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不能錯過的英語啓濛》之後,外研社攜好老師+好媽媽的北外教授曹文,以親曆教養故事為您指點孩子英語成長正確之路!
一個小男孩的英語成長(從幾個單詞——到創作數萬字小說,玩轉英語、英語!)
一個孩子的教育成長(從依賴媽媽——到自主探究、閱讀、思考)
一位英語教授對傳統英語學習方式的顛覆與思考(記單詞、學語法、背課文?還是……)
一位既是老師又是媽媽的北外教授,在孩子英語成長之路上投入的愛、智慧與堅持!
內容簡介
《英語,兒子“教”我學:北外教授媽媽的英語教養日記》以青少英語教育這個“一發不可收拾”的話題的開端,特意把焦點放在瞭兒子英語成長的故事上,因為他的點滴進步時刻發生在我的身邊,這種親曆就像整天拿著放大鏡做研究一樣,讓我看得通通透透;更因為我對青少英語教育事業的熱愛由他而起,也隨著他的成長而欲罷不能,我首先是作為一個媽媽,而不是一名老師來體驗這一切的……
《英語,兒子“教”我學:北外教授媽媽的英語教養日記》以博客日記的形式,從媽媽和英語老師的雙重視角,真實記錄瞭兒子肖博文從8歲到12歲英語成長的點點滴滴。孩子從僅認識幾個英語單詞到獨立創作纍計20多萬字英文小說的“飛躍”實例,顛覆瞭作者對英語學習方法的認知,也引發瞭其對少兒英語教學的思考、探索與實踐。
作為“英語可以這樣學”叢書的第一部,作者希望通過分享她的故事與思考,讓傢長朋友們相信:英語的奇跡屬於孩子,孩子的奇跡英語——而這和父母懂不懂英語無關,隻與愛、智慧和堅持有關。隻要父母有心,這樣的奇跡就會發生在我們身邊!
作者簡介
曹文,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北外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青少英語(E-plusfor K-12)教學顧問,北京外國語大學PASS(Program for Academic Success)留學基地教學顧問。
從事大學專業英語教學20多年,2008年開始,親曆8歲兒子在英語閱讀及寫作方麵的突破和超越,備受啓發,開始“不務正業”地關注青少英語教育,並被這一事業深深吸引。
曹文在少兒英語教育領域參與的主要項目包括:
“北京外國語大學青少英語”(E-plusforK-12)教學顧問;
北京外國語大學少兒英語教師能力證書設計師,授課專傢;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中小學英語網絡教學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分級閱讀體係標準研製”項目參與人;
2010年和2011年,“中小學教師國傢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北京外國語大學全國中小學英語骨乾教師培訓項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授課專傢;
劍橋國際少兒英語網絡學習平颱(www.kidsbox365.com)設計師;
2009年“外研社朗文杯”全國新概念英語背誦比賽全國總決賽評委。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曹老師,拜讀瞭您的博客文章,我有想成為優秀老師的欲望,更有想成為優秀媽媽的欲望,猶如心中燃起瞭小太陽。
——匿名網友
博文的經曆不可能復製給每個孩子,但曹老師的愛、智慧與堅持卻深深打動瞭我。“父母可以不會說英語,卻不可以不懂英語教育!”這一點我嚴重同意!
——網友大重
曹老師,我是在人大附小的講座上知道您的故事和觀點的。很多年瞭,聽完講座讓我由衷地而不僅僅是齣於禮貌鼓掌的,您是一個。
——網友yayfeng
畢竟大多數孩子無法齣國,既然呆在國內,就要適應國內的體係。曹老師的故事讓我看到尋求這個體係與我們信念間對大平衡的希望。
——網友靖熙媽媽
目錄
引子
前言
1 起步篇
1.媽媽,我害怕……
2.贏得開門紅
3.兒子的第一次作業
4.約見班主任
5.怎麼可以沒有教材?!
6.不同顔色的測驗捲子
7.誰說英餐不好吃
8.第一次課堂發言
9.看不懂的英語
10.我的“重大發現”
11.上學忘帶書包,卻贏得彩蛋
12.博士論文不過如此
13.兒子八歲瞭!
14.情迷尼斯湖
15.兒子開始寫瞭
16.悄然而生的夢想
17.英語是這麼琢磨齣來的
18.英語“爆炸”
19.讓兒子成長的倫敦之旅
20.一套神奇的書
……
博文妙語錄1
2 成長篇
1.讀物!讀物!
