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太宰文学研究所正式授权版本 ◆多部太宰治遗稿首次出版 ◆赠送太宰治绝笔之作《Goodbye》和《斜阳》 ◆胆小鬼什么都会害怕 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一部纯粹的“私小说”,太宰治的绝望告白之书。人间从来就是失格,从未平衡过。 ◆青春的挥霍,生命的困惑,极度的堕落 ◆“不要绝望,在此告辞。”这是太宰治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生的鼓励,还是死的告别? ◆小编来告诉你,太宰治一生的几次自杀经历: 太宰治一生中,一次次的自杀,就是杰出的行为艺术。 第1次,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当时他还是名高中生,就追随他崇拜的作家芥川龙之介,企图用和芥川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惜太宰治吞下的安眠药远远不够,因此,他没能追随芥川而去。所以,只好继续在人世间备受苦难。但这一次自杀未遂,却沉淀了一种死亡的情结,给他的一生罩下了灰色的云。 第二次,在大学期间,他因为学业荒废而被耻笑,产生了厌世情绪,再次自杀。这次是和一名咖啡馆女招待一起,仅同居三天,就跑到海边,双双殉情。太宰治被救活了,而与他一起赴死的少女却真的死了。他虽然没有死,却因教唆少女自杀而被起诉,良心上也受到深深的谴责。不过,最后证明他也是真的想死,但没有死成,于是,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 第三次自杀,是因为不能获得他梦寐以求的芥川奖。太宰治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文学奖。但因为川端康成的反对,导致他落选;下一届,他原以为这次对于他,可说是唾手可得,不料还是落选;再一届,他一反常态,向评委们乞求:请你们给我希望,虽然我死皮赖脸活下来,也请夸奖一下吧,请不要见死不救。即便如此,他仍然落选。于是,他跑到山上要上吊自杀,只因绳子脆弱,又一次和死神擦身而过。 第四次,本来,他似乎已经找到了幸福的爱情,他们相爱并同居。但当他得知自己的情人背叛了自己,他的表现近乎歇斯底里,以至差一点精神崩溃。于是,太宰治要挟自己的情人到了一处谷山温泉,实施殉情计划,仍是服安眠药。而这次服下的安眠药药量仍然不够,他们又被救活过来了。 直到第五次,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他终究顺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他的另一个情人一起,跳入东京西郊的河里溺亡。两人的腰部,用红色的绳结绑在一起,彼此的手,穿过对方的腋下,紧紧抱住对方的头。据说,两个人在雨中沿河走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才跳入河中。 “不要绝望、在此告辞。”这是太宰治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生的鼓励,还是死的告别?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是一本由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小说集,除了《人间失格》之外,本书还收录有《阴火》《断崖的错觉》《维庸之妻》《秋风记》《奔跑吧,梅勒斯》《父亲》《满愿》等太宰治作品。本作品还将赠送一本太宰治的遗稿《Goodbye》和《斜阳》的合订本。 《人间失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描述了自己可耻的一生,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阴火》:总有一群不幸的人们,免不了对恨得牙痒痒的异性关注有加。那男子固然如此,女子亦如出一辙。那日早晨,女子到那男子家里拜访,没来由地嘲讽起他往昔的言语。这侮辱使他决意反击,而她对此早有准备。男子被逼上绝路,气得全身发抖,愤怒之下与女子发生关系。男子几乎失去了理智,直至两人最后清醒过来,才切实感受到双方毫无真情。 《断崖的错觉》:明明是我把阿雪推下了山崖,人们对我却没有丝毫的怀疑,只因为我在高达千米的悬崖之上,高度给人们带了错觉,它反倒成了我不在现场的证据。如此荒诞的错觉,似乎一直存在于现实之中。杀死阿雪之后又过了五年,我仍然平安无事。那位被我冒名顶替了十天之久的新锐作家,如今越来越红,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大作家。而我,因为想要当大作家,不惜连杀人这种事都体验了的我,至今还什么都写不出来,我只能带着杀死一个少女的痛楚回忆,一天天地老去。 《维庸之妻》:这是太宰治在空虚的世界中的一种自我否定。无论怎么努力,他还是免不了被生活玩弄,就算是自己的妻子被强暴,在小说中也如同记流水账一样随手记过,仿佛这根本就是不足一提的事情。诚然如此,在他们看来,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存的诉求。“只要活着就已经足够了”,那么,还去要求其他做什么呢? 《秋风记》:我的很多亲戚都已经不在世了。年长姐姐二十六岁时便死了。父亲死时五十三岁。小弟弟只活到十六岁。三哥死于二十七岁。今年,排行在三哥下面的姐姐也死了,三十四岁。外甥死时二十五岁,表弟死时二十一岁。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却在这一年里相继离世。如果无论如何都必须死的话,那能不能告诉我死的理由?或许我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们可以好好谈一谈。哪怕一天只说一句话,说一个月或两个月都没有问题。 《奔跑吧,梅勒斯》:我如此努力,未有过一丝背叛约定的私心,诸神为证,我已经竭尽全力,直到跑得再也无力动弹。我被朋友信赖着,他对我没有一丝怀疑,我必须回报他的信赖才行。万幸!我总算能以正义者的身份赴死了。我自出生时起就是个正直的人,就让我永远做个正直的人吧。 《父亲》:信义,何谓信义?我们的信义,所谓的信义,它与让人难以忍受的男人的弱点同样可悲。我为了和一个完全没有女人味的女人约会,不惜扔下自己的孩子。我是一个放荡成性,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的家伙,怎么还配说“信义”两个字。我简直连强盗都不如。 《满愿》:世间美丽的情爱,就是为对方耐得住寂寞。 《Goodbye》:自我厌倦的求爱,彻头彻尾的绝望。太宰治连“goodbye”都来不及说完,就离开了我们…… 《斜阳》:我是一个白送上门的女人,可是没有您的同意的话,即使我想送上门,也没有办法。等待……啊,所谓的生活实在太凄惨了。大家都说,不要出生就好了。这就是现实,然而人每天都从早到晚虚幻地等待着什么。这太悲惨了。 您不能冲破那条道德的阻碍,接受我这个送上门的女人吗?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文学界重要人物,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驾齐驱的战后日本文学巨匠。 1935年凭借《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1945年《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维庸之妻》《斜阳》《奔跑吧,梅勒斯》《阴火》《秋风记》等被认为是太宰治最优秀的作品。《人间失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无数年轻人的共鸣,堪称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 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在放逐和沉沦中自我毁灭。 他五次自杀未遂,最后于1948年6月13日,在《人间失格》发表后,和女读者在玉川上水道投水自尽。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向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留下众多不朽佳作。其多数作品采用“私小说”的自我告白形式,充满了纯粹而敏感的情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精彩书评
