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

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M.J.卡里,[英] T.J.哈阿霍夫 著,郭子林,曹彩霞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65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6164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学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M.J.卡里、T.J.哈阿霍夫编著的《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对希腊罗马生活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综合考察。两位作者把希腊生活和罗马生活作为一个单独主题进行考察。他们相信从广阔视角来看,两种文化的相似性比差异性更明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把希腊世界和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分为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哲学、科学、艺术、文学、教育、学术和宗教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且首先探讨了希腊罗马世界生活和思想的地理背景、政治背景以及物质背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每一个方面的内容时,都尽力将两个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现相异性的同时,充分展现相似性。


  

海报:

内容简介

  《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出版于1940年,后经四次再版,时至今日仍是许多西方学者推荐给学生的重要读物,影响深远,堪称经典。
  两位作者相信,从广阔视角来看,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相似性比差异性更明显。因此,他们把希腊世界和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分为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哲学、科学、艺术、文学、教育、学术和宗教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叙述每一方面的内容时,他们都尽力将两个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现相异性的同时,充分展现相似性。正是两位作者的广阔的学术视野造就了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专著。

作者简介

  M.J.卡里(1881——1958年)是杰出的希腊罗马史专家,在希腊罗马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希腊历史档案文献》( 1927年)、《亚历山大的遗产》(1932年)、《从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146年的希腊世界史》(1932年)、《君士坦丁统治之前的罗马史》(1935年)、《希腊世界史》(1939年)、《希腊罗马历史的地理背景》(1949年)、《罗马简史》(1963年)等。其代表作是《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和《希腊罗马历史的地理背景》。他尤其对后面这部著作感到满意。他除了对希腊罗马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还进行艰深的地理学探讨。


