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文,肖博文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亲子教育
  • 母子关系
  • 语言教育
  • 家庭教育
  • 北外
  • 教养
  • 育儿
  • 英语口语
  • 学习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24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4600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英语可以这样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之后,外研社携好老师+好妈妈的北外教授曹文,以亲历教养故事为您指点孩子英语成长正确之路!
   一个小男孩的英语成长(从几个单词——到创作数万字小说,玩转英语、英语!)
   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从依赖妈妈——到自主探究、阅读、思考)
   一位英语教授对传统英语学习方式的颠覆与思考(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还是……)
   一位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北外教授,在孩子英语成长之路上投入的爱、智慧与坚持!

内容简介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以青少英语教育这个“一发不可收拾”的话题的开端,特意把焦点放在了儿子英语成长的故事上,因为他的点滴进步时刻发生在我的身边,这种亲历就像整天拿着放大镜做研究一样,让我看得通通透透;更因为我对青少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由他而起,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欲罢不能,我首先是作为一个妈妈,而不是一名老师来体验这一切的……
   《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以博客日记的形式,从妈妈和英语老师的双重视角,真实记录了儿子肖博文从8岁到12岁英语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从仅认识几个英语单词到独立创作累计20多万字英文小说的“飞跃”实例,颠覆了作者对英语学习方法的认知,也引发了其对少儿英语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作为“英语可以这样学”丛书的第一部,作者希望通过分享她的故事与思考,让家长朋友们相信:英语的奇迹属于孩子,孩子的奇迹英语——而这和父母懂不懂英语无关,只与爱、智慧和坚持有关。只要父母有心,这样的奇迹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者简介

曹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E-plusfor K-12)教学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PASS(Program for Academic Success)留学基地教学顾问。
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20多年,2008年开始,亲历8岁儿子在英语阅读及写作方面的突破和超越,备受启发,开始“不务正业”地关注青少英语教育,并被这一事业深深吸引。
曹文在少儿英语教育领域参与的主要项目包括:
“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E-plusforK-12)教学顾问;
北京外国语大学少儿英语教师能力证书设计师,授课专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项目参与人;
2010年和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授课专家;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网络学习平台(www.kidsbox365.com)设计师;
2009年“外研社朗文杯”全国新概念英语背诵比赛全国总决赛评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曹老师,拜读了您的博客文章,我有想成为优秀老师的欲望,更有想成为优秀妈妈的欲望,犹如心中燃起了小太阳。
   ——匿名网友
  
