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钱穆先生的著作,是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流传的许多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总觉得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拿到这本“新校本”后,立刻被其严谨的校勘和清晰的注释所打动,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追求阅读体验和内容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翻开书页,钱穆先生以一种极为平实却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得失,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僚体系到法律制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先生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论述方式,他总能点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之处,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在谈到汉朝的政治制度时,他并没有简单地赞扬其开创性,而是深刻地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并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政治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中蕴含的规律与智慧,仿佛与那位伟大的史学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新校本”的价值。市面上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良莠不齐,能够拿到一本经过严谨校勘、注释详实的版本,对于一个认真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标注,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钱穆先生的思想本身,而不用担心因版本错误而产生的理解偏差。钱穆先生的论述风格,一向是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历史的温度著称。在这本书中,他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运作,从秦汉的统一帝国,到唐宋的繁荣与隐忧,再到明清的集权与衰落,他都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每个时代的脉搏,并深入剖析其政治制度的成败得失。我特别欣赏先生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分析制度,更是在理解人,理解在这些制度下,人们的生活如何被塑造,历史又如何被书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政治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能够看到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的体系。
评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能引发我深度思考的史学著作之一。钱穆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点破历史发展的关键。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中国政治史上的那些“失败”与“曲折”,相反,正是通过对这些“得失”的细致剖析,才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先生对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他并不是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去探究制度的形成原因、运行机制以及最终的归宿。例如,他在分析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时,既指出了其初期的探索意义,也揭示了其后来权力斗争的隐患,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先贤一同思考,一同感悟。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前进,而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更在于它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寻历史背后的规律。
评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何从先秦的萌芽发展到后来的成熟,再到不同朝代的演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为系统和宏观的视角,将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展现在我面前。先生的论述,没有冗余的雕饰,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精准地落在关键之处。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得”与“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基于对当时历史条件、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他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又发出自己独到的声音。例如,他对于汉代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官僚体系的膨胀,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洞察。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政治制度这张宏大的蓝图,看到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调整、优化和演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更要深入到制度的肌理,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命运的深层力量。
评分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政治史的洗礼。我一直以为,历史的学习就是记住那些事件和人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精髓在于理解制度的演变逻辑和文化精神的传承。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将历代政治制度的“得”与“失”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曲折发展。我尤其赞赏先生的叙事方式,他不是枯燥地陈述史实,而是将历史人物、制度设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读到唐朝时,我为开元盛世的政治清明而赞叹;读到宋朝时,我又对冗官现象和积贫积弱的局面感到扼腕。先生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微观的细节,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它让我反思,为何中国的政治制度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又为何会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相似的困境。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思考去理解的体验,是其他许多历史书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评分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评分很好!就是没有照片上厚!
评分一如既往地多快好省!
评分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评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评分京东商城的图书活动还是很优惠的,这种价格能买到如此书籍,除了京东没谁了吧!书本身的质量也不错。不知道啥时候还会有这种活动。再遇到的话,还要多买一些书。
评分正版图书,经常在这家买,快递挺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