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

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作人 著,止庵 編
圖書標籤:
  • 周作人
  • 散文
  • 雜文
  • 文化隨筆
  • 文學批評
  • 近代史
  • 民國文學
  • 思想
  • 隨筆集
  • 秉燭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211953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56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周作人自編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齣版作品,為市場上極全麵極專業的周氏文集。

內容簡介

  

  《秉燭談》收錄周作人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的作品。作者晚年迴顧平生著述,很是強調集中《賦得貓》一類文化批判之作。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全齣於作者的特殊知識,特殊趣味和特殊發現,可以說因知識而有發現,因發現而有趣味,而發現和知識又都包容於趣味之中。因係趣味文章,行文是漫談式的,雖然分量很重,立意也深,無論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考慮,此類文章都居周作人作品之列,能代錶他的特色。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他原是水師齣身,自己知道並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隻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如關於歌謠,童話,神話,民俗的搜尋,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幫一手,但這在真是缺少人工的時候纔行,如各門已有瞭專功的人他就隻得溜瞭齣來,另去做掃地砍柴的勾當去瞭。因為無專門,所以不求學但喜歡讀雜書,目的隻是想多知道一點事情而已。所讀書中於他最有影響的是英國藹裏思的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俞理初
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
讀風臆補
讀書隨筆
林阜間集
雙節堂庸訓
樸麗子
人境廬詩草
茨村新樂府
蓮花筏
譚史誌奇
曝背餘談
老學庵筆記
銀茶匙
江都二色
凡人崇拜
浮世風呂
讀檀弓
再談試帖
再談尺牘
談筆記
歌謠與名物
賦得貓
明珠抄六首
談儒傢
談韓文
談方姚文
談畫梅畫竹
談字學舉隅
婦人之笑

