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书。斑驳的书影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但挥之不去的记忆深处的回味,总是在不经意间盈上心头,让指尖不自觉地去碰触书脚泛黄的纸边……
一个新闻或者一点旧事引对旧书的感念,就是旧书的魅力所在,尽管“往事依稀”,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激情!
内容简介
《初版本》是“十七年”文学版本史话的选本,介绍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当时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文学作品的初版图书,囊括那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初版本》根据第一手资料梳理初刊、初版本,厘清了其中的版期误植,更对每《初版本》的作者、内容、写作背景做了简介,较详细地介绍了文学作品的初版、重版等版本源流。这些初版书影很好地展现出“十七年”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风格和风貌。
作者简介
李传新,供职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编辑、作家、图书藏家,编辑过《书友》、《崇文》等内发报刊,著有《拥书闲读》等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十月北京城——昌剑的第一本散文集
鸡毛信——华山的第一本书
平原老人——郭小川的第—本书
活路——颜一烟早期小说版本
村村速写——孙犁的著作
柳堡的故事——石言名作的成书版本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碧野建国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李二娥改嫁——王安友的第一本书
全国新书目——两期试刊号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秦兆阳的童话名作
燃烧的荒地——路翎建国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爆雷雨岸然轰轰而至——化铁的第一本书
我们的土壤妈妈——高士其的科学诗
写字的常识——倪海曙撰写的通俗读物
南线巡回——穆欣建国后的第一本书
刘胡兰小传——粱星著的一本英雄史料
野战诗集——李瑛的第一本书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名作版本小考
钢铁战士——从歌剧到电影
马石山上——峻青的第一本书
丁丁游历北京城——袁鹰的第一本书
高玉宝写书——高玉宝的第一本书
游击队长——电影《平原游击队》的初始剧本
青枝绿叶——刘绍棠的第—本书
山间铃响马帮来——白桦的短篇小说名作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的第一本书
战斗在滹沱河上——李英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毛泽东的故事和传说——第—本领袖的通俗文艺读物
彦涵木刻选集——穿透历史的彦涵木刻
保卫延安——杜鹏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巴库油田——李济生翻译的苏联小说
阿诗玛——早期版本小考
韩梅梅——马烽塑造的回乡知青偶像
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的《潜力》第一部
五月的矿山——萧军建国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黎明的河边——峻青的短篇小说名作
老水牛爷爷——峻青的短篇小说名作
康藏公路纪行——谢蔚明的通讯集
变天记——张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三里湾——第一部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
精彩书摘
丁丁游历北京城——袁鹰的第—本书
袁鹰(1924-),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袁鹰一九五〇年从上海出差去北京,首都发生的新变化令人向往,他描写北京喊的若干文章发表在《新少年报》。袁鹰十九五二年凋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后,对文章进行了整理和补充,于是《丁丁游历北京城》问世。
《丁丁游历北京城》分二十—篇文章,描写来自上海的少先队员丁丁在北京遇到少先队员林奇,他们游历北京城的过程中,见到解放军哥哥、工人大哥哥、程大爷、何老叔等人,通过又看又问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讲述北京的沧桑历史。丁丁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让读者从一个侧面去比较新旧社会的不同,是建国初期描写北京城的少有的文艺专著。美术家杨永青先生作插图九幅,均有与文章内容对应的文字说明,另外十四幅则为摄影图片,其中天安门、东交民巷等一些老照片现在看来颇具历史沧桑,不但适合小读者阅读,也适合文化底子比较薄弱的大读者阅读。
一直寻找初版本《丁丁游历北京城》,终于如愿以偿。又因为与袁鹰有过一面之交,请先生签名,先生题跋云:“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一九五二年十月出版,一九五三年五月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重印,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今日重读,引起许多记忆和感慨。这本小书增加我为下一代写作的志趣,从这以后到现在,先后共为少年儿童出了近二十本诗歌、散文和游记,虽然质量都不高,也算是为祖国下一代尽点绵力吧。”
《丁丁游历北京城》由华东青年出版社—九五二年十月初版,繁体直排,二十八开本,定价旧币三千七百元。初版印数—万五千册,十—月重印五千册,称为第二版,十二月重印易万册,称为第三版。—九五三年五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新—版,改用毛用坤、赵蓝天的插图,十多次重印,印数累计十余万册;五十多年过去了,北京城与丁丁游历的年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小册子再也装不下北京城的日新月异,但是,《丁丁游历北京城》仍留在老读者的印象中,这本描写北京城的书,曾给予我们遐想与陶醉,并且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高玉宝写书——高玉宝的第—本书
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的书名、作者、主人公都是高玉宝,成为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特例。《高玉宝》在一九五五年出版,影响巨大,但作者的第—本书却是—九五二年出版的《高玉宝写书》。
高玉宝(1927-)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祖籍山东黄县。
—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立过六次大功。一九四九年八月,仅念过一个月书的高玉宝利用部队在长沙郊区肖家巷休整的空隙时间,开始了自传体小说的创作。不会写的字就用各种图形画和符号来代替,一九五一年一月,终于在广东潮州乌羊市完成了初稿。
—九五一年十一月,创刊不久的《解放军文艺》第一卷第六期发表了仍在修改中的《高玉宝写书》的三个章节:“鬼子兵来了”“罚粮二斗”“报喜”,同时刊登了荒草先生的《英雄的文艺战士——介绍高玉宝同志和他的长篇小说》,其时,该文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小说的写作过程,《解放军文艺》发表小说的三个章节,提高了高玉宝的知名度。
……
前言/序言
