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CGD)是由中国痴呆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CWGD)开发的我国第一部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的循证医学诊疗指南。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原始研究文献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分级,经多次专家共识会议形成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照料患者时参考。指南内容涉及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等的诊断标准、临床检查、治疗方法及预防照料措施等。与已发表的同类指南相比,本指南重点对近年来发表的痴呆诊断标准进行介绍,重新评估了痴呆诊断相关的评估量表及检测技术,详细评述了目前治疗痴呆的研究成果,特别提供了中文版阿尔茨海默病操作性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以及中药治疗、针灸及按摩等非药物疗法信息,为痴呆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本指南对痴呆预防研究尤其二级预防方案进行了评估,为读者了解痴呆预防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本指南综合目前可获得的痴呆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成果,可为老年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中西结合医学、中医学(针灸)及循证医学等专业的医生提供实践参考,也可供痴呆患者照料者或家属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背景
二、方法
(一)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二)文献评估及分级标准
三、结果
(一)诊断标准
1.痴呆的诊断标准
2.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3.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4.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标准
5.额颞叶痴呆的诊断标准
6.克一雅病的诊断标准
7.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
(二)评估量表
1.认知功能的评估
2.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
3.总体印象的评估
4.精神行为症状的评估
5.其他量表
(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生物标志
1.GT检查
2.MRI检查
3.PET/SPECT检查
4.MRS/fMRI/EEG检查
5.脑脊液生物标志(Ap42、T-tau、P-tau等)
6.基因检测
(四)其他检查与评估
1.甲状腺功能降低
2.维生素B12、叶酸降低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3.抑郁
(五)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
2.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3.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联合治疗
4.尼麦角林
(六)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
2.美金刚
3.尼莫地平
4.尼麦角林
(七)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的药物治疗
(八)其他类型痴呆的药物治疗
(九)其他可能有益的药物
1.维生素B12/叶酸
2.抗氧化剂
3.他汀类药物
4.脑活素
5,吡拉西坦、茴拉西坦、奥拉西坦
6.二氢麦角碱
7.雌激素
8.非甾体抗炎药
……
证据汇总表
参考文献
附件1 老年人认知下降知情者问卷(IQCODE)
附件2 DSM-Ⅳ痴呆诊断标准(APA,1994)
附件3 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APA,2000)
附件4 NIA-AA所有病因痴呆的诊断标准:核心临床标准(McKhann等,2011)
附件5 NINCDS-ADRDA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McKhann等,1984)
附件6 NINCDS-ADRDA-RC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研究标准(Dubois等,2007)
附件7 NIA-AA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诊断标准(McKhann等,2011)
附件8 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Roman等,1993)
附件9 路易体痴呆临床诊断标准(McKeith等,2005)
附件10 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标准(EmreM等,2007)
附件11 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Neary等,1998)
附件12 散发型CJD(sCJD)诊断标准(WHO,1998)
附件13 变异型CJD(vCJD)诊断标准(WHO,2001)
附件14 散发型CJD临床诊断标准(Zerr等,2009)
附件15 NIA-AA阿尔茨海默病所致MCI的核心临床诊断标准(McKhann等,2011)
附件16 痴呆证候分型量表(田金洲等,2011)
精彩书摘
(2)记忆功能的评估
记忆力尤其情节记忆损害是AD早期的核心特征。情节记忆检查中最常用的是故事回忆(包括延迟回忆、即刻回忆和故事保留百分率)。以往研究发现,延迟回忆可以很好地鉴别轻度AD和正常老年人,并且延迟回忆较其他记忆指标或认知检测的准确性更高,是预测MCI向AD转化的可靠指标[40]。一项包含47项研究的系统分析显示,情节记忆、执行功能和感知速度障碍是临床前AD的主要特征。在情节记忆评估中,延迟回忆测试比即刻回忆测试具有更大鉴别效力。加利福利亚言语学习测试(CVLT)可以区分早期AD和其他疾病。Rey听觉言语学习测试(RAVLT)区分AD和非痴呆或其他痴呆的诊断准确率为83%~86%,尤其是RAV-LT延迟自由回忆提示重度损害对AD有很高的特异性(0.97)(Ⅱ)。轻度损伤增加诊断的难度,可能是由于抑郁、焦虑或缺乏注意而导致失分。Salm-on等(2002)发现“逻辑记忆”测试或“5词测试”(5-words)的延迟回忆存在高度灵敏度和特异度(Ⅱ)。语义记忆测试,包括分类流畅测试、图片命名测试、单词和图片定义,可以发现AD的语义记忆损害,而在语义性痴呆患者中表现更明显。
成人记忆和信息处理成套测试(AMIPB)中的延迟故事回忆(DSR)区分遗忘型MCI与正常(CDR=0.0)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78),以后依次为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试(HV-LT,AUC=0.853)、即刻故事回忆(ISR,AUC=0.845)、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AUC=0.69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UC=0.648)和画钟测验(CDT,AUC=0.486)。DSR得分的临床意义与年龄有关,不同年龄组记忆异常的判断阈值等于年龄组正常参考值(常模)减除1.5个标准差。
……
前言/序言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理解、应对与关怀,为每一个家庭筑起坚实的防线 痴呆症,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健康挑战,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个体本身,深刻触及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痴呆症的患病率正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它不仅带走了患者的记忆、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更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面对这一疾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诊断、规范的治疗以及人性化的照护,是有效应对痴呆症的关键。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正是应时代之需,集结了国内顶尖的神经内科、老年病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康复医学、护理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智慧,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石,为我国痴呆症的诊疗工作提供了一套权威、系统、实用的指导方案。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在痴呆症的规范化诊疗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旨在提升全国医务人员对痴呆症的认知水平,规范诊疗流程,优化患者管理,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照护负担。 拨开迷雾,精准诊断:早期识别是战胜痴呆症的第一步 痴呆症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是能否有效干预和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许多痴呆症患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早期,其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导致诊断延误。