2.拼字遊戲我又輸瞭
3.“不務正業”的想法開始萌發
4.兒子的新“事業”
5.我和兒子每天的英語生活
6.無師自通學英語
7.自然習得多美妙
8.學校開放日的英語課
9.魔幻鑰匙開始發光瞭
10.黃金年齡意味著什麼?
11.我和兒子去“臥底”
12.興趣有多重要
13.讓閱讀就是閱讀
14.山寨版《堂吉訶德》
15.“頭發”非“頭上的毛”
16.當學英語不再是學英語
17.擁抱勝利
18.用英語去學與學英語去用
19.備戰PET考試
20.少年無畏
……
博文妙語錄2
3 超越篇
1.我和兒子一起成長
2.小升初在英國
3.什麼是學校的驕傲?
4.參加小學結業式
5.歐洲再一迴
6.中國人無處不在
7.小小曆史學傢
8.“懵喳喳”的兒子
9.湖光山色
10.一天走三國
11.威尼斯“詩人”
12.詩意沉醉的比薩和佛羅倫薩
13.永恒羅馬城
14.中國孩子美如仙
15.沒譜媽媽和博學兒子在巴黎
16.攔也攔不住的激情
17.閱讀是金
18.“龍”騰“虎”躍的聖誕
19.兒子去“交換”瞭
……
博文妙語錄3
結束
精彩書摘
引子
兒子今年12歲,酷愛寫作。從8歲到現在已纍計創作瞭約20萬字的英文小說。我問他奇思妙想從何而來,他寫下這段古文:
安居,而思天下驚異神奇之物。
東海有魚,其名為匆。匆居東海之淵,食長須之鯨,飲七海之水。韆年而化為虹,始於東海之淵而止於西海之濱。西海者,異域也。有士鄴陀生於西海,而欲之東海,遂入大虹而行之,過六年而未能至也。七年,入仙境。見一仙木頂天,其果落而生梧桐,其葉落而生醴泉,其枝落而生練實,三江齣之根係,有蝶繞仙木而行,是以思之蝶。鄴陀欲近之,以觀其奇景,見一巨蝶而問曰:“此乃仙境乎?”蝶答曰:“萬物有奇思,而其思皆化為蝶,以盤莊子之木。莊子者,夢蝶之人也,其道莫測。”鄴陀居於此數年,思莊子之至道,其奇思化為巨石,石落,而墜於北京之城。後有民以之為屋,吾居之,日夢其源,遂欲思天下奇物以作《安居思奇物錄》。
您會問,這不是一本關於孩子學英語的書嗎?怎麼談古文?您說的沒錯,請接著往下看。
我挑戰兒子:“你寫的都是英文小說,怎麼會是莊子給你的靈感呢?”於是他又寫下這段英文: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thena, the Goddess of Knowledge, gave the Greek city Athens a gift—an olive tree. This tree was the symbol of peace and knowledge. A dove came down to the tree and took a seed. It flew the seed into the sky. Years had passed. There came the new Norse gods and the tree that carried the world—Yggdrasil. Yggdrasil symbolized power and energy. The seed on its highest branch was caught by the gravity of the earth and fell down into the soil. Meanwhile, Adam and Eve ate an apple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and dropped its seed into Tigris. In 2008, the seeds in the sky, in the soil and in the river met at a tree in Oxford. A boy happened to be sitting under that tree, meditating. The seeds dropped on his head and all of a sudden, he was inspired. That boy was me. From then on, I started to write English stories to release this power of inspiration.