   博文的经历不可能复制给每个孩子,但曹老师的爱、智慧与坚持却深深打动了我。“父母可以不会说英语,却不可以不懂英语教育!”这一点我严重同意!
   ——网友大重
  
   曹老师,我是在人大附小的讲座上知道您的故事和观点的。很多年了,听完讲座让我由衷地而不仅仅是出于礼貌鼓掌的,您是一个。
   ——网友yayfeng
  
   毕竟大多数孩子无法出国,既然呆在国内,就要适应国内的体系。曹老师的故事让我看到寻求这个体系与我们信念间对大平衡的希望。
   ——网友靖熙妈妈

目录

引子
前言
1 起步篇
1.妈妈,我害怕……
2.赢得开门红
3.儿子的第一次作业
4.约见班主任
5.怎么可以没有教材?!
6.不同颜色的测验卷子
7.谁说英餐不好吃
8.第一次课堂发言
9.看不懂的英语
10.我的“重大发现”
11.上学忘带书包,却赢得彩蛋
12.博士论文不过如此
13.儿子八岁了!
14.情迷尼斯湖
15.儿子开始写了
16.悄然而生的梦想
17.英语是这么琢磨出来的
18.英语“爆炸”
19.让儿子成长的伦敦之旅
20.一套神奇的书
……
博文妙语录1
2 成长篇
1.读物!读物!
2.拼字游戏我又输了
3.“不务正业”的想法开始萌发
4.儿子的新“事业”
5.我和儿子每天的英语生活
6.无师自通学英语
7.自然习得多美妙
8.学校开放日的英语课
9.魔幻钥匙开始发光了
10.黄金年龄意味着什么?
11.我和儿子去“卧底”
12.兴趣有多重要
13.让阅读就是阅读
14.山寨版《堂吉诃德》
15.“头发”非“头上的毛”
16.当学英语不再是学英语
17.拥抱胜利
18.用英语去学与学英语去用
19.备战PET考试
20.少年无畏
……
博文妙语录2
3 超越篇
1.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2.小升初在英国
3.什么是学校的骄傲?
4.参加小学结业式
5.欧洲再一回
6.中国人无处不在
7.小小历史学家
8.“懵喳喳”的儿子
9.湖光山色
10.一天走三国
11.威尼斯“诗人”
12.诗意沉醉的比萨和佛罗伦萨
13.永恒罗马城
14.中国孩子美如仙
15.没谱妈妈和博学儿子在巴黎
16.拦也拦不住的激情
17.阅读是金
18.“龙”腾“虎”跃的圣诞
19.儿子去“交换”了
……
博文妙语录3
结束









精彩书摘

引子
儿子今年12岁,酷爱写作。从8岁到现在已累计创作了约20万字的英文小说。我问他奇思妙想从何而来,他写下这段古文:
安居,而思天下惊异神奇之物。
东海有鱼,其名为匆。匆居东海之渊,食长须之鲸,饮七海之水。千年而化为虹,始于东海之渊而止于西海之滨。西海者,异域也。有士邺陀生于西海,而欲之东海,遂入大虹而行之,过六年而未能至也。七年,入仙境。见一仙木顶天,其果落而生梧桐,其叶落而生醴泉,其枝落而生练实,三江出之根系,有蝶绕仙木而行,是以思之蝶。邺陀欲近之,以观其奇景,见一巨蝶而问曰:“此乃仙境乎?”蝶答曰:“万物有奇思,而其思皆化为蝶,以盘庄子之木。庄子者,梦蝶之人也,其道莫测。”邺陀居于此数年,思庄子之至道,其奇思化为巨石,石落,而坠于北京之城。后有民以之为屋,吾居之,日梦其源,遂欲思天下奇物以作《安居思奇物录》。
您会问,这不是一本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书吗?怎么谈古文?您说的没错,请接着往下看。
我挑战儿子:“你写的都是英文小说,怎么会是庄子给你的灵感呢?”于是他又写下这段英文: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thena, the Goddess of Knowledge, gave the Greek city Athens a gift—an olive tree. This tree was the symbol of peace and knowledge. A dove came down to the tree and took a seed. It flew the seed into the sky. Years had passed. There came the new Norse gods and the tree that carried the world—Yggdrasil. Yggdrasil symbolized power and energy. The seed on its highest branch was caught by the gravity of the earth and fell down into the soil. Meanwhile, Adam and Eve ate an apple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and dropped its seed into Tigris. In 2008, the seeds in the sky, in the soil and in the river met at a tree in Oxford. A boy happened to be sitting under that tree, meditating. The seeds dropped on his head and all of a sudden, he was inspired. That boy was me. From then on, I started to write English stories to release this power of inspiration.
中译文
很久很久以前,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给希腊城市雅典一份礼物——一棵橄榄树。这棵树是和平和智慧的象征。一只鸽子飞到树上,衔起了一粒种子,把它带到空中。很多年过去了,出现了新的北欧诸神和能够托起世界的一棵树——世界之树。世界之树代表着权力和力量。它最高枝上的种子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掉到了土壤里。此时,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一个苹果,并把它的种子丢到了底格里斯河中。2008 年,天空、土壤和河流中的种子在牛津的一棵树上会合。一个男孩恰巧坐在这棵树下冥想。种子掉到了他的头上,忽然间,他有了灵感。那个男孩就是我。从那时起,我开始创作英文故事,来释放这灵感的力量。
我感叹:“希腊神话、北欧传说、圣经故事,还有牛顿那棵树,不管是真是假,这些事碰在一起没有奇思妙想也难呀,用英文写出来也算是名副其实吧。”
本书讲述的正是儿子四年间从英语零起点到创作约20万字英文小说的故事。
……

