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喜欢旧东西。
虽然没做过三毛年少时所做过的拾荒梦,但是对于任何遗弃的物品,我都会投以好奇的眼光。
这以路下来,我从光华商场少年,变成福和桥下青年,再变成游遍欧洲跳蚤市场的壮年,这当中所交过的学费,所学到的人生,止我甘之如饴……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买卖人生
我上跳蚤市场有项不成文的坚持:姿态要优雅。
趁火打劫?你情我愿?
慢淘
心机
有卖都是赚
捡角
礼多人不怪
诚信
出奇制胜
放空
心太软
皮箱先生
ebay风云
杀价密码
Chapter 2 赶集
我不在跳蚤市场,就在去跳蚤市场的路上……
德国·柏林
德国·柏林
德国·柏林
德国·柏林
德国·柏林
德国·汉堡
法国·巴黎
英国·伦敦
西班牙·马德里
Chapter 3 拾荒在路上
我喜欢旧东西
芬兰·赫尔辛基
柏林·废铁艺术家
恋恋·北京俊涛
吉普赛之歌
旧货一卡车
旧货店传奇
【后记】
找到魔椅
精彩书摘
趁火打劫?你情我愿?
中文有旬成语,用在跳蚤市场上既传神又贴切,叫“趁火打劫”。
跳蚤市场上分专业卖家和业余卖家。专业卖家们每个周末都会在同一个摊位上出现,而且摆摊的速度不疾不徐,太早来反而不见他们人影,只见一堆堆尚未拆开的纸箱。业余卖家不一样,他们一年只来一两次,大部分是为了清掉家里不要的物品。有人甚至一辈子只摆这么一次,就为了好玩。而这些业余卖家,就是我们这些所谓“专业买家”眼里的肥肉,而这些肥肉,当然要放把火,野炊炭烤一下!
所谓趁火打劫,真的就像字义上所形容,看见这些业余卖家们惊慌失措地被一堆买家团团包围,询价声和杀价声此起彼落。业余卖家招架不住,只能把东西一件件胡乱卖出,左手收钱右手找钱。碰到很缠人的客人,还要动气应付对方不厌其烦的漫天杀价,乱军之中,常常被杀得片甲不留。
最爱趁火打劫的,其实都是那些专做买卖的行家。当中很多都是熟面孔,有人自己在城里开小店,有人只在网络ebayr上做生意,还有人为了第二天的跳蚤市场做准备。这些人眼光快狠准,走路疾如风,脸上那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的表隋有如地府王爷出巡,自然让人退避三舍。
而姜果然是老的辣,在一堆乱军之中,也一定会看见那些原本此刻应该站在自己摊位上的专业卖家。这些老狐狸,最爱趁火打劫的场景,而且买东西眼到手到,不一会儿工夫,已经满载而归再回到自己摊位上,这才好整以暇地开始铺陈自己的门面。想当然尔,刚刚那些战利品也会再度出现在他们的摊位上,而且身价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我不爱趁火打劫。更确切说,我不喜欢挤在一堆人当中买东西。或许在初出茅庐时,曾经试着凑热闹,跟大伙一起询价杀价,但在吃过一丽次闷亏后,便知难而退。也怪自己身手太过稚嫩,或是个性太过谦恭,询价的速度总比不上土耳其人或是俄国人杀价的速度。而且这些人杀价都硬着来,硬是掏出钱来要卖家按照他的意思成交,卖家在左右夹攻之下,往往也只能认赔了事。有时明明是我在询价,对方也会伸手一把将物件抢走,一副就要掏钱买单的模样,摆明是要霸凌我这个菜鸟!后来我学乖了,一定要把东西抓在手上,即便还没议价,也要紧紧抓着,让人没有可乘之机。
市场上还有两种情况我也会知难而退。一种是碰到身旁有大烟枪,不断口吐雪茄烟来呛人。很奇怪,全世界的旧货市场都像是机场候机楼的吸烟室,逛市场的人不知是太享受假日风情,或是精神太焦虑,许多人都大管大管地吸着烟,大口大口地吞云吐雾。另外一种情况是碰到身穿貂皮大衣的俄国假贵妇,这些俄国老女人很爱推挤,有时还会不经意用高跟鞋踩人,怒目瞪她,她就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让人气结。
但是在跳蚤市场上,不抢先机、知难而退,还会有收获吗?还好我的品味“出众”,我喜欢的东西,别人总看不上眼,市场逛一圈下来,一样旧货满行囊。另外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每个市场都逛上两圈,就会发现每次总有捡到漏网之鱼的惊喜。
其实,卖家们也很聪明,他们知道好货总会在第一轮就被抢购一空,于是早在桌底下准备好第二轮精彩的货色,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气,一方面也为了面子。如果整个摊位下半天都门可罗雀,未免太扫兴。现在我逛市场都会耐心的在几小时之后再逛第二轮,瞧瞧卖家们都搬出了哪些压箱宝。而且逛第二轮时还有个好处,第一轮出价卖家死都不愿卖的东西,到了第二轮还没卖出,卖家的信心就会动摇,这时如果再死缠烂打一下,卖家终会妥协。有时他们见你再度出现,不用你开口,他们也会悄悄走到你身边,向你暗示说方才的价钱愿意成交。
有的卖家则千万不能打草惊蛇。询过价钱摸清底细,知道便宜之后,千万别急着议价掏钱,还是要稳住阵脚,一样样把玩,最后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慢慢议价,千万别让他发觉自己定价太便宜,并且要表现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如果发觉东西偏贵,表面上不疾不徐地离开,并且满心称赞对方东西真棒,然后祝福他好运,实则等待下一个人继续挫挫他的锐气,等你下次再绕回来,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慢淘
我上跳蚤市场有项不成文的坚持:姿态要优雅。
早期我逛跳蚤市场,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急。我的脚步急速,我的眼光急切,我的脑袋急转。我急着要在一天之内走遍三个跳蚤市场;我急着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摊位中,搜寻出有卖相的标的;我急着在欧元、台币、买价、卖价中换算成本以及利润。这样的压力,极大。
以前的我,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买走,心里会极度懊恼,言语之间还会怪罪对方为何没等我(其实是自己太晚到)。看到有同行走在我前面时,我会刻意绕路然后加速奔跑,为的就是要赶在他之前抵达市场。
后来经验告诉我,欲速则不达。心里愈是急切,眼里愈看不见好东西。现在的我,上跳蚤市场的心态总不外乎玩、瞎逛。看看市场里有什么不期而遇的惊喜,或者是跟熟识的卖家们打打招呼,或是跟几个旧识同行驻足闲聊。如果生活有慢活,食物有慢食,像我这样慢条斯理地在跳蚤市场里淘宝,就叫做慢淘。
我的慢淘,姿态肯定优雅。我看东西,一开始都是远观,发现有趣东西时,才会近玩。而且我看东西,一定会用眼光先跟卖家打个招呼,说声日安,接着才开始把玩对象,问东问西,最后再来询价,如此买家也会觉得备受尊重,礼尚往来。这个经验是从卖家身上学来的。
……
