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民国史》看点
一本浓缩了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现形状!
一部生动真实的民国史
《读点民国史》讲述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到1927年北洋派下台期间的历史。本书的叙述,大部分是北洋时代的亲历者现身说法,用原汁原味的回忆,再现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有民国风云人物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黎元洪等人的幕僚、亲信、后辈,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卫士长,有黄金荣的管家、民国资深议员、革命者、外交家、财经专家……另有一部分当代学者的综述和考据,与回忆相得益彰,共同打造真实的民国史。
高敬
河北河间人,生于1973年。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曾任教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干部学校,1999年至今从事图书出版策划和编辑撰稿,兼任中央财经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东方资治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领导学、管理学。
曾参与策划出版《领导全书(增订版)》(刘海藩等总主编、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领导者突发事件处理实务》(孙钱章主编,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释》(江平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等;2006年起,参加中央文献研究室项目《毛泽东读书集成》(尚未完成)的编纂和撰稿工作。
民国初创
01 龚书铎: 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02 熊秉坤: 武昌首义亲历记
03 王葆真: 滦州起义记略
04 马士良: 清廷退位前后
05 张国淦: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节选)
06 郭汉章: 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三月见闻录
北洋政情
07 周震鳞:北洋军阀时期国会概述
08 蔡寄鸥:震动全国之刺宋案
09 郑廷玺:袁世凯挟制熊希龄解散国民党的经过
10 张国淦:徐世昌谈洪宪小史
11 曾毓隽:黎段矛盾与府院冲突
12 张绍程:黎元洪二次任大总统下台的经过
13 李仲三:国民军倒曹之真相
14 无 明:北京临时执政府的成立
15 朱铭轼: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见闻
人物漫忆
16 何信基:我所知道的袁世凯
17 邓汉祥:我所了解的段祺瑞
18 公孙訇:我所知道的冯国璋(节选)
19 李宝忱:我所知道的徐世昌
20 黎绍芬:我的父亲黎元洪
21 常 城:张作霖其人
22 张公制:直系军阀首脑吴佩孚
23 万嘉熙:关于张勋的事情
派系掠影
24 文公直:北洋军阀的形成与发展
25 郑廷玺:直系的分化及失败
26 单 宝:皖系军阀的兴衰和特点(节选)
27 丁文江:奉军之崛起
28 刘振生:安福系的形成及其内幕
29 杜文君:新旧交通系的兴衰
30 于立言:张作霖通过段祺瑞瓦解直系内幕
军阀混战
31 吴 虬:徐州会议与十年内乱之关系
32 苏锡麟: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节选)
33 侯均初:直皖战争
34 傅兴沛:第二次直奉战争纪实
35 孙筹成:1924年齐卢交讧之始末
36 魏益三:郭松龄反奉亲历记
37 孟星魁:五省联军之内幕
弱国外交
38 刘 彦:清末民初的边疆危机
39 苏炳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记
40 张润普:西原借款
41 胡政之: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的中国与世界
革命抗争
42 李烈钧:二次革命讨袁之役
43 邓汉祥:护国讨袁前后的蔡锷
44 黄毓成:云南护国起义之经过
45 许德珩:五四运动在北京
46 鹿钟麟:回忆孙中山北上及逝世前后(节选)
社会百态
47 来新夏:北洋军阀对内搜刮的几种方式
48 费行简: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节选)
49 平襟亚:旧上海的烟毒(节选)
50 张知寒 王学典: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
51 程锡文:黄金荣发迹上海滩
后 记
这本书的篇章结构设置得很巧妙,让我感觉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时间线,而是根据主题和人物,灵活地切换叙事角度和时间跨度。有时候,他会深入挖掘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有时候,他又会聚焦于某个社会现象的演变。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流畅和有趣,仿佛在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寻宝之旅,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新的宝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民国时期上海的描写,那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纸醉金迷的繁华,也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落寞。他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读到这些,我仿佛闻到了黄浦江畔淡淡的硝烟味,听到了爵士乐的悠扬旋律,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摩登与颓废并存的复杂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它让我们通过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体会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不得不说,《读点民国史》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讲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当时的报刊、信件、日记等一手资料,让历史事件的呈现更加真实可信。我常常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那些泛黄的纸页,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绪。特别是书中关于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的章节,通过对不同派别、不同观点的呈现,让我对民国时期思想的活跃和碰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那个时代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思想的火花和激烈的辩论。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时,保持了客观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我特别欣赏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的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你看到历史洪流中个体所经历的起伏和无奈。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而作者则是那个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现场的导游,他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失落,也让我们反思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评分刚收到这本《读点民国史》,迫不及待地翻开,心里有种莫名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充满了好奇,总是想透过泛黄的史料,窥见那些鲜活的面孔,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淡淡的墨绿色,配上几个模糊的老照片,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时代。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我喜欢这种沉甸甸的触感,它让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仪式。我知道,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的故事,而这本书,或许就是那把钥匙,能让我一窥究竟。我尤其对那个时代下的普通人生活感到好奇,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书名《读点民国史》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官腔,没有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情感,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那个曾经的中国。我预感,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历史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对过往的沉思,以及对当下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我想我会慢慢品读,细细体会,把它当作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