中譯文
很久很久以前,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給希臘城市雅典一份禮物——一棵橄欖樹。這棵樹是和平和智慧的象徵。一隻鴿子飛到樹上,銜起瞭一粒種子,把它帶到空中。很多年過去瞭,齣現瞭新的北歐諸神和能夠托起世界的一棵樹——世界之樹。世界之樹代錶著權力和力量。它最高枝上的種子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掉到瞭土壤裏。此時,亞當和夏娃吃瞭智慧樹上的一個蘋果,並把它的種子丟到瞭底格裏斯河中。2008 年,天空、土壤和河流中的種子在牛津的一棵樹上會閤。一個男孩恰巧坐在這棵樹下冥想。種子掉到瞭他的頭上,忽然間,他有瞭靈感。那個男孩就是我。從那時起,我開始創作英文故事,來釋放這靈感的力量。
我感嘆:“希臘神話、北歐傳說、聖經故事,還有牛頓那棵樹,不管是真是假,這些事碰在一起沒有奇思妙想也難呀,用英文寫齣來也算是名副其實吧。”
本書講述的正是兒子四年間從英語零起點到創作約20萬字英文小說的故事。
……
前言/序言
英語到底是什麼,學什麼,怎樣學,是兒子教會我的。
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從事大學英語教育20多年,自認為一直在不斷學習和實踐著外語教學理念,並且卓有成效。但是,兒子用他的英語成長顛覆瞭我所謂的專業性。
2008年,8歲的兒子隻認識學校課本裏像desk(桌子)、chair(椅子)這樣孤零零的單詞,整句英語更是說不瞭幾個。而如今剛滿12歲的他已獨立創作多部單本萬字的英文小說,纍計創作約20萬字的英文作品,在不經意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瞭。當兒子在英語學習上不斷取得不可思議的進步時,後知後覺的我纔開始琢磨他走過的路程。我覺得應該把它完整而真實地記錄下來,因為這樣的精彩隻屬於孩子的這段年華。
我要給予濃墨重彩的不是兒子的英語有多優秀,因為比他更優秀的孩子有很多。我最想和爸爸媽媽們分享的是兒子給予我的“顛覆”——原來孩子不需要抄課文、學音標、默寫單詞、背教材等這些主宰我們英語學習的方法,也不需要一個當英語老師的媽媽每天給他開英語“私塾”,也能夠輕鬆、快樂地在四年的時間內實現從零到20萬字作品的飛躍,這一成就讓我們這些飽嘗英語摺磨的大人們望塵莫及。
備受兒子英語成長經曆的啓發和激勵,我開始關注少兒英語教育。教孩子,會傢長,見同行,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公立學校到私立機構,從校長到老師,從教學到科研,參與英語教師證書的課程設計、英語教師培訓項目的授課、少兒網絡英語學習係統的研發以及各類英語比賽的評審,舉行少兒英語教育公益講座,承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相關的教育部重點課題,直至參與建立北京外國語大學青少英語(E-plusforK-12)。
以上這些經曆讓我從青少英語教育的旁觀者變為瞭參與者。我堅信英語的奇跡屬於孩子,孩子的奇跡超越英語。如果奇跡沒有發生,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英語教育上的盲從和少兒英語教育工作者沒有盡責。做父母的不需要懂英語,關鍵是要懂英語教育。
本書作為“英語可以這樣學”傢庭教育叢書的第一部,以媽媽和英語老師的雙重視角記錄下瞭兒子英語成長的點點滴滴。它和懂不懂英語無關,隻與愛和教育有關。它不專屬於我的兒子,不專屬於英語教師傢庭,不專屬於有著海外求學經曆的孩子,不專屬於北京這樣的大都市。隻要我們有心,就能讓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邊。
書中所收錄的兒子的英文作品均為原始版本,可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小錯誤和不規範的地方,並非完美,但它們忠實地反映瞭孩子的英語成長曆程。
曹文
2012年5月
於北京
圖書簡介:非虛構成長與教育隨筆 書名:暫定《成長的迴聲:一位母親的教育感悟與生活剪影》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真誠、細膩的非虛構隨筆集,它聚焦於當代中國傢庭教育中的諸多真實睏境、個體成長中的心路曆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些稍縱即逝的深刻瞬間。全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構建,而是以敘事和反思為主,記錄瞭一位母親(或是一位關注教育的資深知識分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何為良好教育”、“如何平衡個體發展與傢庭責任”等議題的深入探尋與個人實踐。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分彆對應瞭生命的不同階段和關注的焦點。 第一部分:童年:不被定義的開始 此部分側重於孩子生命最初幾年的觀察與記錄。作者摒棄瞭功利主義的早期教育傾嚮,轉而探討如何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內在驅動力。 一、感官世界的拓寬: 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自然觀察、手工勞作和生活體驗來構建孩子的早期認知。例如,記錄瞭在陽颱上觀察昆蟲生命周期的過程,強調瞭“慢下來”對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性。書中詳述瞭如何利用日常用品進行創造性遊戲,反對過度依賴昂貴的早教産品。 二、情緒的第一次“相遇”: 這一章節深入剖析瞭兒童情緒管理的睏境。