《念旧(跟着市集去流浪)》:一座城市的风情画卷,一曲时代的记忆挽歌 在繁华都市的脉络中,总有一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温度,诉说着无数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念旧(跟着市集去流浪)》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更不是一本刻意寻访古迹的指南。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凝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漫游,一次对“念旧”这复杂情感的深刻剖析。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鲜活而又渐渐褪色的市集,去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去体味它们如今的静默,去追寻它们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印记。 书名中的“念旧”,不仅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更是一种对事物根源的探寻,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跟着市集去流浪”,则揭示了本书的独特视角和叙事方式。它以市集为载体,以一种不期而遇的、随遇而安的姿态,穿越城市的肌理,如同流浪的旅人,在人声鼎沸、烟火腾腾的市集里,捕捉那些易逝的瞬间,聆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品味那些淳朴而深沉的情感。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避开了宏大叙事,选择了微观的切入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它不讲述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真实的对话,一个个寻常的物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第一章:市集的脉搏——从喧嚣到静默的生命轮回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市集。这里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真实的城市交响曲。作者将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市集最原始、最鲜活的一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新鲜的时令蔬果,带着泥土芬芳;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各式小吃,勾起舌尖的记忆;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品,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甚至是那些不起眼的二手旧货,都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主人和故事。 市集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枢纽。在这里,邻里之间的问候,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以及那些因为生活而产生的羁绊,都在不经意间流淌。作者将深入描绘这些市集里的人物群像:辛勤劳作的摊主,他们用汗水换取生活;精打细算的买家,他们在柴米油盐中寻找精明;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在市集里寻找机遇;以及那些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在喧嚣中寻找一丝慰藉,怀念逝去的岁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市集正面临着被遗忘、被改造甚至被消失的命运。本书将带着读者去观察,去感受这种变迁。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集,或许已经变得冷清,或许正在经历着转型。作者不会简单地批判,而是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去记录这种生命轮回的过程。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痕迹,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失去”的共鸣。 第二章:时光的折痕——被市集珍藏的集体记忆 市集,是城市记忆最忠实的收藏家。在那些陈旧的招牌下,在斑驳的墙壁上,在世代流传的吆喝声里,都隐藏着一段段被时光打磨过的集体记忆。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记忆的源泉。 作者会追溯某个特定市集的发展历史,它可能因为某个产业而兴盛,也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闻名。它可能是某个时代的商业中心,也可能是某个社区的情感寄托。通过访谈老一辈的居民,翻阅泛黄的史料,作者将还原市集曾经的辉煌时刻,那些让人们引以为傲的过去。 在市集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活化石”般的存在。比如,那些坚持了数十年的老字号店铺,它们不仅仅是卖商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记忆和生活习惯。那些传承了数代的手工艺人,他们用双手雕刻着传统,用技艺守护着文化。他们的存在,是对现代流水线生产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也是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隐藏在市集里的“隐秘角落”。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面藏着一家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美食小店;可能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曾经发生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可能是某个摊位,其主人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的生活经历却能折射出时代的侧面。作者将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这些被忽略的美好,去触碰那些被遗忘的温暖。 第三章:器物的低语——从物件中窥探人情冷暖 在市集里,每一个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摊位都承载着人情冷暖。