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求索集

中医临证求索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习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证
  • 方剂
  • 医案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诊断
  • 治疗
  • 病例分析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2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74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3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临证求索集》由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外科病证、杂病五部分组成。内容丰富,取材于诊疗实录,临床实践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互相印证,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既内涵深邃,又深入浅出,用简练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复杂多变的疑、难、重、危病证及其辨治,辨证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一病一议,夹叙夹论,流畅自然,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白习明,男,汉族,1936年4月出生于四川射洪。出身世医之家,绵阳市名中医。幼读四书、五经,古汉语基础扎实。2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师资专业,并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后又任教于绵阳中医学校(现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善于思索,屡起沉疴,擅于治疗疑、难、重、危、怪病证,学验俱富。临证追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伤寒与温病相结合,古方与时方相结合,内、妇、儿、外各科相结合,四诊与现代检查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不存门户之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深得群众爱戴。

目录

卷首语
内科病证
咳嗽咽痛(肺炎)
阳虚咳嗽
冬温(一)
冬温(二)
盛夏寒湿(重感冒)
湿温转寒湿
寒湿
震颤
肩颈强痛
风温误汗
风温夹湿(一)
风温夹湿(二)
少阳喜呕
寒湿致呆
寒湿致癫
湿郁三焦
湿温流连气分
气血(营)两燔
湿温致呆
湿邪盘踞膜原
湿温兼气陷
春温(一)
春温(二)
春温食复
暑温
里结阳明应下失下
暑温咯血
湿热结胸(一)
湿热结胸(二)
痰湿结胸
战汗
大头瘟
伏暑救逆
伏暑
气滞腰痛
湿热腰痛
眩晕(一)
眩晕(二)
眩晕(三·梅尼埃综合征)
耳聋
不寐
郁证(一)
郁证(二)
郁证(三)
癫狂(一)
癫狂(二)
癫狂(三)
癫痫(外伤性)
百合病(癔症、夜游)
中风
口僻(面瘫)
噎膈(食管炎)
噎膈(食管癌)
咽痛
喉痹
梅核气(慢性咽炎)
吐血便血
……

妇科病证
儿科病证
外科病证
杂病

精彩书摘

风温夹湿(一)
刘某,女,66岁,居民,住绵阳市魏城,1987年2月27日初诊。老人子女众多,外实内虚。其婿迎之于绵,欣赏电子灯会,感而发病,以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汗出而热不解住进某医院。医以重感论治,延之数日不减,辗转于数医之手,始浼于明。明诊得脉数微弦,寒热往来如疟,午后尤甚,汗出热解,既而又作,头痛身重,口渴喜饮,反酸欲呕,苔白而厚。此湿浊内阻,邪在膜原,法当疏利透达,方拟达原饮加减:
青蒿10g草果仁7g槟榔12g知母10g厚朴12g甘草2g白芍12g黄芩10g白芥子10g郁金12g藿香12g佩兰10g一剂水煎,分六次,日四夜二服。
28日复诊,寒热往来次数减半,口不甚渴,自觉热退,他觉肤热微汗,胸闷胁胀,大便溏,苔黄而厚腻。湿热交蒸之象已露,法拟利湿清热,方遣甘露消毒丹加味:
木通10g石菖蒲4g薄荷10g滑石10g绵茵陈10g射干10g藿香15g浙贝母5g连翘15g白蔻6g槟榔10g草果仁8g二剂水煎,每剂分六次,日三服。
3月2日三诊,寒热已罢,但肢节烦疼,两脚膝以下微肿,苔黄。三焦膜原已畅,而经络关节之湿未除。法当宣通内外,分消上下,方与拈痛汤:
羌活10g防风15g升麻3g猪苓6g泽泻15g绵茵陈12g黄芩10g葛根20g苍术10g白术10g苦参10g知母10g甘草3g 一剂水煎服。
3月3日四诊,肢节烦疼虽解,但膝以下浮肿有增,扪之不温,背部仍疼,苔黄不退,脉来沉细。此为湿热已去,阳亦衰微,当舍苔从脉,易辙改弦,拟五积散水煎,少少与之。
3月5日五诊,其证如前,有增无减,热去湿存而背痛,阳气衰微而脚痛且冷,仅赖五积散之辛,不足以温经通阳,书千金小续命汤与之。
3月7日六诊,脉不甚沉,略见有力,下肢肿消过半,冷亦随之而减,苔微黄而润,似有阳回之兆。药既中病,无妨循法再进,书参附汤合人参败毒散,水煎服。
……

