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年鑒》是一部全麵、係統反映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開發建設情況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書。201 1捲為本年鑒的第二捲,設有“法規選編”、 “綜閤概述”、“國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其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十一五’專題”、“‘十二五’專題”、“大事記”、“探索與研究”、“統計資料”、“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風采錄”等十個類目。本年鑒記載時限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內頁插圖
目錄
法規選編
財政部科技部關於印發《中關村國傢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的通知
國傢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當前推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火炬中心關於印發《國傢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辦法》的通知
國傢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加強區域産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科技部關於印發《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的通知
財政部科技部關於印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股權投資收入收繳暫行辦法》的通知
綜閤概述
2010年國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綜閤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
國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中關村國傢自主創新示範區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石傢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保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唐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燕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太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瀋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大連高新技術産業園區
鞍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營口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長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吉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延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哈爾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大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齊齊哈爾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南京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常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無锡新區
蘇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蘇州工業園區
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昆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寜波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紹興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閤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蕪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蚌埠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福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泉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廈門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
南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新餘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濟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青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淄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濰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威海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
濟寜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煙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洛陽高薪技術産業開發區
安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襄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宜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長沙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
“十一五”專題
精彩書摘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政策引導。根據國傢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各省級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要結閤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會同有關方麵研究製定本地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明確思路、發展方嚮、重點任務和目標,加強統籌協調,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指導推進本地創新平颱的建設。
(二)加強組織管理規範。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提升區域産業創新基礎能力作為一項長期、日常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要按照《國傢高技術産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傢工程研究中心管理辦法》、《國傢工程實驗室管理辦法(試行)》、《國傢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加強對國傢工程研究中心、國傢工程實驗室、國傢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和運行管理的指導,落實相關配套條件;根據《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建設實施辦法》(下附),負責組織實施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的建設。同時,要兼顧當前和長遠,加強統籌,緊密結閤本地區産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對本地産業創新平颱建設進行閤理規劃和布局,製定完善相應的管理規範,並加強與國傢産業創新平颱的有機銜接與閤作。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傢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強化對産業創新平颱建設的引導,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製定鼓勵産業創新平颱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要建立支持本地産業創新平颱建設的計劃支撐體係,安排專項資金和製定完善相關政策,創新支持方式和模式,激勵、引導各方麵共同推進國傢和地方創新平颱的建設,促進創新平颱在産業標準、技術服務與擴散等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傢鼓勵和支持跨區域和跨行業的創新平颱建設。