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痴呆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痴呆症的鉴别要点。 阿尔茨海默病(AD): 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AD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影像学(如MRI、PET)和生物标志物(如脑脊液、血液)在诊断中的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最早期的记忆障碍,到随后的语言、执行功能、定向力等认知领域损害,本书详细列举了各个阶段的典型症状,并强调了通过标准化认知评估工具(如MMSE、MoCA)进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性。 血管性痴呆(VaD): 紧随AD之后,VaD是第二常见的痴呆症类型。本书详细分析了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与痴呆症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识别脑血管病灶,并结合神经系统体征和认知功能缺损进行诊断的重要性。不同于AD的弥漫性病变,VaD往往与脑血管事件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其认知损害的模式也可能有所不同,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阐述。 路易体痴呆(DLB): DLB的典型特征包括波动性的认知功能下降、视幻觉以及帕金森样运动障碍。本书强调了早期识别DLB的重要性,因为它与AD在治疗策略上可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对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性方面。对DLB的诊断,本书详细阐述了其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在鉴别诊断中需要考虑的要点。 额颞叶痴呆(FTD): FTD是一组以额叶和/或颞叶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痴呆症,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行为改变(如人格改变、冲动控制障碍)或语言障碍(如进行性失语)。本书深入探讨了FTD的各个亚型,如行为变异型FTD和语言变异型FTD,并提供了详细的诊断线索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识别这一相对不那么常见的痴呆症类型。 其他痴呆症: 除了上述常见类型,本书还涵盖了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PDD)、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正常压力脑积水(NPH)以及可逆性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药物性痴呆等)。对于这些疾病,本书不仅提供了诊断要点,更强调了识别和治疗可逆因素的重要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石 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书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都提供了详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导。 药物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利斯的明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改善AD的认知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水平。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法、疗效评价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管理方法,强调了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NMDA受体拮抗剂: 如美金刚,主要用于中重度AD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书对美金刚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以及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针对病因的创新药物: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AD病理机制(如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的创新药物正不断涌现。本书对这些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并结合现有证据,提供了审慎的临床应用建议。 对症和支持性治疗: 痴呆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失眠、激越、幻觉、妄想等精神行为症状,以及吞咽困难、跌倒、尿失禁等功能障碍。本书详细指导了针对这些症状的药物选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强调了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非药物治疗与照护: 药物治疗并非万能,非药物治疗和良好的照护对于痴呆症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样至关重要。本书高度重视这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指导: 认知训练和康复: 通过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认知功能下降,帮助患者维持已有的能力。本书介绍了各种认知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行为管理: 对于痴呆症患者常见的行为问题,如漫游、攻击性、遗忘等,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行为分析和干预策略,强调了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同情心的方式进行应对。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了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社会参与以及心理支持对延缓痴呆症进展的重要性。 照护者支持: 痴呆症患者的照护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书特别关注照护者的培训、心理支持和资源链接,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照护挑战,减轻身心负担。 环境改造: 针对痴呆症患者的安全需求和行为特点,本书提供了居家环境改造的建议,如增加照明、移除障碍物、设置安全门锁等,以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康复训练: 包括肢体康复、言语康复、吞咽康复等,旨在帮助患者维持或改善其运动、交流和进食能力。 伦理与法律考量:尊重个体尊严,保障合法权益 随着痴呆症患者认知能力的下降,其自主决策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本书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伦理和法律层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知情同意和代决策: 详细阐述了在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知情同意,以及在必要时如何启动代决策程序,保障患者的医疗权利。 患者权益保护: 强调了对痴呆症患者的尊重、尊严保护以及隐私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 安宁疗护: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最终将进入疾病的晚期。本书也对痴呆症晚期患者的安宁疗护进行了指导,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命最后的质量。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不断进步的诊疗前沿 痴呆症的诊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不仅总结了当前的成熟经验,更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生物标志物的进展: 介绍了血液、脑脊液、影像学等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疾病分型和疗效监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检测的潜力: 探讨了基因检测在痴呆症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影像判读、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治疗方案优化中的作用。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一本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伦理考量和未来展望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广大医务人员必备的工具书,更是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庭了解疾病、积极应对、共享美好生活的坚实后盾。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痴呆症的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重要力量。它传递的是科学的信心、专业的关怀、人性的温暖,以及对每一个生命尊严的无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