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优势(上)

国家竞争优势(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波特 著,李明轩,邱如美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
  • 国家战略
  • 竞争优势
  • 产业集群
  • 创新
  • 全球化
  • 波特
  • 哈佛商学院
  • 商业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29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532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竞争优势(上)》完全改变了人们原来对财富在现代全球经济中是如何形成和保持的观念。波特对于国际竞争力创始性的研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国家政策,也改变了城市、企业,甚至像中美洲这样的地区的思想和行为。

内容简介

   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为什么集中在德国?
   世界重要的药厂、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为什么在瑞士、瑞典等小国?
   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领域独占鳌头的企业,为什么大多在美国?
   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产业中,为什么是意大利的企业强势?
   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的产业,为什么在日本?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
   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迈克尔·波特第1次对此给出了全面的理论解释,也就是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上)》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 ”,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波特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当今世界竞争战略和竞争力领域公认的第一权威,“竞争战略之父”,是当经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埃森哲公司和《时代》杂志对全球最有影响力的50位管理大师的排名中,迈克尔·波特位居第一。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三种竞争战略理论。作为国际商学领域最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8本书籍。

目录

推荐序XI
新版序XVII
前 言XXVII
第1章 新典范时代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先问正确的问题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论
渴求一个新典范
转变中的竞争趋势
为什么他们能,我们不能
跨国探索竞争优势
广义的竞争优势

第一篇 理论篇
第2章 迈向优势国家之路
从竞争战略谈起
全球竞争
国家环境推波助澜
第3章 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
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
细分资源类别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
机会角色:可遇不可求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
解剖“关键要素”
第4章 竞争力的启动
钻石体系内的关系线
组成动态系统
产业的集群现象
因地缘而集中
竞争型产业的诞生与成长
纵观“钻石体系”

第二篇 产业篇
第5章 案例分析
案例一:德国印刷机
案例二:美国的医疗检测仪器
案例三:意大利的瓷砖产业
案例四:日本的工业机器人
第6章 服务业的崛起
服务业抬头
处处都是服务的好地方
服务与制造:唇齿相依
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远景
服务业大战来势汹汹
第7章 战后的赢家
美国:战后居主导地位
瑞士:稳如泰山的国家
瑞典:资源、机会与选择
德国:百折不挠,浴火重生
第8章 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兴国家
日本的崛起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积极创造资本
不利因素的转换:反应敏捷的日本人
异军突起的意大利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专业培训
不利因素的转换:改善环境而非迁就现况
新兴的韩国
不利因素的转换:练就一身好本事





