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此案。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清史稿》记载此事时说:“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连狱,巡抚杨昌浚、侍郎胡瑞澜褫职,知府以下论罪有差。申谕各省理刑,期情真罪当,毋轻率。”
评分好书,值得拥有,但需要慢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评分二十年,再授军机大臣。懿旨命撤讲,上请如故。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言。上亲政久,英爽非复常度,剖决精当。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时日韩起衅,同龢与李鸿藻主战,孙毓汶、徐用仪主和。会海陆军皆败,懿旨命赴天津传谕李鸿章诘责之,同龢并言太后意决不即和。归荐唐仁廉忠赤可用,请设巡防处筹办团防。於是命恭亲王督办军务,同龢、鸿藻等会商办理。上尝问诸臣:“时事至此,和战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及和议起,同龢与鸿藻力争改约稿,并陈:“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上曰:“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毓汶以前敌屡败对,上责以赏罚不严,故至于此。诸臣皆引咎。上以和约事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同龢以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请展期换约,以待转圜。与毓汶等执争,终不可挽,和约遂定。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三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评分 评分一曰捏完作欠。查两税逾限不完,民则杖笞,绅则褫革,定例綦严。纵有无力输将之小户,与夫抗纳不交之劣绅,其实并不多见。在民间已输之款,州县必捏作未完者,无非希冀他日恩诏豁免,以遂其侵吞之私。当钱粮开征,佐贰教职,既不敢按簿监收,民欠细数,州县又未尝出示本里,该管道府大都仰其供给,串根红簿终未调查。州县诡计变幻,甚有私造征册者。虽未完例有考成,而处分可以抵销,不过报捐数百金,即降调数级,毫无妨碍,而盈千累万之民欠实已婪入贪囊,甚或一面造送奏销,一面奏请豁免,永无带征来完之处分,益可自便其私图。此捏完作欠之弊也。
评分一日征存不解。查已征钱粮,例限三日批解。及查各省报部考成奏销交代各册,显列征存未解字样,上司并不登时督提,历年既多,积至数万数十万、数百万不等。此等名目,显系挪移侵蚀。该州县恃上司不行催提揭参,将征存银两,或任意挥霍,或厚自封殖,迨至离任败露,上司复代为弥缝,后任被其抑勒,私议通融弥补,将无作有,捏作征存,此缺挪于彼缺,后任加于前任,愈积愈深,亏空愈大。此征存不解之弊也。
评分杨乃翁同龢半身雕像 翁同龢半身雕像
评分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本案第五审开始(晚清死刑案审判是五审终审制)。这时,杨乃武的姐姐叶杨氏到刑部和都察院上访申冤。于是此案发回浙江再审。审讯中,杨乃武、小白菜均推翻原有供词,所以没能审结。
评分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仅凭这层关系,翁同龢定能在晚清内政外交中发挥重大作用。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翁同龢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形成了与后党抗衡的帝党集团,进一步加强了在政坛中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