前言/序言

  英语到底是什么,学什么,怎样学,是儿子教会我的。
  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大学英语教育20多年,自认为一直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着外语教学理念,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儿子用他的英语成长颠覆了我所谓的专业性。
  2008年,8岁的儿子只认识学校课本里像desk(桌子)、chair(椅子)这样孤零零的单词,整句英语更是说不了几个。而如今刚满12岁的他已独立创作多部单本万字的英文小说,累计创作约20万字的英文作品,在不经意间,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当儿子在英语学习上不断取得不可思议的进步时,后知后觉的我才开始琢磨他走过的路程。我觉得应该把它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下来,因为这样的精彩只属于孩子的这段年华。
  我要给予浓墨重彩的不是儿子的英语有多优秀,因为比他更优秀的孩子有很多。我最想和爸爸妈妈们分享的是儿子给予我的“颠覆”——原来孩子不需要抄课文、学音标、默写单词、背教材等这些主宰我们英语学习的方法,也不需要一个当英语老师的妈妈每天给他开英语“私塾”,也能够轻松、快乐地在四年的时间内实现从零到20万字作品的飞跃,这一成就让我们这些饱尝英语折磨的大人们望尘莫及。
  备受儿子英语成长经历的启发和激励,我开始关注少儿英语教育。教孩子,会家长,见同行,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公立学校到私立机构,从校长到老师,从教学到科研,参与英语教师证书的课程设计、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授课、少儿网络英语学习系统的研发以及各类英语比赛的评审,举行少儿英语教育公益讲座,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相关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直至参与建立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E-plusforK-12)。
  以上这些经历让我从青少英语教育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我坚信英语的奇迹属于孩子,孩子的奇迹超越英语。如果奇迹没有发生,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英语教育上的盲从和少儿英语教育工作者没有尽责。做父母的不需要懂英语,关键是要懂英语教育。
  本书作为“英语可以这样学”家庭教育丛书的第一部,以妈妈和英语老师的双重视角记录下了儿子英语成长的点点滴滴。它和懂不懂英语无关,只与爱和教育有关。它不专属于我的儿子,不专属于英语教师家庭,不专属于有着海外求学经历的孩子,不专属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只要我们有心,就能让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边。
  书中所收录的儿子的英文作品均为原始版本,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小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并非完美,但它们忠实地反映了孩子的英语成长历程。
  曹文
  2012年5月
  于北京
图书简介:非虚构成长与教育随笔 书名:暂定《成长的回声:一位母亲的教育感悟与生活剪影》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真诚、细腻的非虚构随笔集,它聚焦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诸多真实困境、个体成长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深刻瞬间。全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构建,而是以叙事和反思为主,记录了一位母亲(或是一位关注教育的资深知识分子)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何为良好教育”、“如何平衡个体发展与家庭责任”等议题的深入探寻与个人实践。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对应了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关注的焦点。 第一部分:童年:不被定义的开始 此部分侧重于孩子生命最初几年的观察与记录。作者摒弃了功利主义的早期教育倾向,转而探讨如何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 一、感官世界的拓宽: 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自然观察、手工劳作和生活体验来构建孩子的早期认知。例如,记录了在阳台上观察昆虫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了“慢下来”对培养专注力的重要性。书中详述了如何利用日常用品进行创造性游戏,反对过度依赖昂贵的早教产品。 二、情绪的第一次“相遇”: 这一章节深入剖析了儿童情绪管理的困境。作者分享了自己处理孩子愤怒、恐惧和失望的真实案例,提出“看见情绪,而非评判行为”的核心理念。通过一系列真实的对话片段,展示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命名、接纳并最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这部分特别强调了共情能力的培养,认为这是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阅读与想象力的培育: 重点探讨了“为阅读而阅读”的价值。作者分享了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挑选书籍,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进入”故事。书中没有介绍任何系统的阅读方法论,而是侧重于家庭共读的仪式感和阅读对激发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例如,记录了某个晚上,孩子对书本中的某个场景提出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设想,而家长如何接住这个“火花”,引导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二部分:青春期:边界与松动的艺术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教育的重心从“灌输”转向“引导”和“放手”。这一部分记录了家庭关系在权力结构上的微妙变化。 一、身份的探寻与“叛逆”的解读: 作者坦诚地描述了面对孩子自我认同探索时所经历的焦虑与不适。她不再试图去“定义”孩子,而是学习去观察和理解孩子在新世界中建立的“小宇宙”。