前言/序言


《中医临证求索集》:一本融汇古今,探寻中医临床智慧的著作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临床实践笔记,更是一次对中医临证之道的深度求索。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沉浸于中医临床一线的宝贵经验,旨在为广大中医同道,特别是青年医师,提供一份触手可及的临床指引,助其在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 全书围绕“求索”二字展开,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循序渐进地揭示中医临证的奥秘。 卷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石 本卷着重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作者深入剖析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要义,强调了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探寻病证的本质。书中大量引用经典医案,通过对不同病症的分析,展现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直指病机,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问诊”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获取患者的真实病情信息,以及如何辨别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等关键病理要素。对于望诊,则深入讲解了面色、舌象、神态等细微之处所蕴含的疾病信息。闻诊则不局限于声响,更包含了气味等方面的辨别。 卷二:遣方用药——方剂配伍的艺术 本卷聚焦于方剂的配伍与化裁,是临证用药的实践指南。作者在介绍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分析方剂的配伍原理,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书中选取了大量临床常用方剂,详细讲解了其主治、用法、用量,以及在不同病情下的变化。作者特别强调了“药少而不伤,药多而有偏”的用药原则,反对滥用药物,倡导精简有效的配伍。此外,还对一些药物的药性、炮制、配伍禁忌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用药的尺度。书中也探讨了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时间等细节,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往往对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卷三:辨证施治——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本卷是全书的重头戏,将前两卷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辨证与用药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这些案例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病种丰富,诊疗过程详细,从初诊到复诊,从病情变化到疗效评估,都有详实的记录。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不仅讲解了当时的治疗思路和方药选择,更会回顾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供更优的诊疗方案。本卷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临床思维模式,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卷四:医道求索——中医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本卷超越了单纯的医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伦理以及医者应有的情怀。作者结合自身行医感悟,阐述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具备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本卷也对中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作者认为,真正的中医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实践者,更应是富有智慧的思想者和富有担当的教育者。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贴近临床,实用性强: 本书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真实的临床实践,避免了空泛的理论,直击临床痛点,为读者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应用的知识。 案例丰富,条理清晰: 大量的经典和作者亲历医案,配合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复杂的医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既有对中医理论的深入阐释,更有对临床应用的详实指导,帮助读者打通理论与实践的任督二脉。 强调思维,启迪智慧: 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人文关怀,医德并重: 在传授医术的同时,也着力于塑造医者的品德情操,体现了中医“仁术”的精髓。 阅读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医临床感兴趣的人士阅读,特别是: 在校中医学生: 作为临床学习的辅助教材,帮助理解书本知识,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初涉中医临床的青年医师: 提供宝贵的临证经验和指导,帮助其快速成长,少走弯路。 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师: 能够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拓展临床思路,提升诊疗水平。 对中医养生、健康调理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中医的健康理念和简单的调理方法。 《中医临证求索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临床道路上的探索与分享,是一份真诚的邀请,邀您一同走进中医的宏大世界,共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临床智慧,并在实践中不断求索,臻于至善。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中医临证求索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和“实”。这里的“真”是指作者对待中医的态度,他不是在做学术研究,而是在践行自己的医道,将毕生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那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那些方药,都是经过临床检验的。读起来感觉非常接地气,没有丝毫的浮夸。而“实”则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书中不仅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还触及了一些比较疑难的杂症。作者在论述每个病例时,都会详细交代病史、症见、脉象、舌象,以及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附以后续的疗效反馈。这种完整的呈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临床新手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它让我明白,中医的临床,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也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需要怎样一座桥梁才能顺利连接。

