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好人为什么受苦?这遭难题,是所有宗教传统与一切社会理论、政法实践都致力予回答的;但因为关乎世人的信仰,就永远在争辩之中。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可看作是一个译经人和法学家的探索。作者用优美的严峻的文字,邀请我们一起诵咏圣书、阅读历史、评说戏剧、涉猎法律同文学各个领域,并为我们再现了希伯来圣经《约伯记》的“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
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三联书店,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增订版,2007)、《玻璃岛》(三联书店,2003)、《政法笔记》(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增订版,2011)、《创世记》(2004;三联书店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6)、《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智慧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8)《新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0)、《信与忘》(三联书店,2012)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内页插图
目录
缀言
上编
约伯福音
上帝什么性别
唱一支锡安的歌
天光
上帝的灵,在大水之上盘旋
感恩节的语录
理想的大学
马尿、理性与译经
读注
亚当无绿坝
黎明的左手
福哉,苦灵的人
传译一份生命的粮
和合本该不该修订
我动了谁的奶酪
小诗小注
果然“一个受攻讦的记号”
误译耶稣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圣经、政法及其他
铁屋与法典
答周刊记者六题
认真做几件实事
在公权力的背后
当普法遭遇房奴
下一站,renmin大学
京城有神仙
诉前服务好
Re:致辞与山寨
学院的圣日
当这必朽的穿上不朽
其志甚壮,其言甚哀
下编
《约伯记》译注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魔王
那么,《约伯记》是何时成书的呢?《圣经>里最先提到约伯的,是巴比伦之囚期间(前587~前538)训导子民的一位祭司以西结。他将约伯同完人挪亚、接济孤寡的迦南义人丹尼尔(dan'el)并论,未作介绍(《以西结书》14:14),似乎这位异族先知的事迹,以色列入已耳熟能详了。约伯的家乡乌斯(uz,意为建言、忠告),通说在阿拉伯半岛西北邻近巴勒斯坦的红岭('edom)一带,是古人公认的智者之乡(《耶利米书》49:7)。七十士本<约伯记》末尾,比原文多出一段,记述好人身世,说他原名约巴(yobab),是雅各之兄以扫的孙儿(亚伯拉罕五世孙),娶阿拉伯女子为妻,其宗室在红岭世代为王(参较《创世记》36:33以下)。另说,先知娶雅各女儿蒂娜为妻。他虽然不属以色列家,却礼拜上帝,一生虔敬,是忠信之德的化身(《巴比伦大藏/末门篇》16a-b)。
异族而先知,照古人串解经文的推论,必是摩西时代或之前的人物。摩西在西奈荒野曾恳求上帝降云柱同行,使世人得见子民在救主眼里蒙恩,与万族有别(《出埃及记》33:16)。故经师认为,从此以色列独享天恩,耶和华的先知不复起于异族。约伯既是以扫后裔或雅各女婿,称红岭先知,《约伯记》便归于摩西手录了(《德训篇》希伯来文片断,49:9;详见威利克,页68及注)。
现代圣经学自然另有结论。学者考证,这篇经书实为一合成作品,其散文部分即楔子和尾声,源于民间传说;故事的诗体主干,约伯与三友人的辩论及耶和华训谕,却是一位博学的天才诗人的原创。传说的渊源甚古。好人受苦,终得善报,本是近东智慧文学常用的一个母题,埃及、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同迦南文献中均有此类故事。诗歌的创作年代,则大致可以确定,证据在语汇与宗教思想。《约伯记》的诗跟之前的经书不同,文字受亚兰语影响,有不少借词。亚兰语是希伯来语的近亲,古代叙利亚人的语言——至今仍留存在偏远山区,好莱坞大片《基督受难》里耶稣和门徒说话,用的便是语言学家参照那山区土语重构的“古典亚兰语”——波斯帝国扩张后成为通行近东的一门“官话”。以色列入囚巴比伦,继而沦为波斯的臣民,亚兰语就慢慢取代希伯来语,为子民日常使用;词汇进入知识精英的希伯来文表达,应该再晚一点。从作品内容包括用事用典来看,诗人不仅熟悉《摩西五经》,还通过关于人生祸福、考验与公义的辩论,回应入囚巴比伦前后,耶利米、以西结等先知传布的教义学说。而那弥漫全诗的勇敢的怀疑精神,对个人命运、善恶报应的个体责任而非王室和国家前途的强烈关心,都指向子民重返家园后,在异族统治下的生活创伤与信仰焦虑。所以学界通说,《约伯记》大体成形于公元前七至四世纪间(《新牛津注释本/约伯记前言》)。
这个年代,我们可以肯定,撒旦仍是御前天使,尚未因反叛上帝而“坠落”天庭,举为现世魔王。
……
