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

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葡] 卡埃塔诺 著
图书标签:
  • 斜拉桥
  • 拉索
  • 振动
  • 控制
  • 结构工程
  • 桥梁工程
  • 动力学
  • 模态分析
  • 有限元
  • 减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6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45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对有关拉索振动的既有知识进行了综述,对拉索振动的主要现象进行了全面阐述,包括与风和雨直接相关的作用(颤振、漩涡分离、尾流效应、雨-风振动),以及通过锚固振动的间接激振作用(外部和参量激振),同时提出了对这些现象所造成影响的评估方法,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中还对拉索振动的控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设计被动控制装置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正文的组成
第3章 斜拉桥建设简史
第4章 由风和雨直接引发的振动现象
4.1 斜拉索上的风荷载
4.1.1 浸入均匀流体中的固定圆柱体
4.1.2 浸入湍流中的固定圆柱体
4.1.3 浸入湍流中的移动圆柱体
4.1.4 线性化运动方程
4.2 抖振
4.3 涡激振动
4.3.1 基本特征
4.3.2 振动幅度
4.4 驰振
4.4.1 基本原理
4.4.2 预测及控制措施
4.5 尾流效应
4.5.1 抖振共振
4.5.2 涡激共振
4.5.3 干扰效应
4.6 风雨激振
4.6.1 现象的识别
4.6.2 实验观测
4.6.3 解析和设计模型
4.6.4.失稳机理
4.6.5 风雨激振的其他可变因素
4.6.6 风雨激振实例及预防措施
4.7 阻力危机

第5章 间接激励
5.1 概述
5.2 外部激励
5.2.1 线性模型
5.2.2 拉索的线性响应
5.2.3 非线性模型
5.3 参数激励
5.3.1 一般方程
5.3.2 在斜拉索上的应用
5.3.3 外部/参数激励实例
5.4 拉索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第6章 斜拉桥的振动控制
6.1 概述
6.2 振动控制系统
6.2.1 振动的气动控制
6.2.2 振动的结构控制
6.2.3 振动的机械控制
6.2.4.主动控制系统
6.3 最佳被动阻尼器设计
6.3.1 概述
6.3.2 最新研究
6.3.3 问题公式化
6.3.4 实际应用

第7章 案例报告
7.1 斯卡恩圣特大桥(挪威)
7.2 普恩特皇家大桥(西班牙巴达霍斯)
7.3 老兵纪念碑大桥和弗雷德哈尔曼大桥(美国得克萨斯州)
7.4 伊拉兹马斯大桥(荷兰鹿特丹)
7.5 汲水门大桥(中国香港)
7.6 厄勒海峡大桥(丹麦一瑞典)
7.7 乌德瓦拉布隆大桥(瑞典)-
7.8 摩擦阻尼器试验

附录A 拉索的变形特征
A.1 目标
A.2 静态性状
A.2.1 一般假定:弹性悬链线
A.2.2 弹性抛物线
A.2.3 数值模型

附录B 拉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B.1 目标。
B.2 水平一拉索振动的线性理论
B.2.1 基本假定和平衡方程
B.2.2 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
B.3 斜拉索的振动线性理论
B.3.1 简化法
B.3.2 渐近线法
B.4 弯曲刚度效应
B.4.1 紧拉弦法{
B.4.2 简化的松垂拉索法

