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568-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568-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油气田
  • 管道工程
  • 岩土工程
  • 勘察规范
  • GB50568-2010
  • 工程地质
  • 地基处理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 石油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四川新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1
商品编码:10949649355

具体描述

【所属类别】  
【图书名称】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568-2010
【著译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编
书号1580177.465 书代号81465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印刷日期2010年10月
开本大32 开  装帧平装 页数141 页
版次1-1 单位每本 【图书状态】 上架
定价29.00元

 

 

读者对象:

 

本规范面向油气田管道输送工程建设项目开发设计管理部门及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及勘探人员、图书馆等。

 

内容介绍: 

    本规范是一项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12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 50568-2010,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的站场建(构)筑物、管道线路、管道穿越、管道跨越、隧道、储罐、地下水封洞库、滩海结构物的岩土工程勘察。

图书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各类工程的勘察
5 不良地质作用勘察
6 特殊性岩土段的线路勘察


地下脉络的守护者:岩土工程勘察的智慧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无数的地下工程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与经济的命脉。从能源的输送管道,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再到高楼大厦的巍峨耸立,无一不与脚下的土地息息相关。然而,土地并非静止不变,其性质、稳定性、承载力等岩土特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因此,深入了解土地,进行科学严谨的岩土工程勘察,就如同为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地下脉络安装了可靠的“守护者”。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部具体的国家标准,而是致力于系统地阐述岩土工程勘察的原理、方法、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岩土工程勘察这门学科的全貌,让读者体会到其科学性、复杂性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岩土世界的奥秘——认识土壤与岩石 在踏上勘察之路之前,首要的是理解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土壤和岩石。它们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拥有各自独特的“性格”。 土壤:大地深处的千姿百态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我们将追溯土壤的形成过程,从母岩的风化、搬运、沉积到后期演变,理解不同地质环境如何孕育出形态各异的土壤。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土壤的分类体系,包括按粒度分布划分的砂土、粉土、粘土,以及按成因划分的冲洪积土、残积土、海积土等。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土类的物理力学性质,例如孔隙比、密度、含水量、塑性指数等,这些参数是判断土壤性质的基础。 土壤的物理性质: 湿度、密度、孔隙度、渗透性……这些看似简单的物理性质,却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行为。本书将详细解释这些性质的测量方法和实际意义。例如,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其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渗透性好的土壤,在地下水作用下可能更容易发生变形。 土壤的力学性质: 土体并非生硬不变,它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强度。本书将重点介绍土壤的应力-应变关系、抗剪强度、压缩性等关键力学参数。我们将讲解泊松比、弹性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等核心概念,并阐述这些参数如何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获得。理解这些力学性质,是进行工程设计的基础。 特殊土的挑战: 对于一些特殊的土体,如软土、膨胀土、冻土、液化土等,它们具有更为复杂和不利的性质。本书将对这些特殊土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以及在工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相应的勘察和处理对策。例如,软土的低强度和高压缩性,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冻土的融化与冻胀问题,液化土在地震时的流砂现象,都需要特别关注。 岩石:地壳深处的坚实基石 岩石的类型与形成: 从火成岩、沉积岩到变质岩,不同的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本书将简要介绍主要岩石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基本性质。 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密度、孔隙度、吸水性等也是重要的勘察指标。 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强度、变形模量、韧性等是评估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单轴抗压强度、三轴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并探讨岩石结构(如节理、裂隙、层理)对整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岩体:由岩石到工程基础的转化: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面对的往往是岩体,而非孤立的岩石。本书将强调岩体工程地质学的观点,即岩体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岩石本身的性质,更与岩石间的结构面(节理、断层、裂隙等)的性质、分布以及岩体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洞察地下的利器——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 认识了岩土世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看透”它们,获取可靠的勘察信息。这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精密的仪器。 勘察前的准备:规划与设计 勘察目的与任务的明确: 任何勘察工作都始于对工程目的的清晰理解。本书将强调在勘察前,必须充分了解工程类型、规模、重要性、地质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此来确定勘察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勘察方案的制定: 基于勘察目的,需要制定详细的勘察方案,包括勘察的范围、精度要求、布点方式、勘探方法、测试项目、室内试验项目、报告的深度和形式等。本书将提供制定合理勘察方案的指导原则。 现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地质图、地形图、历史文献、遥感影像等都是宝贵的勘察前信息。本书将阐述如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这些资料,为现场勘察提供重要的参考。 现场勘察:走向大地,获取信息 钻孔勘探:地下信息的“窗口” 钻孔类型与方法: rotary drilling, percussion drilling, core drilling等各种钻探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取样技术: 原状土样、扰动土样、岩石岩芯的采集与保护。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取样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钻孔柱状图的绘制: 如何根据钻探过程中的地层变化、岩石类型、土样特征等信息,绘制清晰、准确的钻孔柱状图。 室内试验:解读土岩性质的“实验室” 物理性质试验: 含水量测定、密度测定、颗粒分析、液限塑限测定等。 力学性质试验: 强度试验: 直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UU, CU, C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土体和荷载条件下的应用。 变形试验: 固结试验(单向、三向)、变形模量测定等。 其他试验: 渗透性试验、膨胀性试验、液化势分析试验等。 岩石试验: 单轴抗压强度、三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 原位测试:现场的“快速体检” 标准贯入试验(SPT): 简单易行,广泛用于砂土和粘土的稠度、密实度和承载力的初步判断。 静力触探试验(CPT): 连续的地层探测,提供土层的侧壁摩阻力和尖端阻力,对于软土和中等密实土的勘察尤为有效。 动力触探试验(DMT): 测量土的侧压力系数,用于评估土体的应力历史和性质。 旁压试验(PMT): 测量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和抗剪强度,适用于多种土体和岩体。 扁铲旁压试验(PMT): 测量土体的剪胀性。 载荷试验: 直接评估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是现场最直接的测试方法之一。 声波/超声波测试: 用于检测岩体或混凝土的完整性、裂隙发育情况以及波速变化,进而推断其力学性质。 电阻率测试: 用于地下水探测和土壤导电性分析。 物探方法:无损探测地下“脉络” 地震勘探: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来探测地层界面和岩性变化。 电法勘探: 利用地下的电性差异来识别地层、地下水和溶洞。 磁法勘探: 主要用于探测含磁性矿物的地层和构造。 探地雷达(GPR): 用于探测浅层地下的结构、管线和异常体。 地下水位观测与水文地质勘察: 水是影响土岩性质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强调地下水位的观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第三部分:岩土信息的解读与应用——形成勘察报告 现场勘察和室内试验获取了大量数据,如何将这些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工程信息,是勘察工作的关键环节。 地质剖面的绘制: 将钻孔、探槽等信息综合起来,绘制出能够反映地层界面、岩性变化、结构面发育情况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的地质剖面图。 土工参数的确定: 根据室内外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并进行参数的取值和可靠性评估。 地基承载力与变形分析: 基于确定的土工参数,运用相关的理论方法,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并预测工程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沉降变形。 边坡稳定性评价: 对于边坡工程,需要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潜在的失稳模式和安全系数。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识别和评估地下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风险,如塌方、涌水、滑坡、液化等。 勘察报告的编制: 勘察报告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本书将详细介绍勘察报告的结构、内容要求、图表编制规范,以及如何清晰、准确地向设计者和建设者传达勘察信息。一份好的勘察报告,应该包含: 项目概况与勘察任务 区域地质概况 勘察方法与过程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层、岩性、结构面、地下水等) 土工(岩石)力学参数 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计算 特殊土/岩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不利地质现象的评价 岩土工程建议(地基处理、边坡支护、基础形式等) 勘察图件(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等) 第四部分:岩土工程勘察的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勘察也在不断发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勘察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处理和深度分析。 绿色勘察: 发展更环保、低影响的勘察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多场耦合分析: 深入研究水-力-热-化等多场耦合作用对岩土体性质的影响。 BIM与岩土工程的融合: 将岩土勘察信息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数据联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岩土工程勘察知识体系,帮助大家理解岩土工程勘察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工程建设中的复杂地质挑战,守护地下脉络的安全与稳定。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岩土工程世界的一本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我深知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期的充分准备,而勘察工作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GB 50568-2010 的出现,为我提供了制定勘察计划和管理勘察过程的重要依据。书中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勘察阶段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深度,这让我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科学地制定勘察预算和时间表。规范对于勘察工作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有助于我确保勘察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施工奠定坚实基础。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勘察合同管理和技术协调的内容,它指导我们如何在勘察过程中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有效沟通和协作,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风险。书中还提及了关于勘察成果的验收标准和流程,这为我进行项目审计和成果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规范,更是项目管理层面的宝贵财富,它帮助我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评分