(四)推進實施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和國傢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規劃,加強區域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國傢發展改革委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布局一批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對符閤條件的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可命名為國傢地方聯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或作為現有國傢工程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國傢工程實驗室的分實驗室,並對西部地區中部分特色突齣、輻射帶動作用強和行業影響明顯的上述創新平颱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於擬安排國傢投資補助的西部地區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按照國傢的統一規定和要求,原則上由相應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擇優選擇確定。
(五)探索創新管理方式。國傢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對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建設的監督檢查。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強對國傢和地方創新平颱建設的跟蹤分析、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齣改進的對策措施和建議,積極促進創新平颱與本地産業發展需求的緊密結閤,切實發揮創新平颱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閤理的動態考核評價體係和優勝劣汰的管理運行機製,加強對國傢地方聯閤創新平颱、地方創新平颱的評估和檢查,促進創新平颱的良性發展。
……
前言/序言
聚焦前沿與區域發展的時代圖景:中國新興産業與區域創新體係研究 本書並非《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年鑒(2011)》,而是專注於宏觀視角下,中國新興産業發展態勢、區域創新生態的構建與演進,以及政策環境對産業集群影響的深度分析著作。 本研究立足於全球技術革命浪潮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曆史節點,係統梳理瞭21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2010-2015年間)中國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與麵臨的挑戰。它試圖超越單一年度數據的匯編,轉而探究驅動這些産業集群形成與壯大的深層機製。 --- 第一部分:全球技術經濟的重塑與中國的戰略應對 本書開篇深入剖析瞭2010年前後全球技術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特彆是“後金融危機時代”各國政府在創新驅動戰略上的調整。重點關注瞭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歐盟“地平綫2020”計劃對中國科技政策製定的外溢效應。 第一章:新興技術範式的轉型與中國産業的追趕路徑 本章詳細論述瞭移動互聯網(3G/4G滲透加速)、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初步構建,以及生物製藥領域基因測序成本下降對整個産業生態的顛覆性影響。研究指齣,中國在這一時期正經曆從“要素驅動”嚮“創新驅動”的痛苦轉型期,創新資源配置的效率成為決定性的瓶頸。具體分析瞭關鍵核心技術(如高端芯片製造、精密醫療器械)的對外依存度現狀,並基於數據模型估算瞭突破這些瓶頸所需的研發投入(R&D Intensity)增幅。 第二章: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與創新資本的流嚮 研究轉嚮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解讀。探討瞭“十二五”規劃中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政策傾斜,特彆是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如何影響瞭早期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投資(PE)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熱點。本章通過對A股和新三闆市場數據的交叉分析,揭示瞭資金從傳統重資産行業嚮輕資産、知識密集型行業的遷移趨勢。我們對比瞭産業政策的強度與實際資本流入的匹配度,發現存在部分區域和行業存在“政策套利”現象,而非純粹的市場驅動。 --- 第二部分:區域創新係統的演進與空間格局重塑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中國廣袤國土上不同類型創新區域的差異化研究,而非采用均質化的視角。我們構建瞭一個基於創新要素集聚程度、産業關聯強度和體製環境的區域創新能力評估體係。 第三章: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創新分化:從加工製造到源頭創新 重點剖析瞭長三角、珠三角兩大核心區域在2010年前後的轉型軌跡。在珠三角,研究關注瞭華為、騰訊等本土科技巨頭如何通過內部孵化和外部並購,重塑瞭區域的技術價值鏈,並探討瞭知識産權保護環境的改善對吸引國際研發中心(R&D Centers)的關鍵作用。在長三角,則聚焦於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産業在特定園區(如張江)如何通過“政産學研用”的緊密結閤,形成瞭獨特的“小生態係統”。 第四章:中西部地區的後發優勢與“溢齣效應” 本章深入考察瞭武漢、成都、西安等內陸核心城市在國傢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政策支持下,如何利用人纔迴流和成本優勢,承接沿海地區的産業轉移,並逐步嚮基礎研究和高技術服務業延伸。研究特彆分析瞭“人纔磁場效應”的局限性——即如何將臨時性的項目人纔轉化為長期穩定的創新資本和管理經驗。我們通過對高新技術企業員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跨區域閤作網絡密度的分析,量化瞭中西部創新係統的“韌性”。 第五章:産業集群的生命周期與資源枯竭問題 超越對“成功集群”的簡單贊美,本書關注瞭部分依賴政府補貼和土地紅利的傳統高新技術産業園所暴露齣的問題。分析瞭技術迭代過快導緻部分“新興産業”迅速“過時”的現象,以及産業空心化風險。本章提齣瞭一個“動態演化模型”,用以預測特定區域在缺乏持續外部並購或關鍵人纔引進時,其創新産齣可能在短期內衰退的臨界點。 --- 第三部分:創新生態係統的關鍵要素與治理挑戰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支撐創新活動的“軟環境”建設,即政策工具的設計、人力資本的質量以及跨界閤作的機製。 第六章:人力資本的結構性矛盾:工程師紅利與管理鴻溝 探討瞭中國在基礎研究人纔(博士、博士後)數量激增的背景下,如何在應用層和産業化階段麵臨“工程師紅利”嚮“管理鴻溝”轉化的挑戰。分析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迷的體製根源,並評估瞭股權激勵和期權製度在不同所有製企業中的實際激勵效果。 第七章:政策工具的迭代與“精準滴灌”的藝術 評估瞭在2010年左右,國傢和地方政府在科技創新支持工具箱中的變化,包括從大規模的産業補貼嚮更側重於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人纔引進項目和創新券等“輕資産”支持的轉變。重點分析瞭政策的“搭便車”效應與“擠齣效應”的平衡難度,以及如何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統一創新市場的分割。 第八章:開放與閤作:國際創新網絡的融入 本書最後強調瞭中國創新體係的開放性。通過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R&D Centers)的地理分布和職能分析,揭示瞭中國如何從單純的技術引進者嚮全球創新鏈條中的重要節點轉變。研究還討論瞭國際技術標準製定中的參與度,以及知識産權國際閤作(例如海外專利布局)的戰略意義。 結論與展望:麵嚮“後園區時代”的創新治理 本書總結認為,支撐産業發展的不再僅僅是物理空間(如高新區、産業園),而是高效的知識流動網絡、靈活的金融支持和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路徑的治理體係。未來的挑戰將是如何實現從“政策驅動的投資集聚”到“內生創新動力驅動的價值創造”的根本性跨越。 --- 本書適閤對象: 宏觀經濟政策研究人員、區域發展規劃專傢、科技管理部門官員、關注中國産業升級路徑的經濟學者及高新技術企業的戰略規劃人員。 (字數統計:約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