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夷夏东西说
一、亳-商-殷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五、总结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理解历史,必须超越单一的视角。傅先生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元的史观。他对于古代中国民族构成与演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历史画面。他并没有将“民族”的概念僵化,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审视其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论述,他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创新与变迁。他对于“夷夏之辨”的批判性反思,更是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解释权并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需要不断地被质疑和重新构建。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历史,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事件,更是要从中汲取智慧,理解现在,并思考未来。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考,这正是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傅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史的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看待历史,不是冰冷的考据,而是带着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体认。他对于战国时期各国文化差异的分析,对于秦汉统一后民族融合的论述,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内在逻辑的探索。他认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并非源于某种固定的血缘,而是源于一种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之中,体现在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之中。他对于“大一统”观念的辩证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既看到了其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客观与审慎。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傅先生那颗跳动着的、炽热的爱国之心,以及他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深深自豪。
评分读《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傅斯年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涤荡着我的心灵。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绝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将民族的命运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宏大而深刻的视野。书中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对秦汉制度的分析,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被他在探讨“民族”概念时的细致入微所打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族”视为一个固定的身份标签,而是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其形成、演变与融合。他对不同族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互动、冲突与同化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生动的古代中国。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他对古代中国史的论述,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对“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追问。他笔下的古代中国,不再是铁板一块的过去,而是流淌着鲜活生命力的时代,一个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摇篮。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历史的理解也越发深入。
评分这套《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般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了解,但读了傅先生的书,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浅薄。他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研究,简直是鞭辟入里,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出最核心的脉络。比如,他对于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描述得既具体又深刻。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深入探究这些互动背后的动因,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他对于“华夷之辨”的重新审视,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他揭示了这种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的。这种对历史的批判性思考,对既定观念的挑战,让我对治学之道有了更深的敬畏。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迷宫中,找到了一条条清晰的路径,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伟大的文明。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都停留在对王朝更迭、政治事件的认知层面,直到读了《傅斯年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其实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族群的互动。傅先生的文字,如同精美的画卷,将古代中国的民族图景徐徐展开。他对于先秦时期各部落联盟的描述,对于汉唐盛世时期民族交融的描绘,都让我身临其境。我尤其被他对边疆民族与中原文明互动的分析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边疆民族视为“蛮夷”,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带来的独特贡献。他对于“羁縋政策”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智慧与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历史并非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由无数交织的丝线编织而成,而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分正版!满意!!!!!!!!!!!!!!!!!!!!!!!!!!!
评分本套教材坚持精品战略,质量第一原则,从精英教育的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内外教材的对比等角度出发,在注重“三基、五性”的基础上以更新、更深、更精的要求编写。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计委十二五规划教材。部分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长学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评分书的历史,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还行吧看着比较费劲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看看其他人就免了吧
评分《台静农全集》共11卷13册,160余万字,32开,布面精装,全套定价480元。
评分虽然我们没办法穿越时代,但好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了这一系列的老北大讲义,第一批有傅斯年,李大钊,朱希祖,黄侃,孟森等人的讲义课程。
评分该套丛书由有着百年学术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自然科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其中不少名家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