附录C 拉索力和阻尼的评估
C.1 概述
C.2 力评估的方法
C.2.1 用张拉千斤顶直接测量应力
C.2.2 环测力传感器或应变仪在钢绞线上的应用
C.2.3 拉索伸长率的测量
C.2.4 地形测量
C.2.5 振动方法
C.3 基于振动方法的力和阻尼评估
C.3.1 振动弦理论
C.3.2 弯曲和松垂效应
C.3.3 拉索频率的测量
C.3.4 拉索阻尼的估算
C.3.5 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桥梁钢索的动力特性与减振技术研究》 本书聚焦于现代桥梁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钢索,深入剖析其在实际服役状态下的动力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探讨先进的减振控制策略。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旨在为桥梁工程师、结构设计师以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第一篇:钢索的动力学特性 第一章:钢索基本理论回顾 本章首先梳理了悬索、斜拉索等桥梁钢索的基本力学理论,包括单根钢索的静力平衡、受力分析以及材料特性。重点回顾了钢索在预紧力作用下的几何非线性特征,以及由于其高柔性、大跨度等特性所带来的振动问题。此外,还将介绍钢索振动理论的学科发展历程,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钢索的振动模式与激励源分析 本章将详细阐述钢索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振动模式,包括横向振动、纵向振动以及耦合振动。通过数学建模,推导钢索的振动微分方程,并分析其固有频率和振型。同时,深入剖析影响钢索振动的各类外部激励源,包括但不限于: 风荷载: 气流绕过钢索产生的涡激振动、颤振、失谐振动等,以及阵风作用下的强迫振动。 车辆荷载: 桥梁上行驶的车辆(如火车、汽车)引起的动力响应,包括车轮与桥面接触产生的激励以及车辆自身的振动传递。 地震荷载: 地震波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整体晃动以及传递至钢索的振动。 温度变化: 温度引起的钢索热胀冷缩,导致其受力状态改变,进而可能引发振动。 制动/起动荷载: 车辆在桥梁上制动或起动时产生的冲击性荷载。 第三章:考虑复杂因素的钢索动力学模型 在本章中,我们将超越理想化的模型,引入更多影响钢索动力学行为的实际因素,构建更为精细的动力学模型。这包括: 阻尼效应: 考虑钢索材料阻尼、外层保护套阻尼以及钢索与锚固系统之间的接触阻尼。 非线性因素: 进一步研究钢索的大变形、材料非线性(如塑性)以及锚固点刚度变化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多根钢索耦合振动: 分析相邻钢索之间由于振动传递而产生的相互耦合效应,特别是在阵风作用下。 考虑连接节点: 细致研究钢索与主梁、主塔之间的连接节点(如鞍座、锚固装置)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它们对整体振动的影响。 第二篇:钢索振动的识别与评估 第四章:钢索振动的监测技术 本章介绍用于实时监测桥梁钢索振动的先进技术,包括: 传感器技术: 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应变片、光纤传感器等在钢索振动监测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与传输: 无线和有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时或近实时数据传输方案。 数据处理与存储: 大规模振动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滤波、降噪等技术,以及高效的数据存储策略。 第五章:振动信号的分析与识别 本章重点讲解如何从采集到的监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识别钢索的振动特性。内容包括: 时域分析: 信号的幅值、均方根值(RMS)、峰值等统计分析。 频域分析: 傅里叶变换(FFT)、功率谱密度(PSD)等方法,用于识别钢索的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 倒频谱分析: 用于识别非线性振动特性。 模态分析: 实验模态分析(EMA)和操作模态分析(OMA)在识别钢索振动模式中的应用。 故障诊断: 利用振动信号分析识别钢索可能存在的损伤,如松动、断丝等。 第六章:钢索振动响应的评估与预测 本章探讨如何根据监测数据和动力学模型,对钢索的振动响应进行评估,并进行短期或长期预测,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疲劳寿命评估: 基于钢索的振动幅值和次数,结合材料疲劳特性,评估其疲劳寿命。 舒适度评估: 对于人行桥或车辆行驶桥梁,评估钢索振动对桥梁使用舒适度的影响。 动力响应预测: 利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结合实测的激励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钢索振动响应。 第三篇:钢索振动的控制策略 第七章:被动减振技术 本章介绍无需外部能量输入的被动减振方法,包括: 阻尼器应用: 粘滞阻尼器: 液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通过耗散振动能量来减小钢索振动。 摩擦阻尼器: 利用接触面之间的摩擦来耗散能量。 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 TMD): 在钢索上附加附加质量和阻尼,使其与主结构产生调谐,吸收振动能量。 钢索布置优化: 通过调整钢索的布置形式、角度等,改善其动力学响应。 附加质量块: 在钢索上适当位置附加质量块,改变其固有频率,避开危险激励频率。 第八章:半主动与主动减振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需要外部能量输入的半主动与主动控制策略,以实现更优异的减振效果: 半主动控制: 变阻尼控制: 利用可变阻尼器,根据实测的振动信息,实时调整阻尼器的阻尼系数。 可变刚度控制: 改变钢索连接点或附加装置的刚度,从而改变钢索的固有频率。 主动控制: 主动阻尼器: 利用执行器(如液压缸、直线电机)主动施加反向力,抵消钢索的振动。 主动锚固点控制: 控制钢索与锚固点之间的连接刚度或阻尼。 自适应控制算法: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采用PID控制、滑模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先进控制算法,实现对钢索振动的精确控制。 