精彩书摘

第1章 新典范时代
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迈克尔·波特
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经济话题。“竞争力”更是每个国家从产业界到政府,人人关心的主要议题。
比如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质疑: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长期衰退,而其他国家则在国际贸易中日日超前?日本与韩国1虽然被视为产业发展成功的样板,但在它们国内,各方同样为了“竞争力”的问题而辩论不休。而前苏联与其他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它们的经济体系,开口闭口谈的还是“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竞争力”虽然一再被提起,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却问错了问题。
如果问问题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企业发展或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更应该问:国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础?或是换别的说法: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为什么某项产业里的许多领先者,通常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德国为什么是全球印刷机产业、高级轿车、化工产业的集中地?瑞士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制药公司、巧克力食品与贸易业的基地?美国为什么能在个人电脑、软件、信用卡、电影等产业中独占鳌头?意大利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在瓷砖、雪靴、包装机械以及工厂自动化设备方面表现强势?而日本企业又为什么主导了家用电器、照相机、传真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产业?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于必须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企业必须了解,它的发展限度与所处国家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国家也是企业在国际上创造或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家经济若要繁荣,企业是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为它的生产力决定了国家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形成企业改善效益与提高效率的能力。然而,对于有意在特定产业领域内追求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生产力的优劣似乎又与国家环境有关。
不过,我们却缺乏国家会影响企业的有力解释。多少年来,学术典范对为什么某些国家的产业能够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原因着墨不多。早期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与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等,虽然早在18世纪已开始讨论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形态,但是一般都认为,这些理论并不足以解释现况。今天,跨国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出口的同时又利用海外子公司角逐国际市场,完全改变传统的国际竞争形态,也使过去解释国家出口的传统理论遭到质疑。对于这些现象的新解释虽然不断出现,但没有一个能够充分说明: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发展特定产业出口贸易,同时又以海外投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能长时间保持其竞争地位?
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那些因素。本书的第一篇是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归纳出“钻石体系”(Diamond,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advantage),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第二篇则是以这个理论解释国家如何在一些产业中发挥它的竞争优势;第三篇也是应用这个理论,对比产业成功与失败的形态,分析产业形态的变迁,进而建立起一个能解释国家整体经济优势的完整架构;最后,在第四篇,这个理论将进一步应用到企业战略与国家政策上。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讨论所研究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此之前,我必须先解释为什么过去有关“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缺乏说服力,以及探究“国家”竞争力的努力如何走错了方向。企业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它的生存战略,更是企业促成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当前论述产业竞争的主流观点中有哪些地方还不够完整,而且有关的修正理论也没有抓住要害。最后,本书将以根据事实所作的研究,为读者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国家竞争力的盛衰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各家的说法之间却经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2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问题在于各家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模糊不清。这一点,从很多国家不停争辩本身是否拥有竞争优势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有些人把国家竞争优势看成是由汇率、利率、政府赤字等变量所驱动的总体经济现象。但是有赤字问题的意大利、日本与韩国,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德国、瑞士,以及实施高利率政策的意大利和韩国,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快速提升。
有些人则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源自廉价与充沛的劳动力。然而如德国、瑞士或瑞典等国家,不但薪水高,而且劳动力还长期不足,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经济过去由廉价充沛的劳动力起家,现在同样面临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它的企业却能借着自动化取代人工,延续了国际竞争优势。高薪下的竞争力似乎代表一个更合理的国家目标。
还有一派的观点把竞争力与国家资源丰富与否画上等号。不过,近来贸易表现突出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都是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家。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不足的韩国、英国和德国反而较为繁荣。
也有很多人将竞争力的源头指向政府政策。评论者将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视为国际竞争力之钥。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对日、韩等国家,以及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不过这样的观察并没有扎实的调查资料佐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增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政府干预通常只在次级产业中才比较有效,而且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是很好。在日本,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和高新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通常被认为是政府主导成功的日本缝纫机、钢铁、造船等产业则已过时老去;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航空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一直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化工、机械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不佳。环视各国,政府强力介
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绝非主角。
最后,有关国家竞争力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认为它是缘自各国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式管理受到举世瞩目,正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管理模式曾经辉煌一时。3但是这类解释也有它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某类产业的管理方式移植到另一种产业上,结果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意大利,小型、私人与松散的意大利家族企业构成制鞋、纺织与珠宝等产业的骨干,成为这些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温床,每年为该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出口值。这种产业模式如果应用到德国汽车业、化工业或是瑞士制药业、美国航空业,结果会不堪设想。美国式管理尽管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但美国企业在全球的软件、医疗器材、消费日用品等产业及服务业中依然称雄,而在日式管理的彻底执行下,日本的化工、消费品或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却毫不起眼。
这一种论调也无法解释劳资关系。工会在德国和瑞典都非常强大;在法律保障下,德国工会代表可以参与管理,瑞典工会甚至参与董事会决策。虽然有人认为工会的强势抵消了产业竞争力,然而瑞典与德国的企业、产业乃至于国力仍然遥遥领先于许多国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讨论,并不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更没有哪一种说法能说清楚产业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关系。它们表面上似乎各自成理,但其实都经不起进一步的检验。竞争优势显然来自于更广泛也更复杂的力量。
当我们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时,还有一个前提有待考察: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有竞争力的国家”?国家竞争力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这个名词的定义却很粗糙。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它的产业与企业是否都必然富有竞争力?这种说法如果成立,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符合标准。接下来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在日本,绝大多数的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事实上远落后于国际上的领先竞争者。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它的汇率必须使该国产品的价格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我想大多数人会同意,战后的德国与日本,尽管长期持续地面临强势货币与升值压力,但并不妨碍其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产业向高价位的国外市场靠拢,似乎是更合理的国家经济目标。
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着本国应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我们都知道,瑞士的贸易收支只是勉强持平,意大利则经常出现贸易赤字,但是它们的国民收入却在持续增加中。另一方面,许多贫穷国家的贸易收支虽然保持平衡,但绝不是其他国家会有兴趣仿效的对象。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它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经济繁荣通常紧随出口增长而来。然而,许多国家在出口稳定或减缓时,人均国民收入仍在快速增长,显示了这套说法仍有不足之处。同样,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着它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比较强?国民就业虽是国家经济的重大课题,但是“就业型态”似乎又比“就业机会”本身更重要,像是低工资高就业对国民所得的帮助显然就不大。最后,国家竞争力是否意味着一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墨西哥与印度以低工资压低了劳动成本,但是它们的产业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并不大。劳动成本的确与一些产业的特性有关,但是它与国家经济繁荣间的关系并非绝对。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宁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感触,就是通过《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波特教授开始从一个刀客变成了一个剑侠。虽然与前面两本著作相比,《国家竞争优势》所讨论的话题更加广阔,书的厚度也远胜于前,但波特教授的驾驭能力却似乎更加轻灵和得体。而且,换刀为剑,看似藏锋,实际却更加大器。也正是凭借着这柄宝剑,波特教授才在近十余年来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游走江湖,传道布阵,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它们的区域竞争力出谋划策。所以,在我的心中实际上有两个波特:一个是早年的刀客波特,一个是后来的剑侠波特。当