前言/序言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 卷首语 这是一段关于信仰的旅程,一段关于遗忘的沉思。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跨越古老智慧与当代反思的探索之路。我们不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也不是在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邀请您一同深入人类精神中最深刻的角落,审视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以及那些我们不自觉地选择放下的记忆。 本书的标题,“信与忘”,并非是简单的并列,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信仰,是我们在混沌中抓住的锚,是我们面对未知时构建的意义。它可能是对神祇的虔诚,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期盼,甚至是给自己设定的某种人生原则。而遗忘,则同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放下痛苦,疗愈伤痕,腾出空间去接纳新的事物,让我们得以轻装前行。有时,遗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有时,它是进步的动力,而有时,它也可能是对真相的逃避。 “约伯福音”这个词组,或许会勾起您对《圣经》中约伯忍受苦难的熟悉。但在这里,它更是一个象征,一个切入点,用来探讨在极端困境中,信仰如何被考验,被质疑,甚至被颠覆。约伯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受难者的坚韧,更是关于人类对公平、对意义、对神圣的终极追问。他的经历,迫使我们去思考:当所有失去,当所有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时,我们还能抓住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那沉默的天空?“约伯福音”在此,是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约伯式困境”的呼唤,是对那些在生命的风暴中寻求慰藉与答案的人们的共鸣。 而“及其他”,则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它意味着,在对约伯困境的深入审视之外,我们还将触及更多与“信”与“忘”相关的议题。这些“其他”,可能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展现出的独特信仰形态;可能是在艺术、文学、哲学中,对信仰与遗忘的精彩描绘;也可能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在信息洪流与快速变迁中,如何维系信仰,又如何学会遗忘的种种挣扎。 第一章:信仰的基石与风暴 我们将从信仰的本质出发。什么是信仰?它是否必然与宗教相关?我们将在这一章中,辨析信仰的多种维度:从对某种价值的坚守,到对某个理想的追随,再到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信仰如何在个体生命中扎根,又如何在集体意识中传播?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我们行动的方向? 然而,信仰并非总是安稳的港湾。当生活的风暴骤然而至,当个人经历与所信奉的理念发生剧烈冲突时,信仰便面临严峻的考验。约伯的故事,恰好是这场风暴的最经典写照。我们将深入剖析约伯所经历的苦难,不仅是物质的剥夺,更是精神的折磨,以及他与朋友们围绕“罪与罚”的漫长辩论。这场辩论,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苦难的意义最深刻的哲学探讨之一。约伯的呐喊,是对一种僵化、机械的因果律的挑战,是对“义人必蒙福,恶人必受罚”朴素信仰的拷问。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尝试理解,当信仰遭遇无法解释的痛苦时,个体是如何反应的。是沉默的承受,是愤怒的质问,还是在绝望中寻找新的意义?约伯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端但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人类精神的极限状态下,信仰是如何摇曳、崩塌,又在废墟中寻求重生的。 第二章:遗忘的艺术与代价 如果说信仰是我们选择抓住的,那么遗忘,则是我们选择放下的,甚至是无意识地丢弃的。遗忘,并非总是负面的。它帮助我们摆脱那些沉重的过去,那些无益的执念,那些令人窒息的记忆。它是心灵的净化,是情感的减负。我们将探讨遗忘的多种形式:有意识的选择性遗忘,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无意识的记忆模糊,随着时间自然发生;以及社会层面的集体遗忘,关于历史事件,关于某些文化记忆。 然而,遗忘也可能带来代价。当我们选择遗忘痛苦时,是否也一同遗忘了从痛苦中汲取的教训?当我们选择遗忘历史的伤痕时,是否就为重蹈覆辙埋下了伏笔?在个人层面,遗忘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否意味着原谅?还是仅仅是将这份痛苦深埋心底,等待再次爆发?在社会层面,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刻意遗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一章将深入探讨遗忘的复杂性,它既是生存的智慧,也可能是逃避的陷阱。我们将审视,在什么情况下,遗忘是疗愈的开始,又在什么情况下,遗忘是危险的麻醉剂。