精彩書摘

  關於俞理初
  傢傳舊書中有一部俞理初的《癸巳類稿》,五厚冊,大抵還是先君的手澤本,雖然不曾有什麼題字印記。這部書我小時候頗喜歡,不大好懂,卻時常拿齣來翻翻,那時所看差不多就隻是末三捲而已。民國以後纔又買到《癸巳存稿》六冊,姚氏刻本。關於俞君的事,也隻在二書序跋及崇祀鄉賢文件中見到一點。日前得安徽叢書本《癸巳類稿》,係用俞君晚年手訂本石印,凡九冊,附王立中編年譜一冊,原文固多所增益,又得知其生平,是極可喜的事。年譜末復有譜餘數則,集錄遺聞軼事,很有意思,但恨希少不禁讀耳。嘗見齊學裘著《見聞隨筆》捲二十四中有俞理初一則雲:
  “黟縣俞理初正燮孝廉讀書過目不忘,書無不覽,著作等身。曾為張芥航河帥修《行水金鑒》,數月而成,船過荊溪,訪餘於雙溪草堂,款留小飲。謂餘曰,近年苦無書讀。四庫全書以及道藏內典皆在胸中,國初以來名宦傢世科墨,原原本本,背誦如流,博古通今,世罕其匹。工篆刻,為餘刻蕉窗寫意,玉溪書畫兩小印,古雅可珍。居傢事母,不樂仕進,時移世亂,不知所終。”又戴醇士著《習苦齋筆記》中有俞正燮一則雲:
  “理初先生,黟縣人,予識於京師,年六十矣。口所談者皆遊戲語,遇於道則行無所適,東南西北無可無不可。至人傢,談數語,輒睡於客座。問古今事,詭言不知,或晚間酒後,則原原本本,無一字遺。予所識博雅者無齣其右。先生為壬辰孝廉,嘗告我曰:予初次入都會試,謁副主考,則曰,爾與我硃捲刻本,我未見爾文也。竊疑正主考取中,副未寓目。謁正主考,則又曰,爾與我硃捲刻本,我未見爾文也。駭問故,曰:爾捲監臨囑副主考,宜細閱此捲,副疑且怒,置不閱。揭曉日先拆爾捲,見黟縣人,問曰,此徽商耶?予曰,若是黟縣俞某,則今之通人也。副主考幡然曰,然則中矣。其實我兩人俱未見爾文,故欲一讀耳。會試薦未售,房考為刻其著述,所謂《癸巳類稿》也。鄉試正主考為湯文端金釗,會試房考為王菽原先生藻。”查年譜,鄉試中式在道光元年辛巳,《筆記》誤作壬辰,又題名亦錯寫為俞廷燮。年譜引用自述一節,唯未錄《筆記》全文,其實上半亦甚有緻,如收在譜餘中正是很好資料也。《越縵堂日記補》辛集上鹹豐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條下雲:
  “閱黟縣俞理初孝廉正燮《癸巳類稿》,皆經史之學,間及近事紀載,皆足資掌故,書刻於道光癸巳,故以此為名。新安經學最盛,能兼通史學者惟淩次仲氏及俞君。其書引證太繁,筆舌冗漫,而浩博殊不易得。……俞君頗好為婦人齣脫。其《節婦說》言,禮雲一與之齊終身不改,男子亦不當再娶。《貞女說》言,後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謂之貞女,乃賢者未思之過。未同衾而同穴,則又何必親迎,何必廟見,何必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直無男女之分。《妒非女人惡德論》言,夫買妾而妻不妒,是恝也,恝則傢道壞矣。明代律例,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此使婦女無可妒,法之最善者。語皆偏譎,似謝夫人所謂齣於周姥者,一笑。”又壬集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條下雲:
  “閱俞理初《癸巳類稿》。理初博綜九流,而文繁無擇,故不能卓然成一傢言,蓋經學之士多拙於文章,康成衝遠尚有此恨,況其下乎。”李蒓客這裏所說的話我覺得很中肯,《類稿》的文章確實不十分容易讀,卻於學問無礙,至於好為婦人齣脫,越縵老人雖然說的有點開玩笑的樣子,在我以為這正是他的一特色,沒有彆人及得的地方。記得老友餅齋說,蔡孑民先生在三十年前著《中國倫理學史》,說清朝思想界有三個大人物,即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是也。蔡先生參與編輯年譜,在跋裏說明崇拜俞君的理由,其第一點是“認識人權”,實即是他平等的兩性觀。跋文雲:
  “男女皆人也,而我國習慣,寢床寢地之詩,從夫從子之禮,男子不禁再娶,而寡婦以再醮為恥,種種不平,從未有齣而糾正之者。俞先生從各方麵為下公平之判斷。有說明善意者,有為古人辨誣者,有為無告訟直者,無一非以男女平等之立場發言。”這與越縵差不多是同一意思,不過是從正麵說瞭,我也正是同意。《類稿》十三《節婦說》中雲:
  “古言終身不改,言身則男女同也。七事齣妻,乃七改矣,妻死再娶,乃八改矣。男子理義無涯,而深文以罔婦人,是無恥之論也。”《貞女說》末雲:
  “嗚呼,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也。”《書舊唐書輿服誌後》末雲:
  “古有丁男丁女,裹足則失丁女,陰弱則兩儀不完。又齣古舞屣賤服,女賤則男賤。”《存稿》十四《傢妓官妓舊事》中雲:
  “楊誠齋以教授狎官妓乃黥妓麵以恥教授,《山房隨筆》言,嶽陽教授陳詵與妓江柳狎,守孟之經杖柳,文其鬢以陳詵二字,押隸辰州。此均所謂虐無告也。”以上所舉都是好例,義正而詞亦嚴,卻又情理湛足,如以綺語作譬喻,正可雲懍若冰霜而復艷如桃李也。《存稿》十四中有酷儒,愚儒,談玄,誇誕,曠達,悖儒等莠書六篇,對於古人種種荒謬處加以指摘,很有意思。其論《酷儒莠書》末雲:
  “此東坡《誌林》所謂杜默之豪,正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又《愚儒莠書》末雲:
  “著書者含毫吮墨,搖頭轉目,愚鄙之狀見於紙上也。”讀此數語,覺得《習苦齋筆記》所雲“口所談者皆遊戲語”大抵非假,蓋此處詼詭筆法可以為證。同捲中有《白席》一篇,篇幅較短,意趣相近,全錄於下:
  “《通鑒綱目》有書法發明等書,《續綱目》又有發明廣義等雜於事實之中,卑情諂態,甚可厭惡。《容齋五筆》雲,楊願佞秦檜,檜食間噴嚏失笑,願倉卒間亦隨之噴嚏失笑。此等書頗似之。又嘗戲謂之白席。《老學庵筆記》雲,北方有白席,鄙俚可笑。韓魏公赴一姻傢禮席,偶取盤中荔支欲之,白席遽唱言,資政吃荔支,請眾客同吃荔支。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不復取,白席又唱言,資政惡發也,卻請眾客放下荔支。魏公亦為之一笑。”孔子曰,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此種白席的書我也覺得甚可厭惡,俞君所說真先得我心,清朝三賢我亦都敬重,若問其次序,則我不能不先俞而後黃戴矣。我們生於二十世紀的中華民國,得自由接受性心理的知識,纔能稍稍有所理解,而人既無多,話亦難說,婦人問題的究極仍屬於危險思想,為老頭子與其兒子們所不悅,故至於今終未見有好文章也。俞君生嘉道時而能直言如此,不得不說是智勇之士,而今人之虛弱無力乃更顯然無可逃遁矣。論理,我們現在對於男女問題應該有更深切的瞭解,可以發齣更精到的議論來瞭,可是事實上還隻能看到癸巳二稿的文章,而且還覺得很新很大膽,中國的情形是否真如幼稚的樂天傢所想是“進化”著,嚮著天堂往前走,殊不能無疑。不過一定說是道光時代比現在好那自然也未必,俞理初固一人,王菽原阮雲颱也並不多。據年譜末引姚仲實著《見聞偶筆》一則雲:
  “黟縣俞理初正燮應禮部試,總裁為歙曹文正公振鏞,儀徵阮文達公元。文達夙慕先生名,必欲得之,每遇三場五策詳贍者必以為理初也,及榜發不見名,遍搜落捲中亦不得,甚訝之。文正徐取一捲曰,此殆君所謂佳士乎,吾平生最惡此瑣瑣者,已擯之矣。撤彌封驗之,果然。”姚仲實為民國初年人,唯係安徽世傢,所述當有所本,且以情理推之亦正不錯。清季相傳有做官六字口訣曰:多磕頭,少說話。據雲即此曹振鏞所授也,有此見識,其為文正公也固宜,其擯斥俞理初亦正是當然耳。講俞君的故事而有此趣事作結,亦殊相稱,與上文戴齊二君所記似更有照應得法之妙也。二十五年十二月八日,在北平記。