第九章:减振装置的设计与集成 本章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讨论减振装置的设计原则、选型依据以及在桥梁钢索系统中的集成方法。 减振装置的动力学建模: 对各种减振装置进行精确的动力学建模,为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 减振装置的参数优化: 通过数值仿真和优化算法,确定减振装置的最佳设计参数(如阻尼系数、刚度、附加质量等)。 装置的安装与维护: 探讨减振装置在桥梁钢索上的安装工艺、可靠性以及日常维护的要求。 整体减振系统的协同设计: 强调钢索本身动力学特性、激励源以及减振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最优的整体减振效果。 第十章: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本章对钢索动力学与控制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包括: 智能减振技术: 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减振系统。 新型材料在减振中的应用: 探索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在钢索减振方面的潜力。 多场耦合下的振动与控制: 研究风-振耦合、地震-振动耦合等复杂作用下的钢索动力学行为,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全寿命周期性能评估与健康监测: 建立更完善的钢索振动全寿命周期性能评估体系,并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深度融合。 标准化与规范化: 推动钢索振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严谨,方法先进,既能为从事桥梁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的工程师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也能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深入的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行醒目的字:“献给所有致力于安全、高效、经济地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的工程师们。”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现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横跨天堑的桥梁工程充满敬畏。斜拉桥以其独特的姿态,宛如展开的双翼,跨越山川河流,为我们的交通网络增添了无限可能。然而,在欣赏它们壮丽外观的同时,我也常常思考支撑它们的那些细密而坚韧的拉索,它们是如何承受巨大的拉力,又如何抵御来自自然的各种挑战。这本书的书名——《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了解的核心问题。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这些看似静态的拉索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对斜拉桥的整体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脑海中浮现出电影中桥梁在强风中摇晃的画面,虽然我知道那可能有些夸张,但对于结构工程师而言,任何微小的振动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书中关于“控制”的部分,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有效的控制策略,无论是从结构设计上就规避振动,还是在建成后通过阻尼器等装置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振动抑制。这些知识对于我理解斜拉桥的设计理念、安全保障措施,乃至未来可能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严谨的数学模型、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实用的工程应用案例,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斜拉桥动力学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对结构工程,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的动力学行为非常感兴趣。斜拉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高效的跨度能力,成为了现代桥梁工程的代表。然而,其结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承受巨大拉力的拉索,在我看来,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动力学问题。书中提到的“拉索振动”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核心。我很好奇,拉索在承受各种外部载荷,如风、地震等作用下,会产生怎样的振动?这些振动是如何发生的?其背后的物理机制是什么?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解释这些振动现象,并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振动对斜拉桥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关注书中关于“控制”的部分。我知道,对于任何工程结构,尤其是大型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拉索的振动,使其在安全范围内运行,是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振动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被动阻尼器、主动阻尼器、液压阻尼器等,并能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到斜拉桥上,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和局限性。