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建平,杨林章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
  • 生态系统
  • 观测质量
  • 质量保证
  • 质量控制
  • 陆地生态
  • 环境监测
  • 数据质量
  • 土壤质量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1110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5589
丛书名: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质量管理规范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4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环境和健康3个方面的功能。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一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样品保存等重要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根据CERN十余年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数据管理、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本书的附录提供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长期观测样地代表性剖面的主要性状及土壤分类归属。全书以IS0与国家及部门标准、公认的通用方法或同类国际研究中推荐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依据,保证了规范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内容简介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篇 质量管理体系
1 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的发展
1.1 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2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2.1 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的目标
2.2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2.3 土壤长期观测质量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数据产生过程的质量保证
3 农田土壤长期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
3.1 农田长期观测采样地设置的质量保证措施
3.2 农田长期观测采样地管理和质量保证
3.3 农田土壤长期观测样地的空间变异背景调查
3.4 农田土壤长期采样地的采样策略和质量保证
3.5 区域性土壤质量监测
参考文献
4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
4.1 森林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
4.2 草地、沼泽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
4.3 荒漠长期观测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5 城市土壤长期采样地设置、管理和采样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 城市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
5.2 城市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管理和质量保证
5.3 城市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背景调查和空间变异分析
5.4 城市土壤长期观测采样规程
参考文献
6 土壤样品收发、前处理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1 土壤样品的运输和交接
6.2 样品收发、前处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6.3 土壤样品的常规前处理
6.4 特殊土壤样品的处理
参考文献
7 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的质量管理
7.1 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的意义
7.2 土壤样品保存的类型
7.3 土壤样品保存条件
7.4 保存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7.5 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7.6 CERN土壤分中心土壤样品保存实例
参考文献
8 分析实验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1 土壤分析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资质认定
8.2 分析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8.3 分析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
8.4 分析方法的可比性
8.5 分析实验室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
9 数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1 数据收集设计和质量保证
9.2 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
9.3 数据填报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9.4 数据管理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0 数据质量控制
10.1 数据质量控制指标和基本原则
10.2 数据的常规质量控制
10.3 基于统计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10.4 基于数据挖掘和专家知识的数据检验方法
10.5 数据检验的质量保证——数据志
参考文献
11 数据质量评估
11.1 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11.2 数据质量评估指标
11.3 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和流程
11.4 数据质量评估实例——1998—2003年土壤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长期观测样地代表剖面的主要性状及土壤分类归属
附录2 背景信息规范化描述和代码
附录3 土壤侵蚀分级
附录4 标准筛孔对照表
附录5 常用化学物质换算因数表
附录6 化学分析常用法定计量单位表达式