书中探讨了如何区分真正的“叛逆”和正常的“界限测试”,以及家长应采取的“后退一步”的策略。 二、数字时代的共存: 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书中没有简单地呼吁“远离屏幕”,而是探讨了如何与数字生活共处。作者分享了她与孩子共同制定的“数字契约”,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信息的主动筛选者而非被动接受者。重点在于批判性思维在网络信息洪流中的重要性。 三、冲突中的沟通: 记录了数次因价值观差异或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激烈争吵。这些案例的价值在于展示了:即使是教育理念成熟的父母,也会在冲突中失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修复”沟通。书中详细描述了“冷静期”后的道歉、倾听和重新协商的过程,强调了关系修复比赢得争论更为重要。 第三部分:学术的重量与人性的温度 此部分关注教育的更广阔的视野,探讨知识获取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定位。 一、兴趣的坚持与学科的选择: 作者反思了自身和孩子在面对升学压力时,如何坚守对某些“无用之学”(如古典文学、哲学思辨)的热爱。书中探讨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如何为孩子保留一块不受分数污染的“精神飞地”,以及如何将学科学习与真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赋予知识以生命力。 二、挫折的再定义: 记录了孩子在某次重要考试或竞赛中遭遇失败的场景。作者没有急于安慰或分析原因,而是花大量篇幅描绘了自己当时内心的挣扎,以及如何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提取“经验”而非“教训”。书中提出了“拥抱失败的痕迹”这一观点,认为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做错”之后。 三、社会责任感的萌芽: 通过观察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或关注社会议题的经历,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力。这部分强调,良好的教育最终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第四部分:父母的自省:被教育的我们 这是全书最私密的部分,聚焦于父母自身。作者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是父母重新教育自己的过程。 一、代际影响的审视: 深刻反思了自己童年受到的教养方式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的育儿实践中。书中记录了作者如何识别并有意识地“打破”那些她认为有害的家庭模式,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我觉察。 二、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平衡: 作者坦承了知识女性在追求个人学术理想与承担繁重家庭责任之间的张力。她描述了在深夜工作、在清晨辅导中穿梭时的疲惫与满足,探讨了“完美”母亲角色的虚妄性,并最终接受了“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的哲学。 三、时间的哲学: 探讨了如何看待“逝去的时光”。面对孩子日益独立的脚步,作者记录了自己如何从对“失去陪伴”的失落,转变为对“孩子独立存在”的欣慰与骄傲。全书在一种平静而略带感伤的氛围中收尾,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自信、完整地离开父母的羽翼,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写作风格与特点: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内敛,富含文学性,叙事流畅自然,如同朋友间的真诚对话。全书避免使用教育学名词的堆砌,而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腻的内心独白来传递教育的真谛。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做”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启发人“如何思考”的阅读体验。它关注的是教育的“道”而非具体的“术”,力求在充满焦虑的当代,提供一份来自日常经验的、充满人性温度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玩中学,学中玩”。而这本书的标题“英语,儿子‘教’我学”,恰恰点出了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精髓。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个家庭内部,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真实写照。作者作为北外教授,本身就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但她选择让儿子来“教”自己,这其中一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育哲学。我很好奇,儿子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引导妈妈学习英语的?是某个特别的游戏,某个特殊的对话场景,还是某种独特的鼓励方式?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描述这些过程,让我们看到一个生动有趣的“反转”教学场面?我相信,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适合家庭内部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让那些觉得英语学习困难的家长,也能找到自信,重新拾起学习的勇气。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是对传统英语学习模式的一种颠覆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亲切又略带一丝小小的“挑战”意味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件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家长来说,总觉得跟不上时代,甚至有点“知识盲区”。看到“北外教授妈妈”这样的字眼,就觉得作者一定有她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心得,而且“儿子‘教’我学”这个角度更是新颖有趣,仿佛看到一个温馨的家庭画面,妈妈和孩子共同进步,这简直是无数家长梦寐以求的场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儿子是怎么“教”妈妈学英语的?