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斜拉桥动力学和振动控制技术的宝贵机会,能够极大地拓展我在结构工程领域的知识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就足够吸引人,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在工程领域一直很想深入了解的话题。斜拉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极具代表性的桥梁形式,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结构稳定性的思考。特别是那些纵横交错、承担着巨大拉力的拉索,它们在承受外部作用力时,其动力学行为究竟是怎样的?书中提到的“振动”二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拉索是如何产生振动的?是由于风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这些振动会对整个斜拉桥的结构安全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解析各种可能引起拉索振动的动力学机理,比如涡激振动、颤振、参数共振等,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振动现象在真实世界中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桥梁性能造成的实际影响。当然,本书的另一重要部分——“控制”——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全面介绍各种有效的振动控制技术,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控制,从传统的阻尼器设计到可能的新型减振措施。我期待能够看到书中提供清晰的理论分析,严谨的数学模型,以及可行的工程应用指南。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斜拉桥动力学,特别是拉索振动与控制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现代桥梁工程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以及工程师们在确保结构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稳和厚重感,封面上那幅精美的斜拉桥插画,线条精准,色彩庄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专业且充满探索精神的氛围。我尤其被“斜拉桥的拉索振动”这一主题深深吸引。在现代工程中,斜拉桥以其优雅的造型和高效的跨度能力,已成为大型桥梁建设的首选。然而,其结构的独特性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那些如琴弦般绷紧的拉索,在各种自然因素,如风、雨、雪、地震等作用下,极易产生复杂的动力响应。我对这些振动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对桥梁结构整体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导致拉索振动的物理过程,例如风致振动中的涡激振动、颤振、奔跑振动等,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来精确预测这些振动的发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关注书中对“控制”策略的论述。在保证桥梁安全服役的道路上,仅仅了解问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多种先进的振动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调谐质量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液体粘滞阻尼器等,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检验一项技术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工程案例,分析不同控制措施在实际工程中的表现,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劣。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斜拉桥动力学领域,特别是拉索振动及其控制方法的宝贵机会,让我对这项复杂而迷人的工程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深蓝色的背景衬托着一座造型优雅的斜拉桥,拉索的线条流畅而充满张力,仿佛在诉说着结构的严谨与美学。我一直对宏伟的工程奇迹,尤其是那些横跨天际的桥梁,怀有深深的敬意。斜拉桥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现代桥梁工程的标志。然而,在赞叹其壮丽外观的同时,我也常常思考支撑它的那些看似柔弱却无比坚韧的拉索,它们是如何经受住风雨的侵蚀,如何承受巨大的拉力,又如何确保整个桥梁的安全?书名中的“拉索振动”几个字,直接触及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拉索振动发生的各种机理,从风致振动到其他可能的激励源,并深入探讨这些振动对桥梁结构产生的潜在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严谨的理论分析,清晰的数学模型,以及能够反映实际工程情况的计算方法。更令我激动的是书中关于“控制”的内容。我知道,再好的理论也需要付诸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先进的振动控制技术,无论是被动阻尼器、主动阻尼器,还是其他创新的减振方案,并能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现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于斜拉桥,又是如何有效地保障了桥梁的安全。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工程技术指南,它将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斜拉桥的设计理念、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工程师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创新。

