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2版)(下册)(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
定价:79.00元
作者:包蓼结,张铜生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229957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作者编著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一书的基础上,因建筑结构规范的全面修订及近年来高层建筑结构的新发展而重新编写的,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和工程的需要。
全书共16章,为了突出基本内容,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为基础内容册。全册突出基本概念,注重实用算法,特别是以手算为基础的简便方法,注意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别及内在联系,注意结构受力和变形特性的分析等。上册以常用的三大结构体系为主,兼及筒体,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对结构体系与布置,各种结构体系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方法等,所述原则和方法对高层钢结构、钢混结构均适用)。为了突出基本要求,便于初学者掌握,讲解方法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为了便于教和学,各章增加了例题,并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框一剪结构工程设计实例,各章后附有思考题和习题。供普通高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同时可供初学者作为参考用书。
下册为提高、深入和专题册。围绕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复杂问题的计算,高层建筑筒体结构的计算(续篇),高层建筑结构的有限条分析法,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和有限元线法,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反应谱分析法,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时程分析法,高层建筑空间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简介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其中许多是作者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提高的学习材料及专题参考资料。第15、16两章专题性较强,引用文献较多,为了查阅资料方便,单列了参考文献。
目录
第11章 高层建筑筒体结构的计算(续篇)
11.1 框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等代角柱法
11.1.1 计算简图和计算方法
11.1.2 图表的制作和使用
11.1.3 翼缘框架梁弯矩和剪力计算
11.1.4 计算步骤与算例
11.2 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连续体一微分方程法
11.2.1 计算简图和计算方法
11.2.2 微分方程的建立
11.2.3 三种典型荷载作用时的解
11.2.4 外框筒的内力计算
11.2.5 计算步骤与算例
11.3 框筒和筒中筒结构在扭转荷载下的微分方程解法
11.3.1 框筒结构在扭转荷载下的计算
11.3.2 筒中筒结构在扭转荷载下的计算
11.4 变截面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
11.4.1 计算简图与计算方法
11.4.2 变截面框筒结构的应力分析
11.4.3 变截面框筒结构的侧向位移
11.4.4 变截面框筒的柔度矩阵
11.4.5 外框筒的内力计算
11.4.6 外筒翘曲和筒中筒结构的侧向位移计算
11.4.7 计算步骤
11.5 变截面筒中筒结构在扭转荷载下的计算
11.5.1 计算简图与计算方法
11.5.2 变截面框筒的扭转应力分析
11.5.3 变截面框筒结构的扭转角
11.5.4 变截面框筒的扭转柔度矩阵
……
第12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有限条分析法、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和有限元线法
第13章 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第14章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反应谱分析法
第15章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时程分析法
第16章 高层建筑空间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1.0的编制原理简介
第17章 隔震结构空间杆系-层模型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2.0、HBTA2.5的编制原理
第18章 消能减震结构空间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HBTA3.0的编制原理简介
附录 考虑双向弯曲与轴压相互耦合的梁柱单元刚度矩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2版)(下册)》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理论公式,而是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然后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各种荷载组合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取值。书中关于基础设计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深基坑工程和桩基设计的详细介绍,这对于我们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个计算实例,但从其目录和章节安排来看,这本书几乎涵盖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所有关键环节。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显然是站在一线工程师的角度,考虑到了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其语言的精炼和条理的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读者,也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掌握核心知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将会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一些知识空白。作者在对结构设计原则进行阐述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里面详细介绍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设计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构件选择和连接设计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书中也提到了许多关于结构监测和评估的技术,这对于保证高层建筑的长期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虽然我还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书中的一些复杂计算和理论模型,但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对于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还能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相信它会成为我在结构设计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书中不仅梳理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理论,更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结构振动控制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这对于我们如何提高高层建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应对突发性的动荷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还对结构的耐久性和维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对于确保高层建筑的长期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对书中的某些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但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圣经”,并相信它将对未来的结构工程师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对高层建筑结构充满好奇的在读博士生,我一直期待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入讲解该领域知识的教材。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2版)(下册)》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作者在介绍各种结构体系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其形态,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力学性能、设计要点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高层建筑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行为分析,比如强风、地震等,作者通过详实的计算和图示,清晰地展示了结构的变形、内力分布等关键信息,这对于我们进行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至关重要。书中对于结构动力学分析的介绍也十分详尽,涉及到多种数值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应用,这为我们进行更精细化的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虽然我还在啃读过程中,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的决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作为一名在结构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总以为自己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已经有了相当的掌握,但阅读此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补充的地方。书中对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构件的连接设计、以及材料的选用等,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关于结构的可靠度设计和性能化设计方面,作者的论述非常系统和前沿,这对于我们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工程环境中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虽然某些章节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模型对我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但我相信,一旦我能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我的设计能力将会得到质的飞跃。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结构健康监测和减震控制的技术,这些都是当今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能够将这些前沿技术纳入教材,显示了其高度的前瞻性和视野。我强烈推荐所有希望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同行,都应该认真研读这本书,因为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结构工程师,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还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这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2版)(下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实用。作者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并且会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来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高层建筑整体稳定性分析的章节,里面讲解的各种稳定性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整体稳定性,对我的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包括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这对于确保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虽然我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消化书中的内容,但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对于提升我的专业技能非常有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理,还能为我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将这本书视为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学习伙伴,并期待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新型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介绍,这反映了作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书中在分析结构性能时,不仅仅关注静态荷载下的表现,还深入探讨了结构在动态荷载、火灾等复杂环境下的响应,这使得对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更加全面和准确。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每一个论点都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工程实践。虽然我对书中的部分计算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钻研,但仅从其内容框架和理论体系来看,这本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高层建筑的静态和动态响应,还能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的建筑。我深信,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并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阅读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2版)(下册)》后,我被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易懂的方式,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概念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章节,里面对各种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的介绍,以及它们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让我对现代建筑材料的潜力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各种结构的计算软件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这为我们进行精确的结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结构工程师,但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理解。我将这本书视为一座知识的金矿,并会持续地从中学习和汲取养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在一些高级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推导部分。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探索和学习。作者在处理诸如非线性分析、薄壳结构、以及隔震减震技术等前沿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造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致振动的分析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风荷载的产生机理,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来评估结构的动力响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风环境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方方面面。虽然我还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够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知识体系,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其中的内容,但仅从其涵盖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它无疑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重磅文献。作者在对传统理论进行严谨阐述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新型结构体系的详细介绍,比如巨型结构、筒体结构、以及各种形式的抗侧力体系的对比分析,这为我们理解和选择最适合特定项目的结构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复杂荷载的计算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动力分析的部分,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逻辑性强,让我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时感到豁然开朗。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计算的每一个细节,但仅仅是阅读这些理论框架,就已经让我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引用的案例分析也十分丰富,这些案例来自世界各地的标志性高层建筑,它们不仅展示了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激发了我对未来高层建筑设计的无限想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折服,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我对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彰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