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
定价:78.00元
作者:潘高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212852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美军导航战和现代化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原理上研究了接收机要面临的各种干扰。为了使干扰和抗干扰双方有一个共同语言,本书作者首次采用信息论对各种可能的干扰作了理论分析。卫星导航采用直接序列扩频体制,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直扩体制对各种干扰的容限,介绍了通用抗干扰技术和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以采用的独特的抗干扰方法。
目录
目 录第1章 绪论 11.1 卫星导航简引 31.2 接收机抗干扰需求和发展 71.2.1 弱信号 71.2.2 人为干扰 81.2.3 接收机数字化、软件化及其体系结构 81.2.4 接收机的实际使用环境 81.2.5 接收机的系统和体系属性 91.3 本书结构和适用范围 9第2章 卫星导航及其现代化概论 112.1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简介 122.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182.2.1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BDS)简介 182.2.2 其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222.3 卫星导航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 282.3.1 系统抗干扰技术的起源 292.3.2 美军的系统抗干扰技术计划 292.3.3 GPS现代化计划 342.3.4 GPS新信号结构推出过程 362.3.5 GPS BlockIII计划 51第3章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 533.1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优势 543.1.1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技术优势 543.1.2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独特抗干扰优势 543.1.3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发展优势 563.2 软件接收原理简介 573.2.1 软件接收机组成简介 573.2.2 软件接收机设计思想简介 583.3 软件接收机技术简介 603.3.1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结构选择 613.3.2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的模拟前端 643.3.3 卫星导航信号的数字化 693.3.4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 69第4章 非人为干扰环境 734.1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信道和信道模型 744.2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信道中的非人为干扰 764.3 载体动态的影响 774.3.1 卫星多普勒频移 774.3.2 多普勒频率的变化 804.4 环境多径及对接收机跟踪环路的影响 824.4.1 卫星导航信号多径误差模型 824.4.2 多径对接收环路的影响 834.4.3 对多径效应的讨论 854.5 载体遮蔽的影响 864.5.1 信号方向与用户航向及水平面夹角影响的讨论 874.5.2 信号方向与用户之间的角度影响的仿真 884.6 陆地的影响 1154.6.1 菲涅尔区的讨论 1154.6.2 开阔面陆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 1214.6.3 陆地部分遮挡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 127第5章 电子战环境 1315.1 佳干扰和佳干扰 1325.1.1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中平均互信息量的描述 1325.1.2 干扰大熵 1355.1.3 佳干扰样式 1405.1.4 几种常见压制干扰样式危害性的讨论 1405.1.5 干扰影响的不确定性讨论 1445.2 相关干扰 1465.2.1 相关干扰原理 1465.2.2 相关干扰的物理描述 1475.2.3 相关干扰危害评估 1485.3 灵巧干扰 1495.3.1 灵巧干扰定义 1505.3.2 多普勒时移 1515.3.3 对接收机环路的危害 1515.3.4 一个实例 1535.4 欺骗干扰 1565.4.1 欺骗干扰的危害性 1565.4.2 欺骗干扰的原理 1575.4.3 对捕获跟踪环路的干扰实验 1615.4.4 转发欺骗干扰的限制 162第6章 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技术 1656.1 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处理增益原理 1666.2 环路同步技术的讨论 1686.3 直扩抗噪声容限 1706.3.1 抗噪声容限的理论分析 1716.3.2 抗噪声容限的数值分析和设计 1746.4 多模信号处理 178第7章 自适应天线阵列抗干扰技术 1817.1 自适应调零天线抗干扰技术 1857.1.1 基本概念 1857.1.2 调零天线的抗干扰自由度 1907.1.3 GPS调零天线的算法 1927.1.4 GPS调零天线的特点 2007.1.5 GPS调零天线的性能 2027.2 多波束接收技术 2087.2.1 阵列信号模型 2087.2.2 MVDR波束形成算法 2097.2.3 仿真分析 210第8章 信号处理抗干扰技术 2138.1 时频域抗干扰原理 2148.2 时频域抗干扰算法 2158.2.1 自适应时域滤波 2158.2.2 频域FFT 2168.2.3 空时(STAP)抗干扰 2188.2.4 其他算法 2248.3 抗干扰性能分析 2348.3.1 瞬时相位存在估计误差时的性能分析 2348.3.2 瞬时幅度存在估计误差时的性能分析 2408.3.3 仿真分析 242第9章 GPS/INS组合导航技术 2479.1 GPS/INS组合导航原理 2499.2 组合导航技术 2509.2.1 GPS/INS松耦合技术 2509.2.2 GPS/INS紧耦合技术 2569.2.3 GPS/INS深耦合技术 2589.3 GPS/INS组合系统的性能 2599.3.1 GPS/INS组合导航接收机测量误差与跟踪门限的关系 2599.3.2 GPS/INS组合导航的多普勒频移误差估计 2609.3.3 GPS/INS组合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261第10章 其他抗干扰技术 26310.1 干扰信号监测识别技术 26410.1.1 干扰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26410.1.2 干扰监测关键技术分析 26510.2 干扰源测向定位技术 27010.2.1 干扰源测向技术 27010.2.2 干扰源定位技术 27110.3 完好性检测 27210.3.1 完好性检测算法 27310.3.2 故障卫星探测算法 27510.3.3 故障卫星分离算法 276第11章 卫星导航接收机实际使用中的抗干扰 27911.1 实际使用方式对抗干扰能力的影响 28011.2 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系统属性 28011.2.1 现在性 28011.2.2 体系性 28011.2.3 系统多样性 28111.2.4 用户多样性 28111.3 干扰机的体系要求 28111.4 干扰方式预测 28111.4.1 体制针对性 28111.4.2 核心观测值针对性 28211.4.3 效果评估针对性 28211.5 干扰机的分布预计 28211.5.1 干扰方程 28211.5.2 距离增益 28311.5.3 升空干扰增益 28311.5.4 分布干扰增益 28311.5.5 干扰机的协同 28311.6 展望 284参考文献 285