  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
  太炎先生去世已經有半年瞭。早想寫一篇紀念的文章,一直沒有寫成,現在就要改歲,覺得不能再緩瞭。我從太炎先生聽講《說文解字》,隻想懂點文字的訓詁,在寫文章時可以少為達雅,對於先生的學問實在未能窺知多少,此刻要寫也就感到睏難,覺得在這方麵沒有開口的資格。現在隻就個人所知道的關於太炎先生學梵文的事略述一二,以為紀念。
  民國前四年戊申(一九○八),太炎先生在東京講學,因瞭龔未生(寶銓)的紹介,特彆於每星期日在民報社內為我們幾個人開瞭一班,聽講的有許季黻(壽裳),錢均甫(傢治),硃蓬仙(宗萊),硃先(希祖),錢中季(夏,今改名玄同),龔未生,先兄豫纔(樹人),和我共八人。大約還在開講之前幾時,未生來訪,拿瞭兩冊書,一是德人德意生(Deussen)的《吠檀多哲學論》英譯本,捲首有太炎先生手書鄔波尼沙陀五字,一是日文的印度宗教史略,著者名字已忘。未生說先生想叫人翻譯鄔波尼沙陀(Upanishad),問我怎麼樣。我覺得這事情太難,隻答說待看瞭再定。我看德意生這部論卻實在不好懂,因為對於哲學宗教瞭無研究,單照文字讀去覺得茫然不得要領。於是便跑到丸善,買瞭“東方聖書”中的第一冊來,即是幾種鄔波尼沙陀的本文,係麥剋斯穆勒(Max Müller,《太炎文錄》中稱馬格斯牟拉)博士的英譯,雖然也不大容易懂,不過究係原本,說的更素樸簡潔,比德國學者的文章似乎要好辦一點。下迴我就順便告訴太炎先生,說那本《吠檀多哲學論》很不好譯,不如就來譯鄔波尼沙陀本文,先生亦欣然贊成。這裏所說泛神論似的道理雖然我也不甚懂得,但常常看見一句什麼“彼即是你”的要言,覺得這所謂奧義書仿佛也頗有趣,曾經用心查考過幾章,想拿去口譯,請太炎先生筆述,卻終於遷延不曾實現,很是可惜。一方麵太炎先生自己又想來學梵文,我早聽見說,但一時找不到人教。—日本佛教徒中有通梵文的,太炎先生不喜歡他們,有人來求寫字,曾錄《孟子》逢濛學射於羿這一節予之。蘇子也學過梵文,太炎先生給他寫《梵文典序》,不知怎麼又不要他教。東京有些印度學生,但沒有佛教徒,梵文也未必懂。因此這件事也就閣瞭好久。有一天,忽然得到太炎先生的一封信。這大約也是未生帶來的,信麵係用篆文所寫,本文雲:
  “豫哉,啓明兄鑒,數日未晤。梵師密史邏已來,擇於十六日上午十時開課,此間人數無多,二君望臨期來赴。此半月學費弟已墊齣,無庸急急也。手肅,即頌撰祉。麟頓首。十四。”其時為民國前三年己酉(一九○九)春夏之間,卻不記得是那一月瞭。到瞭十六那一天上午,我走到“智度寺”去一看,教師也即到來瞭,學生就隻有太炎先生和我兩個人。教師開始在洋紙上畫齣字母來,再教發音,我們都一個個照樣描下來,一麵念著,可是字形難記,音也難學,字數又多,簡直有點弄不清楚。到十二點鍾,停止講授瞭,教師另在紙上寫瞭一行梵字,用英語說明道,我替他拼名字。對太炎先生看著,念道:披遏耳羌。太炎先生和我都聽瞭茫然。教師再說明道:他的名字,披遏耳羌。我這纔省悟,便辯解說,他的名字是章炳麟,不是批遏耳羌(P. L. Chang)。可是教師似乎聽慣瞭英文的那拼法,總以為那是對的,說不清楚,隻能就此瞭事。這梵文班大約我隻去瞭兩次,因為覺得太難,恐不能學成,所以就早中止瞭。我所知道的太炎先生學梵文的事情本隻是這一點,但是在彆的地方還得到少許文獻的證據。楊仁山(文會)的《等不等觀雜錄》捲八中有《代餘同伯答日本末底書》二通,第一通前附有來書。案末底梵語,義曰慧,係太炎先生學佛後的彆號,其緻宋平子書亦曾署是名,故此來書即是先生手筆也。其文雲:
  “頃有印度婆羅門師,欲至中土傳吠檀多哲學,其人名蘇蕤奢婆弱,以中土未傳吠檀多派,而摩訶衍那之書彼土亦半被迴教摧殘,故懇懇以交輸智識為念。某等詳婆羅門正宗之教本為大乘先聲,中間或相攻伐,近則佛教與婆羅門教漸已閤為一傢,得此扶掖,聖教當為一振,又令大乘經論得返梵方,誠萬世之幸也。先生有意護持,望以善來之音相接,並為灑掃精廬,作東道主,幸甚幸甚。末底近已請得一梵文師,名密屍邏,印度人非人人皆知梵文,在此者三十餘人,獨密屍邏一人知之,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義相許,故每月隻索四十銀圓,若由印度聘請來此者,則歲須二三韆金矣。末底初約十人往習,頃竟不果,月支薪水四十圓非一人所能任,貴處年少沙門甚眾,亦必有白衣喜學者,如能告仁山居士設法資遣數人到此學習,相與支持此局,則幸甚。”楊仁山所代作餘同伯的答書乃雲:
  “來書呈之仁師,師復於公曰:佛法自東漢入支那,曆六朝而至唐宋,精微奧妙之義闡發無遺,深知如來在世轉婆羅門而入佛教,不容絲毫假藉。今當末法之時,而以婆羅門與佛教閤為一傢,是混亂正法而漸入於滅亡,吾不忍聞也。桑榆晚景,一刻韆金,不於此時而體究無上妙理,遑及異途問津乎。至於派人東渡學習梵文,美則美矣,其如經費何。此時桓精捨勉強支持,暑假以後下期學費未蔔從何處飛來,唯冀龍天護佑,檀信施資,方免枯竭之虞耳。在校僧徒程度太淺,英語不能接談,學佛亦未見道,遲之二三年或有齣洋資格也。仁師之言如此。”此兩信雖無年月,從暑假以後的話看來可知是在己酉夏天。第二書不附“來書”,茲從略。太炎先生以樸學大師兼治佛法,又以依自不依他為標準,故推重法相與禪宗,而淨土秘密二宗獨所不取,此即與普通信徒大異,宜其與楊仁山言格格不相入。且先生不但承認佛教齣於婆羅門正宗,(楊仁山答夏穗卿書便竭力否認此事,)又欲翻讀吠檀多奧義書,中年以後發心學習梵天語,不辭以外道為師,此種博大精進的精神,實為凡人所不能及,足為後學之模範者也。我於太炎先生的學問與思想未能知其百一,但此偉大的氣象得以懂得一點,即此一點卻已使我獲益非淺矣。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北平記。
  ……

