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动的时候买的,很好看,物流也很赞
评分韩少功此处提到的"传媒殖民主义",是因为它神通广大,具有"文明示范和消费示范"的作用,不战而胜。两位西方学者称为"生命的信息殖民化"(informational colonization of being),新世界秩序的合法化部分地依赖传播工业,"传播工业在生物政治的组织构造内整合了幻象与象征,不仅使幻象与象征为权力服务,也实际将它们整合入权力的作用之中。"(麦克·哈德安东尼奥·纳格利《帝国》,韦本、李尚远译,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7月版第91页)他们认为,当今及未来的生产是一种"生物政治的生产",即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主要的劳动形式是传播的劳动、情感的劳动等。而《进步主义》中描绘的生活方式的示范无疑就是一种生物政治的生产行为或形态,受众的欲望、情感、意识、想象都被网络、编织进这种生产之中,它体现了一种"生物权力",这种"生物权力"不仅控制了人的大脑和身体,同时也通过传媒等网络像控制一个身体一样把整个社会都控制起来。韩少功的认识是敏锐的,描述是精彩的,但他认为古代社会信息不通相对隔绝,先进与落后文明间构不成示范、引导、征服,外面的世界是空白,他也许忘了哥伦布因为信息不多而想象东方遍地黄金才开始了他的殖民之旅,金主完颜亮同样因为信息不多而想象柳永词中江南的繁华世界才动了南侵入念,这是想象比媒象更可怕的一面。
评分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及世界末中国城市人生写真!“新历史小说干将”的苏童在这部现实题材的新长篇中,塑造了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小人物的命运。一位资深评论家在读完之后认为,苏童在这部新长篇中所显现的功力,感觉他又回到了他的鼎盛时期。
评分最近喜欢上苏童,慢慢看吧
评分苏童,生于一九六三年,江苏苏州人。一九八○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三年开始发表小说。一九八七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使其成为“先锋派”的主将。一九八九年以后的创作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是典型的代表作。此部作品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小说《米》、《红粉》、《妇女生活》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现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等文字。
评分苏童的长篇,其实也不错,并不是只擅长中短篇呢。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痒。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广种不收。
评分韩少功曾面临一次写作困境,他无论如何写不出当年知青生活的一个脉络清晰完整的故事,他脑子里只有一些零落的景象,而忆不起前因后果,没法把景象的碎片重新编织成章。(《记忆》)这似乎是读解《暗示》的一个"暗示",它意味着表意的链条发生了断裂,历史的连贯性终止了,线性连接的时间成了一堆断线头,知青生活、革命年代、现实世界、全球景观就无法整合成一个连续性、整体性的宏大图景或叙述,而只能是零散化破碎感的了。作家的写作方式、策略的选择源自他的深层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是外界强烈刺激的结果。也许这是后现代社会浸染下韩少功书写的宿命?就此而言,我很怀疑韩少功能否写出一个有头有尾的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他的第一部所谓长篇小说是词典体,而这部象典也由词条编目、片断组成)。经验的碎片导致他体验的碎片、思想的碎片。我觉得韩少功写作的困境和策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既有个人私秘的原因,也有时代语境的形塑。接下来的问题是,小说家还需不需要一个完整的好故事?更进一步,如何看待各种各样的"碎片"和社会"整体"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