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力量,并非在于拥有完美的记忆,也不是在于彻底的遗忘,而在于如何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第三章:信仰的挣扎与重塑 当信仰遭遇挑战,当遗忘成为一种需要,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一章将聚焦于信仰在个体生命中的挣扎与重塑过程。在约伯式的困境中,人们的信仰是如何被撕裂,又如何在绝望的边缘,寻找新的立足点?这可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对既有认知体系的颠覆,对神圣意图的重新解读,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彻底反思。 我们将探讨,在信仰危机中,个体可能采取的几种路径: 对权威的挑战与质疑: 约伯对上帝的质疑,是他反抗僵化教义的起点。这种质疑,并非否定信仰本身,而是在寻找一种更真实、更贴近生命的信仰。 在关系中寻求慰藉与理解: 尽管约伯的朋友们未能提供真正的慰藉,但对理解的渴望,是人在苦难中的本能。我们也将探讨,在信仰的挣扎中,他人的陪伴、倾听与共情,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沉默中寻找新的声音: 当言语失效,当解释无效时,一些人转向了内省、冥想,甚至是艺术创作,试图在沉默中捕捉超越语言的意义。 在实践中重塑信仰: 信仰并非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也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当旧有的信仰框架瓦解,新的信仰往往在具体的实践和关怀中逐渐建立起来。 我们还将探讨,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信仰。在一个去魅化的时代,人们如何维系内心的虔诚?又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找到那个不变的、可以安放信仰的锚点?“约伯福音”在此,不再仅仅是对苦难的解读,而是对每一次信仰重塑的呼唤。 第四章:记忆的边界与遗忘的边界 “信与忘”的旅程,最终会引导我们走向对记忆与遗忘边界的思考。记忆,是我们身份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经验的积累,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然而,记忆并非总是准确无误,它可能被扭曲,被选择性地过滤。遗忘,则像一片朦胧的面纱,遮盖了某些片段, smoothing the rough edges of our past。 我们将在这一章中,探讨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一个拥有丰富记忆的人,是否就一定更深刻?一个懂得遗忘的人,是否就一定更轻松?我们能否区分“健康的遗忘”与“病态的逃避”?一个社会,应该铭记什么,又应该选择性地遗忘什么? 从历史事件的记忆与遗忘,到个人创伤的疗愈与淡化,再到数字时代海量信息带来的记忆焦虑,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审视记忆与遗忘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记忆的局限性,以及遗忘的必要性。在于在不断的遗忘与重塑中,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智慧的自我。 第五章:超越约伯:在信与忘之间安顿 当经历了信仰的考验,学会了遗忘的艺术,我们该如何在“信”与“忘”的张力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顿之处?这一章将是对前文所有探讨的升华与整合。 “约伯福音”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理解苦难,更在于超越苦难。它教会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使无法得到解释,即使失去一切,依然可以坚持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而“信”与“忘”,则构成了这种存在的两大支柱。 我们将在这一章中,尝试回答: 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开放性的信仰? 信仰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探索的状态。 如何在不被过去束缚的同时,不失去从中汲取的智慧? 遗忘并非抹去,而是转化。 如何在个体体验与普遍真理之间,找到联系? 认识到自己的“约伯式困境”,也是在与全人类的经验产生共鸣。 在“信”与“忘”的交织中,如何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这可能意味着接受生命的复杂性,拥抱不完美,并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一次对生命终极议题的温柔探索。在这本书中,您将不会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您可能会找到引发您自己答案的线索。我们期待与您一同,在信仰的光芒与遗忘的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