(正文开始) 初版本:一本未曾言说的史诗,一次心灵的启航 “初版本”,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朦胧而又庄重的意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标签,更是一种宣言,一种对生命最初形态的探索,一种对世界尚未被定义的观察。它关乎那些最纯粹的瞬间,那些在混沌中孕育的可能性,那些我们尚未抵达但早已在灵魂深处埋下的种子。 想象一下,当一切都还在萌芽之中,当色彩尚未被固化,当声音还未被命名,当情感只有最原始的律动。那时候,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意识又是什么样子的?“初版本”试图捕捉的,正是这样一种“前语言”的状态,一种介于虚无与存在之间的模糊地带。它不是对历史的回溯,因为历史需要叙事,而“初版本”所关心的,是叙事发生之前的寂静。它也不是对未来的预言,因为预言需要指向,而“初版本”所触及的,是那未曾被任何方向指引的广阔空间。 这是一本关于“原点”的书。但这个“原点”并非僵硬的起点,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生成的状态。它或许是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世界时的惊奇,是婴儿第一次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是种子第一次破土而出的渴望,是星辰在黑暗中孕育光芒的初始悸动。这些时刻,虽然微小,却蕴含着宇宙中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无数可能性的集合,是通往无限未来的钥匙。 “初版本”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线性的故事发展。它更像是一系列捕捉到的“瞬间”的集合,每一页,甚至每一段文字,都可能是一次对“初”的凝视。作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触,描绘那些最本真的感受,那些未经修饰的思绪。它不追求逻辑的严丝合缝,也不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直接性”,在于它能够绕过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直抵心灵最深处。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雪地里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它孤独而清晰,预示着一条可能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目的地。它也可以看作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时,洒在露珠上的光斑,短暂而耀眼,将整个世界染上一种从未有过的色彩。这种“初”的状态,往往伴随着一种原始的纯粹和未经雕琢的美丽,它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早已沉睡的感知能力。 书中的语言,或许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却又异常熟悉。它可能不像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那样精确,却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和绘画般的色彩。它不试图去“解释”什么,而是去“呈现”什么。它用词遣句,力求逼近那种最直接的体验,那些无法用语言完全捕捉到的情感和意象。你或许会读到关于“无声的呼唤”、“未被看见的色彩”、“尚未成型的形状”的描述,这些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张力,一种对已知边界的挑战。 “初版本”不是一本需要“读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感受”的书。它邀请你放下那些预设的观念和期待,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近它。当你翻开它,你可能会被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一个你从未去过,但却又感到无比亲切的地方。在那里,你会发现,原来生命还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原来我们自己还有如此多的未被发掘的潜能。 它可能是关于一场雨的“初体验”:不是描述雨滴如何落下,而是描绘雨滴落在干燥土地上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的、一种混合着泥土与生命的、最古老的气息。它可能是关于一个眼神的“初相遇”:不是交流双方的身份和对话,而是捕捉到那一瞬间,两个灵魂在未被世俗污染的纯净目光中,所产生的、某种超越言语的共鸣。它可能是关于一次思考的“初萌发”:不是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而是那点亮意识的、一个微小的火花,一个尚未成型的念头,它像一颗流星,划破了意识的夜空。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未完待续”。它所呈现的“初版本”,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成熟的生命,每一个完整的叙事,都曾有过一个卑微而伟大的“初”。它鼓励我们去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初”的时刻,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去拥抱那些尚未被定义、尚未被完成的可能性。 “初版本”并非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本真、对起源的渴望。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一次对生命最初奥秘的追寻。当你阅读它,你或许会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初”,那些塑造了你的、却又被你遗忘的瞬间。你会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自己生命的“初版本”,都曾是这世界最纯粹的见证者。 它不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而是关于“当下”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复杂、最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回到那个最纯粹的“初”的状态,在那里找到平静,找到力量,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导师,它不急于教导,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汲取。 “初版本”就像一个等待被唤醒的宝藏,它的价值不在于被解读,而在于被体验。它不提供情节,不提供人物,不提供明确的主题,它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在场感”,一种对生命最本源的触碰。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可能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它们。 当你合上这本书,你或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一种对世界焕然一新的认知。你会发现,原来生命的美丽,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最原始的瞬间之中。而“初版本”,正是对这些瞬间最虔诚的致敬。它是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我的、不落俗套的启蒙之作。它没有炫技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只有对“初”最深沉的凝视,以及由此而生的、对生命最真挚的礼赞。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