评分

《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画面中那座巍峨的斜拉桥,在深邃的夜色下,拉索仿佛闪烁的星光,勾勒出工程的宏伟与浪漫。我一直对那些横跨山河、连接世界的宏伟桥梁建筑心怀憧憬,而斜拉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高效的跨度能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在欣赏它们壮丽外观的同时,我也常常思考隐藏在它们背后复杂的工程原理和技术挑战。书中提到的“拉索振动”恰恰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好奇的一个方面。我总是在想,那些承担着巨大拉力的拉索,是如何在承受风、雨、雪等自然荷载的同时,避免产生不利的振动?这些振动一旦发生,又会对整个桥梁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各种引起拉索振动的物理机制,例如风致激励下的涡激振动、颤振,以及由于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导致的参数共振等,并且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推导和严谨的数学模型。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控制”的内容。我知道,任何伟大的工程都离不开对潜在风险的有效管理。我希望书中能够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拉索振动控制技术,无论是从设计上就考虑如何减小振动,还是在建成后如何通过加装阻尼器等装置来抑制振动。我期待书中能够结合丰富的工程案例,深入剖析这些控制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以及实际效果,从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桥梁工程在保障结构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探索斜拉桥动力学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极具深度和前瞻性。我本身对结构动力学,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的动力学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斜拉桥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现代化桥梁结构,其复杂性更是引人入胜。尤其是书中聚焦的“拉索振动”这一细分领域,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斜拉桥大多是静态而稳固的,但背后隐藏着工程师们对无数动态因素的细致考量。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导致拉索振动的物理现象,比如,风是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激振作用,在拉索上产生持续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振动。我还想知道,除了风,其他自然因素,比如温度变化、车辆荷载等,是否也会对拉索的振动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量级有多大。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控制”的部分。我理解,仅仅认识到振动的存在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抑制它,从而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这本书是否会介绍各种创新的振动控制技术,例如主动阻尼器、被动阻尼器,或者是一些新型的减振材料的应用?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推导,详细的数学模型,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让我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斜拉桥拉索振动及其控制的精髓。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我拓展在结构动力学领域的知识边界,并且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桥梁工程的挑战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座雄伟的斜拉桥仿佛从虚空中浮现,拉索的线条流畅而有力,象征着工程师们对力学与美学的极致追求。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翻开目录,我对“斜拉桥的拉索振动”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斜拉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跨越峡谷、河流等复杂地形。然而,其悬挑的拉索结构也带来了潜在的动力学问题,尤其是风荷载引起的振动,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能导致结构疲劳损伤,甚至影响桥梁的安全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引起拉索振动的机理,比如涡激振动、颤振、参数共振等等,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分析这些振动现象对斜拉桥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当然,理论知识的阐述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易懂的推导过程,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同时,工程实践中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手段也同样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介绍先进的振动监测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估拉索的健康状况。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专业、严谨、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斜拉桥拉索振动的奥秘。

评分

初次见到《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内容详实,学术性强。作为一名对工程结构,特别是大型桥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斜拉桥的结构原理及其可能存在的动力学问题感到好奇。斜拉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如同一张巨大的竖琴,而拉索便是那一张张被绷紧的琴弦。然而,这些“琴弦”在风的作用下,是否会产生共振,进而影响整个桥梁的稳定性?这正是我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讲解导致拉索振动的各种物理机制,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涡激振动、空气动力学中的颤振,以及由于结构自身特性导致的参数共振等。这些理论知识的阐述,我希望能够深入浅出,配以必要的数学推导和图示,使得即使是对动力学理论不是非常精通的读者,也能有所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控制”的章节。解决振动问题,仅仅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加以抑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振动控制方法,例如如何设计和应用各种类型的阻尼器,包括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流体粘滞阻尼器(FLD)等,甚至可能涉及一些主动控制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控制措施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斜拉桥动力学领域的大门,让我对这项复杂而精妙的工程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斜拉桥的拉索振动与控制》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一个在桥梁工程领域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斜拉桥作为现代桥梁工程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优越的性能,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悬挂的拉索系统,在自然界的各种动态载荷作用下,确实存在发生振动的风险。我一直好奇,这些细长的拉索,是如何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保持稳定的?书中关于“振动”的部分,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导致拉索振动的各种物理机制,例如风致激励下的涡激振动、颤振,甚至可能包括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解释这些振动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对拉索结构以及整个斜拉桥的安全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控制”的章节。我知道,对于任何工程结构而言,仅仅分析潜在的风险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期望书中能够全面介绍各种行之有效的拉索振动控制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被动阻尼技术、主动控制技术,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新型的减振材料和结构设计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阐述这些控制措施的设计原理、实施方法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实际效果,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工程经验和技术方法。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斜拉桥动力学行为和振动控制技术的重要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