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复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学术
  • 语言学
  • 中国文法
  • 传统文化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名著
  • 通论
  • 近代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8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47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自39节至195节,都是我大胆武断,要想建造起一个研究中国文法的革新的骨格来,我明知道这种讲法,未必能完备,未必能精确,未必能得一般人的同意,但是我既已感觉到旧时的讲法,不十分完善,我就决不因此馁缩;先把这几条粗略的碳线画成,以便后来随时修改我知道无论做什么事,着手的第一步,都是这样。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以先秦古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一些现代汉语的例证,说明文法是什么、文法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论述了词的分类、搭配关系及句子的结构与分类。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甚高,它代表了新一代学者对于中国语言的开拓性研究,其中体现的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理想,颇值得我们重视。书中提出了“建造起一个研究中国文法革新的骨格”,大胆新颖。

内页插图

目录

谨致谢意
自序
第一讲
文法究竟是什么,1-6
文法的范围,7-9
理论的文法与实际的文法,10-14
文法的研究法
归纳与实证,15-18
记载与解释,19-20
历史的研究法,21
比较的研究法,22-35
普通的研究法,36
本国文法与外国文法,37
文法与字书,38

第二讲
本讲之目的与区划,39-40
理论的状况
实体词与品态词,41-42
具体词与抽象词,43-45
指明词,46-49
指明品态词,50
代词,51-53
算式的说明,54
端词与加词,56-57
主词与表词,58-61
先词,62-64
主从式与衡分式,65-70
文法的状况
论字
字的界说,72-73
字偶,74-89
附论“读破”,88
字义的广狭,90-93
分合,94-107
形式字,108-118
位置及引申,119-122
论字群
合群与孤立,123-126
品词的分配,127-131
论句
普通句与特别句,133-134
……
第三廛
四版附言
后记

精彩书摘

还有一种字,形式虽然与合义字相象,而性质截然不同。因为他也是一种结合,不过结合之后,把原来几个字的意义,完全消灭了。他那种现象,好像是某种事物,本来只须用一个字代表他,却把这一个字,化做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都变做了那一个字的分体:所以我们称这种字为分体字。分体字有好多种,可依其程度之深浅,分别说明如下:
程度最深的,如“琥珀”“囫囵”等,“琥珀”“囫囵”,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若把他分成“琥”,“珀”,“囫”,“囵”四个字,就是全无意义。这些字,我们称他为绝对的分体字。
次一等的,如“鸳鸯”“凤凰”等,我们虽然知道“鸳”与“凤”是阳性,“鸯”与“凰”是阴性,意义上显然有别;而应用的时候,往往把“鸳鸯”看作一物,“凤凰”看作一物,并不分拆(如“凤求凰”那样的分拆,不过偶然一见;“鸳”与“鸯”的分拆,就没有见过)。这些字,我们称他为孪生性的分体字。
更次一等的,如“车前子”,“伯劳”,“子规”等。他们在合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意思;若把他们分成了“车”,“前”,“子”,“伯”,“劳”,“子”,“规”,就各有各的意思,与相合时的意思,完全不相干涉。这些字,我们称他为化合式的分体字。
凡分体字中之一部分,可称为部分字;如“车”,“前”,“子”三字,对于“车前子”说,各为部分字。
还有一种复合字,形式亦与合义字相像,而性质又不同。因为合义字是加词与端词的主从关系,复合字却是衡分的关系,指不出那一个是加词来。这里面,又可分作三种:
第一种是叠词,如“一一”,“处处”,“人人”等。
第二种是等词,就是把两个意义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字,连接在一
……

