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语知识丛书:声调》围绕普通话声调这个核心,介绍汉语声调的历史、类型、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普通话声调的基本知识。二、声调的历史,用两节介绍汉语声调的起源和发展、汉语声调从中古发展到近代,再到今天的过程,和变化的条件。三、为让读者对汉语声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介绍一下汉语方言声调的状况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声调状况。四、学者们对汉语声调的基本研究情况。五、声调在文学方面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 声调的基础知识
1.1 声调的性质
1.2 声调的几个术语及其相关原理
第二章 普通话声调
2.1 普通话声调以北京音为标准
2.2 普通话的调类
2.3 调值
2.4 调长
2.5 连读变调
2.6 轻声
第三章 汉语方言声调概况
3.1 概说
3.2 官话方言
3.3 非官话方言
第四章 汉语声调的起源和发展
4.1 汉语声调的起源
4.2 原始汉语
4.3 上古汉语声调
4.4 中古汉语声调
4.5 近代汉语声调
第五章 汉语声调的若干规律
5.1 汉语声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5.2 汉语声调的演变及其规律
第六章 汉语声调的应用
6.1 四声别义
6.2 声调与音乐
6.3 声调与古代诗词
6.4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杨剑桥也主张古有四声。他把<广韵》的去声字一分为二,一部分跟平上一起,属于A类;另一部分跟入声一起,属于B类。在比《诗经》早一些的谐声时代,A类字只跟A类字谐声,不跟B类字谐声;相反,B类字也只跟B类字谐声,不跟A类字谐声。这说明,在谐声时代,汉语按照今天的声调来分类,大概是两个部分。到了《诗经》时期,A类已经从平、上两个声调分出来了,B类也已经分出了去声和入声。他认为《诗经》时代去声独立了,因为《诗经》有来自A类的去声和来自B类的去声互相押韵的例子,例如,《诗经·大雅·文王》押“帝、易”,“帝”是从平声来的去声,“易”是从入声来的去声;《易·颐卦》押“贵、类、悖”,“贵”是从平声来的去声(杨剑桥如此认为),“类、悖”是从入声来的去声字。这说明当时去声已经从A、B两类先后或同时分立出来,组成了一个新的声调了;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已经独立。
主张四声说的,其四声都是平上去入,只有王力的四声是长平、短平、长入、短人。
第三,五声说
王国维认为,上古时期,阳声韵单独押韵,为一类,加上阴声韵的平上去,再加上入声,共五个声调。他说:“古音有五声,阳声一,与阴声之平、上、去、人四是也。说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他认为,阳声韵比较特别,“其性质常悠扬不尽,故其为平声,与阴声之平声绝不同,更不容有上、去。自汉以后,阳声有上去者,乃因事物滋多,故稍促其音以别于本音。”王氏此说并非无稽之谈。既然人声是由塞音韵尾和短促调为特征而独立为一个声调,那么阳声以鼻音韵尾和悠长调为特征而独立为一个声调,有何不可?而且,从上述诸家的研究看,本来早期只有平入二声,入声以塞音韵尾相伴生,那么平声中的阴阳韵尾或许也会有差别,如果阴声韵先分出上、去声,阳声韵稍迟,形成五声的局面,也是可能的。但是,他的意见把阳声韵尾扯进来,一时还没有响应者。◎王国维的五声是:阳声韵平、阴声韵平、阴声韵上、阴声韵去、入声。
第二个主张五声说的是陆志韦。对于去声和入声多所交涉的现象,他主张把去声分为两部分。他说:“不严格地说,上古有两个去声,一个是长的,跟平上声通转;又一个是短的,跟入声通转。不论长短,他们的调子都是可升可降,有方言的分别。”这个主张也是把去声按他们的来源分开了,来自平上的去声、来自人声的去声,各为一类。陆志韦的古音体系中,阴声韵具有浊塞音韵尾,它们清化而转变成人声并不难。所以,陆志韦的五声是:平、上、去1、去2、人。
最近唐作藩也主张古有五声说。唐作藩认为,“<诗经》中去声独用、与平上声相押及与人声通押的情况看,上古去声的独立性还是很强的,至少在王力的古韵体系里属于阴声韵部的去声字在《诗经》时代是已经存在的。而那些经常与人声相押的、王先生归属入声韵部的去声字则可看作长人,也就是说,上古声调仍然是以音高为主要机制(包括平、上声的区别),音长只起部分作用。所以我们主张上古音系有五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长入、短入五个声调。
……
汉语知识丛书:声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汉语知识丛书:声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