前言/序言

  關於《秉燭談》

  止 庵

  《秉燭談》一九四○年二月由上海北新書局齣版。收文二十九篇,寫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基本上是《瓜豆集》之後的作品。作者原本撰有序言,但未收入集中,後編進《秉燭後談》。“兩篇小引”附記有雲:“《秉燭談》已齣闆,唯上無序文,因底稿在上海兵火中燒失瞭。”《秉燭談》以後幾種著作,齣版時逢戰亂,多少都有波摺,此書之印行拖瞭數年之久即其一例。

  作者在序中說:“這《秉燭談》裏的三四十篇文章大旨還與以前的相差無幾,”而相比之下,就中“關於一種書”的文章成分很大,比此前的《瓜豆集》更接近於《夜讀抄》。集中“明珠抄”原係發錶在《世界日報》“明珠”上的部分作品(同時為這副刊寫作的還有俞平伯和廢名),近乎專欄文章,但是寫法也與《苦茶隨筆》之“關於十九篇”及《苦竹雜記》裏《情理》等文區彆較大,還是“讀書錄”或“看書偶記”,不過篇幅稍短而已。

  作者晚年迴顧平生著述,很是強調《賦得貓》這類文章:“據我自己的看法,在那些說道理和講趣味的之外,有幾篇古怪題目的如《賦得貓》,《關於活埋》,《榮光之手》這些,似乎也還彆緻,就隻可惜還有許多好題材,因為準備不能充分,不曾動得手,譬如八股文,小腳和雅片煙都是。”(《知堂迴想錄後記》)“說道理”、“講趣味”和“古怪題目”,周氏的讀書錄,甚至全部作品,都可以如此劃分。“古怪題目”是典型的文化批判之作。文化批判這個概念,可以應用於周氏中期絕大部分作品,而此類文章特彆之處,在於多從某一特殊文化現象開掘(所謂“古怪題目”,首先是就此而言),最終觸及所屬文化係統的本質問題。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全齣於作者的特殊知識、特殊趣味和特殊發現,三者缺一不可;而彼此關係,可以說因知識而有發現,因發現而有趣味,而發現和知識又都包容於趣味之中。因係趣味文章,行文是漫談式的,雖然分量很重,立意也深,卻仍是隨筆而不是論文。無論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考慮,“古怪題目”都居周作人最佳作品之列,最能代錶他的特色。作者後來說:“我的散文並不怎麼瞭不起,但我的用意總是不錯的,我想把中國的散文走上兩條路,一條是匕首似的雜文(我自己卻不會做),又一條是英法兩國似的隨筆,性質較為多樣,我看舊的文集,見有些如《賦得貓》,《關於活埋》,《無生老母的消息》等,至今還是喜愛,此雖是敝帚自珍的習氣,但的確是實情。”(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緻鮑耀明)也是針對這類作品說的。

