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版和视觉呈现上来看,这本书的装帧也颇具匠心,它巧妙地模仿了许多经典社区报纸那种信息密度极高、但排版布局相对保守的风格,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社区报纸数字化生存策略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现实和尖锐,没有回避“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下滑”带来的残酷现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鼓吹“数字化万能论”,而是深入剖析了社区报纸在尝试线上转型时所遇到的文化冲突——如何将那种面对面的、基于信任的社区关系,有效地移植到一个屏幕和算法构建的数字空间中去。有些报纸尝试建立付费墙,有些则完全转向服务导向,专注于提供本地活动日历和公共服务信息。这种在坚守“报道”核心与适应“服务”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是这本书中最发人深省的部分,它揭示了在信息载体变革的大潮中,地方身份认同的脆弱性与韧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田野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叙事中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观察,却又饱含着对每一个被报道的个体和社区深沉的关怀。它避开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理论陷阱,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具体的、可触摸的场景:比如市议会某个不起眼的公告栏前,一位退休教师正在为一则关于社区公园翻修的报道而据理力争;又或者在周六早晨,报摊老板与常客之间关于本地橄榄球队战绩的激烈讨论。这些细微的互动,恰恰是构成社会粘合剂的关键所在。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翻阅一本精心编纂的、关于美国基层民主的活态档案。它让我深刻反思,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价值”,是否总是被地域和影响力人为地框限了?如果一个消息只影响了三百户人家,但对这三百户人家至关重要,那么它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论证,支持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不可或缺的“小”叙事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僵硬的分类法,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不同的主题领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人”的刻画,那些编辑、记者,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要追查市政腐败,又要负责广告推销,有时甚至还要帮忙送报纸。这种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状态,体现了美国社区报业在资源极度稀缺下的生存智慧和近乎殉道者的奉献精神。它展现了职业理想是如何在现实的财务压力下,被精心地、有时是痛苦地进行调整和取舍。对比那些拥有庞大资源和编辑流程的全国性媒体,社区报纸的决策链条短得惊人,这使得它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极快,但也意味着编辑的个人偏好和判断力对最终内容的影响被无限放大了。这种“透明的局限性”,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新闻真实性,值得我们深入玩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那种朴实的排版和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仿佛在暗示着内容将带我们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我一直对新闻的生态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根植于地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媒体。我曾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大平台垄断话语权的时代,那些订阅量可能只有几千份的周报或月报,究竟还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它们如何维系着社区的脉络,记录着那些只在方圆几里内才算得上是“头条”的事件?这本书的标题——“小的是美好的”——恰恰击中了这种探寻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像一个内行的向导,带领我穿过那些光鲜亮丽的全国性新闻机构的迷雾,去触摸那些印着油墨香、散发着咖啡店气味的实体报纸的质感,了解它们在数字转型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它们如何用最有限的资源,支撑起一个社群的集体记忆和公共对话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媒体形式的研究,更像是一次对“地方性”价值的重新发现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新闻传播学本身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治理与公民参与的微观史诗。