作者介绍
潘高峰,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所学专业为无线电通讯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和导航等。主持完成过国家工程、重点型号和重大预研背景等多个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在卫星导航方面,公开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合作出版专著五部。
文摘
序言
最近我对物联网(IoT)设备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需要精确定位才能实现功能的设备,比如智能农业的传感器、环境监测站、甚至是一些需要精准追踪的物流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部署在户外,并且数量庞大,如何保证它们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本书的“抗干扰技术”内容,让我思考,这些IoT设备在接收卫星信号时,会遇到哪些特殊的干扰问题?是不是会涉及到低功耗下的抗干扰设计?比如,为了节省能源,IoT设备的计算能力有限,那么在抗干扰算法的选择上,会有哪些取舍?会不会介绍一些轻量级的抗干扰技术,能够适用于资源受限的IoT设备?另外,我也很好奇,在这些大规模部署的IoT网络中,如果出现干扰,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协同抗干扰,或者说,是否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来互相校准和纠正定位信息?这本书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吗?
评分我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而卫星导航技术则是智能交通的核心基础。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的自动驾驶、智能调度、甚至是共享出行的定位服务,都离不开精确的卫星导航。但是,我也意识到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如果导航信号被不法分子恶意干扰,比如制造“鬼影”或者“虚假定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交通混乱和安全事故。因此,这本书的“抗干扰技术”主题,对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在民用交通领域,有哪些主要的干扰源,以及针对这些干扰源,有哪些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城市峡谷效应下,如何利用多系统融合(比如GPS、北斗、GLONASS、Galileo)来提高定位的鲁棒性?或者,在一些关键区域,如何部署地面增强系统(如RTK)来辅助卫星导航,提高精度和可靠性?这本书的视角,是否会更加侧重于民用场景下的应用和技术推广?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让我对卫星导航这项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手机里的GPS,车载导航,甚至是无人机定位,背后都有着一套非常精密的设计。尤其是在城市里,高楼林立,信号很容易被屏蔽或者干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来保证定位的准确性。这本书名字里的“抗干扰技术”正是戳中了我的好奇点,它究竟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呢?是不是像科幻电影里那样,有一套隐藏的“反欺骗”系统,能够分辨出真实的卫星信号和那些虚假的信号?我很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物理原理或者算法,能够让我们的接收机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坚定”。是不是会涉及到信号处理、滤波技术,还是更深层次的数学模型?而且,作者潘高峰这个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期待,不知道他在这领域有什么样的研究背景和成就,能写出这样一本深入的书籍。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对各种信号的传播和处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卫星导航信号虽然遥远,但其本质也是电磁波的传播,而“抗干扰”更是无线电通信中永恒的课题。我一直在思考,卫星导航信号如此微弱,又是如此宝贵,如何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其“纯洁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那些针对卫星信号特点的抗干扰方法,比如多路径效应的抑制、信噪比的提升、或者利用冗余信息进行纠错等等。我想了解,不同的抗干扰算法在实现难度、计算量和效果上有什么权衡。是不是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比如自适应滤波、盲源分离等,这些技术在处理复杂干扰方面有哪些优势?而且,这本书的书名中提到了“接收机”,这让我很想知道,抗干扰技术是如何具体实现在接收机硬件和软件设计中的,是不是涉及到天线的设计、射频前端的优化、或者基带信号处理流程的改进?
评分我一直对军事科技和前沿工程技术有着莫名的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领域。卫星导航系统,在我看来,绝对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想象一下,在现代战争中,精确的制导武器、战场态势感知、人员和装备的协同作战,都高度依赖于稳定可靠的卫星导航信号。如果这个信号被干扰,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本书的“抗干扰技术”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涉及许多关于电磁频谱、信号调制解调,甚至是电子战的原理。会不会有关于如何识别和对抗GPS欺骗、干扰器的详细阐述?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干扰源,比如自然电磁干扰、人为干扰,又会分别提出怎样的应对策略?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些重要的军事行动中,是如何克服信号干扰,保障任务顺利进行的。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