  《賦得貓》開頭講到此文寫作過程,可知在作者心目中,“古怪題目”與“草木蟲魚”尚有一點區彆。“草木蟲魚”是“賞鑒裏混有批判”,乃以“賞鑒”為主,此類文章則不然,純是文化批判,雖以文章論都是趣味盎然之作,不必硬分高下,然而側重點有所不同。周氏三十年代以後文章,以“古怪題目”與部分讀書之作文化批判性最強。應該指齣,這種批判同時具有社會批判的象徵意義,其寫作的緣由或多或少得在現實社會中去找。作者一再說:“我仍舊是太積極,又寫這些無用文章,妨害我為自己而寫的主義,”(《苦竹雜記後記》)這話本是半真半假,多半還是不能不如此,蓋“不從俗呐喊口號”是一方麵,“國傢衰亡,自當付一分責任”是另一方麵也。其思想上的矛盾之處,早在《閉戶讀書論》中已經顯示齣來。然而此種象徵意義,畢竟隻是意義之一,而且並非主要方麵,可以說一是泛指的,一是特指的,一是治本的,一是治標的,在作者看來,文化批判本身纔具有終極意義。

  此次據北新書局一九四○年二月初版本整理齣版。原書目次三頁,正文二百二十七頁。


《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是一部獨具匠心的散文集,它並非簡單地收錄作者的零散文章,而是經過周作人本人精心遴選、編排,旨在呈現一個更加集中、也更具個人風格的寫作麵貌。本書的書名“秉燭談”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意味深長的意境:在幽暗的燭光下,與自己,與往昔,與生活進行一番沉靜而私密的對話。這並非慷慨激昂的宣言,也不是宏大敘事的陳述,而更像是在靜謐時刻,從內心深處湧齣的涓涓細流,觸及的是生命中那些細微卻又無比真實的情感與體悟。 周作人在本書中,以其一貫的溫潤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他眼中形形色色的生活場景,那些看似平凡的點滴,在他筆下卻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他善於從尋常巷陌、市井生活,乃至自然界的細微變化中,捕捉到足以觸動人心的畫麵。翻閱此書,我們會發現,他並非熱衷於追逐波瀾壯闊的事件,而是沉醉於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的角落。例如,他可能會細緻地描繪一個老街的早晨,陽光如何透過古老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或是捕捉到簷下燕子築巢的忙碌,它們銜泥壘窩的專注,以及偶爾掠過的身影所帶來的靈動;再或者是對一株平凡的野花,一次不經意的觀察,都能引發他對生命頑強與美麗的深刻感慨。 這種對生活細節的著迷,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滲透著作者深邃的思考。他能在描繪一隻閑適的貓時,映照齣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能在講述一次尋常的會客時,體味齣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交流;甚至能在品味一杯清茶,或是一碗樸素的點心時,引發對傳統文化、人生哲理的冥想。他的文字,總是在不經意間,將讀者引嚮對人生意義、價值取嚮的思考。他筆下的“談”,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對話,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追問,一種在喧囂塵世中尋找寜靜與自我的嘗試。 《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的書名也暗示瞭一種個體化的體驗。所謂“秉燭”,意味著一種私密性,一種不與大眾同行的選擇。周作人在此,更多地是在與自己對話,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梳理自己的過往經曆,錶達那些不為外人道的感悟。他不像某些作傢那樣,將個人的苦難或喜悅當作嘩眾取寵的資本,而是以一種剋製而內斂的方式,將之融入到對普遍人性的洞察之中。他的“談”,也因此顯得尤為真誠與動人,仿佛一位老友在深夜,低聲訴說著他的所思所想,不帶一絲矯飾。 本書的編排,也體現瞭周作人獨特的藝術考量。他作為一位具有極高文學修養的學者,深諳文章之間的呼應與襯托。書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他生命樂章中的一個音符,共同譜寫齣屬於他個人的生命之歌。這些文章的組閤,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力求在主題、情感、風格上形成一種和諧的統一。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一種循序漸進的節奏感,一種從點到麵的拓展,最終形成對周作人思想與情感世界的完整感知。 在語言風格上,周作人自成一格。他的文字,洗練、典雅,又透著一股溫厚的趣味。他擅長使用平實的語言,卻能在平實中蘊含著豐富的意蘊。他避免瞭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摒棄瞭故作高深的賣弄,而是以一種親切而自然的口吻,與讀者進行交流。然而,這種自然並非粗糙,而是經過長年纍月的錘煉,達到一種“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他的語言,如同一杯溫熱的茶,入口清淡,迴味悠長,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文學藝術上的成就,更在於它所摺射齣的周作人特有的人格魅力與人生智慧。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周作人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與獨立。他的目光,始終關注著生活中的溫情與美好,即使身處睏境,也能從中尋找到一絲慰藉與希望。他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於生活的熱忱,對於人性的洞察,都通過這些文字,一點一滴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他並非是一位激進的改革者,也不是一位悲天憫人的聖人,他更像是一位溫和的觀察者,一位沉思者,一位在喧囂世界裏,默默守護著內心寜靜與文化根脈的智者。 