评分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感到好奇,《读点民国史》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启发。过去,我阅读的历史书籍中,女性的身影往往是模糊的,她们要么是后宫争斗的牺牲品,要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在民国时期崭露头角的女性,她们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在教育、艺术、社会运动等各个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宋庆龄、丁玲等人物的描写,她们不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名字,而是变得鲜活而立体。我看到了她们的独立思考,她们的勇气担当,以及她们在那个男权社会中不屈的抗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民国时期的女性,她们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那个时代的风貌。读完这些章节,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而女性的解放,更是那个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对女性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民国。过去,我对于民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一些泛泛而谈的描述,或者是一些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然而,这本书通过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也更加复杂的民国。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看到了进步与保守的拉扯,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交织。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和审慎,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展现他们性格的多面性和决策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让我了解到,民国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时代,而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社会力量错综复杂的时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年代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面镜子,它让我能够更好地反思历史,理解当下,并对未来有所启迪。
评分《读点民国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陈年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仿佛就在昨天。作者的叙事方式,是一种非常温和而引人入胜的风格,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过于拔高某些人物,而是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带着些许感伤的笔调,去讲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我喜欢他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人们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社交方式,甚至是当时的娱乐活动,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是怎样的情景。我特别是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社会变迁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感到动容,在那些历史的大事件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无奈,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组成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选取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民国时期复杂而精彩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对于人物服饰、街景描写,甚至是一些当时流行的俗语,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听到车马的喧嚣,闻到街头小吃的香气。我一直觉得,历史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微观的、触手可及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我特别是被其中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章节所吸引,他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迷茫、挣扎和理想,让我深思。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人性的深度,挖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永恒不变的情感。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对于不熟悉民国史的读者来说,也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并且被深深吸引。
评分读《读点民国史》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感悟。他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通过对史实的解读,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意义,去体味人生的无奈与坚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军阀混战时期的描写印象深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他们的命运又是何等的飘摇。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残酷的现实,而是用朴实而有力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沉思,想象着自己如果处在那个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挖掘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更加懂得珍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细致描绘。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文学、绘画、音乐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面的视角。作者不仅介绍了当时涌现出的众多文学巨匠,如鲁迅、冰心、沈从文等,还深入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我特别喜欢关于老舍先生的章节,他笔下的北京城,那些底层人民的生活,既辛酸又充满温情,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儿。此外,书中对民国时期新思潮的兴起,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阐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转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了解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繁荣,才孕育出了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传颂不衰的经典。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那份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以及那份在变革中诞生的蓬勃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我非常欣赏的。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通俗小说那样过于煽情。作者的语言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历史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让你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名字,在他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的眼前。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情节而感到心潮澎湃,或者因为某个命运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我一直相信,好的历史读物,不仅要让你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要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而《读点民国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感受历史,去体味历史,去与那个时代的灵魂进行对话。
评分jjjjjjjjjkjjjjj
评分垃圾,跟中学历史书一个论调。
评分好评
评分活动的时候买的,就算不促销也不贵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好评
评分读点民国史,多了解民国,前朝可以为当朝鉴!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