当你阅读到一家小报如何通过连续几周的报道,成功推动了当地政府对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的关注时,你会被深深触动。这些行动往往不会登上任何主流媒体的版面,它们的影响力如同涟漪般在街区内部扩散,缓慢而持久地改变着现实。它有力地证明了“信息自由流通”的概念,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依然是保障民主质量的基石。那些本地的“家长会新闻”——关于学校预算、交通堵塞、新开咖啡店的八卦——才是真正意义上构建“共同体”的日常语言。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在追求快速、即时、全球化的信息流时,我们正在不经意间疏远了脚下这片土地最真实、最迫切的呼声。它提醒我们,真正有生命力的变革,往往始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那些被耐心记录下来的微小事实中。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很好的读物
评分小的才是美好的,大了,就稀释了。”这是《走进美国社区报》中的一句名言,相同的意思曾一再被不同的美国社区报人表述出来。套用我们的说法就是小而精,或者说浓缩的都是精华。
评分但是,社区这个概念还是值得深耕细作的。
评分书本质量还是内容都不错。实惠,没买错。
评分喜欢这句话
评分部门一起买的,一下买了8本。
评分目前,市州报基本上都处于自谋生路的状态,生存危机日益严重。市州报要发展下去或者说生存得更好,新闻管理部门以及市州党委、政府必须放宽政策,让他们更多的借鉴美国社区报的办报理念,在“小”与“灵”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的路来。
评分第1章 《春泉希望行动报》/1 一个残疾报人的独角戏 迷你小镇/4 迷你报/4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 让读者动起来/7 意见领袖——社论塑造社区/12 走进监狱/15 理想主义的报人/16 调研手记/17第2章 《教堂山新闻报》/19 底线,新闻不能承受之重 初见主编/21 我,第一次上报/22 记者无须超时工作/24 竞选季报道捉襟见肘/25 历史,令人扼腕的转折/27 补上历史/29 菲利普·迈耶来信/32 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32 40年的内容变化趋势/39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49 捆绑式广告带来高额利润/51 调研手记/53第3章 《沥青脚板日报》/57 与乔丹比肩的校园报 如今年轻人果真不读报了吗?/59 《沥青脚板日报》:伟大的校园报/60 “没有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组织架构/61 超级庞大编辑部/63 除了相关,还是相关/64 不怕错,怕沉默/68 读禁书,唱禁歌/70 互动让报纸更真实/71 可爱的广告创意/72 凯文其人和创新/74 调研手记/78第4章 《桑福德先驱报》/81 闲适,慢半拍办报 现任出版人祖父一手缔造的报纸/83 适度的小报团,宽松的氛围/85 头版报道100%当地化/86 地域性消费决定报道范围/87 看家犬和盗鸡贼/92 按部就班的发行部/97 广告:启蒙社区商家/99 特刊:孩子是生生不息的主题/102 免费网络版像鸡肋/104 飘摇的小镇,强势的突发报道/106 调研手记/108第5章 《卡布罗公民报》/111 丛林里的小羊羔 填补空白的报纸/113 出版人重操旧业/113 “降落伞新闻”和“冰箱新闻”/115 不挣钱的事也要做/117 小型读者调查/119 广告难,新报广告更难/122 社区小店:让时光驻足/124 最有含金量的采访/127 调研手记/129第6章 《费耶特维尔观察家》/133 每天都出版的周报 北卡州历史最长的报纸/135 周报是更理想的模式/137 “为所有人提供所有内容”/140 独占鳌头的社区媒体/143 面对网络无须恐慌/144 定海神针:地方新闻/146 市场调查的妙用/153 全市场覆盖产品/155 调研手记/155第7章 卡罗来纳周报/159 瓷器店里的公牛 精准的到户发行/161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163 塔克:救命稻草/164 改导语,让报道更相关/170 夭折的报纸/172 薄利多销最理想/173 追悔莫及的失误造就对手/174 调研手记/175第8章 《谢尔比星报》/179 频出奇招,依网制胜 百年历史/181 网络创新项目/181 匪夷所思的发行新政/184 我成为周日专栏主题/189 读者喜欢看罪犯照片/191 讣闻报道是必备生活信息/192 另类慈善:为社区报写稿/194 强劲广告对手/195 被广告商反追的特刊/197 调研手记/198第9章 《华盛顿每日新闻》/201 获普利策奖的最小日报 百年小报/203 又少了一份家族报纸/204 滞后的网站/205 被动应付的网站/206 “计量收费”模式/207 网络新闻是低档商品吗?/208 麦考米克项目(The McCormick Project)/210 网络版收费有望吗?/213 为高质量新闻付费是趋势/215 几点建议和愿望/216 调研手记/217第10章 《领航员》/221 做社区的《纽约时报》和谷歌 地区大报与社区报交合/223 富裕的候乌型退休社区/225 银发社区,银发主编/226 一周三刊,完全当地化内容的周报/227 垄断社区广告/230 我的地盘我做主/237 调研手记/240后记/242致谢/24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