《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適閤那些渴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得片刻安寜的讀者。它不適閤那些追求刺激與轟動的讀者,也不適閤那些急於獲得標準答案的讀者。它更適閤那些願意靜下心來,與作者一同漫步在文字的幽徑,一同品味生活中的點滴滋味,一同進行一次內心深處的對話的讀者。在這本書中,你或許找不到驚世駭俗的理論,也或許找不到振聾發聵的呐喊,但你一定能尋找到一種溫潤的力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自我的理解,以及一種在平凡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智慧。 總而言之,《周作人自編集:秉燭談》是一部充滿生命氣息的散文集。它以周作人獨有的視角,從生活的細微之處,挖掘齣人生的真諦。它以溫潤的筆觸,典雅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關於生活、關於感悟、關於人生的故事。它如同一盞在黑夜中靜靜燃燒的燭火,溫暖著讀者的心靈,照亮著前行的道路,引領著讀者,在“秉燭談”的意境中,與作者一同,進行一次深刻而有意義的靈魂之旅。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本真的迴歸。它所傳達的,是一種處世的態度,一種生活的哲學,一種超越時代而曆久彌新的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在一間古樸的書房裏,點亮瞭一盞油燈,開始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語言,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就像一杯陳年的紹興黃酒,入口醇厚,迴味悠長。他將那些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物件,諸如筆墨紙硯、茶碗爐竈,甚至是雨天的黴味,都賦予瞭生命與情感。我能感受到他對每一個細節的細緻觀察,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這種將平凡生活升華為藝術的功力,實在令人贊嘆。他筆下的世界,是如此的真實而又充滿詩意,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瑣碎而又溫馨的片段。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個內心豐盈、情感細膩的朋友交流,他沒有直接告訴你人生的道理,而是通過他的觀察與感受,讓你自己去體會。我尤其欣賞他那種獨特的視角,能夠從彆人忽略的角落裏,發現彆樣的風景。他的文字,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在我的腦海中徐徐展開,讓我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美,一種與世無爭的平和,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著實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清新。它不像那種試圖一次性傾倒所有知識的厚重著作,而是像一個老友在黃昏時分,緩緩地嚮你講述他遊曆過的一些地方,遇到的一些人,以及那些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記。他講述的,或許是庭院裏的一草一木,或許是廚房裏的一點煙火,又或許是雨打窗欞時那份無言的思緒。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場景,被他用一種近乎散文化的筆觸串聯起來,沒有刻意的雕琢,卻自有其動人之處。讀起來,不覺壓力,反而生齣一種想要一同坐下,泡上一壺茶,靜靜聆聽的衝動。我特彆喜歡他捕捉那些極具畫麵感的瞬間,仿佛我置身於他所描述的場景之中,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能感受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這種全身心的沉浸感,是在許多閱讀中難以獲得的。他似乎在用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去發現其中蘊含的詩意與哲理,那種“閑適”背後,蘊藏著對人生深邃的體悟,是一種看透而不言說的智慧,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秉燭談》,我心中湧起的,並非對周作人先生的某種預設的認知,而是那份對於“秉燭”本身的好奇。夜深人靜,微弱的燭光搖曳,映照齣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一個怎樣的心境?我試圖從中尋找那些在日常喧囂中被忽略的細微之處,那些在光天化日下難以捕捉的溫情或隱痛。作者的文字,如同那搖曳的燭光,時而明亮,時而又被夜色吞噬,勾勒齣的畫麵是如此細膩,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卻又帶著一絲疏離的詩意。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筆下那些過往歲月的流轉,那些靜謐午後的低語,那些在窗前看花開花落的悠然。他所描繪的,並非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如同涓涓細流,浸潤心田。那些關於童年、關於自然、關於日常瑣事的記述,都承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有著一種對生命本身的珍視。我沉浸其中,感覺自己也變成瞭一個在燭光下凝視過往的人,試圖從這些文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慰藉,也試圖去理解,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人是如何在微弱的燭光中,依然保持著內心的亮度與溫度,不讓生命的光焰徹底熄滅。

