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癡呆診療指南》(CGD)是由中國癡呆臨床實踐指南工作組(CWGD)開發的我國第一部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的循證醫學診療指南。
《中國癡呆診療指南》參考瞭國內外的指南和共識,並采用循證醫學方法對原始研究文獻進行瞭重新評估和分級,經多次專傢共識會議形成推薦意見,以供臨床醫生在診斷、治療和照料患者時參考。指南內容涉及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如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帕金森病癡呆等的診斷標準、臨床檢查、治療方法及預防照料措施等。與已發錶的同類指南相比,本指南重點對近年來發錶的癡呆診斷標準進行介紹,重新評估瞭癡呆診斷相關的評估量錶及檢測技術,詳細評述瞭目前治療癡呆的研究成果,特彆提供瞭中文版阿爾茨海默病操作性診斷標準、中醫證候分型標準以及中藥治療、針灸及按摩等非藥物療法信息,為癡呆患者提供瞭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本指南對癡呆預防研究尤其二級預防方案進行瞭評估,為讀者瞭解癡呆預防的可能性提供瞭依據。本指南綜閤目前可獲得的癡呆診斷與治療的研究成果,可為老年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神經影像學、神經心理學、中西結閤醫學、中醫學(針灸)及循證醫學等專業的醫生提供實踐參考,也可供癡呆患者照料者或傢屬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背景
二、方法
(一)文獻來源及檢索方法
(二)文獻評估及分級標準
三、結果
(一)診斷標準
1.癡呆的診斷標準
2.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
3.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
4.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癡呆的診斷標準
5.額顳葉癡呆的診斷標準
6.剋一雅病的診斷標準
7.輕度認知損害的診斷標準
(二)評估量錶
1.認知功能的評估
2.日常生活能力的評估
3.總體印象的評估
4.精神行為癥狀的評估
5.其他量錶
(三)影像學檢查及其他生物標誌
1.GT檢查
2.MRI檢查
3.PET/SPECT檢查
4.MRS/fMRI/EEG檢查
5.腦脊液生物標誌(Ap42、T-tau、P-tau等)
6.基因檢測
(四)其他檢查與評估
1.甲狀腺功能降低
2.維生素B12、葉酸降低而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3.抑鬱
(五)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
1.膽堿酯酶抑製劑
2.榖氨酸受體拮抗劑
3.膽堿酯酶抑製劑、美金剛聯閤治療
4.尼麥角林
(六)血管性癡呆的藥物治療
1.膽堿酯酶抑製劑
2.美金剛
3.尼莫地平
4.尼麥角林
(七)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癡呆的藥物治療
(八)其他類型癡呆的藥物治療
(九)其他可能有益的藥物
1.維生素B12/葉酸
2.抗氧化劑
3.他汀類藥物
4.腦活素
5,吡拉西坦、茴拉西坦、奧拉西坦
6.二氫麥角堿
7.雌激素
8.非甾體抗炎藥
……
證據匯總錶
參考文獻
附件1 老年人認知下降知情者問捲(IQCODE)
附件2 DSM-Ⅳ癡呆診斷標準(APA,1994)
附件3 DSM-Ⅳ-TR癡呆診斷標準(APA,2000)
附件4 NIA-AA所有病因癡呆的診斷標準:核心臨床標準(McKhann等,2011)
附件5 NINCDS-ADRDA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診斷標準(McKhann等,1984)
附件6 NINCDS-ADRDA-RC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標準(Dubois等,2007)
附件7 NIA-AA阿爾茨海默病癡呆的診斷標準(McKhann等,2011)
附件8 NINDS-AIREN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Roman等,1993)
附件9 路易體癡呆臨床診斷標準(McKeith等,2005)
附件10 帕金森病癡呆的診斷標準(EmreM等,2007)
附件11 額顳葉癡呆診斷標準(Neary等,1998)
附件12 散發型CJD(sCJD)診斷標準(WHO,1998)
附件13 變異型CJD(vCJD)診斷標準(WHO,2001)
附件14 散發型CJD臨床診斷標準(Zerr等,2009)
附件15 NIA-AA阿爾茨海默病所緻MCI的核心臨床診斷標準(McKhann等,2011)
附件16 癡呆證候分型量錶(田金洲等,2011)
精彩書摘
(2)記憶功能的評估
記憶力尤其情節記憶損害是AD早期的核心特徵。情節記憶檢查中最常用的是故事迴憶(包括延遲迴憶、即刻迴憶和故事保留百分率)。以往研究發現,延遲迴憶可以很好地鑒彆輕度AD和正常老年人,並且延遲迴憶較其他記憶指標或認知檢測的準確性更高,是預測MCI嚮AD轉化的可靠指標[40]。一項包含47項研究的係統分析顯示,情節記憶、執行功能和感知速度障礙是臨床前AD的主要特徵。在情節記憶評估中,延遲迴憶測試比即刻迴憶測試具有更大鑒彆效力。加利福利亞言語學習測試(CVLT)可以區分早期AD和其他疾病。Rey聽覺言語學習測試(RAVLT)區分AD和非癡呆或其他癡呆的診斷準確率為83%~86%,尤其是RAV-LT延遲自由迴憶提示重度損害對AD有很高的特異性(0.97)(Ⅱ)。輕度損傷增加診斷的難度,可能是由於抑鬱、焦慮或缺乏注意而導緻失分。Salm-on等(2002)發現“邏輯記憶”測試或“5詞測試”(5-words)的延遲迴憶存在高度靈敏度和特異度(Ⅱ)。語義記憶測試,包括分類流暢測試、圖片命名測試、單詞和圖片定義,可以發現AD的語義記憶損害,而在語義性癡呆患者中錶現更明顯。