本书将跳出对市集表象的描绘,深入到器物的灵魂,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者会聚焦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件。例如,一把磨得光滑的旧菜刀,它可能为无数个家庭的餐桌贡献了美味;一个带着磨损痕迹的藤编篮子,它可能见证了无数次从田间到市集的奔波;一件泛黄的旧衣裳,它可能承载了某段青涩的爱恋或是某个家庭的节俭。这些物件,虽然普通,却因为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而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描绘,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老物件,如今可能已经难觅踪迹,这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迭代。而一些依然在市集上出现的传统物件,则说明了某些传统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依然具有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通过器物来窥探人情冷暖。一个摊主对顾客的细心叮嘱,一个买家对摊主的信任与尊重,一次因为价格而产生的争执,一次因为怀旧而进行的攀谈……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都构成了市集里最真实的人情味。作者将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记录这些温暖的瞬间,去展现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情感连接。 第四章:味蕾的记忆——舌尖上的乡愁与时代的变迁 “民以食为天”,市集更是承载着一个城市最地道的味道。本书将用最生动的笔墨,描绘市集中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并以此为线索,串联起味蕾深处的乡愁与时代的变迁。 从早市的热气腾腾,到夜市的灯火阑珊,市集里的食物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作者将带领读者品尝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可能是一碗熬了数小时的骨汤面,里面藏着对家乡的眷恋;可能是一块刚出炉的烤饼,外酥内软,香气四溢;可能是一盘新鲜的卤味,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酱香。 这些食物,不仅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很多老字号的食品,其配方可能几代人都没有改变,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市集里的食物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一些新式的小吃,融合了外来的元素,也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口味和对生活的新追求。 本书将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展现时代的变迁。例如,曾经风靡一时但如今已难觅踪迹的传统食物,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而一些新涌现的创意美食,则预示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作者也会深入挖掘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那些默默坚守传统的摊主,他们对食物的热爱与执着;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用创新为传统美食注入新的生命。 第五章:流浪的意义——在市集中寻觅生命的归属 “跟着市集去流浪”,这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心境。本书的结尾,将升华对“流浪”和“念旧”的理解,探讨在市集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我们如何寻觅生命的归属。 市集,是匆忙都市中的一个“慢”的节点。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恼,沉浸在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节奏中。作者将通过对市集氛围的描绘,来展现这种“慢”的价值。在人声鼎沸的市集里,有时反而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时反而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简单;在与摊主的交流中,有时反而能感受到最真挚的人情。 “流浪”,并非一定是物理上的远行,也可以是一种心灵上的探索。跟着市集去流浪,就是一种卸下所有防备,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连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念旧”,也并非是对过去的执着,而是一种对根源的尊重,对传统的理解,对生命的珍视。通过对市集的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根”的重要性,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市集,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过去,也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念旧(跟着市集去流浪)》是一本关于城市,关于人,关于记忆,关于情感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真挚的观察,最细腻的描写,最深刻的思考。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世界,让我们在品味市集烟火气的同时,也体味到生命的厚重与温情。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市集,原来承载了如此丰富的人生百态,原来隐藏着如此动人的时代故事。而你,或许也会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念旧”的情感,以及那份“跟着市集去流浪”的勇气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