前言/序言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图书简介 概述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是一部在中国语言学史、尤其是民国时期语言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中国古代的文法现象,而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国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词法、句法、修辞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它站在时代的前沿,吸收了当时西方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语言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文法理论体系。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训诂考据走向科学、系统的学科化阶段,对后世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与学术价值 本书诞生于民国时期,一个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时代。在西方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知识界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积极引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时的语言学研究者们,怀揣着振兴民族语言、建立自主学术体系的理想,勇于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中国文法通论》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产物。它超越了以往汉语语法研究的局限,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解释或对字词的辨析,而是将汉语视为一个独立的、有自身内在规律的语言系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的创新性: 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法范畴,尝试运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来解读汉语。例如,它可能借鉴了当时已发展起来的句法学、词汇学、语音学等现代语言学分支,并试图将这些理论本土化,构建一套适合汉语特点的分析工具。这在当时是极为不易的,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体系的完备性: 本书的“通论”二字,就预示着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它可能涵盖了汉语的各个语法层面,从音韵、词汇的构成,到词语的组合、句子的结构,乃至语篇的组织和篇章的风格,都有所涉及。这种全面性的梳理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汉语语法图景。 方法论的先进性: 相较于传统的文献研究,本书可能采用了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统计分析,归纳语法规律;或者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揭示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这种方法的转变,是语言学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学科发展的奠基性: 《中国文法通论》的出版,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后来的学者们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因此,本书在回顾中国语言学史时,不可或缺。 历史文献的珍贵性: 作为民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名著,《中国文法通论》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那个时代思想文化风貌的生动写照。它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探索以及他们为民族语言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对于研究民国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学者而言,本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梗概(推测性,但符合“通论”的含义) 虽然具体内容细节需查阅原书,但从“中国文法通论”这一书名,以及民国时期学术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本书可能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导论与基本概念: 语言的本质与功能: 作者可能会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阐述语言的定义、起源、发展规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文法的界定与范畴: 详细阐释“文法”在本书中所指的含义,区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面的概念,明确本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论。 汉语的特点与独特性: 探讨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或分析语)的特点,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 2. 语音与音韵研究(作为语法基础): 汉字与语音的关系: 论述汉字与汉语语音之间的关系,探讨声母、韵母、声调等构成音节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体现(例如,声调在区分意义上的作用)。 音变与音系: 可能涉及汉语音变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虽然重点不在语音学本身,但会为理解词汇和语法的变化提供背景。 3. 词汇学与构词法: 词的分类: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划分,对汉语词汇进行分类,如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叹词)和虚词(连词、语气词等),并详细分析各类词的语法特征和意义。 构词法: 深入探讨汉语的构词方式,包括独体词、合成词(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等)、派生词(虽然汉语派生现象相对较少,但可能也会有所涉及),以及词素的构成和组合。 词义的研究: 探讨词义的构成、发展和变化,包括词义的引申、比喻、兼类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并分析词义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4. 词法与词组(短语)研究: 词法规则: 分析词语在句子中如何结合,形成各种类型的词组。例如,名词词组(如“美丽的风景”)、动词词组(如“认真阅读”)、形容词词组(如“非常高兴”)等。 词组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分析各类词组的内部结构(中心语、修饰语、限定语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语序与词组: 探讨语序在汉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词组的构成和意义。 5. 句法学研究: 句子的基本结构: 剖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基本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句子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例如,根据结构分为简单句和复句;根据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谓语的类型分为主谓句、动宾句等。 复句的研究: 深入探讨复句的构成方式,分析并列、承接、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让步、zulo 等各种关联词语在连接分句中的作用,以及复句内部句子的逻辑关系。 特殊句式: 可能还会探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或带有被动意义的结构)、判断句、存在句等。 句子成分的功能与变换: 详细分析句子成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可以发生的各种变换。 6. 语篇与修辞研究(可能作为句法研究的延伸): 篇章的结构与组织: 探讨句子如何组织成段落,段落如何构成篇章,以及语篇的连贯性、衔接性等问题。 修辞手法的分析: 可能会涉及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语等,并分析它们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中的作用。 7. 语法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语法的视角: 可能还会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演变进行一些探讨,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演变的原因。 方言的语法差异: 也许会提及不同汉语方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本书的独特性与影响 《中国文法通论》之所以被誉为“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还在于其所体现的学术精神和贡献。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学术交流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作者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本身就已属不易。本书不仅为汉语语法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可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能兼具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既有对语言本身的深刻洞察,也饱含着对汉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切关怀。阅读此书,不仅能获得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热情和人文情怀。 总而言之,《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是一部集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史料性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研究汉语语法的重要参考,更是了解民国时期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思想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研究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深远影响至今犹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难度曲线设置得非常巧妙。开篇之处,作者似乎非常体贴,用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基础的概念铺垫,为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地基。但随着章节的深入,其学术的密度和要求的认知水平也同步递增,这迫使我不断地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比。这并非是负面的体验,反而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它有效地避免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肤浅学习状态。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它像是一个耐心的导师,既提供清晰的指引,又设置了恰到好处的挑战,确保读者在阅读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洞察力。尽管它成书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但其中蕴含的许多对语言本质的思考,至今看来依然充满生命力,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和视角,与当今最前沿的学术思潮有着惊人的契合点。这让我不禁思考,真正的经典之所以能流传不朽,或许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事物最根本、最永恒的规律。阅读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知识的继承,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跨时空对谈,让我对如何看待当代的学术发展,也有了全新的参照系和判断标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字面信息本身。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文本的呈现上,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叙事张力。尽管它处理的是相对枯燥的学术课题,但作者的笔触却如同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入胜的观点,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行文之间,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情怀,文字虽不华丽,却自有其磅礴的气势。特别是当涉及到对某个时代学术风貌的整体描摹时,那种对历史脉动的精准把握,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当时伏案疾书时的神态,那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泛着温润的米黄色,即便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关怀。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间距和大小,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的审美体验。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其他印刷品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内页的插图或版式设计,虽然我无法具体描述内容,但那种经过精心打磨的细节,足见出版方对这部“名著”的尊重与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熠熠生辉。我毫不夸张地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美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极为严谨,逻辑链条之清晰,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看似繁复晦涩的理论体系,层层剥开,直至露出最核心的脉络。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键的论断,发现作者的思维跨度之大,对前人观点的融会贯通,远超我的想象。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引用旧说,而是构建了一个内在自洽的分析框架,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密的几何证明,让人心悦诚服。这种高度的学术自觉性,使得整部著作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坊间那些浅尝辄止的读物可比。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了整个领域的核心议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深刻体验。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书好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书好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书好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书好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文法通论 书好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