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第2版)

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亚东 著
图书标签:
  • 平等
  • 自由
  • 中西文明
  • 自然法
  • 政治哲学
  • 法律哲学
  • 文化比较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01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13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律思想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第2版)》人类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考察东西文明所走过的不同道路的一个思路。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去测度不同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生存状态,厘清中西文明走向分野的内在因素,解释历史上与“法”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冯亚东,男,山西代县籍,1953年生于成都。1969年回原籍插队,1972年进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1982年毕业分配至四川南充地区中级法院任刑事法官,1986年调往四川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任教,1988年转至四川大学法学院任教,2002年7月再转至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为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年来发表刑法学、法理学及文化研究文章若干,出版了《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等专著。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平等观念与中国社会
1.平等三法则
2.平等的生活方式及不平等的悖论
3.农耕生活与村落格局
4.私有制与男权社会
5.国家的起源:土地管理说
6.国家的完善:中央集权制
7.平等氛围中的和谐
8.权威文化与造反有理
9.“平政爱民”与循环怪圈
1Q.轮回的文明:何以进步
11.存天理、灭人欲

第二篇 求索自由与西方民族
12.克里特:自由观念的发端
13.海上英雄与彼岸世界
14.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15.从希腊到罗马的文明流变
16.上帝主持平等
17.海水中流淌的文明
18.私法文化及权利观念
19.法治秩序与自由进取

第三篇 价值冲突中蕴构的自然法
20.思维盲点与文化还原
21.生存方式与观念形态
22.自然法:反自然的理性法
23.自然法:价值冲突与公平正义法
24.自然法的厄运
25.自然法之真精神

第四篇 制度的抉择
26.平等和自由的近代实践
27.平等:实体与程序的不同解读
28.天赋权利与正义之脸
29.民主政制:多害相权取其轻
30.宪政、分权与法治
31.个人本位与民族国家
32.民主与中国问题

第五篇 文明的走向
33.“历史真实”的复归
34.“历史的终结”与文明的冲突
35.人类文明:由静到动的跳跃
36.香格里拉的再发现
37.真实还是虚幻:第三条道路
38.未然文明:定位与悬念
39.人类的生存悖论
40.“终极无意义”之意义