★太宰治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叼烟的英俊恶魔》,我一直觉得是一个很棒的电影名字。我很喜欢太宰治,而梁朝伟总让我想起他。
——王家卫 ★太宰文学作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地位正变得越来越稳固。 ——鸟居邦朗
★我对太宰治文学所抱有的厌恶情绪是异常强烈的。一,我讨厌这个人的脸;二,讨厌这个乡下人“洋气十足”的趣味;三,讨厌这个人扮演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一个想和女人“情死”的小说家,总得多少有点严肃的风貌才行吧! ——三岛由纪夫
★虽然三岛由纪夫讨厌太宰治,可我觉得三岛由纪夫的文章本身就很像太宰治的文章。我觉得这两个人的作品里都有很多警句,有的地方是用警句替代描写。尽管我觉得很滑稽,但是不得不说,三岛由纪夫是用太宰治的文体来写文章的。 ——大江健三郎
目录
人间失格
阴火
断崖的错觉
维庸之妻
秋风记
奔跑吧,梅勒斯
父亲
满愿
精彩书摘
我凭借自己惯用的逗笑本领,日渐赢得同班同学的拥戴。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远离故乡,但在我眼里,陌生的他乡,比起自己出生的故乡,更让我轻松自在。这也许是我当时已把逗笑的本领掌握得炉火纯青,以至于在欺骗他人时显得更加轻松自如的缘故吧。这样解释也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面对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身在故乡还是身在他乡,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演技上的难度差异。而且这种难度差异无论对哪一位天才而言——即便是对于神灵之子耶稣而言——也都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难进行表演的场所莫过于故乡的剧场。若再逢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想必再有名的演员恐怕也会黔驴技穷吧。然而我却在家人面前一直进行着表演,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如此功力深厚的演员踏上乡外的舞台,自然是万无一失的了。 我对人的恐惧与先前相比,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的演技却是在日渐长进,我常常在教室里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连老师也不得不一边在嘴上感叹着“这个班要是没有大庭(叶藏),该是个多好的班级啊”,一边却甩手捂着嘴笑着。就连那吼声如雷的驻校军官,我也能轻松地逗得他哈哈大笑。 当我正要为自己彻底掩盖了本人的真实面目而暗自庆幸的时候,却出乎意料地被别人戳了脊梁骨,那个戳了我脊梁骨的人,竟然是班上身体最为瘦弱,脸面青肿的家伙。他身上穿的似乎是他父亲或兄长的旧衣服。他的功课更是一塌糊涂,体操课时,也总像一个白痴一样在旁边见习。就连一贯小心翼翼的我也觉得,不必对这种人多加戒备。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人间失格》内容相关
太宰治一生中,一次次的自杀,就是杰出的行为艺术。第一次,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当时他还是名高中生,就追随他崇拜的作家芥川龙之介,企图用和芥川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惜太宰治吞下的安眠药远远不够,因此,他没能追随芥川而去。所以,只好继续在人世间备受苦难。但这一次自杀未遂,却沉淀了一种死亡的情结,给他的一生罩下了灰色的云。
《浮生若梦》:一曲时代的挽歌,一个灵魂的挣扎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个体,命运的巨轮碾过平凡与不凡。有的人在浪潮中随波逐流,安然度过;有的人则被卷入漩涡,奋力挣扎,最终化为时代洪流中的一抹微光,或是留下深刻的烙印。《浮生若梦》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并非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也非聚焦于政治风云的诡谲,而是以一颗敏感而脆弱的灵魂为中心,深入剖析个体在时代巨变下的迷惘、挣扎与求索。 故事发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北方城市,这座城市在历史的变迁中,既保留着古老的回响,又涌动着新生的气息。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名叫陆远的孩子,出生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家庭。然而,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敏感与忧郁。对于外界的喧嚣,他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仿佛置身于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他喜欢独处,喜欢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慰藉,也喜欢在静谧的夜晚,仰望星空,思考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深邃问题。 陆远的童年,是在一种隐忍而压抑的氛围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一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知识分子,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严苛而保守,少有温情。母亲则是一位善良但缺乏主见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扮演着温和的润滑剂,却无法完全化解父子之间的隔阂。陆远从小就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疏离感,他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用沉默来伪装自己,用观察来揣摩他人,久而久之,他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与外界沟通。 进入青春期,时代的变革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了整个社会。旧有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来。陆远敏感的神经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但他也同样感到了深深的困惑。