成人記憶和信息處理成套測試(AMIPB)中的延遲故事迴憶(DSR)區分遺忘型MCI與正常(CDR=0.0)的ROC麯綫下麵積最大(AUC=0.878),以後依次為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試(HV-LT,AUC=0.853)、即刻故事迴憶(ISR,AUC=0.845)、濛特利爾認知評估量錶(MoCA,AUC=0.699)、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AUC=0.648)和畫鍾測驗(CDT,AUC=0.486)。DSR得分的臨床意義與年齡有關,不同年齡組記憶異常的判斷閾值等於年齡組正常參考值(常模)減除1.5個標準差。
……
前言/序言
《中國癡呆診療指南》:理解、應對與關懷,為每一個傢庭築起堅實的防綫 癡呆癥,一個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健康挑戰,其影響範圍早已超越個體本身,深刻觸及傢庭、社會乃至國傢經濟的方方麵麵。在中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癡呆癥的患病率正呈現齣令人擔憂的上升趨勢。它不僅帶走瞭患者的記憶、認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更給無數傢庭帶來瞭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然而,麵對這一疾病,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科學的診斷、規範的治療以及人性化的照護,是有效應對癡呆癥的關鍵。 《中國癡呆診療指南》正是應時代之需,集結瞭國內頂尖的神經內科、老年病學、精神病學、神經心理學、康復醫學、護理學以及倫理學等領域的專傢智慧,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石,為我國癡呆癥的診療工作提供瞭一套權威、係統、實用的指導方案。本書的齣版,標誌著中國在癡呆癥的規範化診療道路上邁齣瞭堅實的一步,旨在提升全國醫務人員對癡呆癥的認知水平,規範診療流程,優化患者管理,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傢庭的照護負擔。 撥開迷霧,精準診斷:早期識彆是戰勝癡呆癥的第一步 癡呆癥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是能否有效乾預和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許多癡呆癥患者,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早期,其癥狀可能被誤認為是正常衰老,導緻診斷延誤。本書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癡呆癥的定義、流行病學特徵以及各種類型癡呆癥的鑒彆要點。 阿爾茨海默病(AD): 作為最常見的癡呆癥類型,AD的診斷標準、臨床錶現、病理生理機製,以及影像學(如MRI、PET)和生物標誌物(如腦脊液、血液)在診斷中的應用,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從最早期的記憶障礙,到隨後的語言、執行功能、定嚮力等認知領域損害,本書詳細列舉瞭各個階段的典型癥狀,並強調瞭通過標準化認知評估工具(如MMSE、MoCA)進行篩查和診斷的重要性。 血管性癡呆(VaD): 緊隨AD之後,VaD是第二常見的癡呆癥類型。本書詳細分析瞭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齣血)與癡呆癥之間的關係,強調瞭通過神經影像學檢查(如CT、MRI)識彆腦血管病竈,並結閤神經係統體徵和認知功能缺損進行診斷的重要性。不同於AD的彌漫性病變,VaD往往與腦血管事件的部位和範圍密切相關,其認知損害的模式也可能有所不同,本書對此進行瞭詳細的區分和闡述。 路易體癡呆(DLB): DLB的典型特徵包括波動性的認知功能下降、視幻覺以及帕金森樣運動障礙。本書強調瞭早期識彆DLB的重要性,因為它與AD在治療策略上可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對某些抗精神病藥物的敏感性方麵。對DLB的診斷,本書詳細闡述瞭其臨床診斷標準,以及在鑒彆診斷中需要考慮的要點。 額顳葉癡呆(FTD): FTD是一組以額葉和/或顳葉功能受損為主要錶現的癡呆癥,其臨床錶現多樣,可以錶現為行為改變(如人格改變、衝動控製障礙)或語言障礙(如進行性失語)。本書深入探討瞭FTD的各個亞型,如行為變異型FTD和語言變異型FTD,並提供瞭詳細的診斷綫索和鑒彆診斷方法,以幫助臨床醫生更準確地識彆這一相對不那麼常見的癡呆癥類型。 其他癡呆癥: 除瞭上述常見類型,本書還涵蓋瞭其他可能導緻癡呆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癡呆(PDD)、皮質基底節變性(CBD)、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正常壓力腦積水(NPH)以及可逆性癡呆(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維生素B12缺乏、藥物性癡呆等)。對於這些疾病,本書不僅提供瞭診斷要點,更強調瞭識彆和治療可逆因素的重要性,避免誤診和漏診。 規範治療,科學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基石 在準確診斷的基礎上,科學規範的治療和管理是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本書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麵,都提供瞭詳實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導。 藥物治療: 膽堿酯酶抑製劑: 如多奈呱齊、加蘭他敏、利斯的明等,這些藥物主要用於改善AD的認知癥狀,其作用機製是通過增加大腦中乙酰膽堿的水平。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些藥物的適應癥、劑量、用法、療效評價以及潛在的副作用和管理方法,強調瞭個體化用藥的原則。 NMDA受體拮抗劑: 如美金剛,主要用於中重度AD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書對美金剛的臨床應用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包括其作用機製、療效、安全性以及與其他藥物的聯閤應用。 針對病因的創新藥物: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對AD病理機製(如β澱粉樣蛋白、Tau蛋白)的創新藥物正不斷湧現。本書對這些具有前景的治療方法進行瞭前瞻性的介紹,並結閤現有證據,提供瞭審慎的臨床應用建議。 對癥和支持性治療: 癡呆癥患者常伴有抑鬱、焦慮、失眠、激越、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癥狀,以及吞咽睏難、跌倒、尿失禁等功能障礙。本書詳細指導瞭針對這些癥狀的藥物選擇和非藥物乾預措施,強調瞭在改善患者癥狀的同時,要關注藥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非藥物治療與照護: 藥物治療並非萬能,非藥物治療和良好的照護對於癡呆癥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同樣至關重要。本書高度重視這一方麵,提供瞭豐富的指導: 認知訓練和康復: 通過有針對性的認知訓練,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緩認知功能下降,幫助患者維持已有的能力。本書介紹瞭各種認知訓練的方法和技術。 行為管理: 對於癡呆癥患者常見的行為問題,如漫遊、攻擊性、遺忘等,本書提供瞭詳細的行為分析和乾預策略,強調瞭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並采取積極、有同情心的方式進行應對。 生活方式乾預: 強調瞭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社會參與以及心理支持對延緩癡呆癥進展的重要性。 照護者支持: 癡呆癥患者的照護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本書特彆關注照護者的培訓、心理支持和資源鏈接,旨在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照護挑戰,減輕身心負擔。 環境改造: 針對癡呆癥患者的安全需求和行為特點,本書提供瞭居傢環境改造的建議,如增加照明、移除障礙物、設置安全門鎖等,以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康復訓練: 包括肢體康復、言語康復、吞咽康復等,旨在幫助患者維持或改善其運動、交流和進食能力。 倫理與法律考量:尊重個體尊嚴,保障閤法權益 隨著癡呆癥患者認知能力的下降,其自主決策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本書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並在倫理和法律層麵提供瞭重要的指導: 知情同意和代決策: 詳細闡述瞭在患者認知功能受損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的知情同意,以及在必要時如何啓動代決策程序,保障患者的醫療權利。 患者權益保護: 強調瞭對癡呆癥患者的尊重、尊嚴保護以及隱私權的重要性,並提供瞭相關的法律法規解讀。 安寜療護: 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最終將進入疾病的晚期。本書也對癡呆癥晚期患者的安寜療護進行瞭指導,強調瞭以人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命最後的質量。 展望未來,科技賦能:不斷進步的診療前沿 癡呆癥的診療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本書不僅總結瞭當前的成熟經驗,更對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 生物標誌物的進展: 介紹瞭血液、腦脊液、影像學等生物標誌物在早期診斷、疾病分型和療效監測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檢測的潛力: 探討瞭基因檢測在癡呆癥風險評估和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展望瞭人工智能在影像判讀、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在疾病流行病學研究和治療方案優化中的作用。 《中國癡呆診療指南》是一本集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倫理考量和未來展望於一體的權威著作。它不僅是廣大醫務人員必備的工具書,更是癡呆癥患者及其傢庭瞭解疾病、積極應對、共享美好生活的堅實後盾。本書的齣版,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癡呆癥的防治工作邁上新颱階,為建設健康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重要力量。它傳遞的是科學的信心、專業的關懷、人性的溫暖,以及對每一個生命尊嚴的無限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