作为一名地质研究员,我一直关注着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GB 50568-2010 的问世,让我对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行业智慧结晶。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勘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部分印象深刻。规范强调了历史地质资料、遥感影像、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利用,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场地地质背景、揭示地下结构至关重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分析,可以更有效地指导现场勘察工作,避免盲目性和重复性。书中关于工程地质问题判定的方法和要求也十分具体,例如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陷、地震液化等)的识别和评价,给出了明确的判别指标和评估流程。这对于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这样对安全要求极高的项目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勘察与监测相结合的理念,强调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的监测对于岩土体行为的理解和工程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前瞻性的理念,预示着未来岩土工程勘察将更加注重过程控制和动态反馈。此外,规范在渗透性、稳定性、变形等关键岩土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上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这为我们进行精确的工程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提升了油气勘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评分

作为一名在学术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最新进展。GB 50568-2010 的发布,为我们深入理解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书中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勘察方法,还对一些新兴的勘察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这为我们开展前沿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特别对其在数值模拟与岩土工程勘察相结合方面的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规范中鼓励利用勘察数据进行数值模拟,以更深入地揭示岩土体的力学行为,并预测工程的变形和稳定性,这为我们进行更精细化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此外,书中对岩土工程风险的量化分析和评价方法的介绍,也为我们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深化风险评估模型提供了思路。我注意到规范中还提及了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前景,这预示着未来的勘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促进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评分