他所接受的教育,所被灌输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开始怀疑一切,怀疑那些曾经被奉为真理的东西,也怀疑自己的价值与存在。 在学校,陆远依旧显得格格不入。他并非厌恶学习,只是对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提不起兴趣,更倾向于思考那些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他的老师们认为他“不成器”,同学们的眼中,他是一个“怪人”。他尝试融入,但每一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反而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感。他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共鸣,那些描绘孤独、迷茫、以及对人性深层探究的作品,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沉溺于阅读,在字里行间,他找到了那些能够理解他,能够抚慰他灵魂的慰藉。 随着年龄的增长,陆远的情感世界也逐渐变得复杂。他渴望爱,渴望被爱,但他的不善言辞,他的内向敏感,却让他一次次错失良机,或是误解了别人的好意。他曾有过一段朦胧的初恋,那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她的热情让他一度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然而,由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过度的顾虑,他最终选择了退缩,将这份美好的感情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也让他更加封闭自己。 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痛苦,陆远开始尝试各种方式来麻痹自己。他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在酒精中寻求短暂的解脱。他开始流连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灯红酒绿中寻找一时的欢愉,但这短暂的欢愉过后,是更深的空虚和失落。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却无法停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使,一步步走向深渊。 时代的洪流还在继续,社会在经历着剧烈的阵痛。陆远目睹着身边的人们,有的在变革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有的则被时代所抛弃。他看到人们的虚伪、功利,也看到人们的挣扎、无奈。他开始反思,反思人性的复杂,反思社会的不公,也反思自己在这场洪流中的定位。他试图理解,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让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法则,但他所见的,所感受到的,却常常让他感到失望。 在人生的低谷时期,陆远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刻的人物——一位年长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他看出了陆远的敏感和痛苦,也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才华。他没有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陆远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美,去用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陆远开始尝试绘画,他发现,在画布上,他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情感,可以描绘出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世界。他的画作充满了忧郁的美感,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烈呐喊。 然而,时代的巨变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才华而停下脚步。新的冲击接踵而至,陆远所依赖的精神支柱,所珍视的情感寄托,都在时代的浪潮中摇摇欲坠。他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看到了理想的易碎。他开始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怀疑,怀疑它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在这冰冷的现实面前,它又能带来多少改变? 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陆远对“活着”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疲惫感。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死亡的归宿。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寻找答案。他去了很多地方,拜访了很多老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他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一种能够安抚自己灵魂的力量。 《浮生若梦》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它只是记录了一个灵魂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求索。陆远的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无数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他们的生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短暂却又深刻。 这本书,献给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孤独,却依然怀揣着对生活一丝希望的人们。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励志读物,而是一面映照灵魂的镜子,让你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它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跌宕起伏,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一段时代的伤痕,以及在这一切之中,个体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轨迹。这本书,将带你一同走进一个灵魂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份细腻的情感,去理解那份深刻的痛苦,也去追寻那份渺茫的希望。它是一曲时代的挽歌,是一次灵魂的低语,更是一次关于生命的深沉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