  T.J.哈阿霍夫(1892-?)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希腊罗马史和南非史,其代表作有《南非荷兰语:起源与发展》(1936年)、《门外汉:古希腊和罗马的独占与合作》(1938年)、《南非与现代文明的危机》(1940年)、《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1940年)、《南非精神演变》(1947年)、《南非荷兰语的ABC》(1950年)等。他更关心语言文字的研究,也关心思想文化的探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理背景
第二章 政治背景
第三章 物质背景
第四章 社会生活
第五章 书面文字和口语文字
第六章 哲学和科学
第七章 希腊罗马艺术
第八章 希腊罗马文学
第九章 教育和学术
第十章 希腊罗马宗教
索引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7.身体娱乐——罗马人的运动
  从很早时候起,罗马男子就在战神广场以非正式的形式比赛拳击和摔跤,赛马构成了早期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当他们了解了希腊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时,并没有表现出效法希腊人的渴望,因为那时希腊人的运动过于专门化,已经不再作为军事训练的伴随者而存在。然而,罗马贵族意识到了专业人员的体育表演所包含的娱乐价值。因此从公元前2世纪起,他们雇用希腊运动员和骑师在罗马公共节日上表演,这激发了罗马人对另一项运动——马车比赛——的兴趣,这项运动从来没在自己的国度里促进新运动项目的产生。罗马共和国晚期,马车比赛的驾驭者想到一个令人高兴的主意,即以各种不同的颜色将驾驭者分为不同的团队;罗马平民中的最低阶层“跟随”白队或红队、绿队或蓝队,代表支持者努力工作,逐渐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罗马帝国时期,帕拉丁山和阿文丁山之间的马西莫斯竞技场扩建到最多可以容纳25万观众的规模。竞技场的比赛持续一整天,公元4世纪时,一年当中有64天都是为这种比赛预留的。获胜的驾驭者不仅是公众心目中的英雄??还能得到大笔金钱。事实上,他们的酬金并不太多,因为驷马车绕罗马赛马场急转弯道飞驰具有很大风险。
  罗马贵族从普通民众的娱乐活动中引入另一种外来运动,这就是角斗比赛。这可能是原始习俗的残余,是较早时候仆人或战俘在去世族长葬礼上被杀死的风俗残余。在早期伊特鲁里亚人中,这种古老宗教仪式作为娱乐活动形式重新流行起来;在仪式上,代替无助杀戮的是仆人们的互相决斗。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贵族家庭经常在其家人去世时举行类似表演;但到共和时代末期,角斗士的表演很快丧失了与丧葬仪式的联系,表演者由战俘、死刑犯以及少数为生计或为获得名声而甘愿用生命冒险的人组成;帝国时期,角斗士的表演作为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被固定下来。
  角斗比赛至少拥有能真实测试技能和胆量的好处。表演者是体格非常好的男性,他们要接受的初步训练是熟练地运用武器。他们对抗持有与自己不同但有相当的武器的对手,决斗者的机会是对等的。一个输掉3()或40次比赛的角斗士会被解雇;甚至一个战败的格斗者也许可以活着领取补贴,因为竞技场的规矩要求赢者不能停止攻击,直到观众示意为止,观众经常能决定饶恕一个勇敢的失败者。尽管这样,要想了解仅次于马戏比赛的这些比赛的流行程度,还是比较困难的。提供这些表演的最大“圆形剧场”或圆形竞技场被称为“圆形露天剧场”,可容纳至少6万名观众,最成功的格斗者可以获得与第一骑师类似的名望。角斗比赛的流行也扩展到了整个罗马西部行省:甚至在遥远的不列颠,至少6个城市有自己的竞技场。
  角斗比赛的一种变异形式是“海战表演”( naumachia),这是一种模拟海战,罪犯或其他不受欢迎的人被判在一些临时水池中的模拟战舰上击沉对方。皇帝克劳迪在亚平宁山中的小湖上举行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萨拉米斯海战,据说有1.9万人投入战斗。
  最后,斗兽是古代下层居民运动项目的一部分。希腊人用公鸡或鹌鹑之间的争斗来满足他们的杀戮欲望。源于帝国偏远地区的大型斗兽比赛(老虎、豹子,甚至大象)和角斗一样在竞技场中举行。动物彼此争斗,或者动物对抗拿着武器的有机会赢得比赛的格斗者,或者动物对抗那些根本没有机会取胜的不拿武器的男子和妇女们(被判刑的罪犯)。
  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公共娱乐活动中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别。在这方面,罗马人没有从希腊人那里吸取教训,结果他们对娱乐活动的品味没有任何发展。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试图用简短的篇幅对希腊和罗马生活进行全面描述。学者们曾经写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很少覆盖希腊罗马生活的整个领域。一般实践经验丰富的作家都把视野局限在希腊人和罗马人身上,结果他们仅仅触及到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某些精彩方面。
  我们把希腊和罗马生活作为单个题材进行研究。这种尝试可能会招致一些批评,并且将被谴责为非科学做法。直到专门化时代结束时,主要倾向始终是把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区分开来,而不是把它们进行比较。对高级学者来说,坚持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无疑是有价值的做法,但这不是研究古代古典文明的最佳方法。如果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这两个文明,那么能够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恰恰是它们的相似性,而非它们的不同之处。
  希腊人和罗马人在毗邻的地区建立他们的家园,拥有相似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地理限制”使它们形成了基本相似的生存方式。他们在历史的早期阶段就互相接触。在大约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希腊世界和罗马帝国相互融合,最终希腊城市里所有的公民都变成了罗马公民。罗马人对希腊领土的最初征服迫使很多希腊战俘移居意大利,接下来的罗马和平时期恰恰是希腊和罗马世界的思想自由传播和持续交换的时代。
  从广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罗马人是地中海世界唯一能证明自己有能力更多地接受希腊文明外在特征的民族。幸运的是,对于欧洲来说,到公元前1世纪,两种语言和文化实现了和谐,每个民族都对更为富有的整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未失去各自的个性。就自然赋予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礼物而言,二者互为补充:罗马人的智慧和组织力弥补了希腊人政治方面的弱点,希腊的辉煌加速了罗马人在艺术和哲学领域的发展。只有通过两种因素的结合,罗马才能形成。
  罗马人接受希腊文明的能力对西方人的文化传统至关重要。如果事实是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影响无动于衷,那将会发生什么昵?希腊遗产可能永远也不会传给我们,我们的整个文明将会无限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博爱”的概念从来就没有自动地传递出上述所说的信息。只有当我们把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时,我们才能理解上述信息。“博爱”的概念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明,如果我们打算避免野蛮时代,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恢复“博爱”:
  对于学习古代古典文化的普通学生来说,对于想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聪明的门外汉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恰恰在于希腊和罗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而非古典文化之外复杂的独立因素。鉴于此,我们在本书里强调了希腊人和罗马人生活方式的某些差异,这对于我们来说比忽略它更有意义。但是,我们试图尽可能地把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目前这样一部涉及领域如此广阔、篇幅如此小的著作中,用大批确定无疑的细节证实文本的观点,或者用限定语句和表示反诘的插入语来限定观点的范围,以防止所有可能的误解,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读者将会理解我们对希腊和罗马生活的概括没有涵盖所有特殊事例,而且我们所建立的每一个原则之外也存在特殊情况。
  我们对C.R贝利先生、H. M拉斯特教授和H. H斯库拉德博士表示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我们还要感谢维持沃持斯兰德大学文学硕士M. V威廉斯小姐,她阅读了本书哲学和科学部分的内容,并帮助纠正了一些论据。