  然,在我看来这两个波特同等重要,没有任何厚薄比较的意思。

  言归正传。在《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中,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领域和产业获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功?”(英文版,第18页)波特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第一,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另外的国家却失败了;第二,为什么某些国家可以成为它在一个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持续胜利的大本营;第三,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不同的企业和政府选择更好的竞争策略,以及更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自然资源。

  为了有效地解析上述问题,波特教授再次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洁实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就是本书中的“钻石模型”。事实上,波特的每一部重要论著,都有一个核心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也显示了他的逻辑天分。我常常会对我的研究生们讲,判断你自己是否适合作研究,是否逻辑能力足够强,读波特的书是最好的办法。波特的模型5分钟就可以弄懂,看上去简单至极,但其实是只有逻辑天分极高的人才可以画得出来。

  波特教授将“五力分析”和“价值链”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机地应用到“钻石模型”当中,所不同的是主题变成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包含了4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围绕这个框架,波特教授通过考察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经验,得出了非常独特、有启发的结论或观点。下面,我们择要作些陈述。

  第一,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条件往往与自然资源有关,但波特教授却坚信“那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创造得来而不是浑然天成的”。于是,增加国家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就不应仅仅盯着国家中仅有的自然资源,而是要凭借对初级生产要素进行升级、改良的速度。在创造性资源的内容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和人力资源。因为这二者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所以需要积极和严格的更新方法,以保证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波特教授认为不利的生产要素,即劣势,往往可以刺激某些产业或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来得以解决,进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但要素富足型的国家却常常因为动力不足而不能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常常会给出意大利钢铁制造商和荷兰花卉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作为证据的是,受空间所困的日本企业创造出了“即时生产”的竞争优势。由此,波特教授建议大家“应该学会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而非一味依赖充沛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来发展竞争优势”。

  第二, 波特教授认为内行并且挑剔的本土顾客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他看来,市场规模的大小没有高质量的顾客重要,内行并且挑剔的客户才是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优质服务的力量源泉。比如,由于瑞典具有世界上最坚硬的岩石,所以,瑞典人对钻孔设备的要求近乎苛刻,这一特别的国内需求催生出瑞典具有世界水准的钻头制造及其相关设备产业。同样,

  讲究并且见多识广的日本音响设备消费者,期望得到最新、最好的款式,这就刺激了日

  本厂商为满足消费者对新机型的需求而快速改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波特教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一个值得我们由此出发进行深思的例子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但为什么我们无法形成有持续竞争力的手机研发与制造行业呢?

  第三,波特教授关于“集群”的观念也是非常有启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以为尤其

  如此。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在纵向和横向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来推动和鼓励对方进行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时候,企业之间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会帮助它们抓住机会、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实现显著的集群效应。意大利的瓷砖行业是书中提到的例子,而我国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集群”现象,也是明证。有关这一点,我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波特教授后

  来发表的文章《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一读,相信会使这种观念在本书的基础上得以深化,获得更多的启发。

  第四,“钻石模型”的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值得深思。波特教授断言,“强大的国内竞争者是一项难以衡量的国家资产”。他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会激发竞争者强烈的取胜欲望,使所有参与者更高效、更节约,最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外的竞争者。并且,国内对手之间的竞争更关键的是体制效率的竞争。我这里要评价的是:中国的经验实际上在一方面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波特教授的上述观点,但从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同行竞争经验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新情况。比如,大家都没有核心技术,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外竞争者和短期生存压力,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了首选,当然也成了一条不归路。这值得我们在阅读本书时深思。毕竟,我们阅读大师经典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问题。