是孩子提出了什么有趣的学习方式,还是妈妈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学习过程来反哺自己?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生活剧,充满了家长里短和育儿智慧,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实用的英语学习技巧?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方法,改变我对英语学习的固有认知,甚至找到一些能让我重新燃起学习热情的火苗。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吸引力,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英语学习的认知都停留在“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的层面,总觉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儿子‘教’我学”这个点,立刻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充满趣味性的英语学习视角。我非常好奇,北外教授的妈妈是如何放下“教授”的身段,虚心地向自己的儿子学习英语的?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像一个引导者,还是像一个有趣的玩伴?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描述母子之间互动的细节,比如儿子是如何纠正妈妈的口语错误,或者是如何引导妈妈理解某个语法点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分享一些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儿教母学”的实践方法,让我们普通家长也能从中借鉴,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英语学习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于英语学习的固有思维,让我看到英语学习的更多可能性,并且能够激发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再视之为畏途。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很多英语学习的方法,报过班,看过网课,也买了不少辅导书,但总感觉效果平平,学习过程也枯燥乏味,很难坚持下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特别关注“教养日记”这几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英语学习技巧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将学习融入到了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之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转化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模式的。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孩子在玩耍中,或者在日常对话中,是如何巧妙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是如何让家长也从中受益,甚至“反哺”孩子,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毕竟,对于我们普通家长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精英教育”模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些能够立竿见影的启发,让英语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一种乐趣,一种增进亲子关系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故事感和人情味,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北外教授妈妈”的身份,本身就自带权威和专业的标签,而“儿子‘教’我学”却又透露出一丝童趣和反差,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非常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是怎样放下“教授”的身份,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接纳和学习儿子带来的知识和方法?这其中肯定充满了许多温馨的、有趣的互动瞬间。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展现母子之间是如何共同成长的?比如,儿子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妈妈学习新单词,或者练习口语的?妈妈又是如何回应和吸收这些“教学”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可复制的亲子英语学习方法,让家长和孩子能够一起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享受学习的乐趣。我相信,这种“反向教学”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家长克服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评分

感觉这本书是来炫耀孩子的,没什么实际方法,基本没什么可买性,什么时候该这500字的评价啊,我很怀疑是多写了个0,50字还差不多《英语,儿子“教”我学:北外教授妈妈的英语教养日记》以青少英语教育这个“一发不可收拾”的话题的开端,特意把焦点放在了儿子英语成长的故事上,因为他的点滴进步时刻发生在我的身边,这种亲历就像整天拿着放大镜做研究一样,让我看得通通透透;更因为我对青少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由他而起,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欲罢不能,我首先是作为一个妈妈,而不是一名老师来体验这一切的……

评分

东西很好,小孩大人老人都很喜欢

评分

还不错的,京东购买很方便,送货比较快

评分

一如既往的棒 快递员小弟辛苦啦

评分

看了点 就放一边了 没有安妮鲜花 含金量高

评分

在北外青少门店看到的,吸引我读了一会。

评分

非常好 很喜欢 活动买的很便宜!

评分

自述,也是对于家长错误认识的纠正

评分

老师推荐的,听说不错,先囤着,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