际法、国际组织、意识形态、非国家行动者(如跨国公司、恐怖组织)等。它也可能低估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现实主义的悲观人性观也受到质疑。批评者认为,将人性的自私和权力欲视为普适真理,可能忽视了人性的光明面,以及社会和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结论:一种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本书并非试图为现实主义辩护,也不是宣扬某种特定的国际关系观。恰恰相反,我们希望通过对现实主义核心思想的梳理和对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应用的审视,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框架。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深刻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认识到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理解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因,以及认识到权力、安全与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国际秩序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国际政治的“硬”逻辑。 然而,理解现实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其全部论断。恰恰相反,只有深刻理解了现实主义的逻辑,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其局限性,并在实践中寻找超越现实主义的可能性。在变化莫测的国际舞台上,一种审慎的、基于现实主义洞察的视角,将是我们做出明智判断、应对复杂挑战的有力武器。本书正是为此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