  总之,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是一本重头著作,一部巅峰之作。自这本书之后,波特教授就开始像一位职业教父,整日游走于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之中。波特的名气,也一天天地大过了哈佛商学院,他甚至不用按部就班地在学校里教书。与波特名字连在一起的,也往往是他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而不仅仅是哈佛大学,虽然波特是哈佛商学院在近100年时间里仅有的四位被授予“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荣誉头衔的人之一。

  近来读到李零教授的《丧家狗》,这是一本正正经经地解读《论语》的专著。在李教授看来,孔子是“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但他“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为如何写这篇推荐序而烦心时,我看到李教授对孔子的描述,一下子就想到了波特教授。我以为,波特教授虽然与孔子远隔万水、相距千年,无法相提并论,但他的工作却像极了孔子,以劝说和建言为业。然而,与孔老夫子完全不同的是,波特风光至极,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和无数请求合影的崇拜者。我第一次见到波特教授,就是这种场面。而他张嘴闭嘴就是什么州长、总统,或是巨型公司的总裁,显然尽是他的座上宾。所以,如果说波特教授今天的生活像个执剑的大侠,他也是个一路踏着鲜花的“侠客”。同一职业,境遇如此不同,不由得让我感叹时空差别的曼妙。

在线试读

《国家竞争优势(上)》第一章 新典范时代

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国家竞争优势(上)》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旨在介绍一本可能存在的、与此书无关的另一本重量级著作。 --- 《全球金融体系重塑:后危机时代的结构性变迁与治理新范式》 作者: 艾伦·桑德斯 / 玛丽亚·科斯塔 (虚构作者) 页数: 约1200页 出版年份: 2023年 导言:迷雾中的航向——理解21世纪的金融脉络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底层逻辑便开始了深刻的位移。传统上以华尔街和伦敦城为核心的金融权力结构,正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的挑战、技术颠覆的冲击以及地缘政治重塑的压力。本书并非一部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度剖析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在技术、监管、权力分配三个维度上经历的“结构性重塑”的专著。它旨在揭示,在低利率常态化、债务高企以及金融科技(FinTech)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支撑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基础设施”正在如何被重新设计。 第一部分:去中心化的冲击——技术对传统金融中介的颠覆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以及人工智能(AI)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及其对传统银行、清算所和交易所模式的根本性挑战。 第一章:加密资产的制度化与挑战。 深入探讨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资产如何从边缘技术实验,逐步演变为被主流金融机构纳入考量的“另类资产类别”。分析稳定币(Stablecoins)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潜力,以及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竞赛背后的战略意图。重点讨论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运行机制,并评估其在提高金融普惠性与放大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算法交易与市场微观结构的变化。 研究高频交易(HFT)和算法做市商如何改变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特征。本书通过对多个市场闪崩事件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算法之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导致非线性风险,并质疑了传统“价格发现”机制在超高速交易环境下的有效性。同时,考察了AI在风险建模、信用评估和欺诈检测中的应用,揭示了数据偏见可能在自动化决策中固化和放大的风险。 第三章:跨境支付的未来与SWIFT体系的黄昏? 详尽比较了如Ripple、SWIFT gpi以及央行间清算系统的效率与成本。分析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各国对于金融信息流控制权的争夺,以及“去美元化”讨论中,支付系统重构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监管的边界与全球治理的碎片化 在全球资本自由流动与国内主权监管需求日益冲突的背景下,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失效与重构的努力。 第四章:巴塞尔协议III的遗产与巴塞尔IV的争论。 对危机后建立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LCR)标准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本书认为,虽然改革提高了银行的韧性,但也可能抑制了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重点分析了对“大到不能倒”(TBTF)银行的清算机制(如生前遗嘱机制)的实际操作难度。 第五章:影子银行的幽灵与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的崛起。 探讨了货币市场基金、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在金融体系中日益扩大的影响。这些机构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之外,其风险积累对宏观审慎政策构成了新的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2020年3月“流动性冻结”事件中,影子银行体系暴露出的脆弱性。 第六章:气候金融与ESG的强制化。 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视为新的系统性风险源。分析了欧洲《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等前沿立法,以及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压力测试和审慎监管的范畴。讨论了“漂绿”(Greenwashing)现象的监管挑战。 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区域金融格局的再定位 本部分将视角从微观技术和中观监管转向宏观地缘政治,探讨全球金融权力中心如何从西方主导向多极化演变。 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依赖与结构性障碍。 深入剖析了中国在推动本币结算、扩大债券市场开放以及构建替代性清算系统(CIPS)方面的策略。重点分析了资本账户管制、法治环境和外汇储备管理等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成的长期制约因素。 第八章:区域一体化金融实验的成败。 比较了欧盟银行业联盟的进展与挑战,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在金融一体化方面的努力。探讨了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区域性金融市场如何通过增强内部联系来对冲外部冲击。 第九章:主权债务风险的复苏与新债权人格局。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债务困境。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兴的官方债权人(如主权财富基金和新兴大国)在债务重组谈判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分析了巴黎俱乐部机制在应对多边债权人格局时的效力衰减。 结论:迈向韧性与包容性的金融新共识? 作者总结道,未来的全球金融体系将是高度混合且碎片化的——技术驱动的效率与地缘政治驱动的“脱钩”风险并存。本书呼吁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超越传统的“危机后修补”模式,转向一种更具前瞻性的“韧性优先”治理范式,平衡创新、主权控制与全球金融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一部对当前世界金融秩序进行全面“CT扫描”的严肃之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家竞争优势(上)》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智慧的导师。作者在书中对“机遇”在国家竞争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看似偶然的外部事件,往往是孕育国家竞争力的沃土。比如,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或者新兴市场的崛起,都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弯道超车的契机。但作者也强调,机遇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国家拥有足够的前瞻性、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才能抓住并转化这些机遇。他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成功的国家是如何通过“政策赌博”和“大胆创新”来把握机遇的,比如一些国家在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提前布局。这本书让我对“战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僵化的计划,而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处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他结合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方向,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国家竞争的本质,更能激发我们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和深刻思考。