評分

我非常驚嘆於作者的文字錶現力,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勾勒齣最生動的畫麵。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香茗,初嘗時平淡無奇,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其中豐富而細膩的層次。他所描繪的,並非驚心動魄的故事,而是那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一片落葉,一縷陽光,一次偶然的邂逅。然而,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卻承載著作者深刻的情感與感悟。他用一種近乎自言自語的方式,娓娓道來,仿佛是將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真誠,打動瞭我,也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仿佛也置身於他所描繪的那個世界,感受著他的喜怒哀樂,體味著他的生活哲學。他讓我們看到瞭,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無限的詩意與智慧。這種對生命的溫柔與敬畏,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與熱愛,那種“秉燭”的意境,似乎也在此刻,化作瞭內心深處的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他所描繪的那些生活場景,無論是窗外的雨聲,還是案頭的書捲,都充滿瞭獨特的韻味。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寜靜與淡泊,那種對世俗名利的超然,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他用一種非常平和、內斂的方式,錶達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嚮往。這種力量,並非來自於強烈的呐喊,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與沉澱。讀他的書,讓我反思自己是否在追逐浮華的過程中,丟失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他筆下的“閑適”,並非遊手好閑,而是一種深刻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洞察。這種態度,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從他的文字中,汲取瞭力量,也獲得瞭啓迪,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經營內心的世界,讓自己的生命,也如同他筆下的文字一般,充滿詩意與溫度。

評分

知堂名作,必備。平和 散淡,迴味綿長。

評分

《文海披沙》八捲,明謝在杭撰,有《申報》光緒丁醜活字本,今尚易得。《申報館續書目》,《文海披沙》項下雲,惟聞先生脫稿後並未問世,繼乃流入東瀛,得壽梨棗,近始重返中華。案活字本有萬曆辛亥焦竑序,寶曆己卯幡文華及寬延庚午魚目道人二序,焦序中有諸子取《文海披沙》刻之南中之語,故並未問世,殊非事實,唯中土傳本罕見,申報館乃據日本刻本而重印之耳。寒齋所有日本刻本無幡文華序,而彆多萬曆己酉陳五昌序文一篇,捲末墨筆書曰,天明丙午歲八月二十八日,則是購藏者題記也。計寬延庚午為清乾隆十五年,寶曆己卯是二十四年,天明丙午則五十一年矣。魚目道人不知為誰,序中有雲,校先師遺書,載寜馨兒,引《文海》說。查伊藤東涯著《秉燭談》捲三,寜馨條下引有《文海披沙》語。然則當是東涯之弟子也。序文又雲,&"餘喜在杭者,蓋喜其氣象耳。夫訓詁文辭可以工緻,微言妙語可以深造自得,唯是氣象自然佳處難以力緻耳。&"此語甚有理解,在杭見識思想並不一定高超,《詩話》之談文學,《麈餘》之記因果,尤多陋見,唯《五雜組》《文海披沙》故自可讀,正因其氣象可喜,明末有些文人多是如此,魚目道人之言可謂讀書得間,殊有啓發的價值也。

評分

周作人的散文,語言非常好。閑時翻看彆有一番風味

評分

這套書到目前齣的都買齊瞭,內容自不必說,裝楨一般吧!

評分

很精美的書 嗬嗬 這套書很值得 周作人的作品很不錯

評分

包裝簡潔大方,作者更是沒的說!

評分

周作人的散文,語言非常好。閑時翻看彆有一番風味

評分

一九一九,魯迅、作人住入八道灣,貓還在。

評分

周作人的語言是董橋羨慕的語言,古玩玉器、曆史政治,無所不通,可惜他罕見的頭銜遮住瞭他文字的光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