用户评价

评分

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

评分

科罗塞特觉得,哲人不应该虚构故事,虚构对传授真理来说是不适宜的。西塞罗在写他的《论共和国》时,以柏拉图的《王制》为楷模,最后部分也模仿俄尔神话讲述了天学景象,不过,场景从冥府变换到了梦中。

评分

虽然是比较老的书了,还是很经典

评分

在《王制》的结尾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给他的读者讲了一个神话故事,描绘战士俄尔死后下到冥府游历一番,最后又复活过来的所见所闻。无论从结构还是意图看,这一做法的理由都颇难揣测。后来,伊壁鸠鲁的信徒科罗塞特(Coloset),专门就这个俄尔神话提出严厉批评,对柏拉图发出了如此质问:

评分

此书不错,买来一读。

评分

作为代替的是,柏拉图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体系(mythology)。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那种明显的共同神话谱系。柏拉图神话的大体框架、基本象征和主要人物都能在一些古老而熟悉的传奇和故事中找到其对应。并且,这些传奇和故事的讲述者,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其他一些对话者,常常都借助别人的权威来给出自己的讲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的神话体系还建立在他自己通过辩证法而获得的领悟上。对他来说,神话是根据意愿来塑造的故事。如此,神话并非理性的对立面。在介绍其对冥府的一种描述时,苏格拉底可以在对话中向对方说(《高尔吉亚》523a):你会把我的描述看作寓言(muthos),但我却当它是一个合理的故事(10gos)。在柏拉图的笔下,神话的确成了人类理智的一种手段。但是,神话并没有那种辩证知识内在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神话,一个人只能被说服。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人来说,坚持认为事物就如神话中描绘的那样实际存在,是不合适的,最多这只能是相似或可能(《斐多》114d)。神话“整体上说来是假的,但其中也不乏真实”,苏格拉底如此确定那些诗人们的故事(《王制》377a)。这一点对柏拉图的神话同样有效。可是,哲人必须冒险相信它,他会高兴地听这些故事(《斐多》114d;《蒂迈欧》29d)。要是不加上神话,有些哲学探究就肯定无法达到目的(《王制》614a)。

评分

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专著现在出的不少了,但是和国外比还是差很多,许多这类的经典的书籍还都没有翻译过来,希望这类书多翻译点。

评分

不错的希腊罗马世界研究,深刻啊!

评分

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学见解上,早期虽然承袭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是由于生物学及生物学上的进化理论,对他早期思想的一番冲击,在他一篇《从绝对主义(Absolutism)到实验主义》的论文中,已经剖析地叙述了他思想改变的来龙去脉,说明他何以舍弃了十九世纪德国黑格尔派的绝对主义。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对“经验”的概念加以辨识,是了解杜威哲学理论的一个必经门路。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验并不是可以割裂的,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经验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是相关的,不仅是相关,而且是继续不断地成长。这种经验的涵义,乃是因为杜威认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是对环境加以作为(Doing);而环境对于个体所加之作为,定会有所反应,此一反应,杜威称之为“施为”(Undergoing)。人类在改造环境,或者主动地适应环境时,如筑堤开渠,人类不仅对环境有所作为,同时环境对人类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获等,这就是环境对吾人的一种施为。此种作为与施为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吾人经验所由产生的来源。 经验不只是纵横相关,绵延发展,而且经验自身是有机性的。经验是具有扩张性、生长性、相关性与预测性的。吾人对“水”的经验,是随着吾人接触水的各种情境而不同。水的概念,是从与水的各种交互行动中得知,这些交互行动,有的是直接的参与其中,有的是直接的获得,这说明了经验的变动性。 杜威的经验涵义,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给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学的涵义,掺入在经验里。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行动中,提示吾人: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即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经验自身并不就是价值的所在;经验之可贵,乃在于能够替吾人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历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生物的演变来看,个体是在一个发展的历程中,自发展本身来看,生物个体之发展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历程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延续性的结合。生物自身发展以外,似乎是不应该再给它加上一个外在的目的。因为,由于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动,经验与生长的发展,是不可能预立一个固定目的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