评分

翻开《国家竞争优势(上)》,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宏大而细腻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经济数据,而是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产业的兴衰都讲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关于韩国在半导体产业崛起的篇章,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描述了企业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导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竞争力的背后,是无数企业家的智慧、勇气和奉献。书中对产业集群的分析更是让我脑洞大开,原来一个国家并非只能在少数几个领域强大,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政策引导和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多个强大的产业集群,从而构建起更为坚实的国家竞争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总是能够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甚至消费者,他们各自的角色和互动关系,共同塑造了国家的竞争格局。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让我意识到,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大撒把”,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努力,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分

合上《国家竞争优势(上)》,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重塑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和发展战略的史诗。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国家内部的利益冲突和博弈,而是直面这些挑战,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形成的。比如,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可能会阻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政府的政策需要在维护稳定和推动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竞争”的定义,他认为竞争并非零和游戏,而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创新,提升效率,最终惠及整个国家。书中关于政府作为“催化剂”而非“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定位,也让我受益匪浅。政府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发展,而非包办一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又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国家的发展,它让我相信,通过正确的战略和不懈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终于把《国家竞争优势(上)》这本厚重的著作啃下来了,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盛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国家经济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企业微观战略的层面,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用大量的案例,从全球各个角落精心挑选,比如新加坡如何从一个小岛国崛起为金融中心,德国如何凭借其精湛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有日本在汽车和电子领域的辉煌时期,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读到这些案例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之与自己国家的现状进行对比,思考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书中对于“钻石模型”的阐释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更像是一个诊断工具,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国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能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作者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即使是对于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感受到思想的深度。这本书让我对“国家竞争力”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可操作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思考。

评分

《国家竞争优势(上)》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作者颠覆性的思考方式。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比较优势的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原因”这一核心论点。这个观点一开始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廉价的劳动力,就一定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优势。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如果没有后续的技术引进、产业升级以及有效的市场机制,很难形成真正的长期竞争优势。书中对“需求条件”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国内市场需求的质量和结构,对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瑞士对高质量钟表的旺盛需求,催生了其在全球钟表业的领先地位。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我们过去对国家竞争力的理解是否过于片面,是否忽略了许多内在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因素。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去思考如何真正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富有活力的国家竞争力体系。

评分

质量很不错,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波特教授的名著之一,值得收藏起来慢慢看

评分

不错,好好学习。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

书不错,可以购买,争强理论。赶紧过完第一遍

评分

物流给力,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到。质量没得说,内容以后再慢慢看。

评分

不错,一直买。

评分

想了解一些产业理论方面的东西,别人推荐的

评分

难得一见的好书,买值了

评分

书的包装不错,硬皮包装竟有破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