作者分享瞭自己處理孩子憤怒、恐懼和失望的真實案例,提齣“看見情緒,而非評判行為”的核心理念。通過一係列真實的對話片段,展示瞭傢長如何幫助孩子命名、接納並最終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這部分特彆強調瞭共情能力的培養,認為這是未來人際關係的基礎。 三、閱讀與想象力的培育: 重點探討瞭“為閱讀而閱讀”的價值。作者分享瞭如何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挑選書籍,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孩子一起“進入”故事。書中沒有介紹任何係統的閱讀方法論,而是側重於傢庭共讀的儀式感和閱讀對激發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作用。例如,記錄瞭某個晚上,孩子對書本中的某個場景提齣一個完全齣乎意料的設想,而傢長如何接住這個“火花”,引導齣更深層次的探討。 第二部分:青春期:邊界與鬆動的藝術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教育的重心從“灌輸”轉嚮“引導”和“放手”。這一部分記錄瞭傢庭關係在權力結構上的微妙變化。 一、身份的探尋與“叛逆”的解讀: 作者坦誠地描述瞭麵對孩子自我認同探索時所經曆的焦慮與不適。她不再試圖去“定義”孩子,而是學習去觀察和理解孩子在新世界中建立的“小宇宙”。書中探討瞭如何區分真正的“叛逆”和正常的“界限測試”,以及傢長應采取的“後退一步”的策略。 二、數字時代的共存: 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書中沒有簡單地呼籲“遠離屏幕”,而是探討瞭如何與數字生活共處。作者分享瞭她與孩子共同製定的“數字契約”,以及如何引導孩子成為信息的主動篩選者而非被動接受者。重點在於批判性思維在網絡信息洪流中的重要性。 三、衝突中的溝通: 記錄瞭數次因價值觀差異或生活習慣不同而引發的激烈爭吵。這些案例的價值在於展示瞭:即使是教育理念成熟的父母,也會在衝突中失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修復”溝通。書中詳細描述瞭“冷靜期”後的道歉、傾聽和重新協商的過程,強調瞭關係修復比贏得爭論更為重要。 第三部分:學術的重量與人性的溫度 此部分關注教育的更廣闊的視野,探討知識獲取與人格塑造之間的關係,以及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定位。 一、興趣的堅持與學科的選擇: 作者反思瞭自身和孩子在麵對升學壓力時,如何堅守對某些“無用之學”(如古典文學、哲學思辨)的熱愛。書中探討瞭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如何為孩子保留一塊不受分數汙染的“精神飛地”,以及如何將學科學習與真實世界的問題聯係起來,賦予知識以生命力。 二、挫摺的再定義: 記錄瞭孩子在某次重要考試或競賽中遭遇失敗的場景。作者沒有急於安慰或分析原因,而是花大量篇幅描繪瞭自己當時內心的掙紮,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從失敗中提取“經驗”而非“教訓”。書中提齣瞭“擁抱失敗的痕跡”這一觀點,認為真正的學習往往發生在“做錯”之後。 三、社會責任感的萌芽: 通過觀察孩子參與社區服務或關注社會議題的經曆,探討瞭如何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力。這部分強調,良好的教育最終是要培養一個具有同理心和責任感的社會成員。 第四部分:父母的自省:被教育的我們 這是全書最私密的部分,聚焦於父母自身。作者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過程,本質上是父母重新教育自己的過程。 一、代際影響的審視: 深刻反思瞭自己童年受到的教養方式如何不自覺地投射到自己的育兒實踐中。書中記錄瞭作者如何識彆並有意識地“打破”那些她認為有害的傢庭模式,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自我覺察。 二、知識分子的睏境與平衡: 作者坦承瞭知識女性在追求個人學術理想與承擔繁重傢庭責任之間的張力。她描述瞭在深夜工作、在清晨輔導中穿梭時的疲憊與滿足,探討瞭“完美”母親角色的虛妄性,並最終接受瞭“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的哲學。 三、時間的哲學: 探討瞭如何看待“逝去的時光”。麵對孩子日益獨立的腳步,作者記錄瞭自己如何從對“失去陪伴”的失落,轉變為對“孩子獨立存在”的欣慰與驕傲。全書在一種平靜而略帶感傷的氛圍中收尾,強調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能夠自信、完整地離開父母的羽翼,去書寫自己的故事。 寫作風格與特點: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內斂,富含文學性,敘事流暢自然,如同朋友間的真誠對話。全書避免使用教育學名詞的堆砌,而是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和細膩的內心獨白來傳遞教育的真諦。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做”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啓發人“如何思考”的閱讀體驗。它關注的是教育的“道”而非具體的“術”,力求在充滿焦慮的當代,提供一份來自日常經驗的、充滿人性溫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