评分

第一段评价 《中医临证求索集》这本书,我最近才刚翻了几页,但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它并没有像很多教科书那样,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一股脑地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充满实践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医的临床世界。书中对一个个典型病例的分析,真是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让我看到了中医诊断的严谨和治疗的巧妙。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治”,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治”。对于每一个用药、每一个针灸的穴位选择,都有详尽的解释,而且还会追溯到其背后的经典理论,比如《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方子,而是在领略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书中提到的很多临证经验,比如如何辨别舌苔的细微差别,如何通过望诊捕捉到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宝贵财富。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身边学习,受益匪浅。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医临证求索集》这本书,我有些忐忑。我本身学中医不久,基础理论还算扎实,但一提到临床实践,就感觉脑子里一片混沌,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块空白。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满满的实战干货。作者通过对一个个复杂病案的剖析,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脾胃病”那一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湿邪、热邪、寒邪侵袭脾胃时,其临床表现的差异以及相应的治疗思路。他会举出几个相似的病症,但用药却截然不同,让你深刻理解到“同病异治”的道理。而且,书中不仅关注了主证,还深入探讨了兼证、夹杂证的辨别,这对于临床上遇到各种疑难杂症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疾病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定义,而是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是一个对中医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尝试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中医临证求索集》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临床笔记”或者“经验集锦”。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他几十年行医的所思所想。书中的案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遇到治疗上的瓶颈,作者会坦诚地描述自己的困惑,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最终找到突破口。这种“求索”的过程,正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没有回避中医的难点和争议,反而鼓励读者去探索、去质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调整”和“变通”的论述,告诫我们不能死守古籍,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知其然”迈向了“知其所以然”,也让我看到了成为一名优秀中医的道路,是多么充满挑战,又是多么富有成就感。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中医临证求索集》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一旦翻开,就很难停下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让你亲眼看到病人,亲耳听到病人的诉说,甚至能感受到他诊脉时的那种专注。他不仅仅是罗列方药,而是将中医的“望闻问切”融汇贯通,体现在每一个诊断的细节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每个病例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他会从宏观的整体出发,再到微观的局部,一点点地辨别病因、病机,然后才能给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书中还会穿插一些经典的医案,但并非照搬,而是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拓展。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出新的金子。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认知,更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中医临床的强烈愿望。

评分

3月2日三诊,寒热已罢,但肢节烦疼,两脚膝以下微肿,苔黄。三焦膜原已畅,而经络关节之湿未除。法当宣通内外,分消上下,方与拈痛汤:

评分

非常好的中医临床参考用书。

评分

3月2日三诊,寒热已罢,但肢节烦疼,两脚膝以下微肿,苔黄。三焦膜原已畅,而经络关节之湿未除。法当宣通内外,分消上下,方与拈痛汤:

评分

羌活10g防风15g升麻3g猪苓6g泽泻15g绵茵陈12g黄芩10g葛根20g苍术10g白术10g苦参10g知母10g甘草3g 一剂水煎服。

评分

28日复诊,寒热往来次数减半,口不甚渴,自觉热退,他觉肤热微汗,胸闷胁胀,大便溏,苔黄而厚腻。湿热交蒸之象已露,法拟利湿清热,方遣甘露消毒丹加味:

评分

3月3日四诊,肢节烦疼虽解,但膝以下浮肿有增,扪之不温,背部仍疼,苔黄不退,脉来沉细。此为湿热已去,阳亦衰微,当舍苔从脉,易辙改弦,拟五积散水煎,少少与之。青蒿10g草果仁7g槟榔12g知母10g厚朴12g甘草2g白芍12g黄芩10g白芥子10g郁金12g藿香12g佩兰10g一剂水煎,分六次,日四夜二服。

评分

3月2日三诊,寒热已罢,但肢节烦疼,两脚膝以下微肿,苔黄。三焦膜原已畅,而经络关节之湿未除。法当宣通内外,分消上下,方与拈痛汤:

评分

3月3日四诊,肢节烦疼虽解,但膝以下浮肿有增,扪之不温,背部仍疼,苔黄不退,脉来沉细。此为湿热已去,阳亦衰微,当舍苔从脉,易辙改弦,拟五积散水煎,少少与之。

评分

羌活10g防风15g升麻3g猪苓6g泽泻15g绵茵陈12g黄芩10g葛根20g苍术10g白术10g苦参10g知母10g甘草3g 一剂水煎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