作为一名风险评估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量化和预测工程风险的科学依据。GB 50568-2010 在这方面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详细阐述了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类岩土工程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勘察和评价方法。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章节,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还给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这对于我全面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工程风险,制定相应的规避和应对策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规范在岩土工程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工程风险评估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通过对勘察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工程的可靠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与岩土工程勘察相结合的理念,它强调了在勘察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出版,提升了我们对油气工程风险的认识水平。

评分

我是一名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负责安全生产的工程师,GB 50568-2010 的内容对于保障油气田开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书中关于油气藏所在区域的岩土工程特性分析,例如地下断层、裂缝、不均匀沉降等,直接关系到油气井的稳定性和采油设备的安全性。规范中关于地震活动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为我们制定有效的安全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域,了解地层的抗震性能,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安全的油气井结构和地面设施。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地下水渗透性、稳定性以及地层固结变形等参数的勘察方法,这些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油气井的长期稳定性和注采系统的可靠性。规范中对这些参数的测定和评价给出了详细指导,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地层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油气田开发的安全生产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在工程咨询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GB 50568-2010 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决策依据。在为客户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时,我们经常需要对油气田及管道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案进行评审和优化。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勘察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技术要求,使得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勘察方案的科学性和经济性。规范中关于勘察成果的解释和应用指南,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勘察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的咨询意见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多专业协同勘察的理念,它强调了岩土工程勘察应与其他专业(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等)紧密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工程地质信息。这使得我们在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时,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建议。此外,规范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的展望,也为我们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供了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油气管道工程的设计师,GB 50568-2010 的内容对我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管道工程的选线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沿线岩土工程条件的准确掌握。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管道沿线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尤其是在穿越复杂地形、不良地质条件(如滑坡、泥石流、地震活动带)以及水下、沼泽等特殊区域时,勘察工作的重点和方法。规范中关于管道基础稳定性、土壤液化判别、冻胀融沉评估等方面的规定,为我进行管道埋深、防腐、加固等设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管道沿线地下水位的调查和评价,这对于防止管道发生浮力、腐蚀以及影响地基稳定性都至关重要。规范在地下水位监测方法、参数确定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管道沿线地震效应评估的要求,这对于高烈度地震区的管道工程设计,能够有效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升了管道工程岩土勘察的科学性,也让我更有信心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刚入行的年轻勘察工程师来说,GB 50568-2010 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总感觉与实际操作有差距,而这本书则非常贴合实际工作需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勘察设计的部分,它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勘察阶段、不同工程类型需要进行的勘察工作内容和深度。这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至于手足无措。例如,在进行初步勘察时,规范会指导我们如何通过有限的手段快速了解场地的大致情况;而在进行详细勘察时,则会要求我们进行更细致的钻探、取样和室内试验,以获取更精确的参数。书中关于勘察方法的选择原则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会根据工程的特点、地质条件以及勘察目的,推荐最合适的勘察技术和仪器。这避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刀切”或“过度勘察”的情况。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现场测试方法的详细描述,比如各种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都给出了操作要点和数据处理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此外,书中关于勘察成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章节,也为我们保障勘察工作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本书的实用性,对我而言是无价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油气田钻井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GB 50568-2010 对于我们理解钻井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钻井过程中,对井壁的稳定、井涌、井漏等问题的处理,都与地层的岩土性质密切相关。书中关于地层压力、孔隙压力、有效应力等参数的勘察和确定方法,对于我们预测和控制钻井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规范中关于高压地带、低压地带勘察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避免井喷或井漏事故的发生。书中对各种岩土参数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方法也给予了详细介绍,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地层的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钻井液配方、钻井参数等。此外,规范中还涉及到关于地应力、裂隙发育等对钻井稳定性影响的因素,这使得我们可以对井壁失稳等问题有更充分的认识和预防。这本书的存在,对于提高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勘察工程师,我深知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技术工作的指导方针,更是保障工程安全、质量的基石。GB 50568-2010 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以往勘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尤其是在油气田这样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规范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尤为关键。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勘察方法的章节,发现其在场地选择、钻探取样、室内试验以及现场测试等环节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例如,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体分类,规范引入了更为精细的指标和评价方法,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岩土力学参数,进而进行可靠的边坡稳定、地基承载力等计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者,书中对于勘察报告的编制要求也相当到位,从勘察目的、工作内容到成果分析、结论建议,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大大提高了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为后续的设计、施工提供了清晰的依据。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特殊岩土(如软土、膨胀土、冻土等)勘察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于我国许多油气资源富集地区至关重要。规范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对勘察方法的选择、参数的测定以及工程风险的评估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更能指导我们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勘察策略。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我们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巨大支持,它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趋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