前言/序言


浩瀚宇宙的低语:探索星际尘埃与遥远星系的奥秘 一、引言:超越地平线的凝望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头顶的夜空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敬畏。当第一缕微光撕裂亘古的黑暗,我们便开始追问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浩瀚星海中的位置。本书《浩瀚宇宙的低语:探索星际尘埃与遥远星系的奥秘》并非一本标准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漫游,一次对我们所处宇宙图景的重新审视与描绘。它旨在带领读者,暂时放下对脚下土地的关注,将视野投向那片永恒、寂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星际空间。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对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对宇宙演化至关重要的微观与宏观现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将聚焦于两大主题: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 ISM)中的精微结构,特别是星际尘埃的形成、演化及其在恒星诞生中的作用;以及极端宇宙环境,如超大质量黑洞、伽马射线暴(GRBs)等,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观测到的星系形态。 二、星际尘埃的微观史诗:宇宙的“沙粒”与生命的基石 星际空间并非完全真空,它充斥着稀薄的气体和悬浮的微小颗粒——星际尘埃。这些尘埃颗粒,其大小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微米之间,是宇宙中最具戏剧性的微观实体之一。它们由重元素(如硅酸盐、碳质化合物以及冰壳)构成,它们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宇宙光线的理解。 本书将首先详细探讨尘埃的起源与组成。我们将追溯这些“宇宙沙粒”的诞生过程,它们主要来自于大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特别是红巨星和超新星爆发的抛射物。通过分析不同波长下(从紫外到远红外)的消光曲线和散射效应,我们可以精确“称量”这些尘埃的质量,并推断其化学指纹。 随后的章节将深入研究尘埃在恒星形成中的关键角色。在分子云的致密核心,尘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冷却剂角色。它们有效地吸收了内部坍缩过程中释放的高能辐射,使得气体得以冷却并继续收缩,最终点燃核聚变之火。我们还将介绍如何利用亚毫米波望远镜来“透视”被尘埃遮蔽的恒星形成区域,揭示年轻恒星的诞生秘密。 此外,本书不会忽略尘埃与有机化学的关系。星际尘埃表面是复杂有机分子(如氨基酸的前体)合成的理想“反应器”。我们将呈现最新的实验模拟结果,探讨这些星际化学过程如何为太阳系内生命的出现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三、宏伟的尺度:星系演化与极端天体物理现象 将目光从尘埃粒子放大到整个星系尺度,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致力于解析宇宙中最具能量和破坏性的现象。 首先,我们将聚焦于星系间的相互作用与并合历史。星系并非孤立的岛屿,它们在引力作用下相互拉扯、碰撞与融合。这些宏伟的宇宙舞蹈如何塑造了螺旋星系的旋臂结构,又如何催生了椭圆星系的形成?我们将结合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图像数据,构建一个动态的星系演化模型。 紧接着,我们进入宇宙能量的“前沿阵地”——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 AGN)及其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SMBHs)。这些隐藏在星系中心、质量可达太阳数百万倍乃至数十亿倍的引力怪兽,通过吸积周围物质并释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量喷流(如射电喷流和相对论性喷流),对宿主星系的演化施加着强大的反馈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X射线和射电观测来“定位”并测量这些黑洞的特性。 本书的最高潮部分将是对时空剧变事件的探索,特别是伽马射线暴(GRBs)。这些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其持续时间极短却亮度惊人,被认为是某些大质量恒星死亡(超新星)或双中子星并合的直接证据。我们将梳理不同类型的GRB,并讨论它们如何作为“探针”,帮助我们研究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和星系形成环境。 四、结语:谦卑与求索 《浩瀚宇宙的低语》试图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星际尘埃的微小结构与黑洞吞噬物质的宏大尺度,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物理定律的完整画卷。本书不提供最终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聆听那些来自遥远星系和微小粒子发出的、关于宇宙命运的低语。每一项新的观测发现,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小窗,提醒着我们,宇宙的奥秘远超我们的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心,作为一名长期投身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深知土壤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往往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基石动摇,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因此,对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一主题,我总是抱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去审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茫茫学海中看到了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在复杂的土壤观测体系中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可操作的质控流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土壤观测(例如,固定样地监测、大尺度调查等)在质控方面可能遇到的特有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有效的质控手段,识别和纠正数据中的潜在问题,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培训材料,帮助新入行的研究人员快速掌握土壤观测的质控要点,减少低级错误,加速科研人才的培养,这将是极大的贡献。从书名来看,它承诺的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们所急需的。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农业科学研究的学者,我对土壤健康和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土壤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土壤肥力、养分状况、以及潜在退化风险的评估,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实践的科学性。这本书的书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缺乏可靠的数据质控体系,很多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都会受到限制。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农业土壤监测中,如何有效地评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并针对这些指标的测量过程,提供详细的质量控制方法。例如,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关键指标的采样深度、采样频率、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和验证,都需要严格的质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等生物指标的质控建议,那就更加全面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土壤观测质控理论和实践指导,以期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撑。

评分

我是一位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经常需要依赖各种土壤监测数据来评估修复效果和制定后续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数据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有时甚至因此不得不重新进行采样和分析,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本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工作中长期面临的痛点。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观测质控指南。比如,针对特定污染物,在采样时需要注意哪些特定的事项?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确保其准确性和精密度?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有哪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可以用来检测异常值和评估数据变异性?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据溯源和文档记录的最佳实践,也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工具箱”,帮助我更高效、更准确地开展工作,为土壤修复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涉及大范围、多点位的土壤环境监测。我们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地域广、人员流动性大等诸多挑战,如何保证海量土壤观测数据的质量,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希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涵盖从采样到数据提交的每一个环节,并能够适应不同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下的监测需求。此外,如何进行有效地人员培训和技能考核,以确保所有参与监测的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减少人为失误?书中关于数据审核和验证的流程设计,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库管理、数据可视化工具)来辅助质控工作,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拿来即用”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我们监测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数据可靠性。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即将进入实验室参与一项关于土壤碳循环的项目。导师在项目启动前就强调了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并推荐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在众多选择中,《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我对土壤科学的了解尚浅,但我明白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准确的数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土壤观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来源,比如采样误差、分析误差、仪器误差等等,并且能够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规范的操作步骤、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规避和控制这些误差。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关于“现场观测”和“实验室分析”这两个环节的具体质控措施,例如土壤样本的采集、保存、运输,以及实验室分析的仪器校准、标样使用、重复性测量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图表和流程图,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质控过程,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进入科研领域的一本“入门宝典”,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