附录
1.震灾、知识与政制
2.走婚、母系家庭与泸沽湖
3.人生与治学
4.雪山深处的冲动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平等观念与中国社会
  1.平等三法则
  地球的历史大约为46亿年,地球生命的历史也至少已有20多亿年,而人类的历史据考证仅为短短的200万年左右。早期的地球是一个被海洋几乎完全覆盖的水球,各种生命形式均出现并生息在海洋中。随着地壳板块挤压而形成造山运动,致地球表面渐次生成陆地与高山。由于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的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与切割——在水往低处走之重力作用下,又形成从高山经陆地一路通达海洋的生命通道即河流(并在河流两岸形成大片的冲积平原,为以后人类进行农耕提供了肥沃且可自流灌溉的土地)。一些海洋生命顺通道逆流而上,逐步进化为河流生命乃至爬到岸上成为陆地生命——应该是其中的一支便异变为我们今天的人类。
  虽然我们不能因缺乏证据就武断认为,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与人类相似甚至更为高级的智慧生命,但至少凭我们做人之生存经验可以有理由认定:今天意义上人类的出现,应该是以精神性之平等观念的形成及相应管理方式为充分必要条件的(虽然从猿到人之转变,应该存在一种似猿非猿、似人非人的模糊过渡状态,即类人猿或类猿人,但在种属的归类上可忽略不计)。平等是专属于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理念性追求,动物之间就常态而论只存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绝无平等可言——失缺这一本性也就必然失去其本体的存在。对平等的追求在人类的群体性生活中,世世代代都会成为群体大多数成员梦寐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早期的人类自产生精神和理念状态,便在族群之人际氛围中很自然地形成平等的要求(这是界识人类的核心标志),并想方设法很大程度地加以实现。这是人类最原始、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切身、最持久的价值目标及生活方式。
  但平等观念及实际运作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以生活中儿童争食品的现象即可求证这一点。假设某一家庭中有一对年龄相差无几初醒人事的兄弟(可与刚离开丛林初获人性的原始人类相类比),兄弟俩同时发现一个梨,哥哥凭借力量据为己有欲一人吞吃——这是人之生存本能或本性,似无可非议。这时弟弟蒙咙的精神状态中会产生一种什么想法呢?很自然他会冒出一种要求“平等”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完全没有可能用体力去战胜对方,于是便不会奢望夺过来也一人独吞,而只是在精神层面企盼能够同样享有一份。这是专属于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在动物的世界里,我们通常会看到饥饿的弱者只能是呆呆地立在一边,等待强者吃饱离开后再上去拣食残渣剩骨。即使动物中的弱者能够发出呼唤,也并无群体学之制约意义,于是不具实际考察价值(这里只是对常态的一种分析)。由此可以概括出平等观念的第一法则:平等只会是弱者发出的呼唤。对此现象亚里士多德指出:“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正义。强者对于这些便都无所顾虑。”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第2版)》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聚焦于该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但内容完全独立于原书的实际论述,仅基于书名提供的关键词进行推演和构建。 --- 图书简介: 《文明的基石:伦理、政治与历史的交汇》 探讨人类社会永恒命题的深度对话 作者:[此处可设想一位学术背景深厚的作者名] 出版信息:[此处可设想出版社信息] 字数:约 1500 字 --- 导言:探寻文明的根脉 本书《文明的基石:伦理、政治与历史的交汇》是一部跨越历史、法学、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旨在深入剖析构成现代社会秩序与个体价值体系的几大核心概念——公平正义、个体权利与文明形态的演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清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并审视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思想的梳理,而是试图在比较视野下,构建一套审视现代困境的分析工具。我们将聚焦于“秩序”与“变迁”之间的永恒张力,探究如何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性与尊严。 第一部分:秩序的构建——伦理基础与政治架构 本卷深入探讨了社会赖以维系的底层结构——伦理规范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我们首先检视了西方传统中,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到康德的“绝对命令”,再到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这些不同的道德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的政治想象。重点分析了在自由主义思潮下,个体权利如何被提升至近乎神圣的地位,以及这种权利观念如何驱动了近现代国家的法律与治理体系的演进。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的传统智慧。本书不回避对儒家、道家等思想资源中“关系伦理”和“和谐秩序”的细致考察。我们着重探讨了这些伦理观如何在东亚社会中构建了独特的社会契约——一种强调责任、义务与群体认同优先于绝对个体自由的模式。这部分对比性地揭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下,对“何为善治”的理解存在着深刻的哲学差异。 我们将挑战一个常见的假设:即现代政治的普适性。通过对不同文明中“正义”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本书论证了任何政治架构都必须植根于其特定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心理基础之上。政治的有效性,不在于其是否“时髦”,而在于其能否在特定社会中实现稳定与繁荣的平衡。 第二部分:历史的张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与调适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历程,然而,其路径却充满分歧。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不同文明在面对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时的反应机制。 我们首先分析了西方“启蒙理性”如何催生了技术至上和效率优先的社会形态,以及这种形态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化、疏离和环境危机。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挤压,并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在追求“绝对效率”时所面临的社会凝聚力下降的问题。 接着,我们将重点放在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叙事上。这部分不再采用“落后—进步”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深入研究了那些在吸收外来要素的同时,努力保留自身文化核心的“在地化”尝试。我们考察了这些社会如何在其传统价值体系中寻找资源,以应对现代性的冲击,例如,如何在维护既有的社会网络与引入市场经济的个体竞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本书强调,历史不是单向度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试错、妥协与回溯的复杂过程。不同文明的现代化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政策选项和深刻的教训。 第三部分:未来的路径——跨越藩篱的理论探索 在对既有文明形态进行深入剖析之后,第三部分致力于展望跨越文化鸿沟的理论可能。 我们聚焦于如何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伦理框架”。这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去发现那些超越具体信仰体系的、关于人类共同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这部分对“普世价值”的概念进行了严肃的反思,既肯定其作为人类共同理想的意义,也警惕其在实践中被用作文化霸权的工具。 本书主张,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能够承认差异的合理性,并在差异中共存。我们探讨了“对话哲学”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跨文化冲突中的应用,强调理解比评判更为重要。 最后,我们回归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在一个日益被算法和宏大叙事所裹挟的时代,如何保障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选择权?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和社会参与的思考,认为真正的文明,体现在其能否持续激发其成员的内在创造力与批判精神。 结语:审慎的乐观主义 《文明的基石》以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收尾。它承认人类历史充满了错误和曲折,但坚信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跨文化的真诚对话,人类有能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韧性的未来。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理解复杂世界的全景图,它鼓励每一位读者,无论身处何种文化背景,都能成为自己文明对话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 本书适合读者: 国际关系学者、法学和政治学研究生、文化人类学家、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对文明演变与当代社会治理有深刻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这样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平等”和“自由”这两个词,虽然听起来耳熟能详,但其背后的含义却复杂且充满争议。而将其置于“中西文明”这个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进行深度比较的野心。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和对比东西方在这些概念上的不同发展轨迹。例如,西方对于个体自由的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集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平等”与“自由”的理解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而“兼谈自然法”这一点,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化比较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哲学根基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释自然法的基本理念,以及它在不同文明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否能够成为理解东西方差异的一种桥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根本性价值的、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刻见解,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兼谈自然法”,让我感到一种学术上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对于“平等”和“自由”这类核心概念的理解,往往离不开对自然法思想的探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中西文明”这个广阔的范畴,与“自然法”这个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有效的结合。我预期作者不会简单地对两者进行并列,而是会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张力。比如说,西方的自然法传统是如何催生了对个人权利的强调,进而影响了其对自由的定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类似的、或者说是具有其独特性的关于“自然”秩序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又是如何体现在对“平等”的理解上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思想分析,来支撑其论点,避免流于空泛的哲学说辞。尤其“兼谈”二字,暗示了作者可能并非将自然法作为全书的绝对中心,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或分析工具,来辅助理解中西文明在平等与自由议题上的复杂图景,这让我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能够有一本书深入探讨这些根本性的价值,并将其置于中西文明的宏大视野下进行审视,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长和演变。尤其是“自然法”这个部分,我一直对它充满好奇,它似乎提供了一种超越具体制度和文化表象的普世性思考框架。我想象作者会如何梳理古希腊哲学、罗马法,再到西方启蒙运动,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此相关的脉络。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无疑会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提供深刻的洞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在历史的维度上,帮助我理清“平等”和“自由”这两个概念的复杂性,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中是如何被定义、被践行,又或是被曲解的。作者能否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去解析这些看似熟悉却又常常被误读的词汇,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兼谈自然法”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自然法是理解许多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基石,但它本身又充满了复杂的解释和争议。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一概念,是倾向于霍布斯式的强力意志,还是洛克式的天赋权利,亦或是更普世的理性秩序?而将自然法与“平等”、“自由”以及“中西文明”联系起来,更是让我脑洞大开。这是否意味着作者认为,即便在迥异的文明背景下,也存在某种共通的、源于自然的道德律或权利基础?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来解释为何自然法在不同文化中会演变出如此多样的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不同文明对平等与自由的理解。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本土化的自然法理解?而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又如何构建了其对自然法的论述?这种深入的哲学辨析,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扎实的理论框架,来审视我们当下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关于公平与权利的争论。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对“中西文明”的宏大叙事能力。这种视角本身就显得非常开阔,打破了许多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我猜想,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双方文明表层特征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核,尤其是他们在理解“平等”与“自由”这两个核心价值时所展现出的差异与共鸣。例如,西方在启蒙运动后,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强调,是否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仁”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印证?又或者,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两种文明的路径又是如何迥异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哲学论证,来支撑他的观点。尤其“兼谈自然法”这一点,我对此深感兴趣。自然法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哲学理念,它在不同文明中的接受程度和解释方式可能大相径庭。作者能否通过对比,展现自然法如何影响了中西双方对权利、义务以及社会秩序的理解?这种跨文化、跨历史的对话,对于我理解当下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书的质量一般,有些脱落,书的内容不错。

评分

法律人士应该多阅读这类书。

评分

可以啊不错啊挺好的啊

评分

有空多翻书,有益无害。———————————————————————————— 下面凑点字数换积分—————————————————李白在《古风-大雅久不作》中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诗的大意是:大雅的传统很久不见了,如果我力不能及的话,还有谁能再现其传统呢?王风沦丧于蔓草之间,各国强弱相吞,战乱直到狂秦。诗经的传统何其微茫,乱世哀怨中兴起的是骚体。扬雄和司马相如在骚人的颓波中激起华丽之风,文风虽多兴变,但诗经的法度已失。自三曹和建安七子之后,不过绮丽而已,不足珍贵。当代(唐)政治清明,推崇古朴自然,群才乘时施展才华,辞藻和内容相映生辉,文人们如群星闪烁在秋日夜空。我的志向是继承孔子的删述伟业,垂芳千年。希望能像圣人一样,在取得成就以后停笔。)---------------------------------------李白在《古风-大雅久不作》中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诗的大意是:大雅的传统很久不见了,如果我力不能及的话,还有谁能再现其传统呢?王风沦丧于蔓草之间,各国强弱相吞,战乱直到狂秦。诗经的传统何其微茫,乱世哀怨中兴起的是骚体。扬雄和司马相如在骚人的颓波中激起华丽之风,文风虽多兴变,但诗经的法度已失。自三曹和建安七子之后,不过绮丽而已,不足珍贵。当代(唐)政治清明,推崇古朴自然,群才乘时施展才华,辞藻和内容相映生辉,文人们如群星闪烁在秋日夜空。我的志向是继承孔子的删述伟业,垂芳千年。希望能像圣人一样,在取得成就以后停笔。)

评分

《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兼谈自然法(第2版)》人类的文明史更多的是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考察东西文明所走过的不同道路的一个思路。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去测度不同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生存状态,厘清中西文明走向分野的内在因素,解释历史上与“法”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

评分

买来收藏,细细品读。

评分

2002初版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下,当时就感觉作为一个刑法学者能写出这样书看来很不一般,思考是很深邃的,听过冯老师讲的大四课程刑事案例分,可惜去财大了。川大的损失!

评分

可以